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国之2012年归国休假后记

终于在被老板逼着在三个小时之内跑出了192道回归并画了16张表格之后,我迎来了本周的周末。显然,由于对于学术的渐渐不敏感,我不可能在博客里写关于银行会计的任何内容。而这个话题,却在我的心中盘绕了好久。那就是为我去年圣诞节的回国之行补上一篇后记。考虑到第一年的后记已经大大地超过了时效期,这次的递延就算惯例吧。

  1. 蜗居深圳,领导转正

    回国的过程不再赘述,地点几乎也是固定。蜗居深圳老婆的出租屋,每天坐在客厅里不是顺手搅衣服,就是看着论文想菜谱(吃货的本质,没办法)。终于在浑浑噩噩间做出来了我第一篇文章的新版本(现在已然放弃),同时也终于做出了我梦中红烧肉的味道(英国的肉太不给力)。当然,如果她们家的菜刀靠谱一些,我研制下什么文思豆腐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由于菜刀不顺手,我还是就此作罢。不过有一点值得欣慰,花1英镑钱便可以吃到两大碗汤粉,还有牛肉鸡蛋。要知道,这钱在我这里也只能买几个明天到期的Muffin(杯子状的小蛋糕,中文是啥?)。当然,有一件重要事情,我家领导终于在去年12月正式转为执政党,尽管我家的“全国代表大会”需要择期召开以正式加冕。但这并不影响新晋领导正式全面主持工作。而我则主要分管各类具体事务,并享有重大事务的决策权和否决权,如阿拉伯之春、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中国银行业改革等(除此以外皆为小事)。

    家里领导如所有女人般,对生活的要求和环境的整洁度都有着严苛的标准。当然,对于这类标准而言,男人永远是最好的破坏者。若将来有顾小俊或者(和)顾小婷出世,我能得到两个得力助手,相比也是不错的。毕竟法不责众,在降低我法律风险同时,我还能取得“捣蛋”效益的最大化,何乐而不为?不知道为何经济学教材总是把帕累托改进讲得如此浅入深出,殊不知,此等案例,是如何通俗易懂?正所谓:一人捣蛋,铁定被揍;数人捣蛋,欢呼雀跃。如果说做学术是通往人类至高知识的阶梯,那么,把家里弄成狗窝在我看来,绝对是人生之中通往最本质欢乐境界之捷径也!

    而在深圳,每日我所愿意做的(前提是我起得来),便是在早市上闲逛。如早上买菜的中年大妈般,到处走走看看,无论其卖番茄鸡蛋、青菜萝卜,还是飞禽走“兽”,内裤bra。不过我一般会买上地沟油条两根,肥皂粉大花卷两个,边吃边走。说句实话,跟永和豆浆那五块钱两根(是这个价钱?每次都是老婆给钱)的五星级油条相比,我总是感觉这种路边摊的风味才更接近我的记忆,同时口味也更纯正。正如有句老话说的好,食物的口味永远跟它周边环境成反比。所以,或许也只有在WC隔壁买到的烧鸭烧鹅才能有其独特且令人欲罢不能的香气吧?

    之所以爱闲逛,还得益于深圳这座城市的特点。由于是一个移民城市,在这里你可以遇到两湖两广的人民,也可以到东北的汉子,更可以遇到西北的好汉和江浙的美女。于是这也导致只要逛遍我家楼下一条街,便胜全国千里游。因为这里除了有广东常见的肠粉和炒粉,还有湖北的鸭脖子,湖南的臭豆腐,西安的肉夹馍,新疆的羊肉串和超级大号烧饼,更有著名北京绿豆糕(我在北京俩月咋没听过?)。若要吃食,这里更有猪脚饭、猪肝粉、各色小炒、开封菜(KFC)、蓝蓝路(麦当劳)和国产KFC(德克士)。唯一的缺憾是这里居然没有咖啡馆,以至于我只能跟SB一样买杯豆浆等老婆下班。当然,为了提高SB级别,掏出iPad看点论文自然也是必须的。

    终于在某个领导加班的晚上我走到市民广场。看着街边艺人的作画,听着小提琴演奏的Meditation(思乡曲还是沉思区?),赏着姑娘们的不知名舞蹈,我才对深圳留在大脑中的这个“文化沙漠”的印象有了一些变化。走进广场边的深圳书城,其内部装饰的豪华和安静的环境终于是让我找到了心中的一点共鸣。人们小声地交谈,或者轻轻翻书而绝无任何内容。与我之前到过的一般城市相比,深圳书城的规模不小,而且看得出,经营者比较有品位。一些专业展区内的书专业性比较强,这在全民不读书的年代实在是不多见的。当然,与亚马逊和京东比,这里买书显然是贵的。但是,他给了你购买之前翻阅和选择的权利。其实买书跟女人买衣服一样,在意的不就是那个挑选的过程吗?至于买回去看不看(穿不穿),此为后话也。

    不过相对于英国普通居民而言,深圳居民的压力其实是很大的。因为食材并不便宜,且由于监管部门的脱位,质量并不能保证。如我在英国经常会购买即将过期的鸡腿,但是在中国,这种事情我是万万不敢做的。因为在英国,食物正常在过期时并不会坏,但是国内嘛,坏了的东西可能还没过期。当然,也由于当时脑子短路,我拿了20块钱就去了家乐福。后果么,一则,我拿了几颗青菜灰溜溜回来了,二则,成了我家的笑话。

