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Purchasing: Price VS Quality

时间过得真的很快,一转眼到英国也快有六个月了。这六个月除了各种悲剧,写报告,读论文,做饭外,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看书了。而书的来源则是一个大麻烦。诚然,这里的图书馆的英文资源比国内强太多了(这TM简直废话么~),但是却也有一个致命的问题。不知道是英国人比较自恋还是怎么的,这里的教材基本都是英国版本,而我做研究所需要的,却是清一色的美版,无奈,看来得自己掏腰包了。

国外买书,Amazon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先不说他在英语世界中的霸主地位,各种折扣也是非常给力的。而且国外的教材有个非常要命的优点,那就是漂亮。随便拿一本经济管理类的教材过来就会让你回忆起小学时光。书本花花绿绿的,全彩色,印刷精美,绝不会有那种国内书籍的粗制滥造。更重要的,他们会提供全套的课后服务,包括习题,数据集,相关的软件等。对于一个修课的学生而言,这些东西太重要了。毕竟,鬼佬鬼妹们可没兴趣自己来模拟数据集,然后自己跟自己玩。

但是对我而言,需求就有区别了。对我恶言,我需要的是一堆博士级别的教科书,而这种书在英国并不多见。究其原因,是因为在英国的学校里,博士班并没有特别的课程。这点与美国的差异非常大,自然也有很多人抱怨其使得英国的博士与美国博士水平差了一大截。所以,当你遇到一个英国的经济学博士时候,千万别问他对MWG的看法;遇到一个会计学博士别没事干问人家Economics of Accounting,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之类的有何感受,因为这是非常粗鲁的。万一人家没读过咋办?

上古有句名言,叫做世上本没有市场,要的人多了,也就有了市场(如学校周边那供不应求的小旅馆)。于是乎,在国内广大博士对洋玩意儿的热烈崇拜下(话说有些东瀛玩意儿功不可没),国内的出版社开始把大量国外的教材影印,并以相对低廉的价格(相对于原版是低廉,相对于国内博士的补助那依然是天价)。这些教材在给予了广大国内学生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吸引了我这样的蜗居在地球另一个角落的穷光蛋们。

所谓影印,即复印也。但是传言近年来国外很多热销教材并不允许国内影印了。为什么呢?如果你问一个从没见过原版,但是读过清华大学系列的哥们姐们对英文教材的印象,他估计十有八九会告诉你那书读起来昏昏欲睡。为啥呢?因为这些书都是密密麻麻的鸟语(我妈称之为方便面,以其类似于面饼的扭曲而得名),而且全黑白。在语言功力和知识面不够的情况下,睡着成了唯一的结果。而当你真的看到原版时候,你会被其绚丽的外表,精美的印刷所吸引,然后读起来欲罢不能。

对于经济学类的教材,比如计量经济学,缺乏应有的辅助材料也是影印版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以我购买的伍德里奇现代观点第四版为例,我收到书的同时也收到了一张卡片,上面提供了所有的实验数据,习题答案和教科书的电子版地址。而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需要动手的科目而言,实验数据实在是很重要。然而,以当年雄哥(俺老板)送我的一本清华系列伍德里奇第三版则无任何数据资料。于是,我这样的人把数据发回国内立马就成了英雄+爱国般的义举了。而更让人吃惊的是,伍德里奇第四版的影印版被无故删掉了两章正文,同时去掉了所有的附录。不得不说,事儿还能做得更不要脸点么?

  Woodbridge 001   Woodbridge 002

图为原版伍德里奇现代观点第四版,点击可放大

抱怨归抱怨,但是我也不能跟钱过不去啊。当两本书放在你面前,一本56英镑(美国150美元,更贵),一本是56元人民币,还75折优惠。您选哪个?我想在如此的价格悬殊下,没人会讨论法律问题,因为国内影印版在不存在海外销售的情况下也是合法授权的。更何况以国人对钱的热爱程度而言,违规也是没有问题的。要不淘宝上哪来那么多的复印打印书?欧美各大大学图书馆里哪来那么多中国学生打印复印教材?

很巧,我最近也想重新读一下硕士期间曾读过的比弗和瓦茨的大作。但是这两本书在这里的价格非常贵,总计接近80英镑(我爸一个月的工资也就这么多),而且瓦茨大师的作品在英国曾一度没有。同时我也决定再来读下当年在北大访问时候就没看懂的那本多元统计分析。用我哥的话说,没老师讲,这本书简直就是噩梦。我当时也曾暗暗对着那本砖头发誓,如果不读博士,这本书我再也不读。然而天公不作美,在他照顾了我媳妇脱离了这条不归路的同时,却把我送上了断头台。

作为一个男人(这是以前我老板最爱说的),我的选择只能是遵守我的诺言了。但是让父母把那几本书从书架上搬下来邮寄到英国恐怕也不是好主意。毕竟对他们而言如此折腾并不好玩,也不便宜。与其如此,我还不如自己重新买几本算了。就当我自己晚上吃了一顿大餐了。同时,我也可以顺手买几本国学的书来培养下自己的情操不是。

好在当当提供国际海运,运费为书原价的50%。这个运费不能说便宜,但是与110元人民币一本的亚马逊家来比,这个价格够客气了。我分两次从当当订了八本书,四本国学(人间词话,传习录,四书集注和近思录,不知道这四本书?回去面壁吧),四本专业书(呈报革命,实证会计理论,多元统计分析,期权、期货与衍生品)。这些书总计黑掉了160块钱的运费,同时我得等上两个月。但即使如此,这些钱恐怕还买不到我的伍德里奇。

最后上几张图我新买的百衲本《史记》。这本书来自于宝岛台湾,搜了下国内似乎还没有。原因是——此书的宋代刻本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说不定这次“乖乖”去台湾玩能看到呢,哈哈。本来以为是个重排本,但是当我收到时候无语了。这是个影印本。好吧,我回到古代了,不撤了,我得看书去考状元了。哈哈

Books from Taiwan 006  Books from Taiwan 007

图为宋刻本百衲本史记,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点击可放大

Obtaining Your Academic Degree in Taiwan?

