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anic 3D: A 14-Year Revisiting

最近国内外最火的大概就是泰坦尼克号的3D版本了吧?终于忍不住3D技术的诱惑(我从来没看过3D电影)以及对于14年前没有钱去影院看那部电影的遗憾(那会儿我老爹下岗,90年代末的50块钱可不便宜),终于在今晚,我以10英镑的代价走进了VUE,欧洲著名的影院连锁公司,观看了这部传说般的大作。

尽管14年前的观看是我家的破电视和VCD,效果与后来的DVD和蓝光不可同日而语,我依然记得我和父母都被沉船的宏伟画面以及杰克和露丝的缠绵爱情故事所吸引。当然,14年前的我小学刚毕业进入初中,对于爱情的理解只能停留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上,而对于电影所表现的其他细节更是一无所知。恐怕唯一我感兴趣的,就是破涛汹涌的海水,落水人们的惨叫以及沉船一瞬间的震撼了吧。

子曰,温故而知新。此话原用于读书方面,而今天对于Titanic这部电影,却也让我有了类似的感受。如果说一开始我还是因为熟悉的场景和语言(我大学学英语的时候,这部电影的英文原声听了不下三十遍)而昏昏欲睡,其影片后来所展现出来的细节和对于某些深刻社会问题和人性的点到即止,终于让我品出了这壶十四年的陈酒的甘甜来。

或许有人会说,如果木板大一些,或者有更多的木板,Jack可能不会死,他们或许就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我要说的是,当Jack遇到Rose,当Rose跟Jack说“一下船我就跟你走”的时候,悲剧就已经开始了。一个上流社会的女子,与一名流浪画家一见钟情进而以身相许的故事,恐怕已经数次被中西方演绎过了。在中国,我们叫做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西方,这个故事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

如果把这部电影仅仅看作是动作片和爱情片的叠加,那恐怕去选择《珍珠港》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它有着类似的爱情故事,却又有着远比泰坦尼克号更绚丽的画面。然而,泰坦尼克号的成功在于,他在复制好莱坞经典套路的同时,却也非常深入而仔细地刻画了人性。在Rose即将跳入大海的关键时刻,Jack的出手相救和言谈举止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做真诚;在Jack受邀参加上流社会的晚宴时,我们却又看到了人性的虚伪和势利;而在三等舱的Party和头等舱男士们的“雪茄时间”的对比画面中,我们看到了所谓的层次的差异以及人性是如何被释放,而又是如何被扭曲和压抑的。在影片的最后,当镜头重新回到泰坦尼克号,Jack站在大钟前,头等舱和三等舱的旅客都微笑着祝福Rose和Jack之时,这部电影完成了它的点睛之笔——打消人们固有的社会层次观念才是Jack和Rose这类爱情的唯一出路。当老年的Rose讲完故事,把海洋之心抛向大海之时,影片走向了结尾的高潮——没有人再需要钻石的海洋之心,他们已经收获了“人心”!

这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其成功就在于这些细节。它并不如碟中谍般仅靠动作求胜,也非音乐之声那一类靠着单纯的音乐和简单的伦理展现来赢得票房,更非高丽棒子们的肥皂剧般哭哭啼啼而赚得小女生们的热捧,它的成功之处却是给电影建立了多方位,全视角的多条主线,迎合了不同层次和不同背景的观众:你既可以看到宏伟的沉船,也可以看到爱情的缠绵;既可以看到社会的不同,也可以看到人心的险恶。而这一点既彰显了编剧和导演的经验老道,也反映了他们的丰富阅历。一个对平凡人的生活没有足够关注的人,是永远也做不出这种电影来的。

艺术来源于平凡,这话说的还真是不错!

 

Revisiting China: Suzhou

湖北七日让我享受了宁静的乡村生活,同时也感受了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这种方式是宁静和祥和的。的确,当现代化的商业利益逐渐侵入人们的内心,而这种宁静的生活渐行渐远的时候,恐怕我们只有自求多福了。然而,正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发展和生活有时候也是一种不经意间,却又是痛苦的选择。只是,更多的人选择了前者。

而最好的例子,则是我的故乡——苏州。对于苏州这个小城,我的感情自然难以表述。毕竟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在幼时的记忆中,我的父亲骑着单车,载着我穿梭于宁静的水乡小道,或出门游玩,或串门访友,不亦乐乎。而现如今,我原来的居住地依然是一条横贯东西的主干道。如果你现在再次来到苏州,恐怕能看到的,就只有现代化的都市了。儿时的记忆恐怕也只能去翻阅《老苏州》这类书籍了。

不可否认的是,苏州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可谓神速。从80年代一个仅仅依靠小吃和园林闻名天下的小城变成了今天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经济体,跻身于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作为苏州人,我感到自豪,尽管我现在每年在苏州的时间最多三周。但是,作为一个地道的苏州人,我也深深地知道,我们的吴侬软语的语速越来越快,口气越来越生硬,人们也更加的步履匆匆,一切的一切都昭示着我们的飞速进步,同时也渐渐远离了那副美丽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

在我们学院的办公室墙上,有两幅兰卡斯特小镇的速写。一份出自于1790年,一副出自于1850年。令人惊奇的是,尽管这两幅画作距今已有数百年,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认出画作所画的对象。尽管数百年过去,我们却发现,这个小镇并没有很大的改变。唯一的区别恐怕就是1790年的马车变成了今天的汽车,当时的咖啡店变成了今天的汇丰银行。除此以外,似乎并无太大改变。行走在小镇上,你依然能呼吸到几百年前的空气,那种清新,洒脱和飘逸。

苏州却正在改变着。乖乖这次跟我回家过年,本来想带她到处看看。可是,除了园林,我真的不知道还能带她去哪里。或许对于乖乖而言,这个小城依然有着水乡特色的斑驳,但对我而言,这似乎已然过于现代化了。唯有在出租车路过阊胥路的时候我才能回想起一点点的回忆。毕竟我在这里度过了小学和初中时代。而居住则是一直到2005年,其时我已经离开苏州去了南京上学。

