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被盗记:不幸中的万幸

原来总是以为黑客攻击是一件非常遥远的事情。因为我不做黑产,似乎在互联网界也没有什么得罪的朋友。我个人博客虽然什么都有,却从来不涉及争议话题。其原因在与,我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水平来讨论高大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看来,属于“专业工作留给专业人员”的范畴。CBS的60 分钟, Face the Nation, BBC的100 days, Hard Talk, 中央电视台的面对面和东方时空,都是此类代表。如果有某些“老人家”跟我一样喜欢传统纸媒(包括其电子版本),那么国外的WSJ(此WSJ非彼WSJ,特此注明),Financial Times,国内的财新网、人民日报、求是杂志等都属于此范畴。然而,正如我今天奇迹般地挂掉科三考试一样,我这个颇具风情的gujun-sky.com域名居然连同我家小主人的域名一起被盗了。经过几天的不懈努力和申诉,终于完成了我的域名赎回。

一、一封奇怪的邮件

2019年7月22日下午四点左右,老虎妹妹睡觉还没醒,我躲在书房里一边“编”着Stata的代码,一边看着Designated Survivor (此剧强烈推荐,学英语的灵丹妙药。)。突然,狗爹(Godaddy)突然发来了邮件三连:注册变更-隐私保护关闭-域名被转移。这三个邮件几乎同时到达,所以理论上任何用户都不会有反应时间。我当时顿觉不妙。因为我的Godaddy账户其实除了续费很少登录。突然来三个邮件显然不会是我的动作。我隐隐感觉不妙。在登录Godaddy之后,我“惊喜”地发现,My Product下面居然是空的。我的两个域名已经早已不见踪迹。而由于cloudflare的DNS更新具有很大的延迟,blog子域名依然可以顺利解析。但事实上,很多DNS更新比较快的地区当天晚上就已经发现我的域名被跳转了,主页变成了一个白白的、圆圆的不可描述的东西。幸亏好友Sara当时因为家里网络太渣没有打开这个网页,否则恐怕我这“教唆未成年人”犯罪这条是没跑了,说不定还能安上“怪蜀黍”之名。

域名转换已完成?
域名注册信息变更已完成
第一条就是域名被盗以后对方所设置的跳转——内容不可描述

而通过whois信息查询,域名的信息也已经被更改,且完全对不上我之前的信息。该域名直接被跳转到了一个色青页面和在线赌博游戏上。而所跳转的域名则是注册在新网,服务器在福州泉州。考虑到此人使用126邮箱来进行此类活动。我个人感觉此人相对年轻,具有一般或者较差的英语水平,且应该不是专业的黑客。当然,通过后续其他渠道证实,此人并非第一次作案。不过考虑到目前国内并无直接法律来规范此类行为。对于巨大金额案件也一般使用“非法入侵计算机罪”,我也就没有进一步追究此君行为了。不过希望此君就此收手,以免追悔莫及。而我隐隐觉得,这次的泄露应该与最近很是流行的“撞库”有关。

所谓撞库,就是攻击者使用已经泄露的用户名和密码在不同网站进行尝试,以求突破并取得一些经济资源。在此之前,虽然本人号称会计系的计算机专家,且对此类行为有一些耳闻,却从未真正研究过。这次事件终于给了我一个学习的机会。通过对于本人一系列账户社工库查询发现,这次账号被盗纯属是因为用户名与其他网站相同,而这些域名已经于CSDN等网站的数据泄露。各位朋友如果晚上睡不着,可以试着把你们的常用邮箱或者用户名输入进去看看,保管出乎所料。更重要的是,这种信息泄露从大样本来说,对于男同胞们影响更大。毕竟不会有太多妹子去逛CSDN,机锋论坛的吧。不过,在我账号列表中,Adobe和Linkedin也都“名列仙班”,这就不得不小心一点了。

其实早期的时候,这类数据一般都是公开的,且有专门的“志愿者”对数据进行清洗和合并。因此,目前在公网上还是能找到一些公开社工库的蛛丝马迹的。如果诸位有兴趣进行深入挖掘,就会发现目前此类数据主要包括了高管的电话信息(如腾讯早期数据),一些邮箱服务的用户名和密码(多少人就是因为用了126的邮箱而导致iPhone被锁),一些酒店的数据(号称开房库),一些网站的存储数据(如CSDN, Adobe,LinkedIn等)。而最夸张的是,我居然还看到了土耳其公民数据库(Turkish Citizen Dataset)。与早期的网票不同,现在的社工已经成了黑产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这类数据也很少会免费公开。一般都需要收费并且都转入了暗网。一般人想必也不会去花钱买此类服务了。

二、快速补救行动。

既然出了这档子问题,我首先能想到的就是使用专业知识来做一个策略分析。通过约半个小时的学习,我发现,这个问题首先出在了Godaddy服务的一个巨大漏洞上:该网站居然允许用户在没有第三方认证的情况下直接将域名从A账户转到Godaddy的B账户。第三方验证只有在Godaddy所管理的域名被转出到其他注册商时才会触发。虽然Godaddy此举的目的在于降低用户操作的时间,但却引起了一个重大的安全风险。要命的是,Godaddy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修复这个问题。而则个问题在我跟Godaddy的技术部门沟通时发现,对方也默许了这个问题的存在。

而相比较其他的案例。我有一个巨大优势。由于我的账号锁绑定的邮箱是Gmail且开了双重认证。这就使得普通的黑客是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直接破解的。因此,我账号所绑定的邮箱便无法修改,而该入侵者也无法直接改变我账户的密码。这点在后续的工作中尤为重要。因为如果账号邮箱被换,申请人就有义务来证明其账号的所有权。而这将是一个非常麻烦的工作。而与此同时,幸亏我及时发现了这个邮件。如果我的域名已经被转出超过15天,那后续要申请回来也是一个麻烦事。

我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直接给Godaddy总部去了电话。但由于时差原因,我打电话的时间是当地凌晨3点35分。接电话的工程师问了我一系列问题,包括账户信息、何时转入域名、账号登录等信息。接着我就大致描述了下我所收到的邮件,包括域名的whois信息已经被修改,DNS记录也已经完全换掉。小哥表示这个事项不用着急。他首先给我域名写了一个备注,然后告诉我需要在当地时间7点以后重新打电话来。他们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可以帮到我。后来我知道这个部门叫做Undo Department. 而在几个小时之后的电话中,我便详细阐述了这次域名被盗的经过。

在我打完电话以后,为了防止我英文太差而造成的表达错误,同时也是该部门的要求,我直接给undo@godaddy.com这个地址写了一个邮件。邮件内容很简单,基本重复了我电话中的内容。大致内容如下。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借用下。

I have just received an email minutes ago saying that two of my domains: 1. A, and 2. B, was transferred and the privacy protection was ended without any knowledge.of mine. I can make sure that there is no way to break into my Gmail account as I have set up a two-step verification request. To make things safe, I have changed both the passwords for Gmail and for Godaddy.  A was transferred in again in 2017 and B as registered directly at Godaddy.com. According to my memory, I should have never issued a change of plan or any request to a transfer since 2017. Would you mind please suggest what to do next?

我给Godaddy的Undo部门第一份邮件

大约十二小时左右,我便收到了Undo部门的回复。与网上所列要求填表的要求不同,该部门直接给我列了三个问题。当然,这三个问题一定是会存档的而且如果我们胡说八道,可能会涉及法律问题。这三个问题主要为:

1. Who requested the registrant change?
2. How did this person get access to your Godaddy account?
3. Tell us about your relationship with the person who made the change.

Godaddy的第一次回函

这三个问题虽然简单,要回答的有逻辑却并不容易。对于第一个问题:谁提出了域名转移申请?考虑到我的域名是属于被盗,我们就应该声明:我并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他为什么要转走我的域名。我们之间没有任何商业往来,他的操作也完全在我意料之外。这个问题虽然我们说的是“不知道”,但却不能这么简单。于是,在我的英文写作能力大爆发之下,我有了第一段。这一段中,我首先否认了与他相识,同时,我也给出了我的一些看法(用126邮箱的同志不要打我~)

You asked me who requested the registrant change. Unfortunately, I do not know given my account is indeed compromised but not a request under my approval, or at least under my knowledge.  One email from Godaddy shows that it is transferred to the account of “ay88888888@126.com‘.  I have no knowledge of who he/she is and the reason why he/she asks for a transfer. This email should be an alias and should be registered with fake information, though 126.com indicates that he/she might be a people living or being familiar with China, as 126.com is a commonly used free email service in China.

