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之重庆印象

久仰重庆“三大火炉”之首的美誉,却从来没有真正领教过其中威力。第一次听说重庆的热,是在小学的地理课上。那次周老师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了他和其他老师当年暑假前往重庆旅游的经历。其言之,重庆如果刚下过雨,那是非常凉快的。待地面水干,温度回升,人们便能真正领略到重庆作为火炉之首的威力了。而除此以外,我对于重庆的印象则几乎来源于红色电影、小说和近来流行的以国军为背景的谍战片,如渣滓洞、白公馆、曾家岩、沙坪坝等,以及最近一部网上非常火的纪录片——《嘿,小面》。

今年夏天恰逢中国会计学会年会在重庆工商学院召开,我便决定携她们母女俩共同前往。我家LD有非常多的同学和小时好友在重庆工作,她也表示希望去见一见。而我呢,也是想亲身感受下重庆这个火炉的热度。当然,我们的运气总是非常好的——重庆就在我们下飞机的同一天开始升温(天气预报提示当天气温为37度)。而我们一下飞机就感受到了重庆这种别样的“热情”。在这个温度下走路是什么感觉呢?从我酒店到轻轨站短短的300米不到的距离,我都感觉自己快烤熟了!好在我定的酒店空调给力,要不真的不知道会发生些什么。

  1. 2016年会计学会年会
    这个年会应该是我第二次参加全国性的会计学术会议(第一次是08年在长沙,那时候我还在读研究生)。原本我期望着能在这个会议上见见一些我因为出国读书而好久没有联系的老朋友。只是他们这次几乎都没有参加年会。不过我也见到了和认识了不少新朋友。而其中很多人则是之前在网上都闲聊甚至辩论过,却从来没有见过庐山真面目。说实话,我们有时候不得不感叹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的跨地域沟通变得如此容易而高效。

    与我08年所参加的会计学会年会相比,这次会议的规模其实有点寒酸。掐头去尾,其实真正留给普通学者报告的时间只有一天。由于大量的分会场存在且讨论同步进行,使得我们要去听一场自己所感兴趣的报告并不容易(因为大多数人自己也需要报告论文甚至于当评论人)。这种安排虽然效率高且比较紧凑,却降低了大家的沟通效率。其实个人感觉,这类年会还是学学当年长沙以及现在美国AAA的做法。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反正老师们都有暑假),同步进行的分会场少一些。毕竟现在很少有人只做一个题目或者领域了。

    令人欣慰的是,就我听过的为数不多的报告中,我们的报告方式在慢慢地跟欧美学习。作者们在报告论文的时候开始慢慢着重于研究问题的本身和背景,而不再如过去那样详细解释数据和计量,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毕竟作为学术论文,其真正的贡献在于研究问题和对应的结论。文章中所使用的数据处理、内生性等稳健性测试的检验,虽然重要,却只是脑中IDEA的附属工具而已:计量方法固然能让我们的结论更加可靠和严谨,但其却远非主体。而为什么我们国内甚至于很多亚洲学者都很在意这类技术呢?原因很简单:他们并不关心论文的真正贡献,却只在乎这类文章是否能发表。当然,我无权也无资本去评价这一类想法的好坏。

    我自己报告的论文题目依然来源于我博士论文最后一章。其原因很简单,我觉得这章是我最喜欢的,因为他所研究的问题比较“接地气”。当然,按照现在的版本去做,要发表在靠谱的期刊上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我呢,其实也需要一个机会让我能一遍又一遍的宣讲来让我自己更加熟悉故事的来龙去脉,从而找到突破点。在科研上,我非常推崇我偶像陈省身教授的一句话:“很多事情,做得多了,你就熟悉了;而你做多了,做熟悉了,就会慢慢觉得有意思了”。只是年会给的报告时间实在是太短(12分钟),以至于我报告时候超了非常多的时间。好在周宏教授宽宏大量,没有直接把我赶下台去。只是在我最后点评冉教授的大作时,周教授半开玩笑半正式地提醒我要注意时间,虽然最后的结果是我依然超时5分钟。

    与七八年前我参加年会相比,现在的国内学者其实有了更多的选择。如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管理学院每年都会在国内召开MIT Asian Accounting Symposium。这个会议是不太好投的,但是却吸引了很多顶级水平的年轻学者参加。而国内的实证会议从一开始举办到现在也吸引了很多年轻博士和老师的注意力。在精力和科研经费都收到挑战的情况下,很多人的第一选择可能也是把年会drop掉。如何让会计学会年会变成他应有的样子其实我感觉也是会计学会和组织方所需要去积极考虑的。毕竟年会应该是一个老中青三代的大联欢,