父亲建议我们去平江路和山塘街走走,以弥补我们没有时间去周庄的尴尬。与我记忆中的破破烂烂不同,今日的山塘街的确是很漂亮,但是于我而言,我却更喜欢平江路。因为在评价路上,你还能感受到一点生活的气息;而在七里山塘,你能看到的只有是店铺林立,各种相机的比拼。而在这里看到的永远只有劣质的糕点、假冒的丝绸、穿着制服却倍感怪异的船娘(爷)。乖乖问我这是不是我儿时的苏州,我笑而不知如何作答。如果这是苏州,恐怕苏州永远出不了状元了。

Shan Tang Street, Suzhou, China
苏州山塘街全貌,摄于2012年1月

古人曾经有曰(语文老师见了别收拾我~),不到虎丘者,不算到苏州。但是现在的虎丘我实在是不知道有什么好玩。我不是专职导游,却也能背出几段关于虎丘的导游词,但是说真的,这些东西实在是听起来荒谬可笑,如千人石的红色是因为杀了一千个工人而被染红的,正如红领巾和五星红旗的来历般令人啼笑皆非。当然,乖乖还是对我关于剑池和虎丘塔的关联传说表示比较有爱~

虎丘塔,摄于2012年1月

好在拙政园终于抓住了乖乖的胃口,我的相机也在勉为其难地在最后一格电的支持下完成了所有的任务。总的来说,拙政园的风格和装饰还是非常对得起50元的门票价格和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的称号。在这个分为东西两个园的地盘里,你能够欣赏到苏州园林所广为称道的亭台轩榭、楼宇回廊。但是,成堆的旅游团游客却让这本该的清幽之地变成了热热闹闹的集市。毕竟中国游客的素质并不如这园的风景般广为称颂。

拙政园,摄于2012年1月

好在乖乖的口味并不是很挑。一开始我很担心她是否能够适应苏州的饮食,后来看来全无大碍。我曾经跟欧洲的朋友们开玩笑说,当中国人的难度绝对不亚于在欧洲当欧洲人。因为你不但要适应长时间的旅途劳顿(十几个小时的硬座火车),还得有足够的语言天赋来听懂各地的方言,其差异性绝对不亚于英语和法语之间的区别。更重要的是,你会发现各地人们饮食习惯千奇百怪。转遍中国,你可以尝遍人间百味~。

好久不呆在苏州的另一个后果恐怕就是记忆与现实的脱节。当我们坐在观前街的小吃馆里,听着我弟弟娓娓道来苏州的各类出名吃食时,我发现我已然不再是个苏州人。曾经的百年老店现在已经成了宰客的顶级场所,而苏州人早已开始另觅他处。比如生煎包,现在的哑巴生煎绝对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这也就解释了为啥我在山塘街买的袜底酥如此的难吃了。或许,这也是发展吧!

 

Revisiting China: Village and Towns

作为一个城市长大的孩子,分不清楚韭菜和麦苗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其笑话的地位了。如果不是来到兰卡斯特这个宁静的小镇,恐怕我的乡村生活只能停留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级别了。兰卡斯特一年的生活让我感受到了乡村的美好:宁静而祥和。以至于我一度天真地以为,中国的乡村也是平和的。然而,有时候推论却是个很可怕的东西。

按照旅行计划,在深圳当了一个月“家庭妇男”以后,我和乖乖于元旦踏上了回乡的历程。然而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车票。由于深圳是移民城市,外加我们的回家时间接近元旦,车票竞争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而这里得感谢下乖乖的哥哥,为了我们的票,他凌晨4点半就去售票处排队。而我则是6点开始坐在电脑前,不停刷着12306,却一直面对着该死的白板屏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即将绝望之时,我刷到了两张硬座。此时是7点04分。而乖乖的哥哥也打电话来告诉我们买到了另一班的车票。当我们问候道谢结束,我去厨房拿来早饭时,网络显示所有车票已然售罄。

连夜坐火车不是第一次,然而在硬座车厢灯火通明地待上一个晚上恐怕是第一次。我们的位置并不连着,本来是想跟人调换,却又第一次遇到了不愿意。于是我们俩一晚上只能隔江相望了。不过由于我的座位比较突出,我反而有了更多放腿的空间。奇迹般地,在一夜的火车上,我看掉了三章《剑桥欧洲经济史》。只是,同英国火车相比,中国火车实在是太“热闹”了点。毕竟,中国人真的是太疲劳了!

早上到了江西九江,天气寒冷,空气中透着很大的水气,到处雾蒙蒙的。乖乖的方言在这里派上了太大的用处。为了防止被宰,我就一直没说话,呵呵。最后我们以两个人一百块钱的代价坐上了一辆出租车,向湖北开去。非常佩服司机的技术,在如此的大雾天气中居然还可以开到如此的速度,实属不易。而路边的景色则让我有了一种感觉,似乎造房子的师傅都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要不,为什么房子的款式都是一样的呢?

走入乖乖家的大厅,顿时感到了一阵暖意。叔叔阿姨们早已经安排好了一切。尽管语言问题为我们的沟通制造了不少的障碍,却也平添了不少的笑料。与城市的生活不同,这里的生活宁静而平和,颇有一些与世无争的感觉。当然,由于地处中国著名的棉花产区,这里随处可见棉花和纺织品的交易和工厂。只是,他们的规模都较小而零散。有时我在思考,如果在这里建立一个比较大型的加工基地,对所有的棉花,棉籽等进行统一深加工,是否会有更好的效益?当然,这个还涉及到了当地的物流水平和政府效率等问题。

这里的人们很友好,尽管我站在屋外难免会被人当作西洋景,却并无冒犯之意。由于乖乖一般不在家,所以家里也没有网络。不过对于一个生活在计算机和网络中的现代人而言,离开几天的网络似乎也颇有一些“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觉。在午后的阳光里,手里拿着Kindle,随意地看一些文学作品或者经济史的感觉真是无比惬意。真不知道现在的人们又能有多少的机会和闲暇功夫来体会这种悠然自得的心境呢?