  2. 龙坪印象:宁静小镇

    龙坪是我需要光顾的重要一站。这是我第二次前往该地。由于老婆需要前往上海培训,我们这次在龙坪的时间并不长。这是一个典型的湖北农村小镇,外来户极少,村上所有人都热情地打招呼,似乎都认识。当然,若我在无领导陪伴情况下在村里转上一圈,其回头率绝对爆表。倒不是因为我长得帅,却是人家会把我当贼。哈哈哈。与现代城市文明所谓的各人自扫门前雪不同,这里人与人的交互极其彻底。村民未必了解国事和天下事,但是绝对对别人家的家事如数家珍。

    村后的池塘
    村后的池塘
    池塘边的孩子,看那眼神,哈哈哈
    池塘边的孩子,看那眼神,哈哈哈

    所谓龙坪镇,其实在我看来就是离家一公里之遥的一个小广场。对于去超市购物,小侄女自然是开心的。因为我们总是会给她买一些零食。只是这孩子很是懂事,每次都会嫌我们买得太贵。超市商品虽不能说丰富,但却也齐全,从零食到各类食材,从锅碗瓢盆到衣服袜子,从吹风机到微波炉,应有尽有。只是由于小镇处在物流和代理商的末端(武汉-黄冈-武穴-龙坪),这里的物价与民众的收入全不配比。“澳利澳”在这里绝对能卖出“奥利奥”的价格,同样飞鸽吹风机在这里与深圳的飞利浦等价。更重要的是,这里的蛋糕绝对可以卖出深圳面包房的价格,但是其实质量一般。我买了几个类似于Muffin的小蛋糕,外面是奶油。奶油的味道很奇怪,淡淡的,没有奶味。蛋糕也不甜,这可能跟当地人口味有关系吧。

    而每次回到这里,我最喜欢的,就是田间地头拔回来的新鲜蔬菜。每次老婆都会觉得我大惊小怪。不过也难怪,毕竟对她而言,这个地方生活了二十多年,自然一切都是熟悉的了。而对我而言,这一切都是新奇的。白菜极其新鲜,即使用水煮也很美味。当地人普遍食辣,但家人大多照顾我这个外来户,所以普遍清淡。由于我去的时候是冬天,当地人普遍喜欢汤菜。但是这种汤菜与东北乱炖不同,其色泽鲜艳,食材鲜亮,一口入口,既有食物的鲜香,也有浓浓的暖意。配上吸饱汤汁的“豆泡”和当地产的佛手山药,其味更佳。豆泡类似于江苏常见的“油豆腐”,但是形状细长,如英国常见的薯条般。此物乃冬天汤菜之绝配。

    墨鱼炖排骨,我老婆最爱念叨的东西
    墨鱼炖排骨,我老婆最爱念叨的东西。图是网上找的

    作为一个外乡人,很容易会注意到这里的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天地国亲师“的牌匾。我曾开玩笑问过我老婆,她表示从小看到大却没特意关注过。事实上,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因为偏偏他是广济文化的一个标志(武穴旧称广济)。中间的”天地国亲师“原文是”天地君亲师“,即为天地诸神,国家(君主),亲人和教师之意。右侧书”送九天东厨司命“,即民间所说的灶王爷。而左下角方为列祖列宗。据考,此信仰自明朝后期以来颇为流行。而这与广济县历史上的经济繁荣和地位是相匹配的。

    农村的生活是宁静而一成不变的。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也远离繁杂的世界。在这里,你只需要享受冬天的暖阳,却不需要知道世界的变幻。由于没有国际互联网,我在龙坪无法收邮件,自然也无法登陆任何国外网站。但是对于我们久居城市的人而言,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却也不错。早饭固定是岳母亲手做的面条(这可是VIP待遇),然后便是去池塘边洗碗和洗衣服。这里生活相对传统,池塘边基本都是母亲带着未出嫁的女儿,或者婆婆带着媳妇。而我拿着D3000,反而成了人家观赏的风景。

  3. 苏州小歇:生我养我的地方

    由于老婆要去上海培训,我们便没有在武汉停留。而只是给昔日的老板去了个电话,以表师生之情。当然,因此我们也“得罪”了武汉地界上的“各路豪杰”。对于我而言,上海再熟悉不过,而对于老婆而言,这是她第一次走进十里洋场。我曾打算在新天地请她吃一顿西餐,因为按照上海的标准,西餐是一种品位和身份的象征。可惜此种计划显然在我财迷老婆面前是通不过的。不过非常感谢吉同学,老五,坤哥的款待,终于让我们在上海没有穷得天天吃泡面,呵呵。人家说朋友多,走遍天下都不怕。事实上,初到外地,有个朋友哪怕见见面,喝杯咖啡,都能感觉好很多。