  2. 重庆美食之旅
    我常常自诩为吃货,有时候也自嘲“脸大吃四方”。但是来了重庆,我发现是真的不行了。这里的东西非麻即辣。对于长时间不吃辣的我而言,这完全是对我消化系统和味蕾的双重考验。我们第一天吃的冒菜就让我们领略到了重庆人民对于“辣”这个词在程度上的重新定义。

    1. 重庆火锅
      说到重庆的食物,或者对于外地人而言四川的食物,人们的第一反应自然是各大打着重庆或者四川标签的“四川火锅”。而在LD的同学开车带着我们上南山,走入火锅一条街的时候,我就开始被重庆人对火锅的热爱给惊到了。人们居然为了美景和氛围都可以光着膀子直接开吃。而至于我么?则是被带到了两难的境地:吃还是不吃?

      枇杷山那里是南山的火锅一条街。说到南山,不得不说民国时代除了老毛以外的另一位枭雄:老蒋。我们不去评价历史的功与过,但是老蒋估计一定想不到,他和达令的昔日住所区域今日已经成为了著名的吃货朝圣之地——火锅一条街和泉水鸡一条街。我们因为不吃辣,所以就没有去尝试远比火锅更为重口味的泉水鸡。单就枇杷山而言,漫山遍野的火锅桌,山顶上的亭子,厨师和服务员抱着硕大的锅底和众多盆子的配菜在山道间上下游走,就预案非一般人可以做到。而食客们则是无论男女老少,都为了这一口吃食儿拾级而上。更有重庆宝妈,拖着娃娃健步如飞。

      食材本身其实与外地的火锅初看起来并无太大差异,但是重庆的种类更为繁杂,食材也更为新鲜。如毛肚和鸭肠,我在重庆吃到的绝对是味道最好的。另外还有小猪的喉管等匪夷所思的材料。至于调料,重庆人显然更喜欢重口。他们的锅底是非常辣的,而蘸料却又很重油。与我们在其他地方吃火锅时候放入少许香油相比,重庆火锅的香油直接都是易拉罐包装——一罐感觉至少也有200ML。这么油的后果是我发现很容易有饱足感,但是重庆的朋友们似乎没有这类问题,他们往往大快朵颐,给人以胃口大开之感。这类食物虽然味道不错,但是于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重庆除了这类火锅,还有大量的火锅店。如风靡全国的德庄火锅就是发源于重庆。应周老师的邀请,我们有幸去三峡广场的德庄(蚂蚁窝旅游APP把它排在第一位)感受了不一样的火锅。先前我以为枇杷山的火锅蘸料使用罐装是出于其山地环境运输的考虑,德庄的罐装调料则排除了这类假设。显然,基础蘸料的罐装化是当地的特色。我想可能的原因是他们的使用量更大吧。而同样的,重庆火锅的蘸料配料也远没有其他地区复杂。他们往往只有一些最基础的调料:葱姜蒜、香菜、辣酱等。很少会有深圳火锅店常见的XO酱、沙爹酱、虾米之类的东西。看来,这些最基础最不起眼的蘸料才是最基础、最正宗的所在啊!

    2. 重庆菜抑或川菜
      或许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重庆人说话时候总是更愿意把自己跟四川区分开来。但是在我们这些外地人看来,四川和重庆真的没有那么大的区别:他们语言几乎相同、饮食习惯也类似。只是我的感受是,川菜真的不是我们想的那样的。我也更深地理解了之前《舌尖上的中国》中某川菜特级厨师对于川菜味道的总结——川菜讲究复合味,极善变化。

      我们刚到重庆的第一天就去了著名的”渝信川菜馆”。这是一家坐落于南滨路上的川菜馆,上下三层。朋友非常热情,点了一大堆的菜。很多如酱板鸭、烧白等都具有强烈的重庆或者四川特色,也包括了鱼香肉丝这一类的普通菜肴。一口吃进嘴里,外地人的第一感觉往往是浓重的花椒味。他们对于花椒的热爱和执着真的是我们无法去理解的。而在花椒味道退去之后,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就是麻辣鲜香的混合味道。虽然对我这种从来不吃辣的人而言,他们的辣椒味依然稍显厚重,却也没有阻碍我感受到那层覆盖在花椒和辣椒之下的复合味道。