第一个问题的回复

第二个问题:他如何进入你的账户?这不废话么,被盗了啊。老外的脑回路不同,没办法,那我们也得好好说话啊,不过咱也得有礼有节,不能灭了咱自己的威风。由于这段内容实在太长,我就列出几条关键的吧:

首先,我们先说结论:没答案(我要有找你干嘛)。同时给出猜想,我估计是被撞库了。而且不是我主动泄露密码。原因?他没法搞定我的邮箱设置啊!同时,我也提出,你们转出域名时候根本没有第三方认证啊,只是给个邮件通知。这通知好比我把你点着烧完了,给你发个短信说:贵府已归尘土,莫念。你觉得这个除了让我想打人以外还能有什么用?哦,还是有的,请及时申诉嘛。为了让这些说法更加具有客观性,我还提供了近期访问的证据,欢迎他们前来查询。由于其中涉及较多个人信息,这里就不贴上来了。大家自行发挥就好。

Unfortunately again,  there is no answer, and I will have to leave this to technicians and computer scientists identifying what really happens to this account. My initial guess is that he received some datasets that contain multiple confidential from data leakage of some sites.  I have investigated myself on my email service by performing a series of security check,  there is no illegal invasion or security alerts. So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guy just pops in my Godaddy account directly without interfering my email service. His incapacity of changing my account email and passwords might support this assumption. To make things safe and to prevent from further losses, I have changed the passwords of both Godaddy and my Gmail account instantly, and both Godaddy and Gmail are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two-step verification (Gmail has been under protection for years).

第二个问题的回复

而第三个问题则显得更为有趣:请问你们俩有什么关系?我是被害人,他是贼,你觉得我们俩有什么关系?猫和老鼠的关系?班主任和同学的关系(大雾)?这时我耳边想起了我老板对我的教诲。于是,在我老板的梦幻指导下,我写下了如下一段话.还是三板斧:1. 我不认识这孙子;2. 不知道他想干嘛;3. 这两个域名主要是我个人用途,有纪念意义;4. 这俩域名根本不值钱那!

The final question is about my relationship with the person who made the change. Sorry but given that I have no knowledge of who he/she is and that I have never assigned anyone for such a transfer, I claim no relationship with the person who bravely got into my account and transferred both domains. These two domains are indeed for personal use only. A links up with a website as http://blog.gujun-sky.com, which is indeed my personal blog. The other domain, B, is linked up with a blog set up for my three-year-old daughter. There is no reason why I should transfer them for any purpose. In addition, neither of them is a hot domain that can be sold for a big price.

Reply for the third question.

在我这个长邮件丢回去之后,世界就清净了。虽然期间我买了gujun.uk域名来作为被盗域名的替代,但心里总有些不甘,毕竟这实在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情。在等待了48小时没有回音以后,我便开始了我的每晚十一点保留节目——去楼下夺命连环call。如果在此期间你发现我家小区楼下有个二傻操着不知道哪国口音的英语在手舞足蹈,那么不用怀疑,这个人一定就是我。在连续两个晚上共计四十多分钟的越洋电话以后(我发现电话效率远高于邮件,但目前网上攻略没有提到电话的),并在我养颜给ICANN投诉以后,undo部门给我发来了一个邮件,开始我还以为是补交材料,却没想到我的申诉很快有了结果。当然,这时候我就把ICANN的投诉也撤回了。

Support Staff Response
We have reviewed and reverted your account and domains back. When you have the ability to login to a computer, please contact our 24/7 Customer Support department for assistance with gaining access back to the account. They can be reached at 480.505.8877 or (https://www.godaddy.com/contact-us.aspx).

A final decision made by Godaddy Undo Department

三、后记

经过千辛甘苦,我终于要回来了我的域名。然后我第一时间就恢复了这个域名的博客。毕竟,相比其新的域名,旧域名更为大家所熟知。同时也对搜索引擎更为友好。这次的时间,总结起来,其实有这么几个教训或者经验吧:

  • 不要到处使用同一个用户名密码。这样虽然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那些利用系统漏洞的人。虽然这条最为浅显易懂,但也最难实现(人要吃饭啊!)
  • 要养成定时收邮件的好习惯。这点似乎国人都做得不太好;
  • 定期修改密码,或者打开二次认证。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被K的可能。毕竟要解决二次认证一般情况下不使用国家级大杀器是不太容易办到的。即使遇到Gmail之类的中间人攻击,二次认证也能解决大多数问题。
  • 紧急沟通时候一定使用电话。电话效率还是比邮件高太多了。这次的问题最后应该还是我的夺命连环Call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吧。
  • 当然,还是希望大家不要遇到这种问题的好。

iPad版Office试用之Word篇(多图)

Update on April 23rd, 2017: Office for iPad近年来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更新。我也把我设备从iPad 2更新到了iPad Air 2。目前我感觉,Office for iPad的可用性已经大大提高,同时也增加了对Dropbox的支持。事实上,我最近的几次会议报告PPT都是用iPad来制作的。iPad上已经允许app通过微软服务器下载相关字体,所以目前除了公式以外,其套件已经可以支持大多数正常的应用场景,如文字编辑、幻灯片制作修正等。当然,如果你非要在iPad上制作复杂的效果,那只能当我啥都没说(因为这叫自虐)。

微软几个小时前发布了iPad版本的Office套件。对于这个套件,业界可谓已经盼望了很久,也传闻了好久。因为Office套件如果可以在iPad上运行,哪怕是只有最基本的功能,都能使得iPad的可用度更上一个档次。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把iPad当游戏机的。iPad以及iOS平台上所积累的大量的专业应用本身就可以让iPad变成一个学术利器

这次微软发布的Office for iPad分为三个不同的APP:Word, Excel和Powerpoint。这个做法跟苹果的iWork系列极为类似。不过区别在于,Office套件并不单独出售,却单独提供免费和收费功能。免费功能包括Office文档的阅读浏览,而收费版则为全功能版本,用户可以在iPad上对Office文档做一些基础的修改。而获得全功能版本的代价则是成为Office 365的订阅户。这个是不便宜的,即使是微软学生用户,价格依然高达54英镑/4年。而若是普通用户,则价格更贵。具体的价格会因地区而不同,请自行查询。由于我平时写东西用Word比较多,第一篇就从Word开始吧。

Word for iPad启动界面
Word for iPad启动界面-同Windows版的Office 2013如出一辙

输入Office 365账号后通过网络验证便可以进入全功能界面,其中提供了大量好看的模板。而且界面布局也充分考虑了触摸屏用户。与提供给Surface的Offce版本相比,这个版本显然对触摸屏做了更好的优化,但是功能同时也弱化了很多。

Word for iPad提供的大量模板
Word for iPad提供的大量模板

由于考虑到iPad作为便携设备,更多是用于修改文档而不是全新文档的撰写,我便不测试全新文档建立工作,转而寻找现有文档。一般现有文档打开在iPad上有两种方式:即使用传统的Open In功能从其他程序转入Word,或者直接在Word中打开。而关注的重点则是在iPad修改后格式是否会变样。这点对于我等屌丝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Word for iPad与OneDrive配合很紧密。这种配合对于Office 2013的用户而言是很方便的。但是微软在这里也是很小气的,它不支持任何第三方网盘,如Google Drive,Dropbox等。至于国内网盘那就不用想了,主流APP,除非是面对中国大陆客户,否则都是不予支持的。这样大大地降低了其实用性。当然,我们完全可以使用Open In功能来规避这个问题,但是这样做也无疑会让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为了测试其兼容性,我故意选择了一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了公式,表格,编号和各种域代码。测试的目的则主要看格式是否能够正确显示,修改后个是否会大量的变化等。

01af4846d6d911868923d8e29ed3165f5404b6cc8d
正从网盘下载文件

文档从服务器下载的速度并不快,尤其是考虑到我们办公区域比较高速的网络的话。不过倍感安慰的是,文档初看起来还是不不错的。关键是他居然提供了Times New Roman字体。而在大多数iPad的APP中,这个字体并不支持。至少iWork和WPS就都没有。

这是一篇长文的目录,轻触条目,指针便会自动跳到文档相对应的位置。

 

这是一篇长文的目录,轻触条目,指针便会自动跳到文档相对应的位置。
这是一篇长文的目录,轻触条目,指针便会自动跳到文档相对应的位置。

表格的显示问题其实也是各类仿Office软件的重难点之一。事实上,很多iOS平台上的类Office软件基本都在表格的问题上栽了跟头。当然,作为Office套装的亲儿子,Word for iPad在表格的表现上自然是可圈可点。

表格显示也没问题
表格显示也没问题

但是等等,公式里面的希腊字母去哪里了?如Surface版的Office,iPad版本的Offce也不带公式编辑器。我不知道微软如此取舍的原因是基于技术还是商业利益考虑。但是从长期来说,没有公式编辑器的Word对于专业领域的应用绝对是大打折扣的。

公式显示不正常
公式显示不正常

而更要命的是,若文档为2010或之前格式,系统会要求调整格式。这个调整则是强制的,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用户若拒绝升级格式,文档将只能阅读而无法进行任何的修改。这点似乎是比较过分,因为我遇到了好几次2013和2010的格式不同的情况。当然,对于普通商业文档而言,这类问题可能并不是很大。

提示格式转换
提示格式转换

俗话说,越是怕鬼就越容易撞鬼。不知道什么原因,在我某次不知道干了什么事儿以后,公式居然都变成了红叉叉!而更严重的是,当我把Word文档回传给网盘,然后用笔记本打开的时候,所有的公式都变成了这样的叉叉。本来我还打算带着iPad当编辑工具来修改论文,现在看来得三思了。毕竟我是没那么好的耐心来把公式都重新输入一遍的。