    上海新天地,老上海的味道
    上海新天地,老上海的味道

    而这次在苏州我们停留的并不太久。由于老婆要赶回去上班,我大概又在苏州住了十天。这十天可谓非常繁忙,我见到了昔日的老师,当然,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然事业有成,在苏州的中小学教育学界成了一名标杆。周老师身体很是硬朗,虽然数十年未曾谋面,但是谈笑风生,风采依然不减当年。师母烧得一手好菜,令人难忘。席间与老爷子聊起我的过去,一些事情,结果一顿午饭直接成了三个小时,呵呵。而同样令我兴奋的,则是我找到了曾经六中时候的英语老师朱老师。他当时并非我的英语教师,但每日中午半小时的英语口语闲聊,三年如一日,甚至我在高三都没有中断,终为我后来的英语口语打下了基础。而另一收获,则是我找到了计算机的启蒙老师。他现在依然在老年大学从事着他所喜欢的事业。当然,他也与时俱进,从DOS转移到了Windows平台。

    由于这次回苏州并非过年,在我老爸的亲自出马下,我老婆终于尝到了传说中的生煎馒头。可惜,老婆智商太高,我终于没有看到她把汤汁撒到衣服上的精彩画面。我老爸拿手的小馄饨自然也是专业级别。与大多数的小馄饨不同,我老爸做的小馄饨中空,内有少量肉馅,却可容汤汁流入。待锅中汆熟,与高汤一起倒入碗中,汤汁流入馄饨中,用调羹(苏州方言,一种搪瓷的勺子)抄起,轻吹后放入口中。汤汁的鲜味和馄饨的爽滑溶于一体,其滋味可谓快哉。以至于我老婆现在还在嘀咕说我为什么没学会。

    苏州的生煎馒头,我小时候最爱
    苏州的生煎馒头,我小时候最爱

    我家的特色是一旦有重大宴会,必是我老爹亲自下厨。菜色显然是苏帮菜特色,有浓油赤酱的红烧肉和蹄膀,配上绿油油的小青菜打底;也有细如发丝的土豆丝。要说这土豆丝,也是有一番讲究的。若土豆丝切得过粗,其不但不容易成熟而容易烧糊,更会有无法入味的尴尬。唯有刀工较好,切如细丝,方能在保证其成熟的同时能入味,且不烂。而至于红烧肉,我也会做。但是其难点主要在于上色和收汁。成功的红烧肉要求色泽鲜艳,肉质不老。而事实上,若无数十年的苦工,恐难以做到。

  4. 结论

    与父母辈而言,我们的活动范围大得多。动则数千公里的旅行对我们的父母而言恐怕是件大事,但与我们而言则稀松平常。这种大范围的活动半径终于促成了我跟我老婆的相识相爱。若无生活圈子的打破,这种事情可谓比较少。事实上,在我高中同学乃至兄弟中,娶外地媳妇的并不多见,甚至于还可以成为BBS上的谈资。但是我想说,这种跨越自己生活圈子的交流,其实对于自己的眼界和容忍度都有着很大的好处。倘若我的岳父母到苏州,或者我的父母去龙坪,可能他们都会过得很不舒服。但是我们则不同。因为多年跨地域的生活可以帮我们迅速找到差异并适应之。以至于,在我带本科生的助教时,我学生们都私底下通过我中文和英语口音来猜我的籍贯。

    但是这种跨地域生活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我们远离自己朋友圈子的同时,也渐渐远离了父母。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以后的今天,空巢老人的问题会愈发严重。或许如果我们工作稳定,生活安康,可以解决他们晚年生活之忧,也可以多少抚平一些他们对于子女的牵挂。但是,要知道,有很多问题,并不是靠电话和钱可以解决的。我最近爱上台湾的一些老歌,因为他们所唱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怀。或许,我们经历的,正是中国社会改革的一种镇痛,类似于三十年前的台湾和战后的欧美。只是,我们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罢了吧。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若不远游,何来温饱?这个问题,其实不仅仅是家事,更是国事,当然也是天下事!

    文化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般称之为悖论(Paradox)。中国文化讲究“孝道”。讲究对君主要尽忠,对父母要尽孝。可是却又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于是我们有了员工管理条例,迟到早退要滚蛋;但是我们又有了新的法律,如果长时间不去看望父母要“吃开水”(谐音:吃官司)。结果原来的职业道德和家庭观之争上升到了法律之争。当然,法律规定的是一种极端情况。但是我真的无法想象一个可以弃父母妻儿于不顾的人在事业上到底能有多少成就?或许,我们现在社会上的浮躁风和做事情不负责的态度与这个有关?我在想,若是我们的教育少一些“我爱天安门”,而多一些尽孝和感恩之类的教育,是否会对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更有利呢?毕竟,学生可以考试考不好,读书读不好,但是作为一个未来的教师(可能性待定),我不能容忍我的学生没有责任心。

Revisiting China: Suzhou

湖北七日让我享受了宁静的乡村生活,同时也感受了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这种方式是宁静和祥和的。的确,当现代化的商业利益逐渐侵入人们的内心,而这种宁静的生活渐行渐远的时候,恐怕我们只有自求多福了。然而,正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发展和生活有时候也是一种不经意间,却又是痛苦的选择。只是,更多的人选择了前者。

而最好的例子,则是我的故乡——苏州。对于苏州这个小城,我的感情自然难以表述。毕竟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在幼时的记忆中,我的父亲骑着单车,载着我穿梭于宁静的水乡小道,或出门游玩,或串门访友,不亦乐乎。而现如今,我原来的居住地依然是一条横贯东西的主干道。如果你现在再次来到苏州,恐怕能看到的,就只有现代化的都市了。儿时的记忆恐怕也只能去翻阅《老苏州》这类书籍了。