      第二天朋友直接带我们去了九重天——这是一家位于解放碑的旋转餐厅。或许是朋友们考虑到我吃辣水平实在是对不起观众,第二天的食物就清淡得多。在重庆这种地方能找到一桌所有的菜我都能尝试的宴席还是不太容易的。而让我奇怪的是,这些菜依然都属于重庆菜系。只是相对于传统的辣菜,重庆厨师对于非辣菜的控制力就远不如粤菜和淮扬菜的厨师了。但是与粤菜的清淡和淮扬菜的汤底相比,重庆的这类轻口味菜肴也有着他们的特色——喜用酒糟,且略显。他们使用酒糟的水平的确很高,如醪糟汤圆的味道,不浓不淡,恰到好处。而我们后来在洪崖洞吃到的就彻底不行了。当然,此乃后话。

      说到重庆的美食,不得不提到他们的辣椒和红油。与广大地区所谓川菜的赤裸裸辣味不同,我们在重庆几天所感受的辣酱都有浓浓的香味,连我这种不吃辣的人都忍不住要稍微尝试下。当然尝试后的汗流浃背以及林林总总惨状此处就按下不表了。只是,这种经历再次验证了我的一个观念:在全球化的今天,食物的全球化还是非常难的。当然,这种地域性差异我们也有一个好名字来代表:本地化策略。只是问题在于,本地化和原汁原味该如何取舍?

    3. 重庆小面,不能错过的美食
      其实我对于重庆小面的了解完全来自于纪录片《嘿,小面》。不得不说这部纪录片使我真正对于重庆这一特殊的美食有了全新的了解。与大多数中西部地区的小吃一样,小面的出身并不高贵。其实所谓重庆小面最早看来就是我们的点心摊或者面摊。他们的佐料也非常简单:辣酱,油,一些蔬菜。只是如同大多数的小吃一般,老板们视为珍宝的酱料绝对是重庆一绝。

      朋友们跟我们约好第二天早上从酒店出发。他们带我们去的是一家叫做”老太婆摊摊面”的小店。其实这家店我之前知道。这家店最早其实是服务于所在社区(其实是某国有企业的家属区)的一个非常普通的早餐摊,只会因为老太太的酱料做的很好,所以就慢慢出名了。只是在纪录片里看来,当时这家店是很简陋的。而老太当时就是否允许别人加盟也跟儿子有些许沟通问题。

      这家店的老店位置并没有变化。我们在苏宁电器门口下车,便需要一路下坡走进一个非常破旧的国企家属区。这里的房子大多建于八九十年代,外部结构与我小时候运河边的老公房如出一辙。只是可能是由于媒体的宣传(他们上了《嘿,小面》和《舌尖上的中国》),店面的桌椅已经好了很多。过去的破烂桌椅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类似于煲仔饭餐馆的那种桌椅。”老店”的牌子也显示他们有了加盟商。老太太自然也不再出来。

      我们要了牛肉面和豌豆杂酱面。不得不说,他们拌面所使用的辣酱非常香,我在外地从来没尝到过如此香味诱人的辣酱。而他们的牛肉质量也很好,而且老板绝不小气。12块钱一碗的牛肉面他们居然给了好几块(注意不是片)牛肉。牛肉煮得恰到好处:汤汁浓稠入味,牛肉软烂却不柴。虽然我自己也做过很多次的牛肉,但是却从来没有能达到过如此境界。以至于后来我跟某重庆理工的老师开玩笑说我去吃了老太婆摊摊面时,他第一反应便是问我吃了几碗。因为按照这位老师的说法,他每次去必吃两碗。

  3. 游在重庆
    我们的运气真的很好。因为就在我们到达重庆的当天,重庆就迎来了今年夏天的第一波热浪。当天天气预报37度,而地面温度则直接上了50度还多。这种天别说毛豆,即便是我们俩恐怕也难以抵挡火炉的”热情”。与深圳不同的是,重庆因为处在一个山谷中,四周环山,他们的热量非常容易聚集,却很难散出去。以至于我们晚上八九点出门走在路上,依然觉得酷暑难当。

    趁着某个雨后的下午,我们终于开始了重庆简化之旅。说来惭愧,我们重庆的旅行一共只去了三个地方——三峡博物馆、洪崖洞和两江游。好在我们同学朋友的安排,我们还是去了解放碑、南滨路和沙坪坝。其实重庆大多数的景点并不在室内,而是在武隆等周边地区,如武隆天坑、白帝城、小三峡等。

    三峡博物馆没有什么好说。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规模比深圳博物馆略大。其利用了现代化的声光电和多媒体技术为参观者们展示了古往今来的重庆历史。其中展出了大量的古代文物和近现代的大量文本资料。博物馆中还有一个区域专门制作了一个防空洞模型以纪念重庆大轰炸中殉难的人们。参观者可以随意走入其中,感受下当年人民生存的不易。

