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版Office试用之Word篇(多图)

Update on April 23rd, 2017: Office for iPad近年来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更新。我也把我设备从iPad 2更新到了iPad Air 2。目前我感觉,Office for iPad的可用性已经大大提高,同时也增加了对Dropbox的支持。事实上,我最近的几次会议报告PPT都是用iPad来制作的。iPad上已经允许app通过微软服务器下载相关字体,所以目前除了公式以外,其套件已经可以支持大多数正常的应用场景,如文字编辑、幻灯片制作修正等。当然,如果你非要在iPad上制作复杂的效果,那只能当我啥都没说(因为这叫自虐)。

微软几个小时前发布了iPad版本的Office套件。对于这个套件,业界可谓已经盼望了很久,也传闻了好久。因为Office套件如果可以在iPad上运行,哪怕是只有最基本的功能,都能使得iPad的可用度更上一个档次。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把iPad当游戏机的。iPad以及iOS平台上所积累的大量的专业应用本身就可以让iPad变成一个学术利器

这次微软发布的Office for iPad分为三个不同的APP:Word, Excel和Powerpoint。这个做法跟苹果的iWork系列极为类似。不过区别在于,Office套件并不单独出售,却单独提供免费和收费功能。免费功能包括Office文档的阅读浏览,而收费版则为全功能版本,用户可以在iPad上对Office文档做一些基础的修改。而获得全功能版本的代价则是成为Office 365的订阅户。这个是不便宜的,即使是微软学生用户,价格依然高达54英镑/4年。而若是普通用户,则价格更贵。具体的价格会因地区而不同,请自行查询。由于我平时写东西用Word比较多,第一篇就从Word开始吧。

Word for iPad启动界面
Word for iPad启动界面-同Windows版的Office 2013如出一辙

输入Office 365账号后通过网络验证便可以进入全功能界面,其中提供了大量好看的模板。而且界面布局也充分考虑了触摸屏用户。与提供给Surface的Offce版本相比,这个版本显然对触摸屏做了更好的优化,但是功能同时也弱化了很多。

Word for iPad提供的大量模板
Word for iPad提供的大量模板

由于考虑到iPad作为便携设备,更多是用于修改文档而不是全新文档的撰写,我便不测试全新文档建立工作,转而寻找现有文档。一般现有文档打开在iPad上有两种方式:即使用传统的Open In功能从其他程序转入Word,或者直接在Word中打开。而关注的重点则是在iPad修改后格式是否会变样。这点对于我等屌丝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Word for iPad与OneDrive配合很紧密。这种配合对于Office 2013的用户而言是很方便的。但是微软在这里也是很小气的,它不支持任何第三方网盘,如Google Drive,Dropbox等。至于国内网盘那就不用想了,主流APP,除非是面对中国大陆客户,否则都是不予支持的。这样大大地降低了其实用性。当然,我们完全可以使用Open In功能来规避这个问题,但是这样做也无疑会让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为了测试其兼容性,我故意选择了一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了公式,表格,编号和各种域代码。测试的目的则主要看格式是否能够正确显示,修改后个是否会大量的变化等。

01af4846d6d911868923d8e29ed3165f5404b6cc8d
正从网盘下载文件

文档从服务器下载的速度并不快,尤其是考虑到我们办公区域比较高速的网络的话。不过倍感安慰的是,文档初看起来还是不不错的。关键是他居然提供了Times New Roman字体。而在大多数iPad的APP中,这个字体并不支持。至少iWork和WPS就都没有。

这是一篇长文的目录,轻触条目,指针便会自动跳到文档相对应的位置。

 

这是一篇长文的目录,轻触条目,指针便会自动跳到文档相对应的位置。
这是一篇长文的目录,轻触条目,指针便会自动跳到文档相对应的位置。

表格的显示问题其实也是各类仿Office软件的重难点之一。事实上,很多iOS平台上的类Office软件基本都在表格的问题上栽了跟头。当然,作为Office套装的亲儿子,Word for iPad在表格的表现上自然是可圈可点。

表格显示也没问题
表格显示也没问题

但是等等,公式里面的希腊字母去哪里了?如Surface版的Office,iPad版本的Offce也不带公式编辑器。我不知道微软如此取舍的原因是基于技术还是商业利益考虑。但是从长期来说,没有公式编辑器的Word对于专业领域的应用绝对是大打折扣的。

公式显示不正常
公式显示不正常

而更要命的是,若文档为2010或之前格式,系统会要求调整格式。这个调整则是强制的,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用户若拒绝升级格式,文档将只能阅读而无法进行任何的修改。这点似乎是比较过分,因为我遇到了好几次2013和2010的格式不同的情况。当然,对于普通商业文档而言,这类问题可能并不是很大。