017eb8dbf47a83eb01c275043cd41778e05172388d
这公式难道是被枪毙了么。。。。

公式变成这样,绝对是人间惨剧啊
公式变成这样,绝对是人间惨剧啊

即使是最原始的版本,iPad版Word也还是给出了一个很好的亮点,那就是显示所有的修改痕迹。这点真的是非常有用。因为这意味着我以后跟导师,朋友或者合作者开会讨论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随时对文章进行跟踪修改并且给出批注,而通过网络同步以后大家就能很清楚地看到。与桌面版Office不同的是,用户居然可以选择不同的显示方式:

选择显示修改内容和批注的方式
选择显示修改内容和批注的方式

当然,收费版与免费版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可以动手修改文档而后者不行。于是按照我平时使用iPad场景来模拟,我测试了给文档添加脚注,评论,并跟踪修改,插入图片等。总的来说,效果是很不错的。我想如果配上蓝牙键盘,在火车上利用这个Word来做一些基础文字修改工作绝对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图片的移动略慢,这个可能是算法的问题,也有可能是iPad的性能局限。毕竟我用的是一台早已过时的iPad 2。

一个ipad 修改实例
一个ipad 修改实例

回传到电脑上显示的效果
回传到电脑上显示的效果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不错的作品。考虑到版本号仅仅是1.0,微软做出了一个大公司应该有的表率。他们几乎做成了一个可以立即上手用的产品,而不是如大多数的APP版,1.0基本是一个无法正常使用的状态。只是iPad版本的Word目前来说界面依然很粗糙,跟苹果的iWorks相比,流畅性也略差。更重要的是,这个移动版本的Word不带任何的数学公式编辑功能,这就注定了它的目标客户绝对不是专业人士,而应该更多的是面向商务客户。另外,Office 365的售价对于国内大多数用户来说也是贵了一些。

而从市场角度来说,Office for iPad的发布,对于苹果公司的三件套而言绝对是一场正面交锋。如果说Mac OS在操作系统市场上还能跟微软抢点肉吃的话,办公软件基本是微软的天下。对于商业客户和国外的大多数客户而言,Office 365的定价并不是大问题,更何况这个价格同时包括了5套桌面版Office的一年授权(学生版是2套)。对于国内的WPS而言,Office for iPad的发布在我看来应该是又一个灭顶之灾吧。

但是,无论如何,这三个程序给了我们一个用iPad来干活的理由,不是么?

 

逝去的记忆:写在中国雅虎邮箱关张之时

与大多数的2000后的互联网用户不同,我自2000年开始第一次接触互联网以来,所使用的一直都是电子邮件功能。尽管我的QQ号码现在看来也有七八年的历史,那却已经是我2003年进入大学以后在舍友的指导下做的事情了。近日听闻中国雅虎决定关闭它的邮箱服务,并且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也决定在此纪念一下我逝去 的青春。

  1. 我所使用过的国内邮箱

    说到我曾经使用的邮箱,最早的应该是263.net了。1999年的时候我还在苏州二十一中读书,当时我们学校属于比较早地接入了互联网并开始教授学生上网(事实上,我的高中,苏州六中,一直到我高中毕业网络建设都很一般)。而当时授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则是注册一个邮箱,然后向老师的邮箱发送一个带图片附件的邮件。而我当时最早注册的邮箱,则是263.net。不过这个邮箱除了完成作业,我就没有干过别的。对了,这个邮箱的大小只有区区的2M。

    263在2000时候的网页,哈哈哈,多少人还记得?
    263在2000时候的网页,哈哈哈,多少人还记得?

    而我真正使用很久的,则是我的新浪邮箱。2000年左右的邮箱事实上都很小,一般不会超过5M。而真正提供大容量的则是新浪和中华网(China.com),前者提供50M,后者提供100M。当时新浪的界面虽然不算美观,但是在我所使用的几个邮箱中,绝对是最为美观,同时也是非常稳定的。不出意外的话,当时新浪的用户应该是最多的。事实上,连我母亲都很早知道了新浪。可见其影响力有多大。

    2000年时候的新浪邮箱登陆界面
    2000年时候的新浪邮箱登陆界面

    而事实上,当时的雅虎邮箱也有着大量的用户。只是在若干年以后我才明白了不同国家的服务:yahoo.com.cn跟yahoo.com之间的区别。当然,现在的区别就很明显了。Yahoo.com的工作依然很正常,而中国雅虎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属于“享年”了。而对于现在的大量163.com的年轻用户而言,他们或许也不记得当年的一个类似的域名——广东电信163.net所提供的邮箱了。

    多少人还记得这个红色的界面呢?
    多少人还记得这个红色的界面呢?

    而在2002年左右开始,中国的邮箱服务刮起了一股收费风。各大网站都开始或停止免费邮箱的服务,或开始提供所谓的VIP服务。当时我正是新浪的用户,但那阶段免费邮箱非常不稳定,且对于国外邮件的编码支持很成问题。且界面上的广告铺天盖地,其水平绝对不在今天各种黄色网页水平之下。于是当时我就开始尝试转向最便宜的新浪VIP邮箱。

    事实上,新浪的邮箱价格并不贵,在当时看来,尽管定价为48元,但是我们很容易以大概六折的价格买到,并且在充值一年的前提下会赠送三个月的服务期。那段时间绝对是新浪VIP邮箱的蜜月期。非常快速的界面,提供完善的POP3和SMTP支持。更重要的是,他很早就提出了网络保管箱的概念,即今日所说的网盘。而邮件编辑器也有了HTML的支持(参见今日的QQ空间编辑器)至少在当时,我是非常满意这个服务的,因为他的确是物有所值。

    这个就是当年新浪收费邮箱的界面,朴素而直接。
    这个就是当年新浪收费邮箱的界面,朴素而直接。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用户的增加,新浪的收费邮箱开始犯贱。首先是国外发来的邮件会有大量的退信提示,而邮件却可能已经送达;其次是往国外发邮件开始有大量的丢信问题。更重要的是,客服变得傲慢而无理。事实上,我一直觉得中国的服务业做不好,关键还是人的心态问题。而新浪则是给一个上高中的我上了《丑陋中国人》的第一课。

    而在我进入大学不久,新浪收费邮箱的服务终于到了它犯贱的高峰期。VIP客户的咨询邮件也不再及时回复,或者开始打官腔,再也感受不到初期的那种和谐的感觉。同时早期与新浪VIP邮箱的合作商户开始消失,网络保管箱开始关闭。从那时候开始,我便开始逐步有意识地退出新浪VIP用户,而开始转移到我之前就作为备选的国外邮箱。

  2. 我所使用过的国外邮箱
    我申请和使用国外邮箱其实也很早。不过当时并未具体去理解国外邮箱的优劣。而当时申请国外邮箱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为了去见识下英文界面。诸位别笑话,对于2000左右的中学生而言,国外的东西还是新奇的。毕竟当时距离中国第一次在上海和北京开放64K专线国际互联网接入也就5年时间而已。而我当时申请的第一个邮箱则是所谓的USA.com。

    USA.com的邮箱界面,不过我记得绿色是收费版,免费版是灰色的
    USA.com的邮箱界面,不过我记得绿色是收费版,免费版是灰色的

    不过我当时还是新浪的主要用户,并且英文也差。所以当时去玩这个邮箱就是去学英语的。当然,我也是那时候知道了收件箱原来叫Inbox,写邮件叫做Compose,发邮件叫做Send,垃圾邮件叫做Junk mails。现在看来大家或许觉得没啥,而当时其实还是很好玩的。更重要的是,我通过邮箱链接的广告第一次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窗口。

    然而好景不长。我记得是我申请的半年以后,一天我在网吧收邮件(我当时家里买不起电脑,所以每周去一次网吧收邮件),看到USA.com的通知说将在2个月以后退出所有的免费邮箱服务。当然,我那个邮箱其实是什么都没有,自然也就无所谓数据转移的问题。就在当天,我申请了Hotmail.com。而这个邮箱我则是用了多年,甚至于一度作为MSN的登录帐户。直至我用Win8重新注册了新的Live Account。

    这个界面我估计大多数人都不记得了吧?
    这个界面我估计大多数人都不记得了吧?

