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记忆:写在中国雅虎邮箱关张之时

与大多数的2000后的互联网用户不同,我自2000年开始第一次接触互联网以来,所使用的一直都是电子邮件功能。尽管我的QQ号码现在看来也有七八年的历史,那却已经是我2003年进入大学以后在舍友的指导下做的事情了。近日听闻中国雅虎决定关闭它的邮箱服务,并且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也决定在此纪念一下我逝去 的青春。

  1. 我所使用过的国内邮箱

    说到我曾经使用的邮箱,最早的应该是263.net了。1999年的时候我还在苏州二十一中读书,当时我们学校属于比较早地接入了互联网并开始教授学生上网(事实上,我的高中,苏州六中,一直到我高中毕业网络建设都很一般)。而当时授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则是注册一个邮箱,然后向老师的邮箱发送一个带图片附件的邮件。而我当时最早注册的邮箱,则是263.net。不过这个邮箱除了完成作业,我就没有干过别的。对了,这个邮箱的大小只有区区的2M。

    263在2000时候的网页,哈哈哈,多少人还记得?
    263在2000时候的网页,哈哈哈,多少人还记得?

    而我真正使用很久的,则是我的新浪邮箱。2000年左右的邮箱事实上都很小,一般不会超过5M。而真正提供大容量的则是新浪和中华网(China.com),前者提供50M,后者提供100M。当时新浪的界面虽然不算美观,但是在我所使用的几个邮箱中,绝对是最为美观,同时也是非常稳定的。不出意外的话,当时新浪的用户应该是最多的。事实上,连我母亲都很早知道了新浪。可见其影响力有多大。

    2000年时候的新浪邮箱登陆界面
    2000年时候的新浪邮箱登陆界面

    而事实上,当时的雅虎邮箱也有着大量的用户。只是在若干年以后我才明白了不同国家的服务:yahoo.com.cn跟yahoo.com之间的区别。当然,现在的区别就很明显了。Yahoo.com的工作依然很正常,而中国雅虎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属于“享年”了。而对于现在的大量163.com的年轻用户而言,他们或许也不记得当年的一个类似的域名——广东电信163.net所提供的邮箱了。

    多少人还记得这个红色的界面呢?
    多少人还记得这个红色的界面呢?

    而在2002年左右开始,中国的邮箱服务刮起了一股收费风。各大网站都开始或停止免费邮箱的服务,或开始提供所谓的VIP服务。当时我正是新浪的用户,但那阶段免费邮箱非常不稳定,且对于国外邮件的编码支持很成问题。且界面上的广告铺天盖地,其水平绝对不在今天各种黄色网页水平之下。于是当时我就开始尝试转向最便宜的新浪VIP邮箱。

    事实上,新浪的邮箱价格并不贵,在当时看来,尽管定价为48元,但是我们很容易以大概六折的价格买到,并且在充值一年的前提下会赠送三个月的服务期。那段时间绝对是新浪VIP邮箱的蜜月期。非常快速的界面,提供完善的POP3和SMTP支持。更重要的是,他很早就提出了网络保管箱的概念,即今日所说的网盘。而邮件编辑器也有了HTML的支持(参见今日的QQ空间编辑器)至少在当时,我是非常满意这个服务的,因为他的确是物有所值。

    这个就是当年新浪收费邮箱的界面,朴素而直接。
    这个就是当年新浪收费邮箱的界面,朴素而直接。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用户的增加,新浪的收费邮箱开始犯贱。首先是国外发来的邮件会有大量的退信提示,而邮件却可能已经送达;其次是往国外发邮件开始有大量的丢信问题。更重要的是,客服变得傲慢而无理。事实上,我一直觉得中国的服务业做不好,关键还是人的心态问题。而新浪则是给一个上高中的我上了《丑陋中国人》的第一课。

