2017之西行漫记:一次西北行

虽说上高中的时候我就已经习惯了青海人开的兰州拉面馆那股子味道。一大碗兰州拉面基本是我和小胖俩人周六补课中午的保留项目。只是我却从没有机会真正地在西北的地界上走一回。于是当领导走进办公室问我们谁有时间去兰州走一趟的时候,我就直接接下了这趟任务。毕竟,吃了那么多年不正宗的兰州拉面,我总得尝尝正宗的兰州拉面是什么样吧?虽然08年的时候我来回了数次北京,每次都会路过黄河,但却因为总是夜班火车而不得见。既然兰州是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我自然就有理由去一探究竟。深圳到兰州的距离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遥远。从深圳飞兰州大概两个小时就到。只是由于我接到通知已经比较晚(会议三天以后开始),来回机票就花了我4000多大洋。此处按下不表.

  1. 学术一把:其实这才是我来这里的主要任务

    我这次来兰州的正事是参加MPAcc的师资培训,内容是政府会计。虽然我无论是教学和研究都跟这个领域有点距离,但考虑到其特殊性,以及兰州这个地方本身的吸引力,我就来了。其原因有二:一则是稍微接触下一个我估计不会主动去接触的领域,对我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有好处,而听别人讲显然是一个效率更高的工作;二则,我也想借此机会来了解下不同地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因为一般来说,一个会议或者培训的举办,当地老师参与度一定是最高的。虽然我不太可能去走进课堂,但是看下老师的表现、现场教材推荐活动,还是能多少了解一些的。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中南财大毕业的会计学生,对政府会计一无所知实在也说不过去啊。当天培训是全天,下午的讨论按下不表。上午则是财政部应唯研究员和另一位在此我不具名的人大教授的报告。不得不说,应唯司长是我遇到过国内少有的专业型官员。其对会计准则方面的理解和见解都非常深刻独到,且没有官架子,不似很多官员型教授,完全空话连篇。应唯研究员的报告其实就讲述了三块内容:我国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如何的困难和艰辛、政府会计准则的必要性和一些现实困境。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报告的最后一部分。其中应唯也提到了大家对于这个会计改革必要性的一些质疑。事实上,我本人对于政府会计准则的单项改革必要性也是很费解的。因为与西方的体制完全不同,我们的政府体制运作基本就是“自上而下”的拨款制度。大多数时候,真的不太会有人去对政府机构做估值,自然也就很少有人去关注那一点点应计制带来的“及时性”了。毕竟,如何提升拨款使用进度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个想法呢,其实也得到了应唯研究员的证实。她表示,其实每一个准则的会签都非常困难。虽然财政部会计司的工作热情满满,但财政部的“预算司”,即专门负责拨款的部门,首先就表示反对。基本每一个准则都伴随了大量的反对声和质疑声。我们在为会计司的人员不畏辛苦,一点一点做工作的时候,是否也应该同时考虑下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对声呢?其实按照西方会计理论的发展史来说,一般会计准则的变动都是滞后的,而不是提前的。如:现在使用的所得税会计方法是1993年才定型的;套期保值会计更是在SFAS No 103里面才得到了首次规范;而坏账准备则一直到今天还在争论是使用预期损失模型(Forward-Looking Loss Model)还是确认损失模型(Incurred Loss Model).现在我们希望会计司的工作能够走在政府体制改革的前面,那自然难度是非常大的。或许,这也是我们的特色吧。我们的很多改革,并不由市场推动。事实上,此类问题不仅存在于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工作中,也同样存在于如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修订、巴塞尔协议的推广等(我们根本没有此类业务啊,所以在我这篇博客终于要发表的时候,其实已经没人提Basel III了)。

    而另一场人大教授的报告,恕我直言:不敢恭维。其所讲的内容基本是八九十年代国内会计理论方面的内容,空洞而无实际意义,看着我旁边兰州某大学的教授听得津津有味,还跟我说要把这些理论教给她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时候,我笑了下,心中却着实为他们的学生捏了把汗。作为一个经历过不同层次学校和不同水平老师的过来人,我实在是对于老师的重要性有着切身的感受。很多时候,毕业学生水平之间的差异,并不主要由学生的用功程度而导致。更重要的是由他们的老师所影响。其实一名学生的培养,在我看来,就如火箭发射一般,需要不同级别的推进器紧密合作,方能将其推到合适的轨道上。而老师,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推进器。至于那场报告,我自然是没有听完的。对我而言,此类报告真不如早点去餐厅占个窗边的位置实在。