    不过当时的Hotmail可没有现在的大方。那时候,陈老师还木有相机,那时候XP好像还是SP1,那时候好像我的英文仅限于高考阅读。。。。那时候,Hotmail邮箱只有2M。但是界面很漂亮。更重要的,Hotmail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会有各种广告,尤其是以信用卡公司和旅游公司为多。而通过这些广告,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国际信用卡组织,什么叫做网上购物。同时我也知道了美国当时最大的门户网站AOL。以至于我上大四时候,面对网络支付侃侃而谈,我师父陈翔鸥老师都傻了,哈哈哈。

    而最终的转向则是Gmail。很幸运,我大概是Gmail最早的一批用户。由于当时Gmail尚在内测,国内根本没有邀请。即使有少数的邀请,也会被人炒得很贵(当时已经开始有ebay和淘宝类的网上交易)。当时我已经上大学,英语比高中时代进步了好多,便开始使用Google。结果在Gmail的讨论列表里留下了我的邮件地址求邀请。结果几周以后,我真的收到了Gmail的邀请。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当时给我发邀请的是通用的高级工程师。

    Gmail几乎颠覆了国内外所有的邮箱。如跨时代的业务一般,它提供SSL加密,提供超大容量(当时是2G),提供一流的垃圾邮件过滤(不得不说,Gmail的垃圾过滤太牛了),同时第一次让我看到了邮箱界面可以做到如此优美。从2005年开始,Gmail一直变成了我的主流邮箱。唯一的一次变更便是在07年全球开放注册时,我注册了一个“名字.家乡“的邮件地址。这个格式在早期并不支持。当然,Gmail的成功也导致了国内的羡慕嫉妒恨,于是我们看到了针对Gmail的各种下三滥手段,此处不一一列举。

  3. 关于邮件礼仪和讲究
    对于现在国内的年轻的一代网民而言,她们估计难以理解那种每天收邮件的习惯。事实上,我曾经的国内导师现在也基本都是QQ留言,或者给一些并不标准的邮件回复。要知道,学术界本该是最为重要的电子邮件阵地。他们都很少规范地使用电子邮件,更何况其他人?为了测试同门使用邮件的频率,我在读研时经常有意无意地群发一些学术材料。最后结果出乎所料。因为我看到最晚的收条在邮件发出一个月后才姗姗来迟。

    这个可以从两方面理解。首先,电子邮件在欧美始于90年代,并且在业界和学术界广泛运用。这种长时间的使用便有了思维惯性和粘性。事实上,在西方,秘书每天的大量工作时间就是对付各种工作邮件。而我们的工作也都是基于邮件系统。对于个人生活而言,手机账单、银行通知等都会使用电子邮件发送。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智能手机上,邮件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另一方面,则是文化的差异。国人更喜欢面对面的沟通,或者电话。因为通过声音的沟通更真切,我们可以察言观色,同时也可以彰显人文关怀。而邮件则给人冷冰冰的感觉,不够人性化。事实上,这与我们两种不同环境下的处事方式是很有关系的。在国内,遇到事情的第一反应就是找人。而西方的第一反应就是找规则和预案。对于规则性决策者,邮件清楚而简单;对于人际型决策者,电话和面对面拍桌子才是王道。当然,电子邮件属于证据,无法抵赖也是我们的官员所害怕的东西吧?

    这种对于电子邮件的忽略就造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很多人并不懂得应该如何正确地来使用电子邮件。就我遇到的国内朋友而言,大多有如下情况:

    1. 使用QQ邮箱作为主信箱并且想当然。这点在国内高校的秘书中表现的很明显。我就遇到过好几次国内的秘书给我发QQ邮件。在好几次差点延误以后,我不得不很不客气但义正词严地告诉她:请发到我之前告诉您的邮箱。我从来不用QQ邮箱。当然,更重要的是,对于很多国外邮箱系统,纯数字用户名的QQ邮箱很容易被”喝茶“。
    2. 个人工作不分。这个在学术界尤其多。如果去看下国内会计学的工作论文,甚至于是已经发表的论文,您会发现几乎所有的通讯作者都是使用的公共私人邮箱。比如:126,163,新浪,gmail等。当然,其实这个跟国内高校几乎没有严格和专业的IT服务有关。我举个例子,用个人邮箱给国外学者发邮件很容易被当作垃圾处理,而使用单位邮箱,比如edu结尾则很容易告知别人这是同行的邮件。在国外,用个人邮箱发工作邮件是一种很不专业的行为。
    3. 邮件结尾不署名。作为一项最基本的礼仪,你至少得让别人知道你是谁吧?事实上,对于一份陌生邮件且不加姓名,我一般是不会回复的。或许你觉得个人名字属于隐私,但是既然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我凭什么来回复您的邮件?毕竟沟通是平等的。
    4. 回复时不加上原文。很多习惯在回复邮件时删掉原文并修改标题。认为这是对人的尊重。殊不知,这对于很多忙于公务的人而言则是麻烦。因为他无法第一时间判断这个邮件的目的。请不要高估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人家没有义务记得跟你的每一份往来邮件的内容和解决方案。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拙见,若有躺枪,请先吃饱~

A Revision on Junjun’s Home: Diversification Proposed

其实我想细心的本博客读者应该发现,自从我把博客从Bill家迁出,在Hostmonster自立门户以后,我的博客域名就不再是默认的www开头,而是以blog开头的二级域名了。也许你会问我,为什么我输入的www没有问题,甚至于从党论的博客上跳转过来的链接也没有大问题,这是因为,我做了个简单的跳转,把所有的www请求全部重定向到了blog下。这样的临时措施作了好几个月,因为我实在是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做一个个人主页。

  1. 个人主页诞生记

    这样的跳转也并不是没有问题的。比如在直接输入‘gujun-sky.com’的时候一度无法访问。而Bill作为我的博客免费监督者,也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一直到我后来修正跳转的条件才有所改观。为此,做一个个人的主页似乎是迫在眉睫了。但是我心里实在是没有底来做个怎么样的主页。

    其实到现在是有点后悔当时去学了PASCAL而没有去学网页制作,以至于到现在为止,我的手工代码能力是非常的弱,如果没有Bill一直以来的悉心指教,我的这个博客恐怕是根本做不起来的。即使到现在,我还是没有能力去做模板的修正和一些数据库问题的处理。每每遇到这类问题,Bill兄似乎成了我唯一的依靠了。正是这个原因,我连自己手工做一个个人主页的信心都没有。尽管我知道基础HTML下的东西还是难不倒我的。

    说起来事儿也凑巧。前两天不知道我那根筋搭错,居然跑到HM的后台去玩耍。然后无意间让我发现了Concrete这个好东西。说实话,这个工具对于广大IT从业人员来说,天生就是个找抽的货色。因为它的自定义功能很弱,唯一的好处就是添加和删除模块,然后再GUI的条件下去填充内容。而这对我来说就是个太好的宝贝了。因为我真的很懒。

    于是在三小时的努力下,这个个人主页算是研制成功了。目前的主页只有英文版,同时给了一个页面放上了我的简历。与美国的大学不同,我的学校对个人页面的内容要求过于严格。我能放上去的只有名字,导师名字和博士论文摘要。真的不知道这样的一个页面有何意义。

  2. 页面风格大转变

    我终究不是一个IT的学生,甚至于连爱好者都很难算得上。其实有时候我也很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做独立博客的不去好好写点有内容的东西,而在玩命的讨论SEO啊,模板修改啊什么的。这就跟一个考托福的人,不去好好学英语,却在这里讨论考试技巧,这个有意义么?当然了,个人的理解不同,毕竟对我而言,博客就是个废话的地方。当没有人愿意陪我说话,连女朋友都烦得要方便面膝下伺候的时候,写博客恐怕是个最好的主意了。

    曾经用的Mystique的确是个很好看,甚至于好看的有点女性化的主题。但是这个主题的问题也是非常多的。首先就是字实在是太小了。这个字体大小拿来读英文似乎问题还不大,但是拿来看中文就有点难受了。同时该主题的1.x过度到2.x以后,页面的架构有所变化,向下兼容做的并不好。于是在看那个主题不爽了很久以后,我果断决定换掉它。

    但是要挑选一个合适的主题并不容易。因为大部分的主题都是针对英文优化,字体和字型都不太合适,而我也实在是懒得再去折腾主题。毕竟为了一个博客去花大量时间不是很明智。突然,我只能说突然,我发现Wordpress自带的默认主题其实挺好看的。白色的底板,简约大方的风格,而且也符合中文阅读的字型大小。更重要的是,由于是官方主题,我根本不用担心潜在的兼容性问题。有句话说得好,这个同志工作并不怎么出色,但是他没什么错误啊!

  3. 一些展望

    其实把博客降级放到二级域名的想法早已有之,毕竟我一直觉得把一个域名单独拿来做博客实在是有点浪费。但是或许有人会告诉你顶级域名可以有更好的搜索引擎排名。但是我想说,这个东西对我的吸引力真的不是那么大。毕竟博客的好处就是我可以随便写,却不用去管读者群和出版要求。或许这个说法略显高傲,但这正是博客的优势啊。

    如前所述,我们学校的个人主页不允许放置太复杂的东西,甚至于不允许上传PDF版本的CV。我不知道学校这个考虑是什么,但是这样对于PhD来说真的不是个好消息。我把博客降级基于最早的考虑也是这个。通过个人主页,我可以放入自己的科研信息和其他信息,这样可以部分替代学校制度的缺失。如果他们可以同意放入一个个人站点链接,那就完美了。毕竟跳转不会占用他们多少服务器空间和带宽资源。

    我的博客之前一直是混写。中英文同时使用,科研和生活话题混合写。这个原因主要两方面,一则是我的技术有限,博客开始之初根本就没有想那么多;而另一个则是服务器限制。我当时使用的是000webhost,尽管免费,但是对数据库数量有严格限制。同时对文件数总量也有限制。对于这类空间,同时放入多个博客恐怕不是好的选择。而且当时我的域名也由第三方托管,设置二级域名也很麻烦。而现在HM直接管理域名给我提供了不少方便,尽管我一年得多支付3美元。但也可接受了。

    我目前有个打算,就是把科研内容分离出去,同时单独使用英文写作。毕竟我下来所从事科研的内容用中文并不方便,同时这个也可以更好地跟我的主页配合。不过我并不打算使用Concrete集成的博客方案。毕竟它的局限性摆在那里。直接放一个单独的Wordpress博客站点,并给一个二级域名是我愿意接受的更好的方案。而至于目前这个博客,我则侧重于生活,校园类话题,全部使用中文写作。但是标题依然使用英文,这是为了Live Writer生成地址方便。

    不过这些只是“愿景‘,具体实施,恐怕需要加以时日了。毕竟”汉堡专业户“的工作还是很忙的。

Copyright Protection in China: A Long Way to Go

前阶段就有Google扫描书和百度文库闹得沸沸扬扬,可惜我当时非常忙(当然那,我现在依然很忙),根本没有时间去写一个博客。事实上,每次提到国内的版权保护,我都是非常痛心的。而这次京东那个不学无术的二愣子的报告,则让我不得不来静下心,抽三十分钟来写一个博客,以表达我的一些看法了。

  1. 何谓正版?