不可否认的是,苏州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可谓神速。从80年代一个仅仅依靠小吃和园林闻名天下的小城变成了今天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经济体,跻身于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作为苏州人,我感到自豪,尽管我现在每年在苏州的时间最多三周。但是,作为一个地道的苏州人,我也深深地知道,我们的吴侬软语的语速越来越快,口气越来越生硬,人们也更加的步履匆匆,一切的一切都昭示着我们的飞速进步,同时也渐渐远离了那副美丽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

在我们学院的办公室墙上,有两幅兰卡斯特小镇的速写。一份出自于1790年,一副出自于1850年。令人惊奇的是,尽管这两幅画作距今已有数百年,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认出画作所画的对象。尽管数百年过去,我们却发现,这个小镇并没有很大的改变。唯一的区别恐怕就是1790年的马车变成了今天的汽车,当时的咖啡店变成了今天的汇丰银行。除此以外,似乎并无太大改变。行走在小镇上,你依然能呼吸到几百年前的空气,那种清新,洒脱和飘逸。

苏州却正在改变着。乖乖这次跟我回家过年,本来想带她到处看看。可是,除了园林,我真的不知道还能带她去哪里。或许对于乖乖而言,这个小城依然有着水乡特色的斑驳,但对我而言,这似乎已然过于现代化了。唯有在出租车路过阊胥路的时候我才能回想起一点点的回忆。毕竟我在这里度过了小学和初中时代。而居住则是一直到2005年,其时我已经离开苏州去了南京上学。

父亲建议我们去平江路和山塘街走走,以弥补我们没有时间去周庄的尴尬。与我记忆中的破破烂烂不同,今日的山塘街的确是很漂亮,但是于我而言,我却更喜欢平江路。因为在评价路上,你还能感受到一点生活的气息;而在七里山塘,你能看到的只有是店铺林立,各种相机的比拼。而在这里看到的永远只有劣质的糕点、假冒的丝绸、穿着制服却倍感怪异的船娘(爷)。乖乖问我这是不是我儿时的苏州,我笑而不知如何作答。如果这是苏州,恐怕苏州永远出不了状元了。

Shan Tang Street, Suzhou, China
苏州山塘街全貌,摄于2012年1月

古人曾经有曰(语文老师见了别收拾我~),不到虎丘者,不算到苏州。但是现在的虎丘我实在是不知道有什么好玩。我不是专职导游,却也能背出几段关于虎丘的导游词,但是说真的,这些东西实在是听起来荒谬可笑,如千人石的红色是因为杀了一千个工人而被染红的,正如红领巾和五星红旗的来历般令人啼笑皆非。当然,乖乖还是对我关于剑池和虎丘塔的关联传说表示比较有爱~

虎丘塔,摄于2012年1月

好在拙政园终于抓住了乖乖的胃口,我的相机也在勉为其难地在最后一格电的支持下完成了所有的任务。总的来说,拙政园的风格和装饰还是非常对得起50元的门票价格和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的称号。在这个分为东西两个园的地盘里,你能够欣赏到苏州园林所广为称道的亭台轩榭、楼宇回廊。但是,成堆的旅游团游客却让这本该的清幽之地变成了热热闹闹的集市。毕竟中国游客的素质并不如这园的风景般广为称颂。

拙政园,摄于2012年1月

好在乖乖的口味并不是很挑。一开始我很担心她是否能够适应苏州的饮食,后来看来全无大碍。我曾经跟欧洲的朋友们开玩笑说,当中国人的难度绝对不亚于在欧洲当欧洲人。因为你不但要适应长时间的旅途劳顿(十几个小时的硬座火车),还得有足够的语言天赋来听懂各地的方言,其差异性绝对不亚于英语和法语之间的区别。更重要的是,你会发现各地人们饮食习惯千奇百怪。转遍中国,你可以尝遍人间百味~。

好久不呆在苏州的另一个后果恐怕就是记忆与现实的脱节。当我们坐在观前街的小吃馆里,听着我弟弟娓娓道来苏州的各类出名吃食时,我发现我已然不再是个苏州人。曾经的百年老店现在已经成了宰客的顶级场所,而苏州人早已开始另觅他处。比如生煎包,现在的哑巴生煎绝对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这也就解释了为啥我在山塘街买的袜底酥如此的难吃了。或许,这也是发展吧!

 

Travelling in Suzhou: Some Pictures

其实这是好久以前的事情了。五一前,小梅和她同学来苏州玩。作为一个苏州本地人,自然要带她们去转转了。不过由于时间很紧,我们只是去了虎丘、拙政园和李公堤。说实话,尽管我是个苏州人,我却很少出去玩。用现在时髦的词儿,应该叫做宅吧。同时前阶段忙于考博复试,一直没有时间,说实话也没有心情来管这些照片。现在这些事情忙完,Offer也到手了,终于可以堂而皇之的来“不务正业”了。所有图片均可点击放大

  1. 第一站:虎丘

    其实自办理园林卡,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去虎丘了。对所有来苏州游玩的好友而言,虎丘是必须去的。我父亲曾不止一次说过,来了苏州,不去虎丘,那就等于没来。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否有出处。但是这至少说明了虎丘在苏州人和苏州游客心中的地位。