乖乖的小侄女很可爱,也很淳朴。远无大城市的女孩子的那种早熟般的娇柔。或许她幼小的心灵里并不真正的明白她的一些同龄人都在做什么,但是她的那种并不太多的课外作业,随意玩耍的课外时间却让她有朝一日会发现,这比那些忙于在各种兴趣班“走穴”的孩子们幸福的多。当然你会说这涉及教育平等问题。事实上我要说,当你读到硕士博士的时候,你又有多少知识是真的在小学初中学的呢?

乖乖的父亲早年经商,可谓阅人无数,对于人情世故颇有些心得。显然,在他面前,我这种初涉社会之辈恐怕如同透明人一般。好在这种差距也给了我了然沟通的机会。事实上,无论是中国的古典文学还是西方的基督教礼仪,都把人和人的坦诚相对放在了第一位。而这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感觉事实上也成为了我们在有着语言障碍的基础下顺利沟通的前提和保障。而真正难能可贵的,则是其父于诗歌方面的天赋和敢于直面困难的胸襟。

这短短的四天,我似乎都在平静和安然中度过。恐怕唯一的乐趣就是带上乖乖和她的小侄女去镇中央的CBD转转了。这块并不太大的CBD集中了政府机关、邮局、大巴扎和各种小摊。如果想真正了解什么是经济循环,恐怕来一次这样的小镇是最好的。它们不是旅游区,没有过度商业化,一切都是为了最基础的目的——过日子而存在。或许是物流系统的问题,也或许是垄断利润的作祟,这里的物价水平却并不低,尤其是电子类产品。当你发现飞科的吹风机能卖出飞利浦的价格时,不知道你是否会和我一样感叹呢?

唯一的问题,抑或是中国大多数城市的通病,那就是空气质量的问题。且不说这里的空气质量如何,只是漫天的细沙和扬尘让我始料不及。尽管出发前乖乖已经多次提醒我这一点。如果不是看了下地图,我真以为我是不是快到敦煌了~。

中国乡间,摄于2012年元旦
放养的大公鸡,摄于2012年元旦

Revisiting China: Shenzhen’s Impression

之所以单写一篇深圳,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在这个城市生活了三周。可以说是切切实实的生活。我处理一些简单的家务(尽管基本被我家那位判为需重修级别)以及彰显我的厨艺和购物等,尽管日日如此,却能够静下心来体会下生活的感觉。或许有人会说我那是犯傻,放着好好当科研人员的日子不过,偏喜欢这种小老百姓的差事。或许,这就是人生吧。

或许是我们俩性格的原因,也或许是年轻一代的文化和教育。在我们眼中,性别角色似乎并不那么重要。毕竟,合理安排时间并解决所有的事情是当务之急。恐怕,这点我们的父母辈是不会同意的。以至于后来在武穴时,女友的母亲嗔怪她女儿让我干些本该女孩儿家家做的事儿。尽管最后被她小侄女之“我们家男人不干活,可是奶奶却让爷爷洗碗”这个笑话搅了局,但是此种客气也罢,却略显了文化差异。毕竟在我们眼里,动态均衡才是最重要的。

深圳的物价水平绝对是不低的。以至于在三天以后,我刚要张口,我家的那位就已经说出了“真贵”二字,还把我的语气模仿得惟妙惟肖。女孩子的语言天赋在此处展现无遗。如果你让我倒过来去模仿一个女孩子那娇滴滴的说话,恐怕我是无论如何也学不来的。事实上,恐怕这也是为啥母亲比父亲更能与孩子沟通和进行最早的教育吧。毕竟曾有研究表明(大哥,这就不给reference了啊,哥们不是在写论文),婴幼儿只对甜言蜜语感兴趣(话说,女人得当小孩哄着是不是也是基于这个研究的结论呢?)。

不知道是不是从小外婆用肉汤把我喂大的功劳,我对肉类有着天生的爱好和好感。以至于我在刚学会做饭的第一个礼拜就试制成功了红烧肉和鸡翅等。于是乎,出门去买肉就成了我到深圳以后的头等大事。然而当我走到家乐福时候我发现,40块钱的掂在手中似乎并无坠物感。而要知道,对于一个常年生活在物价水平论分和毛算,10块钱以上的东西算大件的国度而言的人,此种感觉无异于吞噬了一只苍蝇后的感觉。不过唯一让我宽心的是,国内的肉挺好吃!

深圳跟我的英国乡村比,最大的好处就是食材丰富。在楼下我可以轻易买到小青菜,菜苔等。对于在深圳能买到菜苔这种湖北特有的素材,我觉得很惊奇。更重要的是,他们居然还是紫菜苔。思前想后唯一的解释恐怕就是,在深圳的湖北人或许比较多吧。而我的发现则是,用猪头肉炒菜苔那绝对是人世间少有的美味。而至于青菜,呵呵,那就不用提了。在英国我一共就吃过两次那个叫做Pak Choi的东西,其中还有一次让我炒糊了。

深圳的物价高体现在另一个地方则是外面的吃食。我们是很少在外面吃东西的,但是面点王去的相对多。毕竟在外吃饭,不想太贵,且我家那位又极力排斥洋快餐(比如老爷爷家卖的可以啃的鸡和大叔家的那个美国肉夹馍),它似乎是唯一的选择。所谓的便宜,指的是我们俩吃一顿饭的价格在50元上下。与武汉比,这是略贵的。但这是深圳特区。而且类似于上海和北京,这里老爷爷和大叔家的顾客上座率也高于一些二线城市,比如我老家苏州。这其实也从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其物价水平的高低。

