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俐俐与李一舟:深度与知识的较量

张绍刚的《非你莫属》恐怕因为最近出现的两位牛人而到达了高潮。其中一位是海外留学归来的刘俐俐,她希望控制全场却因为没有很好的定力和频频犯忌而导致了最后的全场攻击;另一位则是清华的设计学博士李一舟,凭着自己的博学和深入的思考最后博得了满堂彩,甚至于是老板之间的挖墙脚。而这一来一去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事实上给了我们一个很不错的视角,那就是:何谓优秀?

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人,除了需要具有非常优秀的学识,深入的思考能力,对于周边生活足够的洞察力意外,还需要非常关键的一点,即是为人处世之道。只是很可惜,在当前的教育下,似乎此种部分很少被提到。更多的人总是抱有“唯有读书高”的幻想。当然,此种想法本身并无太大的偏误,毕竟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是这个”唯“字却透出了排他性。然而,正是这种排他性的存在才充分彰显了中国数千年来的礼教文化和传统——学而优则仕。

诚然,”学而优“只是成为精英的第一步,而更多的则是依靠读书所带来的副产品——价值观,待人接物等。毕竟技术类的知识提供的只是谋生的手段,却永远无法真正去提升一个人的灵魂和思想。当然,或许大多数人会以为,在这个物欲横流,起码的公平都难以保证的环境下,思想和灵魂何以变得如此重要?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简单: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的财富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踏出国门,或旅游,或学习。只是,为什么我们在西方的口碑和地位越来越差呢?原因很简单:财富在这里并不等同于人格。

就笔者在英伦的一年多感悟而言,无论你的英语说的多流利,多标准,无论你的行为举止跟英国人有多么接近和相似,在别人眼里,你永远是个外来人。事实上,欧美人非常尊重人的个性和发展。如果你一味地趋同,去讨好,去献媚,恐怕在这里你得到的只能是冷眼,而不是尊重。在西方,只有一个能够独立行走的人才真正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只是,现在留学英国的孩子们大多不会懂。毕竟,文革的余波已经让我们摒弃了自己的文化和独立的人格。我们留下的,恐怕只有奴性。

刘俐俐的视频当时在网上疯传,尤其引起了留学生的关注。当然,我耳边听到的评论似乎与国内的评价别无二致:那就是张绍刚是个SB,老板们是SB。他们的逻辑很简单,张绍刚和老板们都在找碴,其实这个姑娘很优秀。然而,如果我是老板,这个刘也不会入我法眼。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对于一个数典忘祖的人,我并不觉得他会对我的公司和自己的工作有足够的忠诚度。当然,更重要的是,面对攻击,她想到的却是乘口舌之快,而没有做到国人所推崇的“有理有节”并进行巧妙的反击。

刘真正的失误其实反而来源于她所从事的专业——英语专业。正如我前面所言,西方所崇尚的就是直来直去,有问题当面提。同时西方的教师也很少去数落一个学生,反而会尽可能去不遗余力的表扬。很不幸,我怀疑刘就是这样一个孩子,老师积极表扬和对于西方文化的囫囵吞枣而导致了她内心的狂妄——傲视一切,坚决回击任何来犯之敌却不留情面。当然,最重要的原因,在我看来,还是她的虚有其表。正如某位老总所言,除了英语,她真正的优势在哪里呢?恐怕,这是所有英语专业孩子的问题吧?

而清华的李一舟则是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他的沉着冷静,专业而精准的分析给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当当网老总对他进行刁难之时,他并没有恼羞成怒,而是压着对于对方不学无术的怒火,以浅显的语言和对方可接受的水平去进行解释。而与刘相比,他的最独特之处在于——其语言风格犀利而掷地有声,给人的感觉就是充满自信。且这种自信并不来源于刘的那种虚有其表,却是透着非常深厚的内力。

网络上对李的评价,包括媒体的操作,多是基于他指出老总们所在公司产品的问题。然而在我看来,这个其实并非根本。毕竟无端去指出别人的错误在中国是一个非常不理智的行为。他的聪明之处就在于非常礼貌地询问对方是否可以直言,并且是基于自己非常深厚的知识和逻辑。这样的推陈其实主要提供了三方面贡献:一则给嘉宾足够的心理准备;二则表示了自己的有理有节却又不失谦让;三则理论和实际的结合铺垫给人以非常高的可信度。这种展示要比空口白话有用得多。

刘和李二人,其实可以看成是一种文化间的对撞,也可以说是两种不同处事方式的碰撞。刘的热捧,在我看来,其实是因为迎合了很多海外”镀金”学子的口味。事实上,老总们和张绍刚对于刘的攻击,除了本人前述之原因外,其实也有很大的程度来自于对其学历的不信任。其实这也是一个心照不宣的问题,只是,更多的人不愿意去讨论罢了。毕竟基于这种问题的讨论,除了吵架,最后得不到什么结果。毕竟,结果已然在此。

在中国和海外,其实有一个非常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真正能在国内和海外都能吃得开的人恐怕屈指可数。以学术界为例,其实国内很多的教授和博士,从科研训练,文献阅读,基础知识储备来说,并不比国外差。以我专业而言,恐怕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在读博士(限于我专业)并不是国内博士生们的对手,他们真正缺的,其实是一个走向世界的舞台。而刘和李的对比其实正好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海外的人未必是优秀的。

而李的表现其实还解答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读博士,读研究生,我们到底学到了什么?的确在国内读研读博都是苦差事,其主要任务就是为老板打工,完成各种项目报告,实验,数据采集,甚至于基础论文撰写等。然而,正是这些看着非常令人厌恶且广为诟病的工作,不知不觉间培养了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和对于某些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当然,这种能力与本科生所谓的思考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逻辑的严密性和思维的深度上。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开玩笑说,一个不会做研究,没有学术背景和精力的硕士恐怕根本不够格称自己为研究生吧。

当然,以上文字只是本人的一些感悟,并无针对任何人。还请诸位读者勿自行对号入座,以产生躺着中枪之感受。

2012年5月7日 于 英国兰卡斯特

 

2 thoughts on “刘俐俐与李一舟:深度与知识的较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Junjun's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