    提到版权保护,我们首先会说到底两个词就是“正版”和“盗版”。在进一步阐述之前,我很想问诸位一下,什么是正版?什么是盗版?正盗版的区分就如你们说的那么简单么?为了简单阐述,我给出下面两个例子:

    1. 案例一:来自联想公司的正版Win7

      在联想进行Win7升级时候,我花了86.5元的价格,利用虚假信息,搞到了一份Win7的光盘。我拿回家,装在了自己的电脑上,而后激活之。通过了微软在线的验证,所以说,我用的是正版。

    2. 案例二:我上网下载了一个大客户版

      做科研的朋友都会知道有个软件叫做Endnote。因为工作关系,我从网上找到了美国某大学的一个VOL(批量授权)版本,正常安装并使用了。因为这个软件自带证书,所以我使用的也是正版

    上述两个是非常极端的例子,也是被广大朋友所忽略的。因为我们所认为的正版盗版,都是这样一个概念,那就是,无论使用何种方式,我就取得正版授权了。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序列号验证只是个手段,而真正能够区分软件正盗版的,则是软件的授权协议。上述的案例其实都有足够证据证明序列号的合法,但是他们就一定是正版么?未必。上述的案例中,两位主人公已经赤裸裸的违反了人家的授权协议了。而一旦违反这类协议,该副本即可认定为非法授权。

  2. 为什么要使用正版?

    在欧美,这个问题是一个法律问题,无容置疑。而在天朝这种人治大于法治的地方,从道义上去理解恐怕更为合适。我不是政治老师,也不像在这里絮絮叨叨的去重复“四化建设”之类的大道理。我只想问困惑中的人们一句话:你愿意把你自己辛辛苦苦装修好的房子拱手提供给别人免费使用么?

    看到Cnbeta上很多人用CPU和正版软件做比较,理由是,CPU的成本比软件高得多。软件也就一张光盘而已。看到这个评论,我真的非常惋惜。我不仅仅是惋惜这位高人的“智商”,更为我们的教育而惋惜。试问这位高人,如果我告诉你很多软件连CD光盘都不给你,而只是通过电子邮件发一个序列号给你,你是不是认为软件就是0成本了?

    我们知道CPU是靠工人造出来的,那么软件呢?你知道么,软件是大量的IT民工弄出来的。对你来说鼠标一个小小的动作,一个单击,一个双击或者一个拖拽,背后却是几十行的代码啊。而你使用的软件,背后则是一群程序员日复一日奋战的结果,其中还不包括工程师们的冥思苦想和某人或者某个团队的创意。如果把这些东西加起来,您还认为这是个不需要成本的东西么?

    而作为一个正版用户,我至少做了两件事情:

    • 对别人工作的肯定。正是因为别人的辛勤工作才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变得容易,我们不该付费么?
    • 对自己的保障。我估计天朝普通朋友们很少有使用正版软件的机会,也就没有什么机会去接触技术支持和客服。试想,在你工作出问题的时候,你是愿意花一天去Google呢?还是几分钟一个电话搞定?而你的代价,只是你原来就应该支付的软件授权费用而已
  3. 我坚持使用盗版,因为我坚信。。。

    对于一个常去BBS的老鸟,很多东西我们其实都耳熟能详。而我们常见的一些理由有:

    • 跟美国比,我的工资太低了

      好吧,工资低不是你的错,全民收入标准都很低也不是你的错。但是,使用盗版就是你的不对了。难道说你没有钱就可以去超市拿东西不给钱么?要知道,很多开源软件是不收费的,而他们也并不难用。事实上,很多东西好用的很。

    • 我们授权费用清政府给我们出了

      对于这个答案,如果是笑话,我可以理解。如果当真,我就只能说你2了。且不说这是一种狭隘民族主义云云,这些赔款你知道是干嘛的么?同样的,一战以后,我们也拿到了“庚子赔款”,甚至于很多现在著名科学家和学者,都是靠着它出去的。难道说,现在老外到中国来旅游业可以不花钱?因为他们给过了。

    • 别人都用盗版,为啥我要买正版?

      好吧,那别人跳楼你也去? 与此类似的是,老外也有很多人用盗版啊。好吧,那么老外那么多人用正版的你咋不去学学呢?呵呵

    上述笑话,估计大家也看过不少。甚至有人会发到QQ群里。针对这些人,我只能说,玷污自己可以,请不要玷污别人。毕竟,大多数人还是很明智的。

    最后我只想说,版权保护,我们任总而道远。这不仅仅是收入的问题,而是一个与国民素质有关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际形象的问题。

  4. 解决问题的根源:教育

    通过以上种种简单的列举,或者我们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我们会发现:其实要提知识产权保护,最根本的还是提高国民的素质和观念。观念不更新,教育不提上来,一切都是空谈。

    经常有人告诉我说老外非常惧怕我们这些没有信仰的中国人。为什么呢?因为一旦没有信仰,我们就丧失了很多道德约束(老外的逻辑)。而在这种情况下,人性(humanity)已经什么都不是了。为了自己的私利,我们什么都可以做出来。因为,我们不会害怕主的怪罪,我们不会害怕上苍的惩罚,因为我们是唯物主义者。

    这样的逻辑固然是可悲的。身为中国人,听到这种论调我也是非常痛心的。但是呢,转念一想,其实也不是不无道理啊。试想我们的官二代和富二代为什么会如此有恃无恐?其实这跟缺乏道德约束也有一定的关系。以盗版为例,其实有时候去主动购买一张正版CD,去购买一本中文书籍,更多的是一种道德行为。

    但是我们的教育刻意提醒过么?好像没有。如果我没有记错,我学电脑时候使用的就是清一色的盗版。从DOS一直到Windows系统。在国内的学校读书,我见过了太多的盗版,甚至番茄花园已经开到了教室的投影上。在这样的环境下,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只能是一场草草收场的笑话。

    所以说,知识产权保护,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收入的问题,而只是教育的问题。你能花6000块买一台电脑,就不能花600块去买个操作系统么?呵呵

Purchased a Kindle 3 3G

如果说我在买Dell x51v的时候还低估了Kindle的价值的话,那我恐怕现在得说:我真的是一个很忠实的读者。你知道,一个电子设备能让我找回十年前的阅读感觉,实在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在下午坐在厨房里,泡上一杯约克的红茶,手拿Kindle阅读下当天的独立报,这种感觉不能说不美。

其实最终决定购买Kindle,是我实在受不了用电脑去看文章了。尽管跟我办公室的电脑比较,我的LED屏幕的色彩和柔和度更优于保护视力,却真的无法让人对着他看上一天。这种行为的后果可能就是让自己的健康来对此付出代价。而显然,这是不划算的。而当我真正第一眼看到Kindle的电子墨水屏幕,我就被他出色的效果所吸引了。

与身在国内的朋友不同的是,这里购买Kindle是非常方便的。英国亚马逊就提供了完善的销售服务和售后技术支持。与美国客户一样,我的英国Kindle也可以以29磅的价格购买三年意外保险。这样的话,对于网上提到的屏幕脆弱,外壳容易裂开等问题,我都可以无视了。因为这些保险条款是,出问题就给换一个。

  1. PDF阅读:我最看重的功能

    在购买之前,我曾询问过好友Bill,6寸的屏幕是否能够阅读PDF。因为对我而言,无论是Kindle,还是x51v,我都是希望他们能够为我的科研来服务的。尽管网上大量的测评表示,6寸的Kindle看PDF并不给力,它却很好的支持了我所在专业大部分期刊的PDF。而目前我发现的唯一例外则是JAE。真的不知道JAE动的什么脑筋,居然把字体设置那么小。事实上,JAE的文章打印在A4纸上看的话也是很杯具的。

    当然,Kindle的PDF也有自己的问题。首先就是切边问题。尽管原版系统在横屏时候有自动切边功能,而这个功能很好的提升了PDF的阅读体验,他们在遇到某些特定文档时,却会无法自动切边。同时,由于屏幕限制,若原版PDF字体较小,则即使横屏,在Kindle上的阅读也会非常不爽。同时,扫描版PDF的翻页真的是非常慢。但是显示效果却是非常棒的。

  2. 便捷的购书渠道

    Amazon不是救世主,Kindle也不是上帝的恩赐。既然他们开发了这个Kindle,那就必然要给自己创造收益。与国内的大多数厂商着眼于设备不同,Amazon则是着眼于电子书销售。事实上,电子书销售会使得本来因为嫌麻烦不愿意买书的人们重新加入他们的客户队伍。