而这种高物价下,却暗藏着人们生活的艰辛。深圳号称打工者的天堂,这里聚集形形色色,各色人等。在这个城市你能找到欧美的博士,也能找到小学都没读过的文盲;你能看到衣着光鲜,纸醉金迷;也能看到食不果腹,勉以度日;你能看到真假Nike并存,也能看到iPhone与山寨同响。只能说,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大家都聚到了一个屋檐下。当然,大家或多或少都贡献着一个大城市,尤其是移民城市的特点——高房价,高物价。

对于打工者而言,合租一套公寓可谓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很巧的是,我们家那位的舍友正好去北京公干三个月,而他们又是男女混合的公寓(其实租的是几个姑娘,但是各自的汉子估计都屈服于淫威,所以。。。),我便得以免去了一个月的房租,在她的出租屋“蜗居”了一个月。事实上,对于一个外地人远超过土著的城市而言,租房实在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你租住的是相对高档的小区?还是民工兄弟们的工棚。这个,也是人生!

然而,当我后来一个周末前往肇庆去看望正在度假的爷爷奶奶之时,我才发现,深圳的蔬菜水果并不贵。在肇庆这样一个广东北部的小城,物价水平却比深圳还高。当然,我并不了解当地的物价水平。只是我真不觉得他们的收入水平能高过深圳。而这个,则非常令我费疑猜。

总而言之,我还是很喜欢深圳这个城市。因为与其他地方相比,这是一个开放的地方。人们有着不安分的心,却有着相对公平的环境。尽管这种公平与欧美尚有差距,却比国内的中小城市好了很多。或许,这也是为啥这个开放于90年代的特区能够如此积聚人气的原因吧。毕竟,在深圳,你不会感受到北京式的官僚习气,上海的那种江浙式的小家子气,以及广州的略显排外。因为,在深圳,谁都是过客。

Revisiting China: Arriving at Shenzhen

其实这是一篇应该早就完成的文章了。只是一直在陪女友到处玩,同时也实在是懒得面对电脑去写作和阅读。毕竟我已经面对电脑做了太多的东西了。正如我以前所写的回顾所言,读研究生最好的优势就在于可以解除网瘾。事实上,这条对于读博也适用。

跟老板申请了延长版的假期,同时因为我在第二学期并没有教学任务,于是就有了机会回国呆了7个礼拜。事实上,可能是由于学会计的原因,我所作的每一个预算都很小心。我一般不太乐意回国度过3周以下的假期,原因很简单,划不来。在亲情、爱情和现实面前,我不得不尊重现实。毕竟“温饱”方能思“各种”欲不是?

这次的回国任务很简单。首先自从女友2010年6月从武汉到深圳上班以后,我们就没有见过面。尽管现代的通讯技术和手段保证了我们的曝光率,而不用类似于忍受父辈们的那种”从此两茫茫“的境遇。然而,这种地理的阻隔所带来的因为生活圈子和环境的不同而造成的隔阂,恐怕是非常难以消除的。我想说的是,这点我女友,作为一个姑娘,是非常不容易的。

考虑到深圳与香港毗邻,而由于香港在东亚地区的国际港口地位,其往来于西欧的航班较之祖国大陆要更多,价位也更合适。考虑到我并不会有太多的行李,最终我接受了瑞士航空的航班,从苏黎世转机。殊不知,这条从苏黎世一路到香港的航线,可是类似于当年李宗仁先生归国的航线呢。只是现代技术发达,从苏黎世到香港的十三小时的航行,我不需要再中途经停各种站点,而是可以直飞了。

香港机场到深圳的七人小巴士还是不错的,尽管比较窄小的座位和150港币的价格让我嗤之以鼻。40分钟以后我已经从香港的海关进而站在了深圳关温暖而又潮湿的土地上,不得不说,金钱真的是好东西。10磅左右的代价给了我足够的效率,尽管他比公共交通贵了好多倍。不过如网上所言,香港海关对于国人的态度的确是有待加强。甚至于我回英国时,英国海关还笑眯眯的对我说了句”Welcome back!“,尽管我读书生活都花了英国纳税人的钱。

在深圳见到我家的“乖乖”,却发现似乎已经认不出来了。如果不是一个大美女直接扑进我怀里,估计我还跟雕塑一样傻乎乎的站在那里。环境的确改变人,她的打扮和显示出来的气质已与曾经的学生感觉相去甚远。看来,女人的衣柜里总是少那么一件衣服总是没有错的。因为正是这种潜在的,或是现实存在的缺憾,才促进了其气质和外在表现的进一步提高。只是有些姑娘不知何为“内外兼修”,而过度重视外表以给人以暴发户感觉罢了。

拜航班时间所赐,我并没有严重的时差问题。该航班英国晚上9点多起飞,而苏黎世起飞为当地晚上11点。在飞机上我并没有过多的去睡。毕竟我知道到达香港的时间是下午五点。睡过头的后果就是当晚无法入眠。而这后果可是要命的。类似的,我回到英国时却好好睡了一觉。因为航班回到英国的时间是早上8点。

除了因为从西北欧的苦寒之地回到现代文明的不适应外,我对深圳似乎并没有外来的感觉。或许是这么多年来在外奔波早已习惯,我每到一个新地方都不会有不适应的感觉。这种地点包括我期间所去的肇庆、广州以及湖北武穴。而深圳和香港,给我的第一印象似乎并没有那么繁华。甚至于我在回英国路过香港时,屯门等地的住宅区给我的感觉是,香港的平民生活恐怕并不是那么舒服的。毕竟不是什么人都会去关心政治和国策。对于普通人而言,他们只希望自己能够平平安安地过一辈子。