     

    上图分别是虎丘的憨泉和枕石。传说如果把小石头扔到枕石上,石头还能立起来,就说明了好运气。可惜我从小时候到现在,从来就没有成功过。更郁闷的是,我有时候直接把小石头放上去,它照样滚落下来。哎,呵呵。

     

    左图为虎丘的试剑石。据说吴王在得到宝剑后将其石头一劈为二,以测试宝剑的锋利度。右图则是虎丘的全景。这是一个拍照的好地点。我记得小时候这里是有人围起来专门来给人拍照赚钱的。现在这个围栏没有了,所以我也可以取到这个景致了。照片上的塔就是虎丘塔,而下方则是著名的千人石。据说是由数千名的工匠在此被杀而将石头染红了。事实上呢?这里是火山岩形成的。如果你仔细看,你会看到层次分明的条状纹。

    下面的几张图则彰显了苏州园林的景致。你可以猜猜这是什么地方。

       

    如果说是苏州另一个园林,那您就大错特错了。这是虎丘后山的人工景观。怎么样?还是很漂亮的吧?只是导游很少会把游客带到这个地方来。毕竟没有哪个旅行团的导游会傻到如此浪费时间吧?所以,以后旅游么,还是自助游比较好。跟团是最不爽的了。至于最后一张图。是我故意放在这里的。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在过去几十年的确有了飞速提高,但是人的素质呢?

  2. 第二站:拙政园

    拙政园,好象是四大名园之一。其影响力自然不可小觑。然他的门票价格也的确非常贵。尽管我曾在拙政园旁边的一个不太出名的高中读了三年书,但我却至少有15年的时间没有再踏入这个园林了。以至于在我再次踏入拙政园的大门时,我完全找不到任何感觉了。眼前的一切,我似乎都见过,却又似乎都没有见过。不过不愧是四大名园之一,其中的景致是非常不错的。

       

    尤其是最后一张,我是直接站在回廊的顶端拍的,那里正好是屋顶。从屋顶上鸟瞰整个园内的风光真的不错。而下图则是一张全景图。

  3. 第三站: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就不多说了,大家应该都知道。与我小时候所去的金鸡湖相比,现在的金鸡湖要漂亮的多。下图是在李公堤附近所拍摄的一张全景图。这张全景图由四张照片拼接而成。

Snow: Sign of A Prosperous New Year

It is very hard to tell why it happen, but it is becoming the truth that the weather is now becoming quite curious. Taking the recent days of Suzhou as an example, a city can seldom see snow in early spring, is now snowing around the Spring Festival. In fact, rolling back to the days that we have past years, some curious things can also still be reminded, e.g the snow in November of Wuhan. Admittedly,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I see the snow at the Spring Festival in Suzhou.

Following are some pictures that I took in my flat through the window at about 2 a.m. It is really a difficult to take a photo with the exposure time of 1.6 seconds. And with a photo on the grass in front my house, you can see it more clearly.

The snow is not stop until the second day, though the snow on the roads has been wrapped, those on the grass and roof remains. In fact, this sight reminds me of the old days when the snow disaster happened in 2007. According to the CNN that the US is also snowing heavily in US this year.

These are two photos that I took the second day. For large pictures, just click on them.

However, there is a Chinese old saying goes that, with the heavy snow, you are expected a prosperous new year. I do wish this saying would promote me of my dream come true this year!

A Visit to Tongli: An Ancient County of Suzhou

江南小镇总是以其小桥流水的特色而闻名于世。正是基于此,苏州亦被称为“东方威尼斯”。而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剧。苏州市区的小桥流水似乎已经销声匿迹,而只有在平江路,山塘街等几处“自然保护区”。但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差异,以及过度商业化的运作。我们已经很难感受到烟雨江南的特色。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水乡小子,如此的进程不得不让我很是惋惜。现代化的都市感觉的确给了我生活的便利和现代感,却同时失去了水乡的感觉。那种传统的苏州,似乎只能存在于我娇小的残缺不全的童年回忆中了。

今日受好友之托,要寻一地来感受水乡特色。更重要的,必须要坐一叶小舟,穿梭于水乡的水道之中,感受一下水乡的特色和东方威尼斯的魅力。而这本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却成了我的一件头疼事情。苏州市区的地方就不用再考虑了。而周边地区能去的主要有三个地方:周庄,同里和浙江的乌镇。考虑再三,我们选择了同里。原因是其相对低廉的费用(我们当时不知道同里也要门票了),以及该地方的商业气息远没有周庄那么严重(这点估计还算准确)。

俗话说,好事多磨。我们刚到同里就被摆了一道。不知道是不是同里政府因为财政危机,还是羡慕周庄蒸蒸日上的旅游业,他们居然也开始收门票。依托江南四大园林之一的退思园,他们也来了个捆绑销售。要80块。这点让我们很是郁闷。说实话,除了退思园,我实在想不出同里有什么值得买票的地方。好在后来我们发现,只有大门查票是最严的,其他地方的入口根本没人管。想想也对,本来游客的进入就可以拉动当地GDP,干嘛非要严格去查门票呢?要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罪游客往往是不会有什么好处的。

tongli-gate1

走进大门,迎面看到的就是一排排店面。不得不说,同里的商业化进程还是很快的。它已经不是我父辈们所说的一条街的小镇了。他已经逐步成为了一个专业化的旅游经典。当然,毕竟旅游可以给当地带来丰厚的收益,从福利经济学角度上来说,如此发展旅游业的确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tongli-gate2

