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AI Lectures II: China Related Problems

继昨天的Joint Workshop之后,今天TJ Wong开始了会计学方面的讲授。同样的,他上午也讲授了大量的研究心得。不过相比Joseph,TJ的见解另有一番风味。我一直奇怪,为什么上财的实证研究会开始的如此之早。今天才知道,TJ在1996年就访问了上财,并开始指导上财的博士进行早期的实证研究。当时的上财也存在着广泛的讨论,是narrative还是positive。但是现在,人家已经不再讨论这个问题。positive的methodology已经成为了一种default,更多的,他们开始关注如何提升研究水平。不知道可不可以这么说呢?我在短短两年内,经历了中国会计研究的变迁,尽管我完全做不了很好的研究,更多的,我需要学习,跟我导师,跟我同门,跟我认识的北大清华上财的同行们。

TJ也很重视中国的Top-Down的研究思路。但是他显然更偏向于会计。它主要提到了两种90年代的中国式研究,即复制美国(Replicate US)或者停留在现象层面(Documenting a Phenomenon)。而更多的,他们倾向于考虑Institutional方面的问题。因为中国的Emerging Market环境会导致很多与US所不一致的Constraints,比如Familiy Firm的问题,高管的Political Cost和Political Connections等等。

同时,TJ认为,由于上述的Institutional Difference,我们的研究就需要有别于美国。更多的,我们需要通过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但是这种理论并不是大多数中国学者认为的代理理论等。更多的,我们需要考虑的是Coase(1937),Coase(1960),Alichan(1967)等早期理论,而这些理论曾构成了Jensen and Meckling(1976)的基础。现在,同样我们需要这些理论来考虑中国问题。在基本理解了制度问题以后,则可以开始研究资本市场(Captial Market)问题。如Valuation,Behavior等等。这条路跟美国发展的轨迹是一样的。没有足够的理论作为基础,那文章就只能是Document a Phenomenon了。

至于学习,TJ则要求大家多读经典文献,而不是一味追求新文献。因为新的文献往往不会去阐述理论,作者往往会认为大家已经熟知所涉及的理论,而这个假设却有悖于中国的PhD学生和青年学者。只有在了解了足够的文章背景以后,读Paper才能具有意义,否则会是一个效率很低的工作。当然,这个问题的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呵呵,先写这些,学到了新东西再写。下午就开始组织理论的学习了。

Experience and Challenge: A Summary in 2008

题注:这一年对我的意义,熟悉我的人都会知道其意义之重大。而要将此总结之绝非易事。反观笔者去年对2007年之总结,文笔之流畅,思维之飘逸,绝非今年之总结所能比拟。静思之,乃得之。学术也罢,科研也罢,其本身处处体现着严肃和谨慎,绝非飘逸之行为可承。对我初涉此道的总结,必也如此,或许,这就是学术所追求的吧。

在我开始总结之前,我要感谢在过去一年中所有对我关怀,鼓励和帮助的人们,祝你们在新的一年更上一层楼。

终于没有能够在12月31日写出这篇文章。倒不是我没有时间,而事实上,我在从檀香山到东京,然后到上海的12个小时的飞机上就在盘算着我这一年到底做了些什么,我得到了什么?我又失去了什么?这一年,尤其是最后的几个月,经历了太多的事情了。

2008,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是无比重要的一年,我因为这一年而感动,而欣慰。在这一年里,我终于如我去年所愿,做出了一篇文章,尽管这篇文章出自于我老板的手把手的指导,但是也算是有了点结果,呵呵,我非常感激他培养我所有的付出,没有他的那么多付出,我的转型不会如此顺利。

我实在不知道如何总结这一年,因为这是一个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的过程,一切都在行进中。取2008年的一年作为截面,其实,我主要做了如下学术方面的工作,论文是我这一年的主角:

1. 我算是走入了经验研究的世界。这是一个梦幻的世界,也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不再会去关注会计准则,概念框架,FASB,IASB这些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研究对象。相反,我们的脑海里更多的出现了投资者反应,投资者意向,信息不对称,公司治理这些更新的理论,同时,我们的文章里也开始出现了大量的表格,公式,以及统计学的词汇和方法。这是一个信息交互的时代,这是一个学科交叉的时代。这里,我第一次感受到了。

2. 我不仅走入了这个世界,而且在Progressing,如果说步入这个世界是由于我导师的Enforcement,那么,Progress则是来源于他的不厌其烦和手把手的指导。不得不我做我的第一篇文章的时候其实是在机械的重复Data Collecting和一次又一次的Imitation,却并没有完整的Idea。而这一步的缺陷为我后来的Presentation制造了不少的麻烦,但是没有在一开始的刻意追求却也我自己去理解学术,理解研究提供了一次机会。但是,在8月份,我在给我老板正式当RA的时候,我的技术得到了一次非常大的提升,我考试注意到了模型中的模型设定问题。同时,我感受到了STATA功能的强大。

三次会议的经历。拜我老板的恩赐,在这一年里,我参加了三次不同规模和等级的学术会议。 
第一次是7月份长沙的中国会计学会年会,这应该也是我参加三个会议中最为高级级别的一个会议。这也是我第一次在会议上做Presentation。当时说实话还是很紧张的。其实现在看来,我讲的应该是最差的一次,那次的PPT几乎没有给出完整的文章IDEA,但是这次会议,我第一次看到了我国研究现状的全貌,我知道了好的研究可以怎么做,也知道了烂文章可以搞成什么样!