当我坐在出租车上,听着女友在跟出租车司机交代如何开车之时,我看着窗外的风景,一切看起来那么熟悉,似乎又那么陌生。是的,中国,我回来了。尽管这里没有漂亮的小洋房,没有整洁的马路,更看不到彬彬有礼的人们和人们脸上幸福的微笑。我却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真正属于我的环境。或许,这就是根的作用吧。

也谈火车票:中国的缩影

在大多数人眼里,我不是一个爱旅行的人。无论是在曾经财大人的眼里,还是如今在兰卡的中国人圈子里,我都不是一个旅游者。理由很简单,我既没有去过周边的庐山、凤凰和张家界,甚至于没有去过武汉的磨山和植物园;也没有去过伦敦和苏格兰高地。尽管我也曾到过长沙、北京、东京和夏威夷,可那都是出公差,却未曾旅游过。

既然不出门,自然也就很少买票。如果不是因为这学期参加了曼彻斯特大学的一门课程,恐怕我连那张Young Person Card (英国的一种学生火车票打折卡,所有的票都可以打1/3的折扣)都会被浪费掉。每周的曼城之行和购票似乎成了我的一门必修课。每周五上网购票,买一张10磅的往返票,然后去火车站POS刷银行卡取票。一切都在瞬间完成。以至于,我几乎淡忘了火车票购买的“难度”。

这次回国度假,因为要和婷婷回她湖北老家,而后辗转回到江苏,火车票购票的难度终于重新又提上了日程。多谢我国铁老大的毫无公德心的恩赐以及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火车票的购票,尤其是在重点节假日和春运期间,是一件费心而费力的苦差事。以至于某年国外媒体甚至称春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徙活动”。

好在今年赶上了铁道部的12306网站的开通,我不用去跟票贩子做非常不平等的交流,而坐在电脑面前刷票。但是,我显然是被英伦的生活磨直了大脑,事情远没有我想得那么简单。在大清早我购票的时候,放票后短短一分钟内,硬卧,软卧已告售罄,我在抢下了两张硬座以后的两分钟内,该车所有带座位售票都已然售罄。此等速度,恐怕在世界上也无人能及了。试问:对于只有苦苦排队的民工兄弟们而言,他们如何能购到票?

如果说购票已经让我略有恼火,那么我去罗湖车站取票恐怕就是真正的高潮了。一般取票的过程分为三步:验证证件-核对订单信息-打印车票。这个过程在英国的自动终端上不需要1分钟,可我们敬爱的铁老大的售票MM却花了十分钟。原因呢?她们似乎根本不会使用这个系统,以至于出票时旁边还有人现场教学。同时,我瞠目结舌的发现他们居然不会使用第二代身份证读卡器,而是一个数字一个数字手工输入。以至于我跟周围排队的朋友开玩笑说,也别搞了,直接把键盘鼠标拿出来,我自己来解决吧。

当然,铁老大的服务态度的确有待加强,但是却也不代表我们消费者一点问题都没有。我在过去的一年里习惯了照章办事,却发现这一套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比如外面的通告显示:所有的换票都在某一地集中进行,但是大厅内却又设立”互联网换票窗口“;打着”互联网换票“的窗口却也同时受理电话订票。而当我看到一个兄弟因为今年身份证限制而大吵大闹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国人还远没有到达有理说理的层次。或者说句不客气的,跟中国人,有时候根本不需要讲理,或者,无理可讲!而这个,恐怕才是现在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根源吧。

作为一个法制国家,或者说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其前提就是所有的成员必须能够自觉,或者强制接受规则的约束。这种约束其实分为道德和法律两方面。法律的约束具有强制性却只包括了最低限度,而更多的约束则是基于道德的自我约束。而这种自我约束的水平和层次则是代表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很可悲的是,新中国的破四旧,固然破掉了过去的陋习,却也去掉了国人心中应有的良知。华为的狼性文化、票贩子的极端逐利、小悦悦的无人理睬、731动车事故政府的不作为都说明了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政府高官,都丢掉了做人应有的人性。而这些东西,归根到底,则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有句话说的很好,叫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性的提升,道德的彰显和社会风尚的提升是需要时间和积累的,而不是几句来自党中央的口号所可以解决的。当然,更重要的是,这种时间和积累必须以”民智初开“为前提。如果一个民族的大多数人连基本的公平和正义都没有解决,恐怕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蒋公在百年前推行的“训政”制度了。只是,这种制度是当局愿意看到的么?显然不是。要不他们的子女该何去何从?

重访中大:不同的感受

应我的师叔党论之邀,我于上周五(12月23日)前往广州中山大学的岭南学院进行了一场友好的私人访问。期间,我和师叔就当前的学术热点、国际期刊和投稿以及本人的研究兴趣等方面进行了热情的讨论,并应师叔的邀请,为岭南学院和管理学院的数位博士们就英国的博士培养和科研方面进行了汇报。师叔表示:“这个活动还是很有意义的,体现了XXX(此处省略若干字,参见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会后,在师叔的殷切关照下,本人与数位师兄弟姐妹共进晚餐,席间大家讨论热烈,气氛轻松愉快。

说起中大,那跟我算是也是有了一番渊源。先不说我的硕导王雄元教授曾毕业于此校,我在考博时候也只报了这一所学校。尽管最后连是否能够录取尚未揭晓就被我主动“拒绝”之,此校在我心中还是占有相当大的地位。毕竟,在这里曾经存在并还活跃着一群中国会计学界年轻的学者和科研人员。他们的务实作风和卓越的科研能力正在促使中国的科研一步一步往前走。

这次的访问,纯属来源于与党论的一次闲聊。期间我还在英国,正在为没有idea而头疼。每天看着论文脑子里却想着锅里的红烧肉。尽管鄙人的确是个百年才出一个的吃货,但是如此行为却属意外。好在硕士三年的研究经验给了我点信心,我心里知道这种状态是暂时的,只是这个暂时会有多久就只有天知道了。而此时党论却破天荒的提出要我站到岭南的报告台去做一个报告,则让我实在是措手不及。要知道,去中大这种科研学术重镇吹牛,后果是啥?各位看官不言自明。