周边的店铺有经营各种食品,土特产,丝绸制品等等,业主大多为当地人。因为从他们富有乡土气息的方言中就可以听出来。但是我同时也注意到,这里的差异化经营做的还很不够,周边店铺经营的产品大多具有很强的同质性。我不清楚他们内部是否有商会或者价格协定协调机制。我希望有这种制度。否则这种同质性经营很可能会面临着相互拆台的价格竞争。而这,往往是最要不得的。事实上,这种同质化竞争在小镇中心的饭店里更容易看到。这个我到后面再说。

IMG_0103 让我大感诧异的是,在小镇的一个广场上,我看到了一位酷似张三丰的老者。他鹤发童颜,在那里悠然自得的拉着二胡。尽管他的衣服明确告诉我们他是景区的工作人员。但是老人的敬业精神还是让我心中为之一振。毕竟如此的天气在外面拉二胡还是非常冷的。老者拉二胡的水平本人在此就不评论了。一者此处是同里景区,并非国家大剧院等专业场所;二者,本人对音乐也实在是个二把刀。我不知道为什么景区的管理方要把老人安排在这里。靠老人来创收恐怕不现实,毕竟老人赚不了多少钱。如果说是为了突出景区的特色,那似乎也不对,毕竟拉二胡的老者和同里古镇之间我实在是无法领悟其中奥秘。如果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那也不至于请一个老者啊?此望知情人给予解答。

走入小镇的中心,我们看到一条小河弯弯曲曲的从小镇中穿过,的确很有点威尼斯的感觉。与威尼斯不同的是,贡多拉换成了水乡的小船,两边的欧洲古罗马时期的建筑换成了水乡的风墙黛瓦。在水中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小船待租。35块钱一条船,25分钟的确是不太贵。记得我们6月份时候跟一群年轻的博士去上海朱家角划船是10块钱/人30分钟。而且相比较朱家角的船夫,同里的船娘显然热情好客了很多,还告诉了我们很多有关典故,并给我们建议说哪里可以比较好的取景。

我们雇了一条小船,缓缓的向小镇的深处开去。在船上看风景的感觉的确是不同。沿岸有很多的饭店和茶馆。但是看了几家菜谱就发现,他们的饭店具有非常大的相似性。船娘也说,其实各家饭店的菜品和价格都差不多,唯一的差别就是做菜的质量。但是作为游客,这显然“不足为外人道也”。

IMG_0108 IMG_0116

在拐过几座桥洞以后,我们来到了一处非常漂亮的河道。两侧的树郁郁葱葱,非常漂亮。而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一家饭店曾被CCTV等报道过(船娘所言,未查实)。但老板的苏州方言的确是很标准,到底是唱评弹出身。

IMG_0125

而另一个拐弯处的这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店铺应该也吸引了足够的眼光。

IMG_0138

而岸边也有人在作画,引得路人围观

IMG_0121

在水中我们其实可以饱览小镇的风光,以至于我们上岸后几乎不用再逛。只是在桥上,我们看到了水下有人用鹭鹚在捕鱼。当然,如果你要观看捕鱼过程,你得出20元人民币啊。但是大家都会看到。所谓见者有份嘛。也算是为人民服务了。我不知道那位付钱的哥们会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IMG_0143

应船娘的指点,我们上岸后去了“穿心巷”。据说这里拍摄了很多的电视剧。悠长的巷子总是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IMG_0152

而其中江南小庭院四角的天空却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

IMG_0105

出了巷子,就到了同里老街,那里是我们旅行的最后一站。老街人不多,应该是当地居民的生活区。但是往前走我们就会看到有茶楼和特色店铺。只是相比较小镇中心,人气要低了很多。

 IMG_0153 IMG_0154

这条古街上有很多特色店铺,其中有一家是卖字画的。老板正在伏案创作,而另一家则是竹制品。尽管粗糙,却具有鲜明的乡土气息。

IMG_0155 IMG_0156

这就是同里,江南小镇,有着鲜明的水乡特色。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到此一游。您将会不虚此行。

Delicious Food in Suzhou: For Breakfast

今晚破天荒的吃了两个菜还加一只大鸡腿,终于暂时遏制住了我肚子里的馋虫。不知道是不是冬天的原因,最近的胃口出奇的好。看《永远的普罗旺斯》里说,法国人在冬天也总是猫在家里大吃。当然了,我们这武汉倒数第一的食堂自然是无法与举世闻名的法国大餐相媲美的了。近日总是有很多身边的朋友已经,或者在考虑去苏州旅游,而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苏州人,回答他们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自然也就不在话下啦。在所有关于苏州的问题中,吃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苏州的饮食,讲究清淡,精致,更讲究一种品质。这点与武汉的饮食习惯大不相同,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会对苏州的吃比较有兴趣吧。但是不得不说明的是,这篇文章其实对打算在苏州生活的朋友们更有价值,而作为游客,可能比较难。就像一个来到武汉的游客,他去品尝小吃的地方基本是户部巷和首义园,却不会像我们这样钻到坊间去。但是脱离了坊间的民意的小吃往往其代表性也大大了折扣。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涉及苏州日常百姓的饮食,同时与我这两年多来在武汉的生活经历相对应。其中涉及的某些信息可能已经过时,还请多多自行查实。毕竟,这篇文章更多的是我的回忆和理解,而不是苏州版的《米其林指南》。