    依学术会议的惯例,中场休息一定是有书商过来卖书的。考虑到我下学期也需要教本科的课程,我便走过去看看是否有什么教材可以选。从前我总是以为,大学教材应该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即各个大学选教材,虽然作者不同(很多自编,这绝对是个恶制度),但内容和水平应该是相近的。然而当我看到那些桌面上的教材,我才发现,西北的孩子们除了被部分老师坑,还会被教材坑。随便翻了几本教材之后,我不得不说,这些教材不会都是各大出版社卖不出去的库存货吧?!这些书的内容不但古老脱节,编者往往也来自于一些非知名大学。虽然说人不可貌相,但是非知名大学的老师所受训练和接触的理论前沿跟知名大学同级别老师比还是差很多的,比如说我自己。哈哈哈哈。

  2. 兰州印象

    兰州是甘肃的省会,应该可以理解为是甘肃省最为发达和热闹的地方了。为了充分了解这个城市,出发前我利用知乎对这所城市做了一些粗浅的功课。比如我了解到西北人民,当然也包括兰州人,普遍喜欢牛羊肉,且当地穆斯林众多。同时,我们过去常吃的“兰州拉面”其实也不是正宗的兰州拉面,而是青海化隆人开的面馆。其做法和味道都与兰州人的拉面有着天壤之别。当然,在兰州,是没有“兰州拉面”这个东西的,人家叫“牛肉面”(台湾朋友表示不服~)。而更重要的是,兰州的牛肉面馆普遍只做早上和中午的生意,一般两点之后就告关门。由于忘掉了这一条,我直接吃了一次闭门羹。

    兰州“牛肉面”

    相比较青海版本的兰州拉面,显然这碗兰州牛肉面的口味要重得多,且内容也丰富得多。普通的兰州牛肉面是不含大块牛肉的,而只有几颗牛肉粒。除此以外,牛肉面汤底还有蒜苗、白萝卜等。以至于在兰州,牛肉面往往有“一清二白”的说法。对于兰州人,尤其是爱吃肉的人群而言,没有肉的面显然是过不了关的。所以,他们有一个独门搭配,且有一个相对闷(xie)骚(e)的名字——肉蛋双飞。即,一碗牛肉面、一份牛肉外加一个卤蛋。对于我这样的游客,我的早饭自然也就是照此办理。只是,我没想到,这一顿兰州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早饭成了笑话。

    为了一碗牛肉面,我第二天特意起了个大早,步行一公里来到了附近的牛肉面馆。这里的面馆很有特色:服务是基本没有的。当然,按照西北汉子妹子的豪放性格,这里也不会有服务员,一切都需要靠自己。这里的过程如同二十年前苏州的面馆一般:先在门口买一个票,言明需要什么面,是否需要牛肉和鸡蛋;而后持票去下面窗口,告诉师傅需要多宽的面条;师傅给你一碗面,自己端走,找地方吃去吧。于是,作为一个常年不会端面端汤的人而言,我遇到了第一个难题——没有托盘。好在西北师傅比较客气,一看我是南方游客,就直接帮我把面给端到了桌子上。而第二个问题则是:这里喝汤是不用勺子,而整个餐馆也是找不到勺子的(别问我怎么知道,因为我问了店员,人家直接傻了~)。正如我朋友所言:“在北方吃面,托盘这种娘炮工具肯定不是不会有的,至于勺子喝汤?会被打!”。

    兰州这所城市,比深圳更为细长。与深圳一边丘陵一边大海的感觉所不同。兰州,虽然黄河穿城而过,却并没有给这座城市带来太多富饶的机会。从兰州机场开车一路进入市区,映入眼帘的,只有一望无际的戈壁(当地人告诉我这不是沙漠)。一切都是黄色的,没有什么绿色。而与此对应的,则是异常的干燥。我来兰州以前其实有点感冒,但是在兰州却一直没有太明显的嗓子发炎症状——真的太干了。

