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graduate Student: Shall We Take It?

最近总是有很多师弟师妹在问我是不是要考研,事实上,我很难回答这个问题。毕竟,我已经是一个研究生即将毕业的人了。同时正如我的导师所言,所有的决定只能是由自己来做的,而不是由别人可以代劳的。所以呢,我也只能对两者进行比较,却不能代替本文的读者来做出是否读研的决定。我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被别人所掌控。同时,鉴于我对会计专业更了解,我在下文中的分析多以此为例展开。

对于读研的动机,其实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人是对研究和学术有着执着兴趣的人,他们往往希望通过读研而后读博来完成自己心中的梦想。我并不否认这一类人的存在,他们往往能够成为所在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类人太少了。而另一类人,则构成了考研的大多数人,他们的动机往往非常功利,或者客气一点说,是比较实用主义的(Pragmatic)。他们往往希望能偶取得更好的工作而去攻读更高的学位,甚至不惜花大价钱去读博士。这里,我无格评论他们的对与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实用主义的读研观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研究生对自己所学内容的忠诚度,而这种忠诚度的缺失很大程度反映在了上课的出勤率,论文的质量,科研的质量,甚至于老师的备课态度等。据统计,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生产博士的第一大国,似乎已经超过了美国。但是在博士生的水平上,我们却与人家相去甚远,这与我们的态度不无关系。

对于前文所述的第一类人,那么,在一个不错的导师的指导下,他会有如鱼得水一般的感觉。以会计学为例,本科阶段的教学内容,对大多数学校而言,是基于实务的,而很少涉及理论。如: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在一些财经类院校,则往往开设一些补充的偏向理论的内容,如会计理论,会计史等。而在一些综合性的大学,这类课程往往会被金融,经济,管理等一些实用性更强的科目所取代。这就是为什么综合性大学的会计学毕业生尽管没有理论深度,却具有很好的基础知识铺垫。但是进入研究生以后,本科阶段所缺的理论知识会通过不同的渠道补上来,如课堂学习,文献阅读,甚至于一些公共培训项目,如香港中文大学每年会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举办对大陆商学院的青年学者培训。另外,一些高级别的学术会议也会成为学习的有效渠道。如本人就在某个会议上知道了需要去重视分析性研究(Analytical Research)而不仅仅是经验研究(Empirical Research)。而若你有不错的经济学,数学或者计算机编程方面的背景,那你会感觉相当不错。

但是对于第二类人,也就是研究生中的大多数,学术对他们并没有太强的吸引力。而研究生的学习,其实更多的是充当了一种就业的缓冲剂。大多数人会利用这三年来学习英语,通过一些更高级别的考试,如雅思,托福,托业,甚至于GRE和GMAT,毕竟英语在如今的就业中是一张王牌。对于会计学院的学生而言,注册会计师,俗称CPA,也是一个非常具有人气的考试。每年5月一过,你就会在自习室里看到CPA大军的出现,这种盛况一般会到9月中旬结束。然后第二年重演。如此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其实对他们而言,研究生并没有真正学到什么,而事实上,他们可能也没指望去学那么多。更多的,他们是在为自己的就业做一些更现实的准备。

所以,在读研究生之前,想清楚自己到底想干什么,或许是一个更为明智的决定。当然,此文只是个人的代表观点,仅供参考

Junjun's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