    当然,愿意支持这一切的前提是你愿意为内容付费。与我们传统的思维所不同的是,你花了4英镑买来的可能只是一份电子文档,而不会有任何的纸质文档,更不会有包裹送上门。更夸张的是,Kindle上的一些专业书售价可以高达40英镑。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广大国人而言,出400多人民币去买一份电子文档实在是难以说服自己。

    当然,由于这里的工资问题,我还是可以承受大部分Kindle Store的书的。比如我就买了本Von Trapp家族大女儿写的一本回忆录,其中讲了《音乐之声》这部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同时,我也买了一本Kite Runner,该书几年前就有人推荐过我,但是一直没有找到英文的原版。于是这次看到也一并买下来了。除了前面我所提到的专业书,一般的书都在10-12美元以下,以国外的书价而言,他们是不贵的。

    身在英国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同美国客户一样,我也可以订阅报纸期刊,不用支付国际流量费用(4.99美元/周)。不得不说,美国媒体,相比较英国媒体,更有前瞻性眼光。他们的Kindle排版非常精美。比如我看过的纽约时报,已经现在正在订阅的Harvard Business Review。而英国的老牌报纸泰晤士报,其Kindle版本的拙劣在Amazon上则是恶评如潮。当然,我发现,英国独立报的Kindle版本做的不错,尽管图比纽约时报少得多。但是相比较美国新闻,我显然对我周边的事情更有兴趣,哈哈。

  3. 正版VS盗版:永恒的话题

    其实对国人而言,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对于国内的Kindle用户而言,从Amazon购买书都可能有问题。因为国外的版权管理非常严格,很多电子书仅对某些国家销售。而目前除了美国和英国,似乎其他国家购买Kindle电子书或多或少都有点问题。更何况,Amazon的书对广大国人来说,还是贵了点的。

    于我个人而言,我也并不是全都是正版的。事实上,我也通过网络下载得到了我前面所提的那本38磅英文教材的PDF版本。尽管在Kindle上阅读这本书的字体略小,没有原版Kindle文档舒服,但是它便宜啊!滑稽的是,我发现Kindle上所售卖的专业书籍,一大部分都是可以下到高清PDF的。

    而对于一般休闲类的书,我觉得就没有必要去盗版了。毕竟Amazon的定价也是很合理的,而且排版也很精美。事实上,很多Amazon的书都是极其便宜(我今天购买的福尔摩斯全集才0.69磅),甚至于免费(大量古典作品,因为没有版税)。而一些新书,包括Lonely Planet系列,基本都是8-9磅一本。比印刷本略微便宜。

    所以一定去讨论盗版和正版是没有意义的。我只想说,尽自己的经济能力去做事情。在经济基础尚可的情况下,也要顾及下自己的良心。我想,没有哪位朋友愿意让别人随意抄袭自己的作品吧?不过,情有可原的是,似乎国内用户直接购买Kindle电子书会被要求出示护照等(不确定,网上看到~)。

  4. 结论

    总而言之,Kindle是一款出色的产品。电子墨水技术给了用户非常好的客户体验。对于广大大量阅读的朋友而言,Kindle可以很好保护你的视力,同时节约你的打印费用,进而为环保做出贡献。同时对于喜欢看一些国外的英文原版书的朋友,如果Amazon没有严格限制,通过3G或者Wifi来购买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尤其是对于国内的朋友们而言,省下的大笔的国际运费也是必须考虑的。

    当然,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并不建议国内的朋友们盲目购买Kindle,尤其是你的英文水平不足以看懂英文原版书刊的话。用Kindle整天只看中文书纯属跟用Mac跑XP一样无聊(Bill别拍我~)。因为我一直觉得,很多国内厂商,可能书库不如Amazon,但是对于中文的支持却要好的多。毕竟两者的end market是不同的。

    另一个国内购买Kindle的问题则是保修。由于Kindle并不在中国大陆地区销售,Kindle出问题换货时候(Kindle服务很好,一般坏掉会给你一个替代,然后把你的寄回去)可能并不支持中国地址。于是原来的免费服务这时候就变成了几十美元的国际运费。这又何必呢?呵呵,同时,3年意外保险目前也只有英美才有。

    呵呵,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点拙见,胡言乱语,还请多多指教。

Dell x51v: My New Toy

如果大家跟我近年来打交道都比较多的话,应该对我手头的一台古董Palm m125记忆犹新。事实上,这台非常古老的掌上电脑,以他黑白屏幕,不高的CPU却非常长久的电池性能(两节AAA电池可以用上一个多礼拜)曾在我的工作和学习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借助大量软件的帮助下,他成为了我的电子书阅读器。

不得不说早期电子产品的寿命,或者说是生命力如此顽强。以至于我在跟他原来的主人(我哥)隔着大西洋打电话聊天时,他都非常诧异的听说此机照样可以运作正常。显然,这个产生于2001年的古董早在N年前就已经被他的主人给判了死刑了。而时至今日,他依然屹立不倒,不得不说是一种奇迹了。

尽管“不幸”误入会门而成为了一名会计系的学生,并且在各方的鼓励和关怀下,在党和人民殷切的期盼下,竟然混进了这个欧洲知名的会计学研究中心,成为了一名正式注册的博士生,我对电子产品尤其是计算机类东西的兴致却是并没有降低丝毫。事实上,我的这种爱好,在浪费掉宝贵科研时间的同时,也给我的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

  1. 购机初衷:其实我只是想读点书

    国内多年的应试教育,外加高考给我造成的影响,以至于我在过去七年中所读的教科书和专业类的东西远远超过了文学类作品。或许对于一个疲于奔命的人来说,不读文学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毕竟他也没有办法给你带来什么经济上的效益。然而事实上,不读文学,确确实实造成了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文学功底,比如语言能力等。

    于是我便想着来到国外的同时多读点书。更何况我来到了这么一个文学中心,曾经出过乔伊斯(非水果公司快挂了的那位),狄更斯,莎士比亚,勃朗特三姐妹等。但是纸质版本的书呢,在携带不便的同时,也给我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毕竟我住的是学校宿舍,不是自己房子。那么多书对于搬家的人而言恐怕不是啥好消息。

  2. Kindle,对不起,我不是忠实的读者

    一开始我便考虑了Kindle。不得不说,Kindle的推出掀起了阅读世界的一场革命。毕竟在一个喜欢阅读的国度,人们总是乐意接受去使用一些更为简便的方式来阅读的。其方便的在线购买和优异的显示能力(同印刷制品)会使得一些老年人都乐于接受。因为他们只是买了书,而不是那个该死的电子产品。而好友Bill的力荐也说明了这一点。毕竟我了解Bill,他不是一个胡乱推荐东西的主儿。

    但是Kindle也有自己的问题。首先是设备的通用性较差。当然,这对于只是拿来读书的人而言根本不是问题,可能还是一个不错的优点。试想,把你关在一个房间里,没有网络,没有电视,而只有一本书。那你会干啥呢?其二呢,则是售价。按照这里Amazon的报价来说,Kindle 3的Wifi 版本为111英镑,3G版本为156英镑。不得不说,对于一个电子书阅读器而言,他的价格太贵了。毕竟Amazon的电子书并不免费。

  3. 决定:重新投入掌上电脑的怀抱

    在我犹豫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了那个我留在国内的Palm。为什么我不去找一个掌上电脑呢?毕竟掌上电脑能提供的功能也可以满足我的需求。毕竟我不可能一天到晚对着那个东西去读书。其实一开始我考虑的是Palm 505系列。它带有金属的外壳和Palm OS 4.1系统。尽管古老,却是个很不错的阅读器。然而,当我真的开始在Ebay和Amazon中搜索时,我猛然发现,Palm的时代已然过去,而我也发现了x51v的身影。

    由于数年的掌上电脑使用经验,我对Dell的Axim并不陌生,相反,在我07年时候试用过我哥的X3以后,我对Windows Mobile有了不少的好感。毕竟作为一个稳定平台,Windows Mobile设备提供了优秀的显示效果(彩色,QVGA效果)和非常不错的稳定性。而当我在ebay上看到其中Dell的最后一款掌上电脑时,他的价格让我心动了。40英镑!尽管是个二手的机器,以这个价格来说,他给我造成的效用却远非Kindle所能比拟。

    而之所以我会垂涎x51v这个很多我周围的同事和朋友都闻所未闻的东西,是因为他不错的性能。作为Dell当年(2006年)最高端的掌上电脑,他有着一颗624MHz的芯(目前不少中低端手机也就这个级别),VGA(想想,06年),16M独立显存的独显(你没听错,他的确是独显)外加64M的内存和256M的ROM。同时,它带有Wifi (802.11b标准)和蓝牙1.1标准支持以及同时具有CF和SD卡扩展。可以这么说,我算是找到宝贝了。

    当机器收到的时候,一切都很顺利。更重要的是,老外卖家对机器保护的非常之好,几乎跟新的一样。于是在收到机器以后,我花了一点时间进行了下调整。与当年第一次得到Palm时候的感觉不同,这次的处理行云流水,甚至于说我多年前的折腾经验给这次设备调整帮了非常大的忙。而调整工作主要是如下几方面:

    1. 系统重刷

      机器拿来的时候被刷到了WM 6.1。其实WM6.1也是个不错的系统。但是呢,我很快发现了问题。在我插上CF卡的GPS模块以后,这个哥们死活不断电,无论我是否启用该设备。显然这是不可容忍的。同时该系统由于并不是原生系统,如网友所言“或大或小的各种Bug”让他是不是给你翻个白眼。这显然是不可容忍的。毕竟对一个移动产品而言,这显然是跟电池过不去。