fangxin_breakfast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而小吃和点心的一大功能就是解决广大群众的早饭问题。在早饭问题处理上,武汉和苏州的差距非常大。普通苏州家庭的早饭都是自己准备的,作为传统的苏州人,早饭一般是米粥,或加以油条,或加腌菜。个人感觉这是最没有贫富差距的行为(上初中时,我会路过学士街,经常看到很多大餐馆的老板坐在门口喝粥)。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武汉人似乎更喜欢在外面买吃的。在大清早的武汉街头,你经常可以看到各式美味,当然,热干面大叔和豆皮大姐肯定是主角,而一杯豆浆往往是少不了的配角。

youtiao 当然,苏州在90年代转型以后,生活节奏也在加快,而也有很多人开始没有时间做早饭。但是在苏州,在外面用早餐显然不是个太明智的选择。对于讲究卫生条件的大多数人而言,放心早餐车(不知道现在改名没?)似乎是唯一的选择。但是很可悲,他们大多没有武汉朋友的口服,因为由于标准化经营的问题,这种鬼车卖的东西几乎都是一样的,无论你在苏州城的东边南边,西边还是北边。(左图为苏州放心早餐车)。其实在放心早餐车出来以前,最常见的早餐莫过于大街小巷的大饼油条摊点。其中有一门技术就是拿一根筷子,从油条的中间穿进去,然后直接提着回家。如果技术不过硬,那就只有用个篓子装回去了啊。

noodle-pork 倘若在假日,则事情完全不同了。平日里不太拥挤的百年老字号的生意会变得超级的好,大家会带着自己的家人,孩子一同出去吃早饭。而其中苏式汤面是大多数人首选。比较著名的面馆有朱鸿兴,陆长兴等等。而我个人比较中意,也乐于向朋友们推荐的,则正是这些姑苏汤面。如果正宗的话,他们的汤料往往油而不腻,而且每家店都有各自的特点。诸位可以自行Google。与大多数地方的汤面不同,或许也与苏州本地食客的口味有关,这汤面吃起来有点甜甜的,难怪我一个常去苏州的哥们跟我抱怨说苏州人是不是把糖放到面汤里去了?而且与现在的很多高价面不同,传统的苏州食客往往中意爆鱼面(不知道写错没?),焖肉面(我高中时候吃了N次),还有略微高级的鳝糊面和虾仁面等。而这些面,其实往往都会因为它们的朴素而蜷缩在面馆中价格牌上的角落里而不被大多数第一次来苏的朋友们所注意。

shaomai 除了汤面,大多数的苏州食客也会去点一些面点。当然这些面点不是北方常见的馒头和包子了。尽管我也对肉包子情有独钟。 不过就我所了解的传统做法一般更多的是去点小笼馒头和汤包,或者烧卖。就烧卖而言,近水台的烧卖是做的不错的了。小时候因shengjianmantou为离家比较近,周末我总会被母亲带去,以作为一周来“良好表现”的奖赏。但是自从我去外地上学以后,同时也因为我家搬离那个区域,我就很少去了。想来大概也有10多年了吧。汤包和小笼馒头的做法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彰显了当地婉约的人文特色。小小的面点从面料到肉馅以及配料都是大有讲究,不可甜,不可腻,更不可过咸或过淡。而据说老食客品尝此类点心,最重要的就是其中所含的一口汤水。而这汤水,也点出了江南面点的特色。从此处派生出来的,则是一种称为生煎馒头的东西。那也是我的另一项最爱,我的感觉是它融入了汤包和小笼的做法(里面有很不错的汤汁),同时加入了锅贴的那种生煎的做法。若无经验的话,经常会因为其突然喷出来的汤汁搞得狼狈不堪。武汉也有类似的东西,被称为煎包,不过无论是品相,做工还是配量都与此相去甚远,不可同日而语。

绿杨馄饨 作为汤面的替代品,馄饨在苏州的饮食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比较有名的就是苏州的绿杨馄饨店。我小时经常去,但是现在的品质有下降的趋势。作为一家传统的小店,他也经营了很多其他上面所涉及的点心。不过我始终认为馄饨才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他们家的馄饨,我实在是了解不多。不过它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不错的(不过据说现在他们有的分店做的并不好)。不过有朋友去苏州还是可以去尝尝的。不过记住哦,是馄饨,不是饺子。饺子是北方的。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馄饨的要求跟汤包有些许类似,也是要求皮薄,馅儿厚。至于馄饨汤嘛,恕我直言,我觉得它就是清汤,没什么好说。不过右边图上这碗叫做什么蟹粉鸡丝馄饨,是绿杨馄饨店的招牌,可千万别错过哦。

