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春运:火车票的社会属性

为了老婆从老家回来的返程票,我足足奋斗了大半夜。殊不知我的科研也不会有如此的心机。然而,正如俗语所言,好事多磨,我自然是连一张坐票都没有得到。现在坐在电脑前,不知是该笑还是该哭?或许是哭笑?或许是无奈?而这种无奈所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张小小的火车票,也非散文家们所中意的乡愁。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对于生活的无奈,也是一种对于人生的迷茫。

我实在难以想象在一天二十四小时刷票的人们会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经济学常识。在人们的私利收到严重威胁之时,所有的法律、道德和职业规范都如草芥般毫无生机。可以想象的是,每年的春运是中国人口流动数额最大的时期,而在此之前,则显然是全社会工作效率最低的时候。或许有人说,若工作环境不允许员工订购火车票,则效果是否会更好?其显然是一个幼稚的想法。因为此种行为不仅仅于提高工作效率无益,更容易激起员工本已烦躁的内心,进而导致更严重的后果。而事实上,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微观的,它在宏观经济层面上有着更深远的影响。

以前老有人说,中国人最不珍惜的就是时间。事实上,这种说法在春运之时彰显无遗。当全民都对着那个用5亿人民币做出来的本科水准的作业的时候,有谁又会去计量铁道部的垄断和非服务性意识所带给人们乃至全社会的损失呢?事实上,本该用于其他工作的时间被大量地运用到了12306的破网站上。而这种趋向性行为则最终导致了一个公共选择的问题。于是,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了所有人在面对工作的同时却担心着自己两周以后的旅程,看到了全社会的工作效率低下,但是很多人却没有注意到潜在的问题。

由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回乡的旅程不仅仅承载着我们对于故土和亲人的眷恋,也彰显出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而正是由于这种文化属性,这一张小小的火车票也终于从一个简单的经济学问题进化到了社会问题的高度。因为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供求关系,而是涉及到了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平效率等一系列问题。故而,仅仅依靠一个企业,乃至一个铁道部单方面解决,或者改善此类问题都是不现实的。这种不切实际主要体现在公司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博弈、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博弈等等。

而这就需要一个很好的中介力量。正常情况下,此种利益博弈只有政府方能解决。在商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政府往往扮演着第三方监督的责任。此种角色,在当今的欧美社会非常常见。只是很可惜,在我们这个神奇的国度,我们能看到的,不仅仅不是一个合格而中立的第三方监管,而是一个与虎谋皮、官商勾结的角色。于是我们看到了铁道部的垄断利益和他们永远不会有任何起色的服务意识。更重要的是,我们本已极其有限的科研经费和资源也源源不断的流入了垄断部门的口袋。事实上,此种行为,从表面上看,隶属于监管脱节,而真正的根源,在我看来,则是对于人的重视程度。

现代西方社会早已度过了那个残暴的圈地运动时代。他们当前所奉行的,则是一种基于相互奉献的商业和社会环境。此种环境最大的特点即为“以人为本”。此种“以人为本”与我们的以“领导”为本的文化有着天壤之别。如:在大街上你可以看到很多残疾人、在每个大楼的显眼处都有着无障碍通道标志、人们相互尊重而友好。而与此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在这张小小的火车票上看到的,只有对于人性的藐视和贪婪的欲望。如广为诟病的5亿元制造的一个漏洞百出的网站;永远难吃的火车套餐;17年未涨价却难觅踪迹的绿皮车;为了推广高铁而不惜停开广为欢迎的特快列车等。同时我们更看到了温州火车脱轨时领导和铁道部对于生命的蔑视。事实上,时至今日,次惨案的具体原因并未被大众所知晓(亦或,当前说法并无法真正说服大众)。

此种行为是危险的,因为它往往会触及社会的底层和核心结构。正如一个母亲不懂得去关爱自己的孩子,那她有怎么能期望自己的孩子在长大后来尽孝呢?一个对于权力不懂得去制约的政府和社会,其后果往往会导致公信力的积极下降和社会成员间的不信任感增加。这种增加最直接的后果则是社会结构的松散和社会阶层的明晰化。若是将时光倒退500年,此种结构分化恐难以引起严重后果。而在当今生产力高度集中,社会成员的分工合作日趋重要的今天,此种分化所带来的结果,恐怕是任何国家和组织都难以承受的。

一张火车票,寄托着我们的相思和文化。其背后却彰显着大量的社会学问题。它的存在与否,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学问题。他涉及了伦理、人性等方方面面。真的希望在某一天,当我坐上自己的火车时,也能掏出一本书,静静地阅读;我也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真正地成为一个消费者,而不是这张纸片的奴隶!

