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也能干正事:谈谈如何学术

iPad想必大家不会陌生。毕竟这个工具已经存在了好几年,其产品本身也从最原始的一代经历到了4代。作为一个爱好计算机和相关电子产品的人,我也终于抢在了结婚前搞定了自己的iPad。其原因呢有二:一则因为我实在是受不了Kindle的那个屏幕。尽管电子墨水看书实在是很爽(事实上,我在国际航班上一般只用Kindle看书),但是其有限的翻页功能拿来看书实在是有点蛋疼;二则,婚后财政大权一旦交出,恐怕要拿到此类消费的许可需要更高的时间和信息成本(此类研究参见XXXX,XXX和XXXX)。

曾经有一个朋友买了个iPad,在网上留言说不知能干吗。于是我说,你可以让i[……]

Read more

再谈春运:火车票的社会属性

为了老婆从老家回来的返程票,我足足奋斗了大半夜。殊不知我的科研也不会有如此的心机。然而,正如俗语所言,好事多磨,我自然是连一张坐票都没有得到。现在坐在电脑前,不知是该笑还是该哭?或许是哭笑?或许是无奈?而这种无奈所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张小小的火车票,也非散文家们所中意的乡愁。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对于生活的无奈,也是一种对于人生的迷茫。

我实在难以想象在一天二十四小时刷票的人们会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经济学常识。在人们的私利收到严重威胁之时,所有的法律、道德和职业规范都如草芥般毫无生机。可以想象的是,每年的春运是中国人口流动数额最大的时[……]

Read more

谈谈春节购票:国情本是如此?

尽管人已经回到英伦,并且开始了苦逼的PhD生活,但由于领导身在天朝,故而不能免俗:春节需回家与家人团聚。于是,买票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终于落到了本人的头上。只是,对于这个本该花钱买享受的过程,我并未有半点花钱的快感。相反,我真正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天朝子民的不易。因为:我们生来与天斗,与地斗,更需要与人斗。

中国的春运大潮在多年前曾被海外媒体形容为全球最大的暂时性移民潮。的确,当全球任何一个区域在短短的一周时间内产生出相当于英国美国人口总和的人流量在方圆九百六十平米的土地上“迁徙”之时,其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一条足够震撼的新闻。对于此,西方的报端往往会把这[……]

Read more

英伦拔牙记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因为喜欢甜食,我的一颗蛀牙终于在它经历了数年了烂掉了大半以后,于今日下午不幸在Morecambe的Oasis诊所英勇就义。于是我也终于有机会与传说中的英国天价牙医有了一次亲密接触。不过我从此以后终于不用再忍受吃东西吃到牙齿洞里引发发炎的惨状了。

其实我这颗牙齿的问题由来已久。似乎我在国内时候这颗牙齿已经很不正常。只是如当时能够有现在的觉悟的话,可能我需要的仅仅是补牙处理吧。不过跟大多数人相比,我是很幸运的。因为我很少受到牙疼的困扰。即使是我小时候的一颗牙齿最后烂到从嘴里可以直接突出好几块来,我也没有因此而遇到什么牙疼的风险。而这颗牙[……]

Read more

随笔:英伦文化之胡诌

有人说,岁月如歌;却也有人说,岁月如刀,其中个中滋味,恐怕如人饮水,冷暖唯有自知了。翻看我的博客,发现上一篇日志距今已有半年之久。或许,我们都太忙了,抑或心累,已经难以写出飘逸的文字,青春的华彩。毕竟,青春如英国的夏天般,来无影,去亦无踪(笔者注:2012年英国夏天尤其短)。然而,事情真的如此么?或许只有真的当某一件事情到来的时候,你才会真正发现现实的可怕。

掐指一算,自2011年的春节前夕踏上这片西方的土地,时间已经过去了18个月。然而,如过去的时光一般,这“一年半载”过得颇有些波澜不惊。不知道这种经历应该是理解为生命的浪费呢,还是理解为一种生活[……]