第二个会议则是我们学校和澳洲Curtin科技大学举办的国际研讨会。为了这个会议,我花了一个月把我们新出炉的文章转译成了英文。然后后来还尝试性的对外投稿。尽管结果都是被拒,但是我算是摸清楚了国外做研究的惯例,那就是通过SSRN占座,通过会议(其实后来我知道,有用的会议是Symposium,而不是Conference)来修正,最后Published。当然这是后话。在这个会议上,我第一次用英文来Present了论文,说实话,感觉和中文的没什么两样,毕竟听众都是本校的,要说紧张,那就是我老板的现场督战了,呵呵,事后跟教授的交谈,说实话,那其实是在练英语口语,对我的学术修为并没有帮助。因为他们都是Practitioners,而不是academicians。

第三个会议,则是我觉得对我感触最大的一个会议。这就是12月在美国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市举行的亚太会计与经济学(APJAE)2008年的交流会。这其实是这三个会议中级别最小的一个,但是,确实对我触动最大的一个会议。之所以说他规模小,因为与会的只有8个发言人,8个评论人和一些其他人员。但是大家的评论很深入,由于人少,沟通也变得相对容易。同时,这个会议上,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去学习分析性研究的紧迫性。而这在美国具有比较深的渊源。通过跟台大教授的交流,我才知道,其实早期的实证文章都是模型推导,80年代之后才大规模的开始经验研究。国外的经验研究做的很好,我个人理解跟他们的早期所做的理论研究非常相关。具体的我在另一篇早先的日志中已有涉及,在此不再赘述。

结束了总结,以下是对我下一年工作的展望。在前半年里,我希望做好如下事情:

1.  GRE考试,这是我的头等大事,我的未来可是指着它了,呵呵

2. 学术:在学术上,我主要要完成如下工作:

(1)研究方法:我终于发现普通的OLS加上年度虚拟变量控制其实就是一种简化的FE,但是在没有Hausman测试的情况下直接套用FE而忽略RE显然具有问题。Panel 方法可以很好的处理年度效应和解决忽略变量导致的偏误。以后我做研究尽可能使用Panel,反正Stata处理Panel非常强。

(2)理论学习:William Scott. 的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不知道为什么会在国内大行其道。事实上,这本教材是给本科生和非学术类的学生提供的。对我们做研究其实并没有非常大的帮助。等考完GRE,或者在复习GRE的休息时间,我争取阅读下分析性会计学的基础Text,比如著名的Economics of Accounting 等等。这些基于信息经济学的会计学理论才是我们做研究的工具和基础。同时这也是具有IDEA的前提。我对专业的感觉一直是个问题,而现在应该是考虑着手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3)最现实的工作,就是论文修改,要做到APJAE的发表要求,其实对我的学术能力和语言能力都是一个大的挑战,但是,我相信,完成这项工作,对我的提升绝对是大大的。

(4)毕业论文。这其实是下半年的任务,现在还没有一个详细的Plan,但是,我绝对要做一篇能对得起我自己,对得起我老板的文章。前半年我会做一些基础的文献梳理。

A presentation of Lee

I have to get up early this morning for a presentation held in WHU with the lecturer as Li Zengquan, a young scholar from SHUFE. They are working for a paper that is willing to be published overseas.

The topic is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relation-specificity and accounting conversatism with the vewpoint from the suppliers and cusutomers. It shares something in common with my professor that was showed in an early talk when i firstly met him. While i don’t think i have such power and knowledge to complete this topic as well as Lees are doing.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seems to be a hot topic since Watts(2003) showing this, the early paper that I know should not be more famous than Basu(1997), which builds up a broading measurement for asymmetric timeliness, though Watts(2007) then shows that it may cause bias and measuring error, and he recommended a new way to do that. It is still conflicitng all around the worldhttps://blog.gujun-sky.com

Conference Presentation

Our teacher was just back from a conference on intangible assets some days ago, so that he showed some presentations today while having a class.

I really don’t think it a great one since there is not so many great professors, but the level is quite okay and I clearly see the distance. i still have too much too learn. But I am really a bit concerned, though it may not be of my business, that while paying some attention on the reference. There lists many articles that published in Us and Britain some decades ago. What we are you doing research on seems too afterwards. Perhaps that’s just one of the many reasons that why the paper written by Chinese scholars is always difficultly published. Once gotten a chance, i really want to go abroad. It seems more benefitful.

Junjun's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