而后来我则发现,其实党论并非“耍我”。他真正的目的是希望能够给沉闷的学术界带去一丝新鲜的空气。其实对于这一点,我也是非常赞成的。其实我一直不太喜欢去听各种Seminar,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原因在于他们实在是过于专业了。专业到这些报告听起来似乎是一群圈内人在自娱自乐。作为圈外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和对于此类话题的了解,那恐怕就真的只有睡大觉了。其实就这点来说,国内外都有类似的问题。而国内的问题更严重在于:很多论文并不阐明其研究背景和意义。

这次的报告的主题其实很松散,基本就围绕我为什么去英国等展开,重点阐述英国博士与国内培养制度的不同。尽管我本人并没有国内读博士,好在周围一群朋友相助,也就有了一些比较研究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报告以及同听众的交流,我第一次更清楚的了解了这两者的区别。事实上,如果有人问我国内的博士和国外的博士培养制度哪个好?我会表示,这个问题根本无法回答。因为,他们完全是基于不同的模式,基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和基于不同的目标。

我倒不是说要鄙视英国的博士学生,毕竟这样也会把我自己包括进去。但是我要说的是,就北大,清华,中大和上财等学校而言,其博士生的入学水平还是要高于英国的。毫不夸张的说,一个国内顶级学校的博士一年级学生,可以轻易搞定一个英国博士二年级甚至于三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在对于基础文献的掌握等方面。但是反过来,一个英国博士所做出来的论文却可以轻易干掉很多中国学者,甚至于一些教授。而其中的差距,恐怕就是博士阶段的培养了吧?而事实上,美国与英国之间的水平悬殊,尽管英国人自己心里清楚却不愿意认账,其实也是由于博士阶段培养的区别导致的。

当然,作为我一个在读的博士,去关注培养制度并无太大的意义,毕竟,这些东西对我而言属于外生变量,无法去左右和控制。相反,我能控制的那些内生变量,如资源,学习方式等等,英国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如中大的博士生办公室要求打卡,其初衷是为了督促博士生的学习。然而其办公室却弄得跟网吧一样,空间狭小,空气混浊,却非常不利于学习。想想我自己大不列颠的那个办公室,尽管条件也非常简陋,却要好得多。同时,我们也不需要打卡,需要的或许只是拍打自己的脑袋。

其实这次对我而言收获最大的,恐怕是与党论和应博士就一些学术问题的讨论。在此之前,其实我对我的研究有了一个非常浅的idea,朦朦胧胧但不清晰,而且并没有落实。以至于在应博士问的时候搞得我非常为难。如果说出去,恐怕有道德风险的问题,如果不说,恐怕引起他人不悦。好在他们比较宽宏大量,我也就不再有顾忌。毕竟面对中国一流的青年学者,学术道德应该不是我担心的问题。而事实上,他们或许无意中提到的一些东西,为我顿时打开了思路。或许,我能在一年后重回中大讲故事哦?呵呵

当然,作为结尾,我非常感谢党论的盛情款待和超颖师妹以及舒伟师兄的作陪。同时我也非常感谢听众们对我的报告的支持和鼓励。

 

A Short Visit to Morecambe

It has been quite a long time since my last writing in English. It is quite hard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 why, which can be my confidence on writing in English, or just a strong willing to maintain my Chinese writing capability. However, the recent accomplishment of my first formal report to my supervisors after my coming for nearly 12 months brought me some courage of writing this post in English again.

Though I have heard about Morecambe quite soon when coming here, I have not gotten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of reaching there. In my mind, it is always quite a far place to go, especially when you are looking forward the travelling guide from Lancaster to Morecambe. But, once you have done that like me yesterday under the help of a local bus, you would find, map scaling really matters!

Morecambe is quite a beautiful and quite town by the sea, and unlike Lancaster, the first feeling of mine, is that I am really standing in U.K now! There is quite few foreigners like me, but you can hear about very pure British English everywhere. There is no Indian English, Chinglish and other strange accents any more. What it belongs, or it can present, is its quite and peaceful living style.

This is a photo that is taken near the Queen Victoria Hospital, my first destination for the terrible teeth in my mouth, and where I made the largest deal that day (It costs me 17 pounds for a 20-minute consultation). The sunshine is so warm that it help reduces the cliff feeling from the wind. However, it lasts only thirty minutes.

Not sure whether it is the carrying with a camera that I am regarded as a tourist, an old lady kindly take me to the ‘town centre’, saying that I would be able to take some shopping there. After knowing I am indeed a student from Lancaster, she’s gotten smiled, saying I should enjoy some different life in Morecambe.

High street at Morecambe

It is really hard to say where the difference is between a high street in Lancaster and here in Morecambe since their similarity on quietness. The only difference however, I could find, is the increased probability of coming across people that can speak very good English. If possible, I would like to revisit here in weekend to see how the life goes.

High street at Morecambe

Very firstly impression, I regarded it as a church, but soon I find it is in fact Barclay! Thanks to the Nikon 16-85, I would take such a photo with very close distance but with acceptable distortion.

A happy gent at the beach

Turning out the high street, there is an entrance to the beach nearby. As the old lady said, I really come to Morecambe with a wrong day. The wind blows so heavily that I wonder whether I would be taken into the sea and feed the fishes! This gent is found at the entrance, welcoming people all around the beach. But how long has he been here then?

A lovely piegon

A very interesting staff here you can see, not only in Morecambe, but also in Lancaster and Manchester, that the pigeons never feel frightened when you get close. How can you image if I am telling you that this photo above is taken with a only 16-85 lens? I wonder in most places in China, you would not have any opportunity for such a shot with a lens less than 200 mm and a reliable tripod. Here is another pigeon who is staring at me.

