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

应会计学术联盟和山东财经大学的小伙伴邀请,我于2016年12月初去山东走了一趟。山东是一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的地方。这地方既诞生了孔子这样的名人,也诞生了梁山一百单八将这样的勇士,更是出了西门庆和潘金莲这一对“享誉海内外“的那啥Couple。除此以外,山东的饮食也是非常出名的,其中既有《宰相刘罗锅》中看到的煎饼卷大葱,也有《顶级厨师》节目中出现的九转大肠。而要说最最有名的,则是电视剧《大染坊》中的场景。著名文艺界吃货梁实秋老先生的《雅舍谈吃》中也提到了很多著名的鲁菜,其中包括最为著名但是现在已经难以见到的一道菜——油爆双脆。而我此次山东之行,则是负担着学术交流和吃的双重使命。

初到济南

山东人的好客在我下飞机时候就给了一个下马威。拜现在互联网发展所赐,我们的出行变得非常简单。正常我的套路都是滴滴专车搞定一切,包括从家到机场、从机场到酒店等。然这次韩兄千叮咛万嘱咐说有学生在机场迎接,让我千万不要自行跑路。更重要的是,他告诉我说有一男一女两位学生,这就搞得我内心惶惶(诸位看官不要想太多)。毕竟十二月的济南已然不十分暖和,让一个女孩子冒着寒风来接我总会于心不忍。好在当我出机场时发现,只有一个男生站在这里,我便心安了不少(请原谅我的重女轻男情节)。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飞机足足比航空公司给我的预计降落时间早到了一个小时(山东航空公司的老总一定是学会计出身,这谨慎性玩得~),而那位小帅哥却并没有错过,于是我滴滴跑路的计划也没有成功。依他所言,他是用百度直接查了飞机的起降时间,而并没有采信我提供的到达时间。

机场到学校的路途终于让我感受到了山东人民的热情。由于正好是济南人民的下班高峰,且从机场到学校要穿过济南市的新城区和金融区,堵车的状况可想而知。而第二天当我自己出门闲逛路过这条路(后来我才知道,这路的名字叫做“经十路”),济南这个山东堵城又给了我第二个解释。那就是,双向八车道的马路在红灯变成绿灯的一刹那就变成了十六车道。若此时你站在路边,便会看到非常壮观的一幕——笔直的车流瞬间变成了一个球形并向外膨胀,然后再慢慢收缩,好一个宇宙大爆炸的复刻版。这种状况当然非济南独有。记得读研究生时候,我经常往来于首义和南湖校区,而武汉的中南路口、广埠屯、雄楚大道路口基本也会天天上演此类剧情。

经验主义总是会出问题。原本我以为当天到达的晚宴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吃饭而已,于是我便跟学生一路闲聊。甚至于我在考虑,如果赶不上晚饭,我就直接在酒店吃点东西好了。这是我回国以后出去开会一贯的作风。事实上,我觉得此种做法有个巨大的好处———自由。当然,由于地域不同,我也遇到过悲剧的事情。如10月底我去哈尔滨参加ACCA会议之时,虽然我到酒店的时间只是晚上九点,我却发现基本所有的商店都关门。而我最后解决午饭的地方,居然是一个小小的兰州拉面馆。当然,这次自然没有那么悲惨了。因为当我跟着韩兄走进餐厅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綦校长居然坐在其中,会计学院的几位领导自然也在。对于我等没见过什么大世面的人而言,这实在是一个不小的震撼。而另一层震撼则是来自于校长的问候:“你有什么论文发表么?”。作为working paper一直在working的人而言,我只能告诉他“没啥大作啊”。结果人家的回复是“那深大怎么会要你?”。对于此等直接,我只能表示“估计是我长得帅吧?”。

也是在这个桌上,我第一次见识到了山东的酒文化。首先,桌上必须有酒(这简直是废话么!~);其次,大家必须喝酒;第三,规则繁多!。以下我们便一样一样展开。首先是酒。就我济南第一餐的配置而言,桌面上就有两瓶高度白酒,三瓶红酒。啤酒?别开玩笑,对山东人民而言,啤酒那不算酒好么!另外,我会告诉你吃饭吃到最后,校长吃high了,直接又从办公室拿来一瓶么(当然,我们留到了第二天晚上)。当然,由于没喝酒,我那一晚因为PPT外加楼下的修路几乎一夜无眠,而隔壁的廖兄因为半斤白酒下肚毫无压力;其次,必须喝酒。由于我实在是不能喝酒(身体原因),于是就成了旁观者(据说只有客人才有此待遇)。与深圳这里自斟自饮或者干脆不喝酒(我爸跟我去餐馆总是很郁闷地发现酒类供应好有限!)虽然在外待了几年,我多少不怎么赞成主动劝酒,尤其是劝女士喝酒(这在我看来属于修养不高,素质不到的行为),但山东人民的热情实在是让我大大滴折服。