    这里的“落后”,其实也反映在了各种交通设施上。首先,可能大家都不信,兰州是没有“滴滴专车”服务的。因为在兰州市政府看来,滴滴专车这类“异端”是有悖于政府群体和私人利益的。兰州出租车公司持股方大多为官员或者官员亲戚,因此多年来一直游说政府不放开此类服务。兰州的网约车市场一直以来之后“神州专车”这个贵到没朋友的选择。在深圳时候,我一直很奇怪神州专车如此奇葩的定价策略。然而来了兰州我才真正明白——价格贵也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啊。此类商业模式既因为价格而不可能与出租车在客户上产生太多的矛盾,同时也通过价格而在有限的客户群上保证了企业赖以生存的利润率。试想,普通人会愿意花260元的打车费来在兰州机场跟市区之间走一个单程么?要知道,我后来从兰州去银川的机票也才400块钱而已。

    而西北师大老师的说法则也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在我到兰州的第二天准备出门的时候,他看我带着相机包便问我是否要出去玩。在得到了我的肯定答复以后,他便建议我不要选择出租车和公交车这类工具,理由是“太臭太乱”。我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议。好在我到兰州时候正好有了首汽专车服务,我便一直搭着首汽约车往返火车站和兰州市区等地。而至于兰州的旅游景点,则是由段兄带我转了一大圈。

    穿城而过的黄河
    现代化的兰州

    黄河湿地公园
  3. 西宁一日:初入高原

    真没想到,兰州到西宁居然是如此的近。如果不是看地图,我真不会想到跑到西宁去转一圈。高铁的开通,使得西宁和兰州居然分布在一小时经济圈范围内。从兰州火车站可以非常轻松地跑到西宁去转一天。考虑到兰州实在是没什么好玩的(兰州的同学表打我~),我便突发奇想打算去西宁转转。而西宁则有三个地方很是吸引人:藏传佛教名寺塔尔寺、美丽浪漫的青海湖以及门源那一大片油菜花。考虑到我只有一天时间,且没有驾照,所以青海湖肯定是去不了了。至于油菜花,似乎时间也比较早(但是后来我在火车上听说门源油菜花已经开始了的时候,的确比较动心),于是还是决定去西宁的塔尔寺转一转吧。毕竟已经听说了那么多藏传佛教的故事,却从来没有真正踏入过这个地方。更何况,从兰州到西宁非常方便,高铁过去一个小时,票价也不贵。从兰州到西宁其实海拔是一路往上的,因此路边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和石头,以及一些梯田。据同行的乘客讲,在有这条高铁泄露之前,从兰州到青海需要辗转四五个小时。同时由于其地理原因,过去公路条件也比较一般(当然,现在有全程高速)。

    从兰州到西宁(来自Google地图的卫星图片)

    与兰州类似,西宁也没有滴滴专车可以用。民大的一位美女老师提醒我可以选择出租车、滴滴快车或者神州。与深圳这里类似,神州专车的价格也是非常高的。但是考虑到我对西宁并不熟悉,同时我所要去的塔尔寺也在城郊,距离火车站约有40公里,且我只有一天来回,于是便咬咬牙叫了神州。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相当英明的。因为塔尔寺所在的地区为潼中县的边缘,当地似乎并没有完善的出租车或者公交车线路。我的神州师傅直接跟我约好了车以后在塔尔寺附近等了我三个小时,然后把我拉回了市区。考虑其中的等待时间,我觉得130块钱的车费真的还是非常划算的~。

    如果说在兰州和西宁市区我还是找不到藏区边缘的感觉的话,塔尔寺真的是一个让从来没有踏入过藏区的人接触藏文化一个最好的场所。虽然目前的塔尔寺商业化严重(然而我可爱的导师王老师并不认同~)。与内地很多寺庙相比,这寺庙并不古老。其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由于该寺庙地处汉藏交汇地区,其建筑风格在保留了藏族建筑的同时也有着不少汉地文化的影响。同时,作为藏传佛教名寺之一,该寺庙藏有大量的宗教、藏地文化、医学等典籍,其地位可以类比为藏区的重点大学或者研究所之一吧。在藏学中,人类的所有知识被分为五类,即工巧明(工艺学)、声明(语言学)、医方明(医学)、外明(天文学)和内明(佛学)。此类定义来源于西藏最原始的苯教。而塔尔寺作为藏区名寺,具有此五类学科的完全编制。