Another pegion

Walking along the beach is romantic, which most people would agree. However, such conclusion is only valid in a fine weather. In such a windy weather, it is really a terrible experience. However, you got good opportunities for a shot since nearly no one there!

A path to the heaven

A very good condition of taking a photo in such a weather is quite unique and interesting. Thanks to my new cheap Nikon which offers better resolution than my previous Powershot, the image is quite clear in fact. And the cloudy weather prevent the image from the disturbing of too much sunshine and the reflection from the water. The only problem is, however, the sea is becoming yellow but not blue anymore~

Shore

There is a large viewing platform near a harbour that you can walk into the very distant place to enjoy the wind. It is quite safe with fence protection and the height between the sea surface and that platform should be safe enough when a high tide happens.

Viewing platform

Walking through the platform, I suddenly find some guys fishing there. I really don’t know if such a bad weather would be good for fishing. And sitting there in a chair is really not interesting. It is too cool~

Fishing in the wind

Following is a photo from the place they are fishing. It is the end to the platform, where you got the feeling of being involved in the sea. Unlike the beach at Honolulu where you smell the commercials, here what you get is only the truth of life.

The sea

Comparing to that, I am more interested in the sight at the beach. Since it is only the place that you can enjoy both the nature and our living space. It is just like standing at the border, a border that distinguishes the human being and nature.

The quiietness
The beach
To the end

If conditioned and having my own car and driving license in hand, I would not reject of living in Morecambe. Comparing to Lancaster, Morecambe is really a better place for living. If saying there is smal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argest cities in China and UK,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reas like Morecambe should be the largest difference between UK, an old developed country, and China, which is still regarded as a big fool and ‘new money’ to the West.

Street by the beach
European style

小悦悦:她能否敲响黎明的钟声?

小悦悦终于还是走了,无论大家多么期望她坚强活下来。在这样一个令人惋惜的国度,她的死,真的是轻如鸿毛。的确,小悦悦的死终于勾起了大家泯灭依旧的功德和道德标准,同时也唤醒了大家心底那仅存的良知,也使得人们在忙于金钱的同时终于有机会停下脚步喘一口气。但是,之所以说她轻如鸿毛,是因为:我们的当权者反思了吗?我们的那些官商勾结的生意人们真的反思自己所作所为了么?

初次看到这个视频是英国时间周一的早上。我刚步入办公室打开QQ,就看到了好友给我的留言,其中内容就是优酷地址。当看到小悦悦两次被车碾过,我的心颤抖了。当我看到人们漠视的眼神和态度,我愤怒了。这是什么?这是赤裸裸的“人血馒头”中的一幕啊。甚至于,他比那些围观杀头的人们更加恐怖。过去我一直不太看好鲁迅先生的文章,尤其是后期的一些作品。我总以为那些血淋淋离我很遥远,同时基于政治的解释也让我很是反感。然而在这一刻,我忽然理解了。鲁迅先生要说的,并不是旧世界的丑恶。他要说的,其实是中国人的劣根性和奴性。但是这恐怕不是每个语文老师都敢讲的。

当天晚上,好友告诉我,这个视频已经同时上传了Youtube和BBC的排行榜,同时在BBC上已经上了最受欢迎列表,我们就隐隐觉得这次玩大发了。当时我们都在笑称,这次麻烦了,我们估计要被英国人集体鄙视了。好在,我第二天去曼城路上一路平安。我还是看着我的经济史和英国卫报,周围的人也继续看着各种书。不过几天后这事儿还是传开了。就如我一个朋友在Facebook和人人上写道:他们的老师在课堂上讲了这个案例。不过还是很客气,说这不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但是人家心里是怎么想呢?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的经济的确是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其实我一直很感谢改革开放以后的那些领导人为中国经济改革所做的贡献。当然,这不仅仅是邓小平的功劳,其实还有很多赵紫阳所作的工作。只是由于我党的一贯作风,赵的功绩被直接无视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08年笔者因公平生第一次出国之时,除了物价外,生活方面并无不适应。而这恰恰说明了我们在经济建设上的成功。只是政治改革和道德风尚建设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一直处在边缘化的地位上,同时也仅仅停留在口号和政治学考卷上。

学雷锋被误解,其实已经不是稀罕事儿了。正如某位老人摔倒时,狂喊我绝不连累任何人的情况下,才得到了基本救助;而彭宇案则是第一次从法律上让我们知道了“有罪推定”的可怕;更绝的是,这一幕甚至于登上了春晚。当然,登上春晚,导演的用心其实很良苦。他应该是希望人们能够觉醒,殊不知这却在博得大家一笑时候也成了一例教材。

诚然,一切现象都有其背后的根源。最近凤凰网上也可以看到,中央和很多御用文人也顶不住压力,开始吹鼓所谓的精神文明。殊不知,这样吹其实只能涉及到表面现象。当然,毫不夸张的说,这些言论足够忽悠大多数人,比如我父母。但是事情真的就如此简单么?不是的。笔者以为,产生这种情况的所谓社会公德缺失背后,隐藏着社会不公和保障机制缺失的事实。而这两个事实则是中国当前社会的大毒瘤和定时炸弹。

在英国,我想任何老人是没有必要去如此讹诈路人的。即使真的是被人撞到,自然也会有法官去解决纠纷。其实原因很简单,英国的国家医疗制度(简称NHS)几乎负担了老人所有的药费和治疗费。在NHS框架下,人们都能够相对公平的享受到医疗和保障。而在风雨飘摇的中国医保制度下,所谓的社会保障就是胡扯。在中国,如果你想要享受好的医疗条件,那就拿钱来。如果有钱,拿钱,如果有权,可以换钱。在这种人人担心自己医疗费用的情况下,讹诈实属无奈!

