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Ball and Brown (1968)

曾几何时,我的博客里似乎少了很多学术类的东西,而是写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其中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在过去的一年多里,我一直没有找回曾经的研究感觉。而且语言的障碍给我的工作其实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要知道,过去我们可以花一个礼拜去弄懂一篇二三十页的英文论文,而我现在最多一天就得去解决,还得在我的两个老外老板面前用英语把东西给复述出来。此中的感觉,恐怕不足为外人道也。

今日偶尔在博客中翻阅曾经的老文,却无意中翻到一片记叙我曾经所阅读的会计理论类书籍的简单书评。在今天看来,这个书评实在是简单不过,尽管我已经无法记起当时是在何种情况下,或出于对新建博客的新奇(其时我的博客新建没多久),抑或出于对于自己当时水平的自信(现在看来是可笑了点)。但是正如古语说的好,年少轻狂。或许今天的这篇文章在数年后又会沦落为类似的境地吧。

其实关于实证理论(国内一般多指经验类研究)和传统会计理论(大多数为规范性研究),国内的争论一直很多,似乎在我上研究生之时,会计研究上依然有坚挺传统理论,并大力贬低实证研究的老朽大作出现。而在这个帖子里,我却神奇般地同时引入了传统学派和新学派的书籍。唯一的区别是,传统学派的书皆为国人所写,而后者的书籍则是清一色的舶来品。

当时的我,显然是一个如红小兵一般的实证支持者。为了这个争论,我曾经毫不知耻地在课堂演讲和私底下交流中弘扬我的那些观点。事实上,实证的理论和方法的确为我们的会计学提供了一些更为严谨的研究方式和范式,同时呢,更重要的是,它引入了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和统计学理论,使得这一类文章无论是看起来还是读起来感觉都有了一股子学术范儿——妈妈咪说,看不懂的东西那才叫学问呢~

然而,有一个问题,似乎大家都有疑问,却很少有人真的去问,或者去提到。那就是,Ball和Brown这俩大神,是如何在1968年的某天,在我们的红卫兵正在全国大串联的时候,想到去检测股价与会计数据之间的关系呢?正如他们在论文40周年的典礼上所说,他们其实没有想到自己会做出如此的大事儿啦。要知道,Ball那会儿刚硕士毕业,尚在澳洲教书,还没读博士呢!!这让我们这些博士情何以堪啊!!!!

从我的这个老帖来看,显然我当时也没有搞清楚这个原因。而最近,当我重读Kothari的那篇神一样的“资本市场中的会计研究”之时,我才找到了答案。事实上,最近的一百年来,我们的会计研究人员目标都没有改变过(各种灌水打酱油的论文写手不在此列),那就是希望知道如何来改进整个会计系统,以求得更好的效益。只是,在传统研究中,我们基于严格的假设来演绎,更多地是类似于一个辩论手在辩论。

而Fama在60年代提出的市场有效理论则是给Ball和Brown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其原因是,既然你认为会计是有用的,而不是浪费纸张(如是这般,账簿应该用来造福姑娘们,具体内容自行脑补),那会计本身就能够传递一种有用的信号。那么按照市场有效理论,既然市场是有效的,那么信息就会被快速地反映到市场中,根本没有套利机会(木空子可钻),如此而言,如果会计信息和股票价格有着某种特定的联系,那么市场有效假说和会计有用性就都可以解释了。

怎么样?这么一个思路还是很牛逼的吧?或许诸位已经在骂娘了,如果老子早生几十年,或许这会儿这论文作者就是在下了。但是不要忘记,如果您这时候出生,恐怕能否挺过三年自然灾害都是问题~。而其实更牛逼的问题,或者说能让这篇文章变成神作的原因却远不止如此。首先,它相当于对前期的会计大讨论研究作出了一个巨大的贡献:给出了一个可行的验证方法来验证前人的各种猜想(理论解释在我看来,有时候就是一个YY行为,毕竟木有妹子的实战么~)。而这种验证模式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养活了多少的会计研究人员和博士,包括在下。

而一旦理解到这一层,这几十年来的会计研究脉络也就一下子清晰了起来。之所以本人对于这个东西如此兴奋,是因为这是我当年在中大博士入学考试面试时候被下马威的题目啊。对于此种奇耻大辱,恐怕一般人是不会轻易忘掉的。言归正传,既然股价和会计信息有着必然的联系,或换言之,股价可以作为会计信息的一种检测手段,那就不难想到:我们能否进一步考虑:哪些会计信息更有用呢?于是有了价值相关性,盈余管理和盈余反映系数之类的研究;会计的谨慎性所带来的不对称性标准是否对会计信息有影响呢?而这个问题则让可爱的Basu从罗切斯特一下子跳到了麻省理工!