    西宁塔尔寺一角

    塔尔寺之名则来源于一段著名而温馨的传说。相传当年宗喀巴大师前往西藏求学之时,六年没有回来。其母阿香波切甚是想念,便托人捎信一封、白发一束。宗喀巴大师见信后苦思良久,终觉学业未成,不便还巢。于是便回信附上自画像一封和佛陀释迦摩尼狮吼像一副,要求其母在出生地用十万狮吼像起佛塔一座,以解思念之情。该佛塔经历年诸位高僧不断扩建,便有了现在的大金瓦寺。而其门口的一颗菩提树相传也由其母直下。该树根系极其发达,据传其从地下发出,直至大师佛塔。正是基于此,塔尔寺中有大量的内容可供一看。大经堂外所挂的唐卡已经有三百年历史,且每一幅画都有独特的藏传佛教故事。以至于后来神州专车师傅都说我大概是他见过的最能逛的游客之一了。别人都是逛一个小时,而我足足在里面转悠了三个多小时。

    塔尔寺有三宝,即唐卡、堆绣和酥油花。唐卡比较常见,属于藏区常见的“宣传画”(原谅我的用词)。事实上,我后来在青海省博物馆看到的唐卡远比塔尔寺的好看。而塔尔寺所展出的唐卡更多类似于壁画性质。按照资料说法,虽然塔尔寺属于藏传寺庙,其所在地区比较多雨,与西藏等地完全不同。因此,塔尔寺的壁画基本都画在了布面上,而不是直接画在墙壁上。可能由于这个原因,使得塔尔寺的这些画作历经几百年的战乱变迁,依然能够有很好的保持。当然,由于游客的增加,很多著名壁画和唐卡已经不再对外展示。因此,我感觉现在所展出的画作质量并不惊艳,或许这也是我感觉商业化严重的原因吧。

    堆绣则是一种布艺的浮雕。这类作品自然也是基于佛教的故事,但是很多游客不小心就会错过。目前塔尔寺似乎已经没有工匠可以制作堆绣。该作品制作程序复杂,主要使用上好的绸缎进行裁剪和粘贴,然后对内部进行填充,做出浮雕的样子来。目前塔尔寺所存的、或者说游客能够看到的是悬挂在大经堂主通道两侧的十六幅罗汉像。据说这些罗汉像是由一位塔尔寺的老僧利用半生化缘积蓄所购材料制作。由于时隔上百年且大经堂内比较昏暗(一般这些大厅不使用电灯照明,而只有一盏盏酥油灯),其色彩看起来并不出众。但是其相貌由于浮雕特色,显得栩栩如生,尤其是罗汉的面部表情,做得非常真实。

    而最后一项则是酥油花。所谓酥油,是藏区一种特殊的食材。其制作原材料为藏区常见牦牛肉的脂肪。这与欧美地区使用牛油来制作黄油类似。只是由于加工的工序差异等原因(藏区的酥油一般使用原始纯手工加工),其味道比黄油重得多。而酥油花,则是利用此类脂肪所做的雕塑作品。在过去,酥油花只有在大年三十的傍晚才能看到,而后会于午夜跟其他祭品一起被烧掉用于祭祀。因此,此类作品通常难得一见。好在近年来塔尔寺专门建造了一座酥油花纪念馆,其中陈列了不少本寺画师所做的酥油花。其题材不仅仅局限于鲜花(其得名的原因),更多地涉及一些佛教知识,如轮回学说、人间四疾苦等。只是这些东西都不能拍照。因此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去看吧。

    塔尔寺酥油花(图片来自于网络)

    而塔尔寺作为一个教学型机构,其出名的自然不只有艺术作品。在大经堂门口的广场上,一般都会演出“乐舞”。这种乐舞的动作看起来有点像汉区常见的“跳大神”。其伴奏主要是以各类吹奏乐器和打击乐为主,其舞蹈多为宗教意义。只是这类舞蹈,无论是我所使用的语音导游,还是我所见到的现场活人导游,似乎都没有给游客详细解释其含义。大多数的游客跟我一样,也就坐在那里匆匆看了几眼。说真的,这感觉就如拿到一本文言版的《说文解字》,虽然我知道它是好东西,无奈臣妾真的看不懂啊!所以我感觉,如果导游可以在这些细节方面加强一下的话是不错的。毕竟这些解释,还是有我这种无聊份子愿意认真去听一听的。

