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ewell: Say Goodbye to ZNUFE

前言:终于毕业了,拿到了毕业证书回到了家。感谢铁路局终于开通了武昌到苏州的动车组,使我可以在6个小时内完成了点对点的旅行(宿舍-家)。在火车的轰鸣中,我依次给我的恩师,大哥,宿舍哥们和其他好友一一道别。终于,我结束了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这三年,有欢笑,有眼泪,有歌声,有失意。总之,一切都结束了,现在也是时候来给我的三年写一个总结了。

  1. 首义:一个美丽的地方

    不得不说,首义是个美丽的地方。在武汉三个春秋,尽管早已熟悉了城市的喧嚣和嘈杂,首义,一片地处闹市的孤岛,却给予了我内心的平静。无论你身在紫阳路还是武珞路,轻轻一拐进入校园,就可以让你立即有如置身世外的幻觉。一切嘈杂和喧闹,一切烦恼和痛苦如风般瞬间飞逝,留下的只有一片宁静。尽管在这里,你无法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也很少能见到晨间苦读的人们,你却可以感受到一种来自于学校本身的厚重感和沧桑感。

    我喜欢这个地方,并不仅仅是因它的宁静,更是因为这是我的母校。母校是什么?母校就是“一个你一天可以骂它千百回,却不容许别人骂”的地方。情侣吵架,别人常以“打是情,骂是爱”来相劝。而对于母校之情,有何故不是如此呢?曾有多次,我们对“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嗤之以鼻。我们大骂学校不懂得投入却要学生来回报;我们大骂后勤部门的无能,把好好的食堂愣是整成了全武汉“倒数第一”;我们也大骂楼管,乘着我们搬家发财,还从不管事情;我们更骂那些行政人员,一个个不学无术却蛮横不讲理;我们也骂过学校的补助只有区区两百大洋,尚不够一天一份热干面。但是有一天你真的要离开了,你是记得了它的宁静和美丽,还是记得了这些该死的事情呢?

  2. 研究生:烟酒生,哈哈

    我们注定是革命性的一代。我也很荣幸的成为了首义最后一届研究生。这种特殊的使命让我见识了首义的回光返照和没落。由于学校的“战略转移”,我开始跟师弟师妹分在两个校区。为了找老板,为了办事,甚至为了参加最后的毕业典礼,来回奔波似乎成了家常便饭。这种来回奔波让我俄明年渐渐发现,我们老了。我们渐渐开始习惯于首义的宁静,而不再是新校区的“文化大革命”。我们习惯了首义的郁郁葱葱,而无法忍受南湖那几百米不见大树的不毛之地。我们开始变得宅了,在首义的校园里,总是那么宁静,总是只有那么几个稀稀拉拉的人在走。跟南湖滚滚的车流,帅哥流和美女流相比,我们这里人太少了。我们大多躲在宿舍里,玩着Dota,吃着不太好吃的零食,或者看着韩剧。实在无聊了,就看点Paper吧?再不行,找哥们喝酒去吧~,谁让我们是“烟酒生”呢?

    与本科生相比,我们无疑是自由的。我们没有熄灯时间,我们也没有网络限制。得益于首义的人少,我们的网络一直比南湖要快些。我们天天上网,除了上网还是上网,从QQ到偷菜,从Dota到三国杀。我们慢慢都戒掉了各自的网瘾。我们不再有年轻时候那种对待电脑的狂热。我们看到IE窗口的第一感觉是想吐,而不是再去爽一把。我们看到某些曾经为之极品的电影也开始厌恶,毕竟这些都是本科时代的玩意儿。以至于有人开玩笑说,要戒除网瘾何须“羊叫兽”,只需让这个孩子来上研究生。保管不出三年,此病彻底根除!

  3. 首义:让我学术研究启航的地方

    曾记得专科时候对研究生毕业的老师们的崇拜,也曾记得本科时候对某位教授的“大作”的崇拜,更曾记得第一次踏入中南财大大门时候的彷徨,但这一切都在瞬间改变了。由于宿舍好友的一句“戏言”,我成了现在老板的入室弟子。从此,我的人生轨迹开始了偏移。我放弃了大玩三年的宏伟想法,放弃了三年过掉CPA的疯狂梦想,更放掉了尝试ACCA的冲动。因为,仅仅是因为,我开始“学术”了!这一切来得那么不可思议,却又来得那么轻松。难道,这就是命运?不过我也更深的理解到,为人师,原来是可以那么容易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的。尽管说这是“本分”,但是又有几个老师敢说“我尽到了一个老师的本分”呢?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事情都是对等的。用经济学的行话来说,这个叫做Substitution(看不懂者,请自觉绕道)。在我同学们经历了几次CPA考场的历练之时,我跑了几个会议。尽管说每次的演讲都不是那么成功(开玩笑,下面坐了一堆教授博导,你试试?),尽管说很多时候听不懂别人的讨论,我知道了学习的方向,记住了学术界的规范,同时也记住了美食(天,我真喜欢吃)。我知道了被人痛批论文的沮丧,知道了说一口流利英语时候的得意,知道了听不懂别人报告时候的无所事事,更是知道了我到底是否喜欢学术研究。当然,作为代价,我老板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只可惜,现在的师弟师妹恐难有这类机会了。