事情还远远不是如此简单那。另一个大牛,Jensen和Meckling,在1976年的某一天,不知道怎么的蛋疼,却一时找不到妹子,边相约在芝加哥大学某角落”搞基“(参见他们发表在”Applied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上的一篇采访录,当然跟妹子无关)。结果这一搞不要紧,搞出了一个代理理论。与Ball和Brown的神作双剑合璧,制造出了一个新的话题:公司治理和股东权益的关系。这个话题在国内大行其道,似乎党论的得意作品也是这个范畴吧(党论老师,胡言乱语,还请别拍我)。对于此话题在中国的流行,Joseph和TJ两大牛功不可没啊。当然,我们首先要”感谢国家“(这还真不是开玩笑,如果没有国家特殊的体制和大量的官商勾结,这个研究你来告诉我咋做出特色?)

当然,真正的研究远没有如此的简单,其中的每一小步都透着学术的严谨和推敲。而新流行的行为金融理论事实上也对EMH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当然,在此方面,会计学者们也是不甘人后的。比如公告的漂移现象(不是南京城楼上的法拉利),动量投资与会计的关系(不是物理学)也彰显了我们的步步紧逼。只是,在几十年的耕耘以后,我们渐渐发现,话题其实真的不多了。爱因斯坦曾经说,科研如同钻木头,有人在薄弱之处钻了很多洞,有人在厚实之处钻了一个洞。而对会计而言:我们需要解决的,恐怕不是在哪里钻洞的问题,而是这该死的木头在哪里!

当然,几十年的发展也给会计的研究暴露出来了许多问题。如大量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和选择性偏误(如果你看不惯一篇论文,直接攻击这两点吧,几乎躺着都能中枪),各种模型设定的误差等,都让学者们大伤脑筋。而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则是:目前的实证研究过度依赖历史数据。即使是Compustat和CRSP这样的神级数据,他们历史数据的本性也给会计理论的发展制造了不小的障碍。

而这种障碍在最近金融危机的研究中表现的尤为明显。金融危机的爆发直接引发了人们对于传统会计中的跌价损失以及公允价值会计中的短期投资损益的确认和计量的大讨论。而对于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理论,我们根本无法去用实证证明。为什么呢?我们上哪找这些数据去?毕竟来自明年的年报数据和”明天晚报“的新闻一样是只能YY的。对于此,Ryan建议大家考虑实验经济学。真不知道,实验经济学是不是真的要引入会计研究了呢?唉,我可连实证都没咋学会呢。

最后是Ball and Brown 40周年的纪念视频。很感谢某人把它从Youtube转到了国内(国外朋友可直接观看Youtube原视频

[youku id=”XNjAxNDE3NzI”]

 

6 thoughts on “漫谈Ball and Brown (1968)”

  1. 写得深入浅出,读起来也有趣味。原来会计学术研究也是有脉络可言的!
    尚处在花一周才能弄懂一篇学术论文的阶段,各种methodology,各种empirical evidence,看literature review就很容易迷失。求教Jun爷有方法可言么?还是只能静心读完?

    1. 嗯,其实按照我们国内的时候习惯,是会先系统学习会计理论(Accounting Theory),然后再看论文的。不过如果只是针对一个题目,而不是大范围铺开,那就针对一篇文章的review来开展阅读也未尝不可。只是这样会错过路边的风景。当然,其实我也是个水货,在这里聊以自慰而已,哈哈哈。

  2. 在复习考试 无意中看到这篇 很崇拜Jun哥 平时都会在哪里发表呢 有用什么社交软件吗 可不可以给小粉丝一个追踪的平台啊~ (中大?Jun哥也是广东的吗)

  3. 中大本科生,被要求写这篇论文的读书笔记,发现博主居然是博士师兄还call的名字很熟悉的老师,甚为激动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