    大经堂广场上的乐舞

    一开始我对塔尔寺的期望是大。作为一个藏传佛教的重要寺庙,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其应该具有相当的规模。如果大家对于藏传佛教有一定了解的话,一定会知道最近正在改造的色达佛学院。因此,我对于塔尔寺的期望是一个经过规整化管理的色达佛学院规模的佛学院。然而,等我真正来到塔尔寺的时候,我还是大失所望。由于其内部和周边地区正在整修(据说周边地区要建一个小商品市场,好吧,国内旅游区的标准败笔),其场面尘土飞扬,可以说是热闹不凡。而其内部虽然规模很大,且由于地处莲花山谷底而使得寺庙内部具有一定的坡度,其很多地区并未对游客开放。当然,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我们也不能打扰人家修行不是。但其所开的场所还是太小了,且缺乏统一的旅行线路规划。要知道在寺庙里,其实到处乱窜的话,是找不到北的。更重要的是,寺庙自身的导游(都是女的,坐在大门口揽客)也不够专业,往往就带着游客走几个寺庙,随便背几句台词。想到后来我在台北自来水博物馆门口,连保安都可以跟我讲好久台北地区自来水的历史时候,我才第一次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专业。

    从塔尔寺回来,由于我当晚回到兰州,我便放弃了前往藏医药博物馆(我对医学真的没啥爱好),改而前往青海省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造得还是很气派的,其里面的藏品主要包括青铜器、唐卡、佛陀头像等。不过相比其他省份的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的藏品并不丰富,这可能与青海地区本身并不是经济文化中心有关。由于西北地区比较干旱,在博物馆内我看到了匪夷所思的一幕。很多工作人员(尤其是女同胞们)居然直接在前台上放了一个塑料盆,里面放了半盆水。这点我是很佩服的。话说大姐,我知道气候过于干旱对于皮肤不好,我这个南方人也深切感受到了我大西北的干旱。问题是,你可以去弄个加湿器啊,这个小猫咪脸盆是什么鬼。好坏这也是个省级部门啊。

    博物馆里面最吸引我的大概就是各色唐卡了。相比较塔尔寺,博物馆由于更好的保存条件等原因,唐卡看起来漂亮多了。如下图这幅唐卡。其故事主要来自于释迦摩尼一天内就从四城门悟得了生、老、病、死的人生四大疾苦,继而得道的故事。而其周围则是结合了藏传佛教的轮回学说。按照当时看到的资料,藏传佛教的轮回学说与我们汉区所讲的有一定差异,不过我不太记得了。这幅图大致画的与我们理解的六道轮回类似,即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

    轮回图,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

    最后一点:开饭馆的老板们不要那么凶巴巴好么,吓得我都没敢进去吃饭,中午吃的是Breadtalk,以至于被当地人当土豪(当地只有公务员会拿了发的卡去买)。

  4. 沙坡头:绿洲和沙漠交相辉映的地方

    银川,号称塞外江南,其实是腾格里沙漠边的一块绿洲。这个城市贴近贺兰山,因此阻挡了来自于内蒙古的狂风,却给此地留下了肥沃的土壤。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这里的回族人是相当多的。于是我们会看到很多的清真餐馆和牛羊肉餐馆等。而正是到了银川,我才真正知道,拉面(兰州人叫牛肉面)并不是兰州的专利。宁夏就有很多好吃的拉面,也有好吃的牛羊肉等。而我来银川,一则是因为这里回深圳的航班时间远好于兰州;二则是因为我读研时代的好友郭总已然成了“人生赢家”,既然那么近,我自然得来薅羊毛啊。当然,郭总也是热情好客,我一下飞机就把我带进了沙漠~。只是由于没有驾照,只能让郭总一个人开了上千公里的来回了。我们第一站便直接去了中卫市沙坡头。如果说中卫市的头号特产是枸杞的话,那其第二出名的恐怕就是沙坡头了。沙坡头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里地处黄河的九道湾,而且黄河两岸分别是绿洲和沙漠,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观。只是比较有趣的是,我们到沙坡头的那天居然下起了雨。要知道在年降水不足两百毫升的地方,下雨天真的不是那么常见的。只是雨中的沙漠就少了沙漠的感觉,骆驼也不出来了。不过这样也好,我们就不用买完整的套票了~。不得不说,与大多数旅游景点保持一致,这里的门票真的挺贵的。尤其是看了当地的物价水平以后。