最近我终于开始了有史以来最宅的一段时间。尽管所作的事情不少,包括新电脑的选择,英国文化的了解和一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但是真的能够写到博客里的东西实在是少之又少。在我看来,博客尽管是一个个人页面,却不是一个个人生活的汇报表。但是前两天刚公布的相关法案却给了我写一篇新博客的动力。这个相关法案就是最近被国内媒体低调处理的“教育部針對開放招收陸生及採認大陸學歷相關規劃說明”。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大量的顶级人才已经通过留学通道流向了国外。在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优良条件面前,一切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为四化而建设”的教条似乎都显得苍白无力。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北大清华等一流的国内高校本科教育基本都成了国外顶级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培训机构。尽管中国大陆的学生足迹遍布了全世界各个角落,我们却始终没有踏上过台湾的土地。

  1. “留学”台湾:一种意识形态下的尴尬

    之所以加上引号,是因为将赴台湾求学称作“留学”实在是不太恰当。因为这涉及到了意识形态和所谓的国家主权问题。现代汉语词典给留学的解释是:留居外国学习或研究。偏正式。按照这个解释,直接使用“留学台湾”肯定会引起某些敏感人士的不满。我的理解,或许称作“游学台湾”是个不错的替代法。

    其实这种意识形态问题是台湾和大陆学历不互认的根源。其实援引国际惯例,一般高校招收学生时,在学历认证上存在着三种情形:

    • 本国学历:一般这个是最没有争议的。比如我国高校肯定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几乎所有的权利。
    • 联盟国学历:这种情况一般在欧洲很常见。欧盟国家通常给欧盟内学生以本国待遇,学历认可自然也如此。这种相互认可度是非常高的。
    • 其他海外学历:这种类型是我们海外留学遇到最多的。其实多年以来香港对大陆学历的认可一直是采用的海外学历认可方式(最近有了直接互认协议)。

    显然,对台湾而言,这几种方式均不可行。为什么?原因很简单,这些方式都假定双方有着没有争议的独立主权,而这对台湾而言,暂时还是个问题。所以台湾的顶级大学,比如台湾大学,尽管每年都会招收为数不少的海外学生,但是去从来不会有大陆学历的持有者。

    所以,采用国际惯例来处理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学历问题只能是南柯一梦而已。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只有一个——协议互认。这样上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规避。

  2. 开放陆生来台:一种不真诚的经济策略

    其实要求开放大陆学生到台湾求学几年前就开始了。如果没记错,最早还是由台湾提出的。由于80年代以后台湾的教育改革和教育产业化改革问题(是不是跟我们的情况有点似曾相识?),在台湾一个小小的岛上却矗立着170多所大学。以至于近年来台湾高校招生人数和录取人数倒挂,出现了10分上大学之类的喜感事件。

    但是台湾真的是真诚欢迎大陆学生去台湾么?我认为是否定的。以几个限制性条款为例

    • 不编列奖学金:在其他学校提供高额奖学金,而台湾却不提供奖学金,还需要支付高额学费之时,你会选择哪一个?
    • 不允许打工和就业:这个问题不需多言。其实很多赴台湾的学生并不会留下。毕竟台湾所谓的民主和社会安定性并不好。但是这种条款就具有鲜明歧视了。
    • 只承认41所高校的学历:用意很明确,他们希望招收中国大陆的顶级学生。问题是,这些学生会选择台湾么?

    在我看来,在上述限制条件下,台湾把招收大陆学生作为了一种赚钱的买卖,而不是在真心实意办教育了。其实我很想问问台湾的当局者,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的意义何在?

  3. 支持与反对:台湾人的YY

    网上搜索下,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得到台湾当局民众各界对这个事件的看法。其实在我看来,与香港澳门等相比,台湾人显然不具有国际化意识。更多的,其实他们是生活在自己的YY中。殊不知,YY太多可是会走火入魔的,哈哈。如下是我所做的一个简单归纳。

    支持方观点认为:

    • 大陆学生更用功,可以产生鲶鱼效应。
    • 大陆学生来台,可以促进台湾的消费,提升台湾的GDP(如意算盘真不错)
    • 优秀学生可以促进台湾大学的科研能力。(此话不假,问题是,牛人会去么?)

    而反对方则观点更一致,也更实际:

    • 大陆学生会瓜分台湾学生的资源。他们认为教育资源均是来自于纳税人。大陆学生无资格享受。
    • 大陆学生会对台湾学生的就业造成冲击,无论是近期的还是远期的。

    从上述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台湾当局,无论是支持方还是反对方都显示出了一种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在我看来,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对自身的不自信。试想,美国和欧洲的教育也都是基于纳税人的贡献,但是却不怕全世界的求学者带来的竞争。所以,资源分配并不是因素,不自信才是核心。

  4. 哪些人会去台湾:个人观点兼结论

    其实在我看来,台湾的这种看着非常“小家子气”的行为肯定会大大阻碍大陆学生的选择。我觉得,未来去台湾的学生或许有如下几部分:

    • 公派交流学生:这个早已有之,但是非常小的一部分;
    • 富二代:如新西兰和澳洲的一些烂校一样,台湾或许会成为他们又一个腐败的地方。毕竟,台湾有着林立的野鸡大学

    而对大多数的学生而言,目前的条款几乎阻止了他们的脚步。毕竟更优的选择实在是有很多很多。

Junjun's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