    而在我进入大学不久,新浪收费邮箱的服务终于到了它犯贱的高峰期。VIP客户的咨询邮件也不再及时回复,或者开始打官腔,再也感受不到初期的那种和谐的感觉。同时早期与新浪VIP邮箱的合作商户开始消失,网络保管箱开始关闭。从那时候开始,我便开始逐步有意识地退出新浪VIP用户,而开始转移到我之前就作为备选的国外邮箱。

  2. 我所使用过的国外邮箱
    我申请和使用国外邮箱其实也很早。不过当时并未具体去理解国外邮箱的优劣。而当时申请国外邮箱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为了去见识下英文界面。诸位别笑话,对于2000左右的中学生而言,国外的东西还是新奇的。毕竟当时距离中国第一次在上海和北京开放64K专线国际互联网接入也就5年时间而已。而我当时申请的第一个邮箱则是所谓的USA.com。

    USA.com的邮箱界面,不过我记得绿色是收费版,免费版是灰色的
    USA.com的邮箱界面,不过我记得绿色是收费版,免费版是灰色的

    不过我当时还是新浪的主要用户,并且英文也差。所以当时去玩这个邮箱就是去学英语的。当然,我也是那时候知道了收件箱原来叫Inbox,写邮件叫做Compose,发邮件叫做Send,垃圾邮件叫做Junk mails。现在看来大家或许觉得没啥,而当时其实还是很好玩的。更重要的是,我通过邮箱链接的广告第一次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窗口。

    然而好景不长。我记得是我申请的半年以后,一天我在网吧收邮件(我当时家里买不起电脑,所以每周去一次网吧收邮件),看到USA.com的通知说将在2个月以后退出所有的免费邮箱服务。当然,我那个邮箱其实是什么都没有,自然也就无所谓数据转移的问题。就在当天,我申请了Hotmail.com。而这个邮箱我则是用了多年,甚至于一度作为MSN的登录帐户。直至我用Win8重新注册了新的Live Account。

    这个界面我估计大多数人都不记得了吧?
    这个界面我估计大多数人都不记得了吧?

    不过当时的Hotmail可没有现在的大方。那时候,陈老师还木有相机,那时候XP好像还是SP1,那时候好像我的英文仅限于高考阅读。。。。那时候,Hotmail邮箱只有2M。但是界面很漂亮。更重要的,Hotmail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会有各种广告,尤其是以信用卡公司和旅游公司为多。而通过这些广告,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国际信用卡组织,什么叫做网上购物。同时我也知道了美国当时最大的门户网站AOL。以至于我上大四时候,面对网络支付侃侃而谈,我师父陈翔鸥老师都傻了,哈哈哈。

    而最终的转向则是Gmail。很幸运,我大概是Gmail最早的一批用户。由于当时Gmail尚在内测,国内根本没有邀请。即使有少数的邀请,也会被人炒得很贵(当时已经开始有ebay和淘宝类的网上交易)。当时我已经上大学,英语比高中时代进步了好多,便开始使用Google。结果在Gmail的讨论列表里留下了我的邮件地址求邀请。结果几周以后,我真的收到了Gmail的邀请。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当时给我发邀请的是通用的高级工程师。

    Gmail几乎颠覆了国内外所有的邮箱。如跨时代的业务一般,它提供SSL加密,提供超大容量(当时是2G),提供一流的垃圾邮件过滤(不得不说,Gmail的垃圾过滤太牛了),同时第一次让我看到了邮箱界面可以做到如此优美。从2005年开始,Gmail一直变成了我的主流邮箱。唯一的一次变更便是在07年全球开放注册时,我注册了一个“名字.家乡“的邮件地址。这个格式在早期并不支持。当然,Gmail的成功也导致了国内的羡慕嫉妒恨,于是我们看到了针对Gmail的各种下三滥手段,此处不一一列举。