    沙坡头上远眺黄河。下雨天的沙漠其实也很少见~

    沙坡头景区其实走进去主要区域并不算特别大,但是延展范围很大,甚至于可以连接到内蒙境内的通融草原。景区内部主要分为黄河景区和沙漠区两块。黄河景区海拔比较低,其实就是黄河的河岸边。这个区域人工景观比较多。其实在我看来,过度的人工景观建设反而会削弱其本来的面貌。沙坡头之所以出名,其在于两点。一则是黄河的弯道。虽然这里没有十八道湾或者三十六道湾的壮丽,但从上往下看,黄河的婀娜身段还是很震撼的。这种震撼不是下游地区的朋友所能够体会的;二则是其地貌特征。沙坡头的特征在于,黄河将一片土地一分为二,一半是绿洲,而另一半则是沙漠。我们去的当天遇上了千年难得的下雨,所以恰好错过了这些人工项目,同时也避开了沙漠中的热浪(郭总的装备非常专业,赞一个)。

    由于风浪的原因,我们便直奔了沙漠。拜现代技术所赐,我们不用从沙丘爬上去(虽然很多人这么干),也不用走台阶,而是直接从自动扶梯上去。这个自动扶梯让我想到了黄果树瀑布的自动扶梯。这种自动扶梯大大节约了游客的时间和体能,对我这种从来不锻炼且外加恐高的人而言,真的是难得的福音(我很期待泰山的缆车体验)。或许有人说,这种缆车大大降低了旅行的乐趣,但是怎么说呢?这就像手机拍照和单反拍照的对比一样。这类问题总是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的,毕竟每个人需求不同。更重要的是,这种偏好并不是严格的。比如我拍照一般用A档,但是我的论文结果都是自动导出的~。所以亲爱的你,你觉得我是属于偷懒一族,还是折腾一族呢?

    或许由于下雨的原因,我们进入沙漠时候并没有感受到滚滚的热浪,相反,由于雨越下越大,我们不得不套上了5块钱买的一次性雨衣。这种场景恐怕在沙漠地区算是难得一见的吧。同样由于下雨,所有的骆驼都去躲雨了,因此,平时骑骆驼的路程也就只能由我们自己的11路来代劳了。同样由于下雨,沙漠卡丁车等项目也都停止了。前行的道路上,低头所见,只有那一排排的脚印。只是这个脚印过于杂乱,并无一排骆驼脚印那样的诗意。相反,由于踩踏过多,而沙漠的砂层其实还是比较厚的,因此行进并不容易。只是这种感受与海边沙滩又有着显著的区别罢了。

    其实这条路极其不好走

    不过我们终究没有错过沙坡头的王牌项目——沙漠冲浪。所谓冲浪,就是坐着一辆硕大的“装甲车”直接进入沙漠深处。装甲车借助柴油发动机巨大的爆发力带我们爬到一个一个沙丘的顶端,然后直接冲下去,感受那种瞬间的加速度。不得不说,这个项目真的很爽!以至于我和郭总都在商量着要不要再玩一次。如果朋友你有机会去中宁,有机会到沙坡头,一定不要错过这个项目。只是如果不是像我一样遇到雨天的话,请一定要注意防晒和防砂。至于如何做,请直接Google或者百度ISIS、基地组织,照着他们的照片区打扮就行~。当然,作为会计学老师,我也得友情提示,这个项目价格也不菲:每人次160元人民币(2017年价格)。但是这个项目真的能带你进入沙漠深处,感受那一份短暂的宁静(所谓的拍照时间)。另外:千万别用手机拍视频,否则难保它会成为楼兰女神的贡品。

    相比较而言,似乎远处的沙漠更有一番宁静
  5. 回到银川:参观西夏王陵

    在沙漠里面浪了两天以后,我们终于往回走,毕竟郭总还有公务在身,而我其实加上了之前的西宁和兰州之行,确实也有点累了,需要去郭总的豪宅好好休息下。从沙坡头一路回到银川,因为郭总计划带我去看下西夏王陵,我们便取道内蒙阿拉善左旗,而没有直接从宁夏境内的高速回去。不得不说,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最终会反映在其基础建设上。内蒙的路况真的是比宁夏差了太多。不知道是年久失修还是水泥标号的问题(从小月和坛子这两位土木大神的博客里学来的),内蒙境内的道路开裂问题严重,且路面上砂石很多,郭总都坦言他的宝马5真的不适合这个路面,这里果然是越野车的天下。但是这条路的风景真的很好,路边能看到稀稀拉拉的草原,但是沙化严重。很多动物,比如牛羊马直接在路边走着,颇有点我当年大兰卡山村的感觉(山村的空气可是好多了)。