    南崖洞其实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这里的建筑依山而建,楼里面开了大量的商店。只是不知道是疏于监管抑或其他原因,这里的餐馆和商店似乎都有宰游客之嫌。很多特产,价格卖出了两三倍的售价也就算了,质量似乎也日益成为投诉热点之一。作为洪崖洞的租户而言,其商店所首商品往往没有太多的地方和文化特色,商店内容同质化极其严重。这对于地区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而决定去参加两江游则是一个非常喜剧的决定。我们之前问了洪崖洞上的旅游公司销售代奥,他们公司给出的价格非常诱人——原价199,现在95。而在我们吃饭时,一位大妈就直接过来了,以70元/张的价格买了两张朝天宫的船票。由于天气太热,我们上船后便直接坐在了船舱里吹空调。不得不说,重庆长江和嘉陵江两岸的灯光还是很好看的。

    我们原本希望去看下传统的重庆山城特色,只是很遗憾,这些风景已经不复存在,已然消失在了城市化滚滚的车轮中。当地朋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去看真正的老重庆山城,而且希望所在地区不要那么商业化的话,重庆周边地区恐怕是个更好的选择了。

  4. 总结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我们之前对于山城的印象基本都来源于各类抗战电影或者谍战片。这类电影给予了我们非常强的兴趣。对于婷婷而言,她一直嚷着要去看看朝天门码头。而我呢,则是希望去看看重庆的小岛和台阶,以及电视上常常出现的棒棒军。只是,我们都低估了城市化建设对于这座城市的影响力。因为,这些东西已经随风而逝。重庆留给我们的,其实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只是这所城市的绿化效果实在是让我们惊叹。

    与武汉类似,这座城市有着浓浓的江湖气和人气。与深圳这种完全市场化的地方不同,重庆的人民比较热情,从来不把我们当外人——因为他们对任何人说的都是重庆话。他们对你听不懂的反应并不是使用普通话,而是更加缓慢的重庆话。这点倒是跟武汉类似。不过这里面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地区方言与普通话比较接近。否则无论语速多慢,非母语听众还是会觉得难以接受的。

    当然,这类热情或者说江湖气也有一个问题——规则漠视。在深圳呆久了,经常会听到一些人说他们不喜欢深圳。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觉得深圳没有人情味。这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把规则放在第一位的。使用私人关系进行套利,虽然有,却不会有人大肆宣扬。而在重庆几天,我却深切感觉到了这里的人情味——公交车地铁从来不会有序上车下车,超市买东西收银台各种插队,马路上开车随意加塞,以及大商场保安会在客人还没有完全离开的时候就锁大门。虽说重庆这几年的基础建设非常好,但是人的素质还是有待提高的。而事实上,这类人文素质差异已经是国内地区之间发展差异的重要方面之一。只是,与大桥大楼相比,这些方面的提升要难得多。

    重庆的人文关怀也是有问题的。由于我们带了毛豆,需要推宝宝车,我们就对各种无障碍设施(如坡道、直升电梯、机场爱心通道等)非常重视。而这方面,重庆的得分是非常低的。虽然我们已经通过各种滴滴专车和UBER避免了公共交通等问题(重庆轻轨站很多都只有扶梯而没有直梯,我们带着毛豆连进站都是问题),但是很多问题依然无法避免:如重庆朝天门邮轮码头的台阶非常陡峭,而且从路口到码头一条路非常远,且没有靠谱的交通控制。这种地方的人车混流其实是非常不安全的。而机场更是在我们过安检的时候直接拒绝我们走爱心通道(虽然有牌子)。这些东西跟沿海地区起码有10年以上的差距。

    总的来说,重庆是一个非常有人气的地方,只是各种人文关怀设施和当地人对于规则观念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与一线城市相比,这里的生活压力要小得多,也舒服得多。但是这种生活质量却有可能因为上述的不足而消减。其实,这就是国内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两种不同风景所展现出来的常态:前者制度完善却亚历山大;后者生活惬意却办事不顺。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呢?

4 thoughts on “2016之重庆印象”

  1. 我只想说,你咋没在行前把文中提到的各种攻略写出来。现在看到,只有很多遗憾。好多吃的玩的都错过了。。。

  2. 去过重庆的同学都说重庆人不好相处并不友善,截止目前自己去过的城市还是屈指可数,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去感受一下重庆的火辣,哈哈哈

    1. 其实他们并非不友善,只是比较火爆。真深入交流会发现他们很不错。当然,如所有中西部地区,重庆人的确也不是那么讲规则。但是这个并不是重庆所独有的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Junjun's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