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Doubts on PhD: Is it a must?

呵呵,刚看了一位同仁的空间,提到了我们学院最近发布的MPAcc的通知。事实上,我开始也没有过于关注,因为我也觉得MPAcc就是一个烧钱的主,我实在不知道跟我们会有什么相关性。也就无视掉了。但是现在,我突然发现,问题非常严重。因为,这个决策,反映了国家的信心,同时也反映了学校的态度,更严重的是,我们不得不调整下我们的期望了。昨晚我还在写一个关于投资者期望模型修正的东东,没想到,我自己先用上了。

近几年的改革大家都有目共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作为我而言,从底层的一个三流学校的专科走进一个国家重点学科的天堂。我所见的,更多的是找工作的痛苦。我专科的同学,有很多人在我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都没有一个安稳的工作;我本科的同学相对好,都留在了地级市,南京,苏州或者上海。研究生的同学估计相对还好,毕竟是个不错的学校。但是呢,我认识的苏大研究生,比如教育学院的学生,却在几年前就有了问题。我的家人因此跟我说研究生不值得一读,我总以为她不懂统计学,犯了一个样本的抽样偏误(Selection Bias),不管它。但是,今年的经济危机却凸显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事实上,我并不认为中国的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威胁。毕竟我们有很多自主企业。而金融危机主要导致的是外国公司裁员和中国的进出口。当然,这和中国,尤其是中国南方一直做来料加工,却没有做好产业调整有关。我一直以为,我们的决策层可以理解,可以做出产业调整来应对。但是,显然,我错了,国家做出了一个逆向选择。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所谓的国家的委托代理问题。但是,研究生扩招,后果极严重。

本科的扩招,我们有目共睹,直接导致了教学资源的匮乏,工作压力加大。如果说当时的扩招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而需要更多的人才的话,那么,今天的研究生扩招就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制度因素。更多的,只是一个Arbitary Decision。因为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本来就是一个学术研究的入门教育。类似于美国PhD项目的初始阶段。我实在不知道,尤其作为我们会计,一个基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实践性科目,需要那么多学术研究的人才干嘛,而事实上,大部分毕业的硕士根本做不了研究,无非只是为了一纸文凭而已,然后以此去换孔方兄。现在的研究生教育,大家都有目共睹,给我们代课的大水货也让我们大开了眼界。而可以预见的是,大规模扩招,必定重复本科扩招的后果,资源紧缺,质量下滑,然后这种大水货越来越多。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而且还是一个单调递减函数。其实我很庆幸我有一个认真负责,而且很有学术修为的导师,我也学到了很多。但是如此扩招,我担心,这样的好事恐怕不会再有了吧?

要不要读博,其实我周围很多人都在考虑。我其实早就被大伙儿定位成了去读博士的人选了。但是扩招的加剧,使我们不得不去考虑下读博的Cost-and-efficiency。如果说我们硕士是入门级,只需读几篇文章而不需做研究,那么博士再以此推脱恐怕就会贻笑大方了。但是硕士的扩招,如前面所言,必然会导致硕士水准进一步下滑,而这显然就降低了博士的入门标准。北大的校长就说过,为什么北大的博士要四年?因为,三年改两年的效果直接导致了硕士毕业生无法符合他们的要求。而在此基础上下滑,即使增加教育年限,恐怕也难以弥补水平的缺失吧?另外,我们为此付出的青春,是否能够用我们所得来弥补呢?这是一个待解的方程。

恐怕,要不了几年,考博就会跟今天的考研一样了吧?我真怀疑,若干年以后,我们侥幸博士毕业,我们还有脸面在我们的英文签名上写Ph.D么?我们是否对得起我们名字前所加的Dr.呢?

一点拙见,仅供参考,文责不负。

Junjun's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