Titanic 3D: A 14-Year Revisiting

最近国内外最火的大概就是泰坦尼克号的3D版本了吧?终于忍不住3D技术的诱惑(我从来没看过3D电影)以及对于14年前没有钱去影院看那部电影的遗憾(那会儿我老爹下岗,90年代末的50块钱可不便宜),终于在今晚,我以10英镑的代价走进了VUE,欧洲著名的影院连锁公司,观看了这部传说般的大作。

尽管14年前的观看是我家的破电视和VCD,效果与后来的DVD和蓝光不可同日而语,我依然记得我和父母都被沉船的宏伟画面以及杰克和露丝的缠绵爱情故事所吸引。当然,14年前的我小学刚毕业进入初中,对于爱情的理解只能停留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上,而对于电影所表现的其他细节更是一无所知。恐怕唯一我感兴趣的,就是破涛汹涌的海水,落水人们的惨叫以及沉船一瞬间的震撼了吧。

子曰,温故而知新。此话原用于读书方面,而今天对于Titanic这部电影,却也让我有了类似的感受。如果说一开始我还是因为熟悉的场景和语言(我大学学英语的时候,这部电影的英文原声听了不下三十遍)而昏昏欲睡,其影片后来所展现出来的细节和对于某些深刻社会问题和人性的点到即止,终于让我品出了这壶十四年的陈酒的甘甜来。

或许有人会说,如果木板大一些,或者有更多的木板,Jack可能不会死,他们或许就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我要说的是,当Jack遇到Rose,当Rose跟Jack说“一下船我就跟你走”的时候,悲剧就已经开始了。一个上流社会的女子,与一名流浪画家一见钟情进而以身相许的故事,恐怕已经数次被中西方演绎过了。在中国,我们叫做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西方,这个故事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

如果把这部电影仅仅看作是动作片和爱情片的叠加,那恐怕去选择《珍珠港》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它有着类似的爱情故事,却又有着远比泰坦尼克号更绚丽的画面。然而,泰坦尼克号的成功在于,他在复制好莱坞经典套路的同时,却也非常深入而仔细地刻画了人性。在Rose即将跳入大海的关键时刻,Jack的出手相救和言谈举止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做真诚;在Jack受邀参加上流社会的晚宴时,我们却又看到了人性的虚伪和势利;而在三等舱的Party和头等舱男士们的“雪茄时间”的对比画面中,我们看到了所谓的层次的差异以及人性是如何被释放,而又是如何被扭曲和压抑的。在影片的最后,当镜头重新回到泰坦尼克号,Jack站在大钟前,头等舱和三等舱的旅客都微笑着祝福Rose和Jack之时,这部电影完成了它的点睛之笔——打消人们固有的社会层次观念才是Jack和Rose这类爱情的唯一出路。当老年的Rose讲完故事,把海洋之心抛向大海之时,影片走向了结尾的高潮——没有人再需要钻石的海洋之心,他们已经收获了“人心”!

这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其成功就在于这些细节。它并不如碟中谍般仅靠动作求胜,也非音乐之声那一类靠着单纯的音乐和简单的伦理展现来赢得票房,更非高丽棒子们的肥皂剧般哭哭啼啼而赚得小女生们的热捧,它的成功之处却是给电影建立了多方位,全视角的多条主线,迎合了不同层次和不同背景的观众:你既可以看到宏伟的沉船,也可以看到爱情的缠绵;既可以看到社会的不同,也可以看到人心的险恶。而这一点既彰显了编剧和导演的经验老道,也反映了他们的丰富阅历。一个对平凡人的生活没有足够关注的人,是永远也做不出这种电影来的。

艺术来源于平凡,这话说的还真是不错!

 

小悦悦:她能否敲响黎明的钟声?

小悦悦终于还是走了,无论大家多么期望她坚强活下来。在这样一个令人惋惜的国度,她的死,真的是轻如鸿毛。的确,小悦悦的死终于勾起了大家泯灭依旧的功德和道德标准,同时也唤醒了大家心底那仅存的良知,也使得人们在忙于金钱的同时终于有机会停下脚步喘一口气。但是,之所以说她轻如鸿毛,是因为:我们的当权者反思了吗?我们的那些官商勾结的生意人们真的反思自己所作所为了么?

初次看到这个视频是英国时间周一的早上。我刚步入办公室打开QQ,就看到了好友给我的留言,其中内容就是优酷地址。当看到小悦悦两次被车碾过,我的心颤抖了。当我看到人们漠视的眼神和态度,我愤怒了。这是什么?这是赤裸裸的“人血馒头”中的一幕啊。甚至于,他比那些围观杀头的人们更加恐怖。过去我一直不太看好鲁迅先生的文章,尤其是后期的一些作品。我总以为那些血淋淋离我很遥远,同时基于政治的解释也让我很是反感。然而在这一刻,我忽然理解了。鲁迅先生要说的,并不是旧世界的丑恶。他要说的,其实是中国人的劣根性和奴性。但是这恐怕不是每个语文老师都敢讲的。