提示格式转换
提示格式转换

俗话说,越是怕鬼就越容易撞鬼。不知道什么原因,在我某次不知道干了什么事儿以后,公式居然都变成了红叉叉!而更严重的是,当我把Word文档回传给网盘,然后用笔记本打开的时候,所有的公式都变成了这样的叉叉。本来我还打算带着iPad当编辑工具来修改论文,现在看来得三思了。毕竟我是没那么好的耐心来把公式都重新输入一遍的。

017eb8dbf47a83eb01c275043cd41778e05172388d
这公式难道是被枪毙了么。。。。
公式变成这样,绝对是人间惨剧啊
公式变成这样,绝对是人间惨剧啊

即使是最原始的版本,iPad版Word也还是给出了一个很好的亮点,那就是显示所有的修改痕迹。这点真的是非常有用。因为这意味着我以后跟导师,朋友或者合作者开会讨论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随时对文章进行跟踪修改并且给出批注,而通过网络同步以后大家就能很清楚地看到。与桌面版Office不同的是,用户居然可以选择不同的显示方式:

选择显示修改内容和批注的方式
选择显示修改内容和批注的方式

当然,收费版与免费版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可以动手修改文档而后者不行。于是按照我平时使用iPad场景来模拟,我测试了给文档添加脚注,评论,并跟踪修改,插入图片等。总的来说,效果是很不错的。我想如果配上蓝牙键盘,在火车上利用这个Word来做一些基础文字修改工作绝对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图片的移动略慢,这个可能是算法的问题,也有可能是iPad的性能局限。毕竟我用的是一台早已过时的iPad 2。

一个ipad 修改实例
一个ipad 修改实例
回传到电脑上显示的效果
回传到电脑上显示的效果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不错的作品。考虑到版本号仅仅是1.0,微软做出了一个大公司应该有的表率。他们几乎做成了一个可以立即上手用的产品,而不是如大多数的APP版,1.0基本是一个无法正常使用的状态。只是iPad版本的Word目前来说界面依然很粗糙,跟苹果的iWorks相比,流畅性也略差。更重要的是,这个移动版本的Word不带任何的数学公式编辑功能,这就注定了它的目标客户绝对不是专业人士,而应该更多的是面向商务客户。另外,Office 365的售价对于国内大多数用户来说也是贵了一些。

而从市场角度来说,Office for iPad的发布,对于苹果公司的三件套而言绝对是一场正面交锋。如果说Mac OS在操作系统市场上还能跟微软抢点肉吃的话,办公软件基本是微软的天下。对于商业客户和国外的大多数客户而言,Office 365的定价并不是大问题,更何况这个价格同时包括了5套桌面版Office的一年授权(学生版是2套)。对于国内的WPS而言,Office for iPad的发布在我看来应该是又一个灭顶之灾吧。

但是,无论如何,这三个程序给了我们一个用iPad来干活的理由,不是么?

 

iPad也能干正事:谈谈如何学术

iPad想必大家不会陌生。毕竟这个工具已经存在了好几年,其产品本身也从最原始的一代经历到了4代。作为一个爱好计算机和相关电子产品的人,我也终于抢在了结婚前搞定了自己的iPad。其原因呢有二:一则因为我实在是受不了Kindle的那个屏幕。尽管电子墨水看书实在是很爽(事实上,我在国际航班上一般只用Kindle看书),但是其有限的翻页功能拿来看书实在是有点蛋疼;二则,婚后财政大权一旦交出,恐怕要拿到此类消费的许可需要更高的时间和信息成本(此类研究参见XXXX,XXX和XXXX)。

曾经有一个朋友买了个iPad,在网上留言说不知能干吗。于是我说,你可以让iPad干点正事啊,它其实并不仅仅是游戏机。当然,这个回复引起了其相当不快,谓之周围朋友没有人把iPad当正经东西。对于此番回复,我等自然一笑了之。一则没必要为此等小事伤了和气,二则也悄悄地满足了下本人这种穷书生所特有的穷酸,如电视剧《天道》中的丁元英般”坐井说天阔“。自鸣得意,却让旁人吐之。然而更最重要的是,此类用法并非三言两语即可道明。故,本文的目的在于介绍笔者是如何通过iPad来装学术帝的。

  1. 文献的同步和阅读

    学术帝与其他正常人类的一大区别就是喜好的不同。在其他正常人类都在为黄色小说和各种八卦新闻而喜闻乐见之时,我们正在埋头苦读文献。待到读得两眼发昏,食不知味,两眼木然之时,若有朋友表示此种自虐行为是否值当,我们便会笑问:你知道”会计“的定义有十六种说法么?当然,学术帝的爱好远不如此。事实上,我们会穷尽各种所能来变着法子读文献:比如大屏幕手机,PS,甚至于MP3。然而,相比较iPad,这些设备可真是弱爆了。那么我们如何来充分利用手中的iPad来高科技地读文献呢?