从旁观者角度来说,自保也是一个重要的解释。笔者这辈人其实数次听到了父母对于毛泽东时代的怀念。的确,他们痛恨那个时代他们的父母被打为右派,他们痛恨那个时代的政治高压政策,一句话可能就可以改变你一辈子;他们可能也痛恨那个时代毁掉了他们。但是他们却永远怀念一点,那就是对人的基本的保障。改革开放三十年,邓小平同志的前半句话是实现了,那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于是我们看到了英国校园里越来越多的孩子。同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似乎也在悄然进行。只是他老人家的梦想“先富带动后富”变成了赤裸裸的“先富灭掉后富”。

其实这两点也可以拿来解释中国特有的富二代现象。在我来英国之前,我周围同学里似乎都是跟我一样的“穷二代甚至于N代”。以至于我一直不能理解报道中和BBS中所提到的富二代。我一直以为其实这种只是典型的仇富思想。然而,当我真的来到大不列颠,冷眼旁观了一些这里的“富二代”学生之时,我释然了。

我这里的富二代定义相对宽泛。凡是能够自费在国外留学的,皆符合本人定义但未必符合下文描述,故请勿对号入座。在这框架下,我经常体会到两种情绪:一是对金钱无感觉,对所谓的人际关系很看重,且非常现实;二是对周围的人非常不信任,同时不懂得谦让。其实这两种情况很容易解释:这两种情绪其实是来源于父母和周边环境。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无奸不商”。此话正确与否我们暂且不表。但是作为高官子女,国企高管子女以及一些商人子女,他们所能见到的“州官放火”之类恐怕非我等P民所能比拟。父母对官员的巴结可能教给他们了如何去处理所谓“有用的人”;而父母商场的尔虞我诈则可能使他们丢失了一些对旁人的基本信任和基本的安全感。毕竟人的尊重建立在相互信任之上。如果连基本信任都没有,何来尊重之有?!

所以,新中国六十年,破四旧打破了人们的道德底线和行事规范;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培养出了一个新的宗教——“钱教”。要根本改变这种状况,恐怕是很难。有句话说得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要把这一切的局面彻底扭转过来,恐怕我们需要做比喊口号多得多的东西。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恐怕,现在是真的重读《鲁迅全集》的好时候了。

Government Intervene: A Case from Wenzhou

这几天的新闻似乎层出不穷。晚上睡觉前翻看Kindle上订阅的卫报总是看到Liam童鞋因为外交中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而被穷追猛打,而希腊的经济危机和国家破产似乎也已经成了定局,昔日的淘宝因为政策的修改而被搅的天翻地覆。更有甚者,温州的老板们因为民间借贷而卷铺盖蒸发。一下子所有的民间借贷和银行款项都成了变相注资。总而言之,最近的世界似乎真的很不太平。

政府干预在中国一直是一个屡试不爽的手段。从市场经济中的物价强制干预到相关政策的执行(如高校食堂被严令不得涨价、建党八十周年大家唱红歌、对大量民运分子进行严格的管控等),我们总是可以看到它的身影。然而,这次温州的政策却是:严格控制欠钱的老板。而新闻背后网友的评论则是:银行和政府的管控已经到了限制人身自由的地步。比如不得随便离开温州、银行时不时的电话骚扰等。

我不知道这个评论是否属实。但是即使不属实,官方随便监控有可能潜逃的企业老总也涉嫌违法。严格来说,在潜逃行为尚未发生,或者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其潜逃前,这种猜测是不能作为法律证据的。尽管我不是法学院的学生,但这个应该是普遍适用的。有的读者或许会说:那公安机关也会监管一些可能潜逃的贪官和罪犯,这个如何解释?请注意:这些人事实上已经存在了犯罪动机甚至于证据。当然,作为一个匪夷所思的国家,我保留有可能出现各种匪夷所思情况的可能性。

如果该评论属实,那么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了。如果说之前政府对上访人员和民运人员的控制并没有引起大多数民众关注的话,这次的行为就显得非常赤裸裸了。如果说对民运人员可以适用”颠覆国家政权罪“,对于上访人员可以使用”扰乱公共秩序罪“,那么我真不知道对于这些事实上还没有开始潜逃的老板们使用什么样的原则了。俗话说得好,心理出轨并不代表现实意义上出轨。同理,即使有潜逃的潜质也不代表一定潜逃。而对于所谓的”蛛丝马迹“进行所谓的”控制“,则更是笑话。

之所以说司空见惯,是因为这种行为对广大国人而言实在是太稀松平常,甚至于可以说是爱理不理了。有个玩笑开得很好,据说如果在欧洲随便拆掉一幢房子,整个小镇的居民都会上街;而如果在中国有一处房子拆不掉,那么一个连的城管就会围到那个房子前。千万不可低估城管的力量,要知道他们是战斗力仅次于解放军的非武装力量。

而在高校,这种情况就更正常了。本一个很正常的”教授治校“理论被喊了几十年却没任何进展。老师教授和学生,本应该成为学校的主体,却被人踩在了脚下。本来应该处于从属位置的行政人员却把自己当成了主人。在英国我们关注的高校问题永远是围绕教学和科研展开,而中国高校呢?最令人关注的问题却是宿舍和食堂。而且就笔者七年高校学习的经验而言,无论是在专科学校还是重点大学,这种矛盾的调和似乎都比共产主义实现更遥远。

当然,如前文所言,我也知道。在穷山恶水间,有时候的确不能去跟刁民讲大道理。毕竟跟一群没有道德可言的人去讲道德就如跟撒旦讲圣经一样可笑。但是正如行有行规,家有家规,政府为何不能允许行业自律和使用契约关系的直接约束?手伸太长的后果只能是把好事变坏事,实事工程变成政绩工程,斗志昂扬变成口号嘹亮!

Junjun's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