    沙化的草原,远处的贺兰山

    宁夏和内蒙以贺兰山脉为界。作为一个生长在南方且从来没有在此地生活过的人而言,第一次看到贺兰山脉的感觉是相当震撼的。车辆在贺兰山中穿行,那感觉就像在进行着一场时空的旅行。郭总说他无聊或者郁闷的时候,就会一个人开车到这里来,然后爬上去俯瞰银川。可惜郭总并不爱摄影,要不我们就能见到多少绚丽的照片啊!考虑到我这天生欠佳的平衡感和与生俱来的恐高症,我就不去尝试这个山峰了。我们就近拍一张算了~。对啦,据说贺兰山其实内部已经挖空了,成了我们西北地区重要的空军基地呢。

    近处的贺兰山

    现今的银川其实是过去西夏王朝国都的所在地。其实至少80后的我们应该对西夏王朝至少是有所耳闻的(比如金庸劳先生笔下的虚竹和梦姑的故事)。但是这个王朝存在的时间并不长,总共也就两百多年而已,但却有着高度的文明。按照西夏王陵博物馆的语音介绍,西夏王朝由党项族建立。该族早先唐朝时期收到过汉王朝的册封,但后期唐国力衰落,其不愿意接受宋朝的招降,便采取“联辽抵宋”的政策,占领了现今的兰州和河西走廊地区,进而成立了大夏王朝。与西北地区的金国和蒙古国等游牧民族尚武却不重文的风格不同,西夏王朝非常注重教育、外交和经济的发展。从经济上来说,西夏王朝除了传统的畜牧业,其造纸、锻造和其他手工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而这也成为了其两百年辉煌的重要基础。从外交来说,西夏王朝先后与宋朝、金辽,早期蒙古等周边国家维持了稳定的外交关系。从教育来说,西夏王朝创立了自己的西夏文,同时也设立了五级教育制度,包括蕃学、小学、国学、宫学和大学,同时崇尚儒学思想的传播。但是,该国统治者为了避免国民同化,刻意在服饰等方面保持了民族特色,其国君更是放弃了唐代所赐的“李”姓。

    西夏王朝的沙盘图

    西夏王陵博物馆目前主要包括三块内容。第一部分是博物馆,其中主要展出了西夏王朝的历史和各个时期的文物。但是大部分资料可能是去了宁夏自治区博物馆的缘故,该博物馆实物展出的内容并不多,但语音讲解内容丰富,能够让我这个外行大致了解这个曾经的王朝的来龙去脉;第二部分主要是碑林,但是我感觉大部分的碑文都是复制品。由于没有足够的资料,仅靠铭牌其实很难真正理解这些碑文。如果官方可以出一个手册或者出版物来深入解释这些碑文,我一定会买一本读一读;而第三部分,则是王陵的主体部分。王陵包括一号区域和二号区域。两者相隔非常远,需要坐电瓶车前往。

    西夏王陵一号坑

    看到这些王陵,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句话说,弱国无外交。在我看来,弱国不但没有外交,连保存自己的历史都非常艰难。王陵区域完全就是一片沙地。可能是非周末的原因,我去的时间又接近傍晚,可能就直接导致了游客稀少。感谢西北地区干燥的暖风,以及金色的夕阳,走在王陵中间倒是并没有阴森的感觉,相反,由于地域空旷,行走其间,反而有种与古人各种时空对话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二号坑更加明显。由于二号坑地域比较偏,其散得更开。电动车师傅直接把我们带到了二号区域的尾端,让我们自己走回来,他则在另一边等着我们。

    行走在二号坑,其实感觉更好

    千年的孤独
  6. 写在最后

    过去一年的事情真的是越来越多。以至于我这个博客居然断断续续写了快一年(事实上,我的日本游记已经拖了三年了),现在终于写完了。我以前总是喜欢在旅行结束以后直接去写游记。而这次我却发现,其实时隔几个月再来写博客,会有一种回望过去的感觉。随着记忆的消失,很多细节也就慢慢随之而去,此时脑中留存下来的,恰恰是那些我想说的话,是那些我所留恋的景,更是那些我所想感恩的情。

4 thoughts on “2017之西行漫记:一次西北行”

  1. 您好,有一些学术观念,想与您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能留个电子邮箱地址给您发邮件吗?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