    或许有人说,这个有何难?不就是把一堆PDF文件一股脑儿放进iPad里,然后打开阅读器开读么?我想说的是,孩子,您真是图样图森破了。如果这样读文献的话,何以显示出我们学术帝异于常人的思维呢?毕竟我们手头除了iPad还有台式机,还有笔记本,说不定有时候还得征用老婆大人的漂亮电脑。难道每次我们都得利用数据线?即使我们有着强大的内心和耐心,我怕iPad的数据接口有受不了旷日持久的虐待啊。显然,我们需要另辟蹊径,充分利用各种周边资源,以达到我们的终极目的——装!

    作为学术帝,其日常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各种文献的搜集和归类。这点对于现在大多数的高校而言都不会是什么问题。常用的,比如我,会使用Google Scholar进行跨库搜索。不得不说,在我看来,谷歌的学术搜索好过任何一个所谓的跨库搜索引擎,比如ABI,WOS等。尤其是在知道作者或者关键词的情况下,Google往往会让搜索变得简单而靠谱。如果我们只是有了几十篇文献,或许使用一个简单的文件夹并使用手工命名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对于比较勤快的和女性(没有鄙视的意思),这个忍受度可以上升到数百篇。然而对于我而言,硕士阶段的几十篇文献已经让我有了世界末日般的恐惧。对于我等懒人而言,本着能不动绝不自动,能自动绝不手动的伟大方针,我就开始尝试使用了Endnote。更何况现在PhD,面对的是数百篇的鸟语。若是让我手工整理分类,我。。。我宁可去啃鸡腿(哎,吃货的本质,脑子里永远只有吃)。然而,正如大多数的老牌软件更愿意吃老本一般,我们可爱的Endnote童鞋始终固守着Windows和Mac传统平台,对于iPad这类移动设备熟视无睹。尽管他也不痛不痒地推出了一个Endnote Web,但是那个对于移动设备而言毫无用处:一则,他需要特定的浏览器插件;二则,它不支持全文同步。至此,依靠Endnote这位大爷来伺候我们的iPad妹纸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事儿了。要想完成我们的终极目标第一步,我们就得给iPad另找个如意郎君。

    而文献管理新星Mendeley则为我们的目标实现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与传统的Endnote所不同的是,Mendeley基于当前流行的云服务,其所有的题录和对应的全文都会被上传到服务器。每个免费用户都能得到1G的免费空间。更重要的是,Mendeley有着很好的跨平台支持,iOS平台有着其官方的应用,而Android则有根据其API开发的第三方程序。更重要的是,对于导入的PDF文件,Mendely会自动搜索并给出相关条件。相比较Endnote的纯手工导入,Mendeley可谓前进又一大步。

    mendeley
    Mendeley的软件界面,很酷吧?

    对于学术帝而言,单纯的阅读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是有思想的人,所以我们必须乱涂乱画(官方名称:批注)。于是我们的要求便是写的开心,画得开心,而且还得能够同步到别的电脑。显然,iOS版本的Mendeley依然无法符合我要求:因为其自带的PDF阅览器实在是不咋地。而由于苹果平台并不开放文件系统,任何第三方修改的文件都无法保存到原来的位置。显然,在Mendeley的坑爹PDF阅读器更新之前,对其同步批注后的文稿我是直接不指望了。更现实地,我们需要网盘同步服务的帮助。

    Mendeley提供的另一个服务为我们的下一步行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资深学术帝们一般都会对大量的文件名和重命名表示出极大的愤慨。尽管我们都知道文件名的意义,但要一个一个手工修改实在不是个轻松活。而Mendeley则能够自动为我们根据对应题录吧文件名改为“作者-年份-论文名”的标题格式。并且能够把所有的文献都统一存到事先规定的文件夹。套用电视购物的台词:是的,你没有听错,原来3小时的工作,现在只需要几十秒!