      于是我决定把系统刷回去。但是问题很快再次出现:官方刷机系统在Win7下无法工作!这令我非常抓狂:怎么办?在久经测试以后,我终于利用Win7自带的XP-Mode,成功完成了刷机过程。其中的过程就不细说了。如果有读者遇到类似问题,可以给我留言,我单独解释。

    2. 安装英文字典

      掌上电脑对我的一大用处就是作为电子词典。毕竟跟那些专业的电子词典比起来,他牛太多了。如下是我基于Mdict所安装的两部字典。一部是朗文当代,另一部是个10in1的大集合,其中包括了韦氏字典,AHD等多部著名字典。两部字典皆为英-英字典。毕竟对我现在而言,英汉字典已无太大用处,是放弃的时候了。

         

      上面两图分为为朗文当代(左)和字典大结合(右)的封面。而下面左图为10in1的解释,右图为朗文字典。相比较朗文字典,10in1中的收词量更大,解释更精准。而朗文字典的解释则浅显易懂,同时带有真人发音(包括单词和例句。单词发音包括美音和英音)。

         

    3. 电子书阅读

      除了字典外,则是本人非常重视的功能,电子书阅读了。在电子阅读软件方面,我主要选择了MobiPocket Reader和ISILO两款软件。Mobi的优势在于他可以在线购买正版的电子书,ISILO的优势在于对中文的支持显然要更甚一筹。具体效果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来看(左为Mobi,右为Isilo),显然ISILO对中文的支持更好。事实上,mobi只能阅读unicode编码的中文材料,而ISILO则可以通过随意选择编码来使得文档正确显示。

         

      上图是我花了5.9美元从Mobi在线购买的勃朗特三姐妹全集,左图为封面,右图为简爱英文版的开头。显然,这个软件对英文显示的字体无可挑剔,看起来很舒服。与Kindle相比,其实Mobi的电子书略微便宜些。

    4. 美化篇

      尽管官方的WM5.1系统给了我非常不错的速度和稳定性,其使用界面并不出色。可以说,看到WM5的界面,你会立即想到那个千年不倒的XP大神。

         

      上图左边为WM 5的经典桌面,而右边为SPB Shell生成的桌面。需要说明的是,右边的这个桌面其实并不是我真正使用的桌面。我使用的桌面更为简单,只是涉及“领导”照片,不方便上传而已。

         

      如上图,左侧为天气预报,可以通过Wifi更新。非常快,只是似乎不支持国内的城市。不知原因。右图为经过优化的开始菜单。看起来是不是方便多了?事实上,微软其实很多事情是可以做好的,只是没有用心而已。当然,这不仅仅是微软的问题。比如Nexus S的纯Android 2.3 跟HTC的自定义版本的用户感受就有着很大差异了。

    5. 其他

      除此以外,该系统自带Word移动版,可以打开Word文档进行简单的编辑。由于其优越的多国语言支持性能,用它来打开一些中文的纯文本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如下图显示正在打开的某诺贝尔文学家得主的大作:

      另一个我安装的软件为Repligo。毕竟x51v的屏幕直接阅读PDF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而Repligo通过PDF转换,则能提供比较基本的阅读功能。只是该软件同样需要在XP下运行。

         

      上图左边为转换后的原始文档,而右图为文字重排以后的效果。虽然很多地方惨不忍睹,但关键时候有总比没有好啊。您说呢?

      除此以外,我还安装了Skype,搜狗手机输入法,Opera Mini等。由于截图软件限制,我无法取得这些软件运行后的界面。而至于导航,我使用了大名鼎鼎的tomtom navigator 7. 如下是它标志性的封面:

         

      其他软件则不一一列举了,如视频播放软件等。最后一张图则是礼物,哈哈。

  4. 总结:使用感受

    经过几周的使用,总的来说这是一款令我非常满意的机器。他的优点在于:

    • 具有非常好的显示效果。得益于VGA的屏幕,该软件在色彩还原等方面做得很好,至少让我非常满意。它看MKV电影时候也有很好的效果。尽管色彩与现代的手机略有差距,但是价格。。。。
    • 强劲的性能。不得不说,624MHz的CPU加上独立显卡的性能果然不是盖的。在Coreplayer的帮助下,该机器不需要任何视频转换软件的帮助即可完成影片的播放。尽管在有些地方会有点小卡,却是在完全可接受的范围内。
    • 优秀的声音系统。作为一款旗舰的机器,他的声音系统不可谓不出色。而其声音输入系统也很好。在我用移动版Skype打电话的时候,其声音效果可能已经由于我电脑上使用的那个该死的三洋耳麦了。
    • 扩展接口丰富。我完全可以使用CF接口的GPS接受器同时加上SD卡。两者互不干扰。
    • 符合我的要求。这个其实不能算是优点。但是这个机器的确符合了我电子词典和阅读器的两大期望。

    但是,这款机子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其主要表现在:

    • 电池非常不给力。Dell已经不是第一次做这种事儿了。他居然只给这个机子配了1100mAh的电池。事实上,Intel早期的东西非常费电。即使在我配上了我新买的2200mAh以后,他的续航能力仍然一般;
    • 人走茶凉。俗话说,商界如战场。现在很多新软件已经不再支持WM系统,转而针对IPhone和Android的研发。这不得不说是令人痛心的,但是也是必须去接受的。

Blog Crashed: A Mandatory Move

估计是000webhost知道我最近生活单调,没有什么东西可写,故而找点事情给我做做。自从11月16日早上我发现没有收到例行的WordPress DB Backup的邮件,我就知道要坏事儿。直到我准备使用Live Writer来更新博客时候,才发现悲剧已经降临了。Live Writer提示找不到博客,然后我尝试登录000webhost后台,结果看到:

  1. 000webhost的霸王行为

    早就听坊间传言说000webhost喜欢无端关闭中国人的站点,身为中国人,我非常悲哀,不过,中国网民的热情实在是太“给力”了。事实上,好像我的站点可以存活1年4个月,应该已经属于“万寿无疆”了。真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是悲哀呢?既然他说要我去看看服务条款,Okay,那我就去看看,反正我英文也不差。

    注意我用红圈画出来的那句话,看后感觉如何?学英文的朋友一定要记住这句超级给力的话,英文耍无赖估计大伙儿都没学过吧?尤其要记住这个短语:for any reason or no reason at all.

    其实要我理解,这个服务条款更像是在推销自己的付费服务。如果一定要给一个理由,我想估计是我最近中文写的多了点吧。或者就如它所言,姐我就看你不爽,no reason at all!

  2. 一点不深不浅的教训

    要说到体味到这种做站的不顺和杯具,我的挚友Bill可谓是“深知其中各滋味”了。因为多次遭遇连续不断的杯具,他曾作出了关站的决定。好在此后不久他便东山再起了。事实上,如果这次不是Bill哥们仗义,出手相救,那么这会儿读者们也不会看到别的东西,而只是我挂在某地方的一纸静态HTML的关站声明了。

    如果说教训,那这次是不深不浅的。事实上,我没有Bill那种计算机专家的严谨作风。我经常不懂得去全站备份,于是乎,我丢掉了站点建立以来所有的没有外链的图片。好在有Bill的建议,我利用WP-DB-Backup做了数据库定期自动备份,要不,我这一年半的功夫可真就算白费了。至于那些原始图片,我将视其严重性和重要性而加以选择性恢复。毕竟回复所有的图片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说深刻,那就是我的站点丢失了不少图片,找回他们费时费力;如果说不深刻,那是因为毕竟这不是商业站点~

    但是事实上,我也不是完全不懂得备份的。比如我会使用MozyHome服务来备份我的硬盘,同时用Live Mesh来双重备份我的工作。但是我怎么就忘了我自己的站点呢?