而至于规则,那是最有趣的东西啦。首先,山东人民喝酒是要有祝酒词(不知道具体称呼,错了莫怪哈)的,而且敬酒是有级别的!对,你没看错,这是有级别的!什么一轮二轮三轮、一陪二陪三陪等。如果你举起酒杯,不幸发现忘了词?那对不起,这就算是白喝了。在全国大多数地区,敬酒,尤其是敬长辈,那自然是要站起来的(虽然我每次拿到手里的都是茶杯)。而在山东,各位久经考验的战士们,你们可千万管住自己的脚啊。因为,站起来喝也不算啥!!以至于廖兄都开玩笑说,如果不是韩兄客气,告诉他这些规则,那他天知道要喝多少下去了!此类习惯,遂与当今社会所推崇的文明礼仪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却也在彰显着地方民风的同时,向我们展示着一个孔孟之乡所透露出来的浓浓的书卷气。这种豪气与书卷气的直接碰撞,构成了山东一方水土所特有的文化与内涵。要不为啥一百单八将出在山东而不是广东呢?

学在济南

此次山东之行,其首要目的并非为了游玩,而是应韩兄和会计群(虽然现在已经改名叫会计学术联盟,但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QQ群而已)与山东财大的一个联合论坛而来。只是一开始我以为只是来做一个小的论文报告,却不成想直接被摁到了主席台上,还做了一个大会报告。此种待遇,对于我这个一无论文二无发表三无想法(idea)的人而言,已然是上天。正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此种礼遇也让我颇为紧张。毕竟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二次被放到大会报告的位置上。这时我就开始由衷地感谢唐老师多年前在财大让我尝试的大会报告,正是那次的惨败经验使得这次的大会报告在准备和思路构建上少走了很多弯路。

其实我一直以为大会报告是给规范研究人员,或者是实证论文已经做到可以穿成规范研究的大牛所准备的(显然这里不包括所谓构建宇宙级思想的传统规范论文)。在我看来,这种报告与普通的论文报告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其一,一般的大会报告是要报告者就某个话题或者领域来展开讲的。普通的单篇论文拿来报告就会显得过于狭隘。我当年在财大就犯下了这个致命错误,而当时我前后报告的四位教授则以打脸的方式好好给我上了一课(虽然这显然不是他们的本意)。于是我就选择了银行业会计的两大问题,坏账准备计提和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讲解。这就避免了我去讲一篇单一论文。但即便如此,我发现这次的效果依然一般,可能跟我幻灯片的制作也有关系。其二,我个人觉得大会报告的侧重点跟普通报告比有着重要差异。我们一般报告学术论文都会把重点放在我们所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上,讲明其缘由,我们的研究思路,贡献和结论等。这种报告会非常深入,但是非本行的研究者可能会一脸茫然。尤其是对于纯会计和准则累的论文而言,此种问题更为强烈。而大会报告则是要求讲明白至少一个小的研究领域(Field),所讲内容的重点自然就演变成了一个领域研究的来龙去脉,同时与自身的研究相关联。而这部分则是最见功力的地方。以至于我跟古大哥,廖兄,王院长和韩兄开玩笑说,哪天我能站在这里讲我自己的研究就好啦。

由于看错了时间,我把这个一天的活动看成了两天。这直接使得我把原本的2+1(开两天会,玩一天)整成了1+2。为了让这个错误的影响降到最低,我死皮赖脸地让王院长和韩兄给我弄了一次跟研究生的见面会。这次活动希望没有给孩子们造成啥不好的印象哈哈。不过这个会议的感觉还不错。山财的孩子们给我的感觉真的是非常好。他们普遍有非常好的专业基础,依我家领导言,水平一定在我之上,且同时非常好学。这点不得不说,我们自己深大的学生虽然相比较他们更灵活,英语水平明显更好,但是在对待论文和学术的态度上,还是要好好跟山财的孩子们学习的。

而就我个人而言,此次山东之行我也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那就是,我终于找回了做研究的信心和动力。之前在英国做了多年的银行会计研究以后,我非常希望能够去走到金融工具会计相关问题的研究中去。但是刺红研究相比较传统的公司金融类题目而言,其风险和难度都是非常大的。而这次的大会报告则是借给了我一个重新整理思路的大好机会。而通过与守海院长,廖兄,古大哥和韩兄的沟通,我终于有了进一步走下去的动力。有时候我发现,研究这个东西,真的还是要多去外面吹吹的。不过,估计也就我这样的小人物才会有这样的感悟吧,一如我写个博客胡说八道一番。想必大牛们应该是没有这个自由的吧,哈哈哈。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游在济南