    paper collection
    这难道不是每一个学术帝(学术屌丝)的梦想么?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既然有了文件夹,我们需要的就是同步工作了。对于此类工作,我首选大名鼎鼎的Dropbox。由于Dropbox对于跨平台的支持极好,我们可以在iOS,Android等移动平台以及不同Windows版本和Mac OS等设备之间同步。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稳定的数据源,同时也可以丢掉那个该死的U盘了。要知道,自从搞定这个系统以后,我上办公室就只带饭盒包了,哈哈哈

    iPad的平台并不开放文件系统,于是Dropbox客户端本身其实意义并不大。因为我们的要求不仅仅是网络-iPad的单向传输。我们需要的是两者可以交互。在这个档口,iOS平台上著名的阅读器GoodReader为我们提供了便利。其对Dropbox优良的支持使得我们可以让文件夹在iPad和Dropbox服务器之间同步。更重要的是,他们实现了我们在iPad上阅读并批注文献,然后及时回传的要求。

    1
    这就是Goodreader的界面。由于Mendeley自动修改了文件名,这里的列表看起来与文献列表别无二致

    由于iPad提供的触摸屏的优势,在iPad上对于文献进行标注要比传统电脑键盘容易得多。更重要的是,由于修改后的文档依然是电子文档,这就比传统的打印稿归档容易得多。更不用担心自己认不出自己的鬼画符了,哈哈哈

    2
    这个就是Goodreader阅读器的界面,是不是很方便呢?
    3
    而这个则是回传到电脑上以后打开的界面

  2. 一些专业应用:iPad有别于其他平板的特色

    事实上,在我当初购买平板之时,我也曾犹豫是购买iPad还是Nexus 7. 对于这两大阵营的产品,其优点和缺点都是非常明显的。iPad的优点就在于其iOS的稳定性和流畅性,以及基于此系统的优秀的应用,而劣势则是其相对高昂的价格;Nexus 7正相反,其有着Google的坚强后盾,性价比超级高,但却缺乏专业级别的应用。既然要装学术帝,那一些专业的应用是少不了的。首先,与天朝不同,美帝的一些专业组织对于学生是免费开放的。比如著名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取得会员资格以后,我们就可以使用他们的一款应用,其中提供了大量的会计方面的专业信息和免费的电子版《journal of Accountancy》。怎么样不错吧?

    这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应用首页。登陆以后,该APP会滚动显示最新的信息
    photo 2
    这是最新一期的JoA。不得不说美国人的拓展性思维,在这个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不是那么会计的文章。

    与此同时,另一家叫做Accounting Today的机构也有一个不错的应用。更重要的是,他们家的APP是免费使用的!

    photo 3
    这是Accounting Today的界面。今年是他们第一次做电子期刊。之前都是报纸格式的。

    当然,著名的美国会计学会(AAA)也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只是AAA的应用主要就是学术类的论文,当然,对于我们来说,这绝对是装学术帝的神器啊,呵呵。只是他们的HTML文字太小。在我的iPad2上看着很难受,不知道新的视网膜屏幕会不会好些。只是他们最后提供PDF选项,这样就没问题了。鉴于学术文章的特殊性,我一般还是更喜欢PDF格式的文档。

    photo 4
    今年最新一期的Accounting Review哦,哈哈哈

    此外,iPad上的Zinio应用也可以订阅一些期刊,比如著名的Economist,他们的价格比iPad上的Newsstand价格要便宜不少,接近一半。只是Economist的一些文章看起来真的不是那么休闲。并且由于其不支持取词功能,在查询单词时只能重新输入。但好处是:这样相当于学习了一遍单词。

    photo
    经济学家,考研英语阅读的重要来源之一啊!
  3. 最后一招:词典

    如前所言,大部分的学术资料都是英文的。这是与目前世界格局所相匹配的。曾记得我导师跟我说,我们是很讲公平的,所以我们对你的英文要求与英国学生是一样的。听完这话,我心里就十万只草泥马飘过。好吧。这就是所谓的公平。然而,为了能够顺利地装学术帝,这点亏还是吃得。但是,正由于我们是“装”的学术帝,其内在水平自然不可与真正的货色同日而语。为了避免在遇到真正的学术帝时候尴尬,我们需要做一点准备。所谓狡兔三窟,我们自然需要给力的英文字典了。

    我可是朗文字典的铁杆粉丝哦
    我可是朗文字典的铁杆粉丝哦
  4. 写在最后的话

    所谓装都需成本,对于我们也是一样。用iPad装学术帝并不是一个便宜的买卖。事实上,除了iPad本身的设备价格外,我们需要支付各种订阅费用和软件费用。这其实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更不用提由于“装”这种行为本身带来的心理压力等隐性支出了。所以,诸位,请三思而后行哦,呵呵

 

Junjun's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