当天晚上,好友告诉我,这个视频已经同时上传了Youtube和BBC的排行榜,同时在BBC上已经上了最受欢迎列表,我们就隐隐觉得这次玩大发了。当时我们都在笑称,这次麻烦了,我们估计要被英国人集体鄙视了。好在,我第二天去曼城路上一路平安。我还是看着我的经济史和英国卫报,周围的人也继续看着各种书。不过几天后这事儿还是传开了。就如我一个朋友在Facebook和人人上写道:他们的老师在课堂上讲了这个案例。不过还是很客气,说这不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但是人家心里是怎么想呢?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的经济的确是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其实我一直很感谢改革开放以后的那些领导人为中国经济改革所做的贡献。当然,这不仅仅是邓小平的功劳,其实还有很多赵紫阳所作的工作。只是由于我党的一贯作风,赵的功绩被直接无视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08年笔者因公平生第一次出国之时,除了物价外,生活方面并无不适应。而这恰恰说明了我们在经济建设上的成功。只是政治改革和道德风尚建设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一直处在边缘化的地位上,同时也仅仅停留在口号和政治学考卷上。

学雷锋被误解,其实已经不是稀罕事儿了。正如某位老人摔倒时,狂喊我绝不连累任何人的情况下,才得到了基本救助;而彭宇案则是第一次从法律上让我们知道了“有罪推定”的可怕;更绝的是,这一幕甚至于登上了春晚。当然,登上春晚,导演的用心其实很良苦。他应该是希望人们能够觉醒,殊不知这却在博得大家一笑时候也成了一例教材。

诚然,一切现象都有其背后的根源。最近凤凰网上也可以看到,中央和很多御用文人也顶不住压力,开始吹鼓所谓的精神文明。殊不知,这样吹其实只能涉及到表面现象。当然,毫不夸张的说,这些言论足够忽悠大多数人,比如我父母。但是事情真的就如此简单么?不是的。笔者以为,产生这种情况的所谓社会公德缺失背后,隐藏着社会不公和保障机制缺失的事实。而这两个事实则是中国当前社会的大毒瘤和定时炸弹。

在英国,我想任何老人是没有必要去如此讹诈路人的。即使真的是被人撞到,自然也会有法官去解决纠纷。其实原因很简单,英国的国家医疗制度(简称NHS)几乎负担了老人所有的药费和治疗费。在NHS框架下,人们都能够相对公平的享受到医疗和保障。而在风雨飘摇的中国医保制度下,所谓的社会保障就是胡扯。在中国,如果你想要享受好的医疗条件,那就拿钱来。如果有钱,拿钱,如果有权,可以换钱。在这种人人担心自己医疗费用的情况下,讹诈实属无奈!

从旁观者角度来说,自保也是一个重要的解释。笔者这辈人其实数次听到了父母对于毛泽东时代的怀念。的确,他们痛恨那个时代他们的父母被打为右派,他们痛恨那个时代的政治高压政策,一句话可能就可以改变你一辈子;他们可能也痛恨那个时代毁掉了他们。但是他们却永远怀念一点,那就是对人的基本的保障。改革开放三十年,邓小平同志的前半句话是实现了,那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于是我们看到了英国校园里越来越多的孩子。同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似乎也在悄然进行。只是他老人家的梦想“先富带动后富”变成了赤裸裸的“先富灭掉后富”。

其实这两点也可以拿来解释中国特有的富二代现象。在我来英国之前,我周围同学里似乎都是跟我一样的“穷二代甚至于N代”。以至于我一直不能理解报道中和BBS中所提到的富二代。我一直以为其实这种只是典型的仇富思想。然而,当我真的来到大不列颠,冷眼旁观了一些这里的“富二代”学生之时,我释然了。

我这里的富二代定义相对宽泛。凡是能够自费在国外留学的,皆符合本人定义但未必符合下文描述,故请勿对号入座。在这框架下,我经常体会到两种情绪:一是对金钱无感觉,对所谓的人际关系很看重,且非常现实;二是对周围的人非常不信任,同时不懂得谦让。其实这两种情况很容易解释:这两种情绪其实是来源于父母和周边环境。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无奸不商”。此话正确与否我们暂且不表。但是作为高官子女,国企高管子女以及一些商人子女,他们所能见到的“州官放火”之类恐怕非我等P民所能比拟。父母对官员的巴结可能教给他们了如何去处理所谓“有用的人”;而父母商场的尔虞我诈则可能使他们丢失了一些对旁人的基本信任和基本的安全感。毕竟人的尊重建立在相互信任之上。如果连基本信任都没有,何来尊重之有?!

所以,新中国六十年,破四旧打破了人们的道德底线和行事规范;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培养出了一个新的宗教——“钱教”。要根本改变这种状况,恐怕是很难。有句话说得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要把这一切的局面彻底扭转过来,恐怕我们需要做比喊口号多得多的东西。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恐怕,现在是真的重读《鲁迅全集》的好时候了。

Junjun's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