苏州的早点品种是不少的,我就不一一道来了,这里只是蜻蜓点水,更多的有待大家去发掘。而苏州的很多小吃也都附带了很多传说和故事,如果有机会,大伙儿可以去读下苏州地区的乡土教材,或者Google。我这里就不重复了。与武汉这里的小吃相比,苏州的小吃更多的突出的是“鲜”,讲究原汁原味,却不是如武汉的早点更多的靠花生酱,辣椒等来直接给予感官的刺激。同时苏州的小吃做工相对讲究,追求色、香、味。更多的,他们是艺术品,而不仅仅是食品。

在下来的篇章中,我会更多的来介绍一些苏州的地方菜肴,民间小吃和节日特殊饮食等,欢迎大家前来踩踩。

Wal-Mart in Suzhou: A New Branch

wmlogo今天下午去了趟现代大道新开的沃尔玛分店。该店实在是新,新到了连沃尔玛中国的官方网站上都查不到它的踪迹。随着这家沃尔玛的开张,这个区域内大型超市已经形成了。其中有世界排名第一的Wal-Mart,有排名世界第二的Carrefour,以及法国超市欧尚和一家本土超市。真不知道这些经营者为何去如此选址,显然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经营策略。因为这种选址会导致产权外化(Externals of Property Rights)会非常严重,当然,从一个整体来看,这些Externals可以相互write off,但是对每一个经营者而言,这种外化显然会带来经营的风险。

我与Wal-Mart的第一次接触是在2005年。期间我在南京上学。当时每每去新街口,Wal-Mart总是我们的最后一站。我们会在那里采购大量我们的日用品,然后带回仙林。其实现在想来,我很是佩服当年的勇气,如果现在,我难保会不会有那个勇气带着一大包东西转公交车。况且经历过的人都知道,70路公交车的拥挤程度永远是一场噩梦。

至于第二次的接触,则是在Honolulu。当时是我从购物中心出来,却跑错了方向,而误打误幢遇到了一家山姆会员店和Wal-Mart广场。后来带给朋友们的礼物多来源于此。其实数年前在南京Wal-Mart的感觉并没有让我对这个世界第一大超市有什么感想,毕竟他的货物,服务,价格等等与其他超市,比如金润发(苏州叫做大润发)并没有实质性差异。 但是这次却大大的改变了我的看法。美国Wal-Mart,的确如其网站所展示的那样,货物玲琅满目,而且很多商品都是1,2美元的小东西。同时,货物涵盖很全面,从钥匙扣,CD一直到笔记本电脑一应俱全。而且人气非常高,在Wal-Mart绝对可以看到在美国难以见到的排队景象。

今天的苏州Wal-Mart之行,则是我第三次接触这家超市。步入园区的这个超市,崭新的货架,以及Wal-Mart那具有标志性的蓝色色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但是我实在是搞不懂这个店的店长为何如此急匆匆的开业,在外部装修和内部装修都没有彻底结束的情况下。不知道谁来为顾客所可能遭受的慢性笨中毒来负责呢?其实这家店应该目前是试营业状态,经营问题还是很突出的。主要有:

  • 物价偏高。相比较与周边的Carrefour, 大润发,欧尚和家乐福,目前他们的物价实在是没有什么让人心动的地方。据我的观察,面包,糕点的价格都不低,日用品的价格也并没有优势。不过曾有文章表示中国的落后的物流系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Wal-Mart的发展。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削弱了他们的低价吧。
  • 货物并不充足。我很容易注意到很多货架有售罄的情况。事实上,在Wal-Mart今天的人流情况下,这种情况不该出现,或者说,他们后勤人员并没有及时把货物补充到货架上,而且货架的服务员和导购员设置混乱,过秤处长队现象明显。或许这也是他们试营业所需要发现的问题吧。
  • 收银员素质低下。注意这里我不是说收银员的人品,而是讨论其业务能力。说实话,我实在难以把世界第一大超市同一名动作缓慢,容易出错,且不会使用顾客信用卡的收银员联系起来。真不知这种工作效率如何面对中国春节之前的购物狂潮,呵呵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希望苏州的这家Wal-Mart一路走好,给苏州市民提供更多的实惠和帮助吧。

A Travel in Suzhou

Due to the preparation for my GRE exams and some works for paper, I have been stayed at home for more than two weeks since my return from SNAI for the training. And in fact, the time can be longer if my friend, Jiang and his wife don’t come.

They come to Suzhou, as their first-time visit, in quite a hot morning.  And I met them in a KFC restaurant near the railway station. Now a trip starts.

We firstly paid a visit to the famous sight: Tigher Hill, with a tower that is regarded as the symbol of Suzhou. It is really quite a hot day, very few tourists appear there, but the price of the ticket, is still as high as the temperature, asks for 60 RMB. Thanks to my annual card, I do save a big deal on this visit.

1

This is the gate for the park, just see how the sun shines! But undoubtedly, it is beautiful.

Following is a stone that are divided sharply, as a legend says, it was done by a sword of King Wu.

2

See that tower? Yeah, it is the symbol of the Suzhou City, no less important the Learing Tower of Pisa in Italy.

3

The nex station we refer to is the Gally in Xu’men, where held the World Heritage Meeting. The weather that day is really good, just see the blue sky:)

5

Following is a remote sight of Xu’men that I shot standing at the top of the bridge.

6

The last photo is just the Xu’men. Still remember the old days when I lived near that place. It was as brumal as you can image! But now it is really a beautiful place.

7

Junjun's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