  4. 结语

    之所以要感谢这个学校,是因为它促使了我一次华丽转身。在这里,我遇到了最好的朋友;在这里,我遇到了人生的知己;在这里,我也遇到了改变了我的恩师;更重要的,我领略到了湖北朋友的热情和好客。尽管说,这只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个点,但它却是一个完美的驻点。

2010年7月2日 苏州家中

Wanhua Scholarship: A Dialogue to the Idiots

idiot 昨晚看到了研究生部关于今年奖学金评定的公示,首先恭喜我自己取得了一等奖学金的好成绩。同时也恭喜我自己成功被刷,而与万华奖学金失之交臂。之所以说要恭喜这个失败,是因为它让我丢掉了对于这个学校的最后一点怜悯和爱戴。同时也可以提醒打算考中南财大博士的朋友们,这里的会计学专业固然是国家重点学科,学院的作风也很好,但是你也需要同时面对不学无术的行政部门。难道这个不该恭喜么?

非常感谢潘老师的辛勤工作,她帮我打通了研究生部的关系,才让我真正了解到了被刷的理由。试想在一个官僚横行的部门,如果我主动去联系的话,估计是什么结果都不会有的了。理由很简单,是因为论文作者排序的问题。固然,作者排序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因为他代表了你在某一项科研中所作的贡献。而这种贡献也是非常难衡量的,不仅仅是指论文写作和修改,事实上,这往往是最低贡献。更多的贡献则来自于论文的构思,模型设计,计算机程序设计等等。当然了,作为研究生,我们的作者排名还包括了一些非智力因素。不过事情很凑巧,前晚我刚在网上读到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因为论文作者排名而最终分道扬镳,没想到,我一个小小的研究生居然也有幸遇到了如此“高级”的滑铁卢。此等幸运,实在是需要举杯庆贺。

但是,作为一名受过基础训练的科研人员都会知道,论文作者排序仅仅是第一步,而且就国际文献上来看,其实很多文章作者都会按照作者的姓名首字母来排序。这就是为了防止论文作者之间的冲突,毕竟在一个实验室里,谁也说不好谁的贡献更大。当然了,作为某一个题目的发起者,他可能会被冠以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更重要的我们需要来考虑文章本身。考虑到本博客的部分读者可能并不在科研行业,故下面简单列示,就当科普了。

  • 期刊级别。这是我们一般国内目前比较流行的参考因素。其实原因也在于很多负责科研考核的干部并不懂科研,这是一个最简单的策略。就国内期刊而言,往往我们会分为一般期刊,核心期刊和权威期刊。而核心期刊其实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北大核心,相对包括的期刊更多,但是垃圾期刊也多,所以很多期刊也都失去了核心的意义。另一种则是南京大学的CSSCI,这个标准相对严格。但是也区分扩展版和标准版。一般公认不认可扩展版。而至于国外,诸位可以自行Google,主要有汤姆森公司的SSCI,JEL的EconLit等等。
  • 更进一步的,则是期刊的影响因子。影响因子的说法最早应该来源于汤姆森公司的SCI,其中会通过对期刊的引用情况进行计算,从而得到一个量化指标,来衡量某些期刊在专业人员心中的地位。但是国内似乎有很少的学校会采用这样的指标来细化分析。同时,我很怀疑我们学校的研究生部的领导是否听过这个东西。
  • 最重要的,则是个别论文的正向引用率。这个指标对我们研究生似乎没有太大意义,而更多的对一些教授副教授而言,这更有价值。因为这个直接可以反映一篇文章对一个领域或者一个专题的研究所造成的影响。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去查下Williamson,Alchian,Coase等人的文章,你会发现,它们的引用率是惊人的,尽管可能他们某些文章所发的期刊级别并不高。

但是很可悲的是,我们尊敬的领导居然并不认可论文的级别。对于能遇到这样的具有渊博学识的领导,我真是感到非常荣幸。

不过既然结果已然如此,我想我就不用再多说什么了,这样的学术环境难免会让一个美国毕业的博士从11楼飞身而下了。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并无攻击和贬低任何个人和组织之意。若有异议,欢迎与作者联系,但作者并不承担本文的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

Junjun's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