  3. 关于邮件礼仪和讲究
    对于现在国内的年轻的一代网民而言,她们估计难以理解那种每天收邮件的习惯。事实上,我曾经的国内导师现在也基本都是QQ留言,或者给一些并不标准的邮件回复。要知道,学术界本该是最为重要的电子邮件阵地。他们都很少规范地使用电子邮件,更何况其他人?为了测试同门使用邮件的频率,我在读研时经常有意无意地群发一些学术材料。最后结果出乎所料。因为我看到最晚的收条在邮件发出一个月后才姗姗来迟。

    这个可以从两方面理解。首先,电子邮件在欧美始于90年代,并且在业界和学术界广泛运用。这种长时间的使用便有了思维惯性和粘性。事实上,在西方,秘书每天的大量工作时间就是对付各种工作邮件。而我们的工作也都是基于邮件系统。对于个人生活而言,手机账单、银行通知等都会使用电子邮件发送。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智能手机上,邮件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另一方面,则是文化的差异。国人更喜欢面对面的沟通,或者电话。因为通过声音的沟通更真切,我们可以察言观色,同时也可以彰显人文关怀。而邮件则给人冷冰冰的感觉,不够人性化。事实上,这与我们两种不同环境下的处事方式是很有关系的。在国内,遇到事情的第一反应就是找人。而西方的第一反应就是找规则和预案。对于规则性决策者,邮件清楚而简单;对于人际型决策者,电话和面对面拍桌子才是王道。当然,电子邮件属于证据,无法抵赖也是我们的官员所害怕的东西吧?

    这种对于电子邮件的忽略就造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很多人并不懂得应该如何正确地来使用电子邮件。就我遇到的国内朋友而言,大多有如下情况:

    1. 使用QQ邮箱作为主信箱并且想当然。这点在国内高校的秘书中表现的很明显。我就遇到过好几次国内的秘书给我发QQ邮件。在好几次差点延误以后,我不得不很不客气但义正词严地告诉她:请发到我之前告诉您的邮箱。我从来不用QQ邮箱。当然,更重要的是,对于很多国外邮箱系统,纯数字用户名的QQ邮箱很容易被”喝茶“。
    2. 个人工作不分。这个在学术界尤其多。如果去看下国内会计学的工作论文,甚至于是已经发表的论文,您会发现几乎所有的通讯作者都是使用的公共私人邮箱。比如:126,163,新浪,gmail等。当然,其实这个跟国内高校几乎没有严格和专业的IT服务有关。我举个例子,用个人邮箱给国外学者发邮件很容易被当作垃圾处理,而使用单位邮箱,比如edu结尾则很容易告知别人这是同行的邮件。在国外,用个人邮箱发工作邮件是一种很不专业的行为。
    3. 邮件结尾不署名。作为一项最基本的礼仪,你至少得让别人知道你是谁吧?事实上,对于一份陌生邮件且不加姓名,我一般是不会回复的。或许你觉得个人名字属于隐私,但是既然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我凭什么来回复您的邮件?毕竟沟通是平等的。
    4. 回复时不加上原文。很多习惯在回复邮件时删掉原文并修改标题。认为这是对人的尊重。殊不知,这对于很多忙于公务的人而言则是麻烦。因为他无法第一时间判断这个邮件的目的。请不要高估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人家没有义务记得跟你的每一份往来邮件的内容和解决方案。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拙见,若有躺枪,请先吃饱~

4 thoughts on “逝去的记忆:写在中国雅虎邮箱关张之时”

    1. 那是,您这个邮箱注册得可不容易吧,哈哈哈哈。前辈不敢当,真不敢当,只是那时候一开始就接触了电子邮件。

  1. 被雅虎事件一闹,我现在对Gmail都没有信心了,虽然还没闹事儿,但又觉得谷歌出事儿在国内那是一个随心所欲,所以已经未雨绸缪地通通都先换成网易算了。我有个新浪VIP的,但还是更喜欢网易多一点。

    1. 这两个在国内用都没问题,但是跟国外打交道的确是有点小问题。他们对英文邮件的处理和过滤都不行。国外服务还是靠谱的。比如AOL的邮箱都多少年了,呵呵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