Read more

伦敦奥运开幕式:一场全民大联欢

幸亏有QQ群里朋友的提醒,我才没有跟我父母一样错过开幕式的时间。不过这次伦敦奥运开幕式的演出实在是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感悟。 与四年前我们某些同志引以为豪(我从来不以此为骄傲)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而言,伦敦奥运会实在是教会了我们太多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其实是最本质的人性。

如果朋友们没有看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NBC版本,那么请一定去看一下。与CCTV的那种时不时给领导特写进而废掉了所有的效果相比,NBC的剪辑终于彰显出了老谋子所期望的那种大气和整齐划一。那种整齐划一和高度统一的动作给人的感觉恐怕远难以用震撼来形容。事实上,它充分彰显了国家机器的威严和不可挑[……]

Read more

随笔:高考之际话高考

高考,对于中国人而言,绝对是除了出生和婚娶以外的一件大事。毫不夸张地说,高考几十年来,不知有多少年轻人,或踌躇满志,或彷徨迷茫,皆有高考改变了命运。如果说高考是唯一的出路,恐怕会有些偏颇。但是不得不说,对于大多数平民子弟而言,高考绝对是一个相对公平而廉价的上升通道。国人所最信奉的“鲤鱼跳龙门”恐怕在高考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与父辈们对于高考的态度大为不同,近年来不少学者对于高考的质疑之声也普遍增多。只是这些争论大多如国内学术界的范式,永远只提出问题却不给出解决方案。在我看来,在目前中国的关系型经济和社会公平堪忧的制度下,一考定终身恐怕只能是唯一的解[……]

Read more

2012英伦行之伦敦

不知道是故意的拖延呢,还是我自身有意而为之,我慢慢习惯了在旅行结束的一段时间以后再开始写一段总结,类似于我去年回国的一些游记。因为我慢慢发现,其实写游记如读论文一般,只有当你把它放置一段时间再捡起来,你才能够真正得到其真谛。尽管有人说这样会丢掉一些细节,但是相比较旅行的感悟,何者更重要呢?

最近的博客作品似乎更有严谨化的趋势,如关于李一舟博士的评论。果然不出我所料,一个真正的强人是很难引起大众和媒体的兴趣的。毕竟于大众而言,他们太过遥远;于媒体而言,他根本不擅长作秀,也就没有了媒体所喜欢的那种“低级趣味”,故而这种“木有然后”的结局也就可以理解了。[……]

Read more

漫谈Ball and Brown (1968)

曾几何时,我的博客里似乎少了很多学术类的东西,而是写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其中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在过去的一年多里,我一直没有找回曾经的研究感觉。而且语言的障碍给我的工作其实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要知道,过去我们可以花一个礼拜去弄懂一篇二三十页的英文论文,而我现在最多一天就得去解决,还得在我的两个老外老板面前用英语把东西给复述出来。此中的感觉,恐怕不足为外人道也。

今日偶尔在博客中翻阅曾经的老文,却无意中翻到一片记叙我曾经所阅读的会计理论类书籍的简单书评。在今天看来,这个书评实在是简单不过,尽管我已经无法记起当时是在何种情况下,或出于对新建博客的新[……]

Read more

刘俐俐与李一舟:深度与知识的较量

张绍刚的《非你莫属》恐怕因为最近出现的两位牛人而到达了高潮。其中一位是海外留学归来的刘俐俐,她希望控制全场却因为没有很好的定力和频频犯忌而导致了最后的全场攻击;另一位则是清华的设计学博士李一舟,凭着自己的博学和深入的思考最后博得了满堂彩,甚至于是老板之间的挖墙脚。而这一来一去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事实上给了我们一个很不错的视角,那就是:何谓优秀?

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人,除了需要具有非常优秀的学识,深入的思考能力,对于周边生活足够的洞察力意外,还需要非常关键的一点,即是为人处世之道。只是很可惜,在当前的教育下,似乎此种部分很少被提到。更多的人总是抱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