如大伙儿所言,济南真的是没有什么好玩的地方,而且玩的地方也往往非常集中。按照韩兄的建议,我就没有傻乎乎去大明湖北门买票,而是直接去了南岸走了一圈。大明湖的风景的确还不错,但是真的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出彩。或许因为我去的季节不对?但是倘若住在附近,每日环湖走走,那感觉也是不错的。当然,在大明湖我自然是没有遇到夏雨荷了,毕竟我也不是乾隆爷。哈哈哈。不得不说,大明湖应该是我在济南几日当中最喜欢的地方了,它会给人以一种内心的宁静,能瞬间忘却世间诸多的烦恼。相比较大明湖本身而言,其周边环境就差了很多。

大明湖上

与北岸的旅游景点风格相比,南岸的确更符合广大市民绿道的设计风格。从表面上来看,大明湖绿道(姑且这么称之)与西湖有几分相像,但是大明湖的商业化程度显然要低得多。但是对于此种景观而言,商业化低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散步、纳凉、遛娃的地方,如果过度充斥了各种买卖、烤串、小吃,且不论其对于环境的影响,此种行为所导致的过分嘈杂本身就驱赶了大部分的市民和游客。只是,国内太多的景点都在重蹈此类覆辙,且不亦乐乎。而国外,此种问题往往就会被平衡得很好。如位于英格兰和爱尔兰岛之间的马恩岛,其商业化控制就相对好很多。

大明湖南岸步行道

大明湖南岸有些非常不错的建筑,不知道是后人仿造还是古寨修缮,其规模均不大,但却很好保留了当地居住环境和风俗。如在外看来,其砖瓦结构跟北京胡同中所看到的景象颇有几分相似,而这种景致却与苏州、杭州和扬州等地的私家花园有着显著的区别。不知道这是由于山东更靠近京城,还是因为山东历来崇尚文韬武略,故而在京城为官者比较多,便把家乡的建筑风格带了去?这就如上世纪初大量徽州人和宁波人涌入上海,49年前后大量江浙人涌入香港而改变了当地的饮食习惯一般?这问题,恐怕就只能留给历史学者去解读了吧。

典型的北方建筑

初来济南的旅客,自然也不可错过大明湖南岸的曲水亭街。按照旅游网站的介绍,曲水亭街和所在的街区应该类似于文化街区。我的初步感觉是这里有点像厦门的曾厝安。只是当我走入这条街的时候我发现,如大多数景区外围的文化区一般,这里的商品和内容并无任何新意,所卖的东西千篇一律,也看不出任何地域特色。说到这里我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的景区总是充斥着这些一看就是花了大价钱修建,却没有任何文化内涵的所谓当地特色街?其实旅游产品,在我看来是一个既简单又不简单的领域。说简单,是因为他所面对的客户群主要是游客。而游客的诉求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是极其简单的。即对当地文化的浅层次理解。而说其不容易,则是因为文化街区的主体运营不但需要能够突出当地特色,同时也要能够摆脱过于共性的问题。但事实上,我目前在国内各地景区看到的却都是高度共性。从西南边陲苗寨到南方广州沙面,从我家乡苏州到东北哈尔滨,以及这次的曲水亭街,路边小摊真没有给我一点山东的感觉。而一个旅游景区和所附属的文化街区只有“宰客”功能的时候,问题恐怕就大了。

很有山东特色的路名
曲水亭街

而路边一家卖煎饼果子的老奶奶则是让我感受到了地道的山东味道。尤其是在我把一位带小孩的妈妈让到我前面之后,老太太对我的态度就更是好了很多,话也多了不少。她问:“老师,您是要甜的还是辣的?”,我直接回了一句:“您如何知道我当老师的呢?”(恕我自恋)。结果我才知道,原来济南人是跟人打招呼都叫老(第一声)师(第二声)的。果然是孔孟之乡。这个说法后来也得到了滴滴司机的证实。而从这煎饼果子上,我也大概知道了济南的物价水平。这个煎饼果子我加上了馓子(注:一种回族油炸面食)和果子,同时要了两个鸡蛋(我的午饭啊亲)。结果老太太愣是又送了我一个果子,说是因为看我让了之前那位妈妈,而感觉我“人不错”。要知道,我家小区楼下一个鸡蛋加上一块果子的配置就已经7块大洋了好么。如果考虑到旅游区(毕竟是大明湖地区)的溢价,那恐怕成本就更低了。

可能是受老