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anic 3D: A 14-Year Revisiting

最近国内外最火的大概就是泰坦尼克号的3D版本了吧?终于忍不住3D技术的诱惑(我从来没看过3D电影)以及对于14年前没有钱去影院看那部电影的遗憾(那会儿我老爹下岗,90年代末的50块钱可不便宜),终于在今晚,我以10英镑的代价走进了VUE,欧洲著名的影院连锁公司,观看了这部传说般的大作。

尽管14年前的观看是我家的破电视和VCD,效果与后来的DVD和蓝光不可同日而语,我依然记得我和父母都被沉船的宏伟画面以及杰克和露丝的缠绵爱情故事所吸引。当然,14年前的我小学刚毕业进入初中,对于爱情的理解只能停留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上,而对于电影所表现的其他细节更是一无所知。恐怕唯一我感兴趣的,就是破涛汹涌的海水,落水人们的惨叫以及沉船一瞬间的震撼了吧。

子曰,温故而知新。此话原用于读书方面,而今天对于Titanic这部电影,却也让我有了类似的感受。如果说一开始我还是因为熟悉的场景和语言(我大学学英语的时候,这部电影的英文原声听了不下三十遍)而昏昏欲睡,其影片后来所展现出来的细节和对于某些深刻社会问题和人性的点到即止,终于让我品出了这壶十四年的陈酒的甘甜来。

或许有人会说,如果木板大一些,或者有更多的木板,Jack可能不会死,他们或许就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我要说的是,当Jack遇到Rose,当Rose跟Jack说“一下船我就跟你走”的时候,悲剧就已经开始了。一个上流社会的女子,与一名流浪画家一见钟情进而以身相许的故事,恐怕已经数次被中西方演绎过了。在中国,我们叫做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西方,这个故事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

如果把这部电影仅仅看作是动作片和爱情片的叠加,那恐怕去选择《珍珠港》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它有着类似的爱情故事,却又有着远比泰坦尼克号更绚丽的画面。然而,泰坦尼克号的成功在于,他在复制好莱坞经典套路的同时,却也非常深入而仔细地刻画了人性。在Rose即将跳入大海的关键时刻,Jack的出手相救和言谈举止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做真诚;在Jack受邀参加上流社会的晚宴时,我们却又看到了人性的虚伪和势利;而在三等舱的Party和头等舱男士们的“雪茄时间”的对比画面中,我们看到了所谓的层次的差异以及人性是如何被释放,而又是如何被扭曲和压抑的。在影片的最后,当镜头重新回到泰坦尼克号,Jack站在大钟前,头等舱和三等舱的旅客都微笑着祝福Rose和Jack之时,这部电影完成了它的点睛之笔——打消人们固有的社会层次观念才是Jack和Rose这类爱情的唯一出路。当老年的Rose讲完故事,把海洋之心抛向大海之时,影片走向了结尾的高潮——没有人再需要钻石的海洋之心,他们已经收获了“人心”!

这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其成功就在于这些细节。它并不如碟中谍般仅靠动作求胜,也非音乐之声那一类靠着单纯的音乐和简单的伦理展现来赢得票房,更非高丽棒子们的肥皂剧般哭哭啼啼而赚得小女生们的热捧,它的成功之处却是给电影建立了多方位,全视角的多条主线,迎合了不同层次和不同背景的观众:你既可以看到宏伟的沉船,也可以看到爱情的缠绵;既可以看到社会的不同,也可以看到人心的险恶。而这一点既彰显了编剧和导演的经验老道,也反映了他们的丰富阅历。一个对平凡人的生活没有足够关注的人,是永远也做不出这种电影来的。

艺术来源于平凡,这话说的还真是不错!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