  3. 感受Hostmonster:完全不同的体验

    由于Bill目前使用的是Hostmonster服务,我也就有机会来感受下这个号称业界最好的虚拟主机服务。如果说在此之前我还不为Bill的劝说所动的话,那么昨天Hostmonster服务器的高效和稳定给我的恢复提供了莫大的帮助。事实上,如果不是它的一流稳定性,按照000webhost的效率,我的恢复工作大概需要很久。因为我手头只有核心数据库的备份,所有的插件和主题都需要重新安装。

    下图是Hostmonster的主页面。与大多数虚拟主机提供商不同的是,Hostmonster只提供一种服务,而且很少有优惠。价格似乎是永远不变的5.95美元/月。

    如果说页面的内容给你一种高傲的感觉的话,那么我要说,当你真的使用他们的服务时,你会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受。我不再会看到数据库连接错误,我不再会看到Wordpress的自动更新错误而导致我一次次的使用FTP上传,更不会因为突然的传输错误而导致我的博客崩溃,更不会需要我去手工更新.htaccess。所有的主题和插件下载都在瞬间完成。如果说要我支付5.95美元的月使用费,我也是会毫不犹豫的。毕竟它的稳定对得起对得起这个价格。当然,现在说这个话还太早,Bill显然比我有发言权的多,呵呵。

  4. 最后的感谢

    如果说要感谢,那么首先我就要感谢Bill,尽管我从未当面说过(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嘛)。他手把手的教会了我如何建立自己的博客,一次次地利用他娴熟的技巧为我的博客排忧解难,更是在这次我的博客遭到灭顶之灾的时候慷慨相助,提供给我服务器空间。如果大家需要一些计算机方面的阅读,那就请光临他的博客——风云阁。博客如其人,我想你在那里会收获良多。

    同时我也感谢广大阅读我博客的朋友们,是你们一直以来的默默支持和鼓励给予了我写作和维护的动力。

How to Use Google Voice in China

按照某些朋友的话来说,最近因为忙完了考博、雅思(不知道是否需要二战)以及毕业论文(等待答辩),实在是闲得无聊。于是想找点东西来捣鼓捣鼓。作为一个把玩了电脑快二十年(把小时候用286电脑学标准指法都算上了)的人来说,一般常见的东西,比如什么QQ概念版,开心网偷菜之类的显然不会引起我的太大兴趣。在苦思冥想之后,遂想起我的Gmail邮箱里还躺着一份Google Voice的邀请函。由于Google Voice原则上只对美国开放,而我目前却在天朝呆着。于是乎,如何让我这样的天朝子民来和谐这个服务成了我这两天最有兴趣的课题。

经过昨天和今天上午的刻骨钻研,外加研读网上各类教程,我终于试着成功骚扰了位于美国夏威夷州的VIP Tran服务。现在我就简要记录下我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不过我并不打算将其写为教程了。毕竟要教程的话,网上到处都是。随便一搜就有一大把。

  1. Google Voice服务的注册

    要搞定Google Voice,最基础的就是需要一份邀请函。与Google的很多业务所不同,Google Voice采用邀请注册制度。需要邀请的请点这里。在输入完姓名和电邮地址后Google就会发送给您一份电子邮件。由于我的邀请是大半年以前搞定的,以至于我现在都不知道Google需要多久会给邀请。

    之所以说Google Voice仅对美国服务,是因为如果您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而是直接点击了这个邀请,你会看到如下画面。想在我天朝使用此服务是等价于做梦。

    但是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既然不让咱们用,咱就翻墙么。翻墙以后,登录Google Account,则直接转入第一步。在这一步,你可以选择一个Google Number。要知道这个电话跟普通的美国电话号码没有区别。你可以把这个作为你在美国的电话号码而让美国朋友同你联系以减少电话费用。

    其余步骤可以按照提示操作而省略。最麻烦的一步,则是Google要求使用一个美国本地电话进行验证。网上的传统做法是注册一个Gizmo5帐号,然后通过该Gizmo5的帐号提供的SIP注册IPKall的电话号码。然后将IPKall的电话号码作为验证号码进行使用。但是由于去年Google已经收购Gizmo5,而Gizmo5现在已经停止了帐号注册。所以这条路是行不通了。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是注册VirtualPhoneLineGroovyTel。前者提供一个免费试用24天的电话号码,后者则需要Facebook帐号(必须其中有20个好友)。显然对我们而言,前者更现实。不过好处是,我们只是需要一个电话号码来验证。

  2. Google Voice服务的相关设置

    在验证完成以后,我们就可以登录Google Voice。而这时候,我们不再需要翻墙。登录后可看到如下界面。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免费给全世界超过200个国家的人发短信。但是如图中所显示,中文短信并不支持。目前所发的短信只能使用英文。另外,在给国内朋友发短信时候一定要他们不要随便回复。他们的回复会被作为国际短信处理(一块钱一条)。小心你朋友反应过来砍了你,哈哈。但是进一步的,我们还需要设置Google Voice的转发电话。否则我们除了发短信什么都干不了。毕竟免费拨打美国和加拿大的电话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嘛。

    如图所示,我主要是把电话转到了Gimoz5上。说起Gimoz5,还真是笑话。其实我自己都不记得我什么时候注册了这个服务了。本来以为已经享受免费电话无望了,因为Gimoz5已经停止注册了。在百无聊赖之下,我手贱了下,随便填入了我常用的用户名和密码。这时候,奇迹出现了,我居然成功登陆了。我顿时心中狂喜。以至于Bill在Twitter上回复我说:“你狠,在Google Voice出来之前你都想到注册Gimoz5了”。对此,我除了兴奋,就是无奈。毕竟这事情实在是太诡异。

    如下是Gimoz5的页面。通过页面显示的SIP号码可以很方便的去注册IPKall而得到一个美国电话号码。不过我不知道IPKall和直接的Gimoz5号码有什么区别。

    然后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把所有的Gizmo5的来电都转接到我的Gtalk上(据说Gtalk的转接没有时间限制,而到Skype则有3分钟限制)。其实我遇到的问题是,我转接到Skype以后就从来没有接到过任何Google Voice发起的呼叫。

  3. Google Voice服务的使用

    至此,我们完成了大概所有的设置工作。下来需要解决的就是来发短信和打电话了。在Google Voice网页的左上角,有两个按钮,分别是电话和短信服务。

      

    如果觉得打开网页不方便,则可以试试看Chrome的插件。这样使用起来更加方便。我就是通过插件的提示才看到了我哥的回复。哈哈。插件如下图:

  4. 结语

    通过这个服务,我们着实见识了Googel的强大。其实对我们而言,这个服务主要有两大好处:

    • 免费的短信收发。如果有朋友在美国的话,我们有急事需要联系,那邮件显然不行。而如果是短信,70字/1元的代价实在是高了点。通过Google Voice,我们可以方便的使用免费短信来联系。尽管不能使用中文,我想对经常联系美国的人而言,英语不是大问题吧?
    • 免费的电话。我们知道,有很多服务的客服中心在美国,比如ETS,比如Godaddy等。使用Google Voice我们可以直接使用免费电话跟他们联系。我亲自使用了Google Voice跟夏威夷州的VIP Trans公司联系(这是一家专门负责檀香山国际机场与Wakiki酒店区之间的班车的公司)。在我2M的带宽条件下,尽管偶尔有卡,但是我跟客服小姐的沟通没有问题。而且,客服的语速还是很快的。

    当然,这个服务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 网络电话的不确定性。毕竟这个服务是采用电话网络回拨。如果网络条件不好,或者服务载荷过大,通话质量必将下降。
    • 只能拨打美国和加拿大电话。毕竟我的朋友也有人在英国和澳洲。至于天朝?不需要了,我们有善解人意的中国电信、联通和中国移动!
    • 法律问题。严格来说,我们使用虚拟电话激活Google Voice,在美国法律看来,是一项欺诈行为。所以,大家好自为之吧。

Google.cn: Let’s Say Goodbye!

image6[1] If you are familiar with the happenings these months related to the Google in China,  you should not forget the debating several months ago that concerns the exit of Google, a world-famous search engine, from China, a country that is famous around the world for its strict censorship on both Internet and traditional medias, like TV,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In fact, in the past few months, majority of Chinese like me, are still holding the hope that the Google should maintain its service in China,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n the commercial benefit, which, in my opinion, ultimately determines the decision for most businessman.

  1. Google Eventually Leaves China

    However, the exit of Google bring me new understand of the business. Unlike the most common businessman that profit is the only thing they care, the great groups, like Google, make me understand that determination of its own culture and perspective is also essential. Till now, Google is the only company that bring the censorship in China open to the public. Though the censorship policy in China is quite strict and known to the practitioners in the field of media, it is rarely known to most common citizens in China, especially those who are not that familiar with Internet and whose English is not that good to read some articles published overseas.

    If you open Google.cn this morning, you are surprisingly to see the following website, instead of the traditional Google.cn, a special version of Google that meets the censorship requirement in Chinese government:

    On the front page of Google.com.hk, you can observe a short sentence saying “Welcome to the new house of Google Search in China”. Due to the special policy that is adapted in Hong Kong, though it is regarded as a part of territory of PRC, no censorship but only some potential controls on media exists. Following the rules in Hong Kong, Google would face less litigation risk for their oppose to this policy. But the question is that I am wondering whether this site would be forbidden for visit from China. Previous examples for this prohibition includes Yahoo! HK and many BBS in Hong Kong.

  2. Official Annoucements from Google on Its Exit

    An updated version of the announcement is also available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Due to the key words that are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this article would soon be forbidden,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censorship. The only question is that how long it would stay in live. Following are the two pics for this announcement. One in English from the Google Blog,and the other in China from the directly link to Google.com. You can click on the pictures for larger size.

     

  3. Availability of Other Products: Official Evidence

    The other action that Google made is that they expose the existence of GFW. Though it has been understood for most Internet users, it is unwillingly to know for majorities. As a strong evidence that argues the freedom of Internet recently claimed by Chinese officials, a site that detects the availability of some largest Web 2.0 applications around the world for most Internet users in China, without abnormal skills and trainings is now available. For interested readers, you can click here. Following is the result of detection today.

  4. Conclusion

    We are living in a country that regards censorship as a necessary step for filtering ‘unhealthy information’, though porn webs are mostly available. As a good saying goes that, you should try to be accustomed to the environment once you find you can hardly change it. In a country that regards politics as a sensitive term, any discussion on related topics can bring you unexpected consequences. What we can do is to follow the policy, do what we can do, and never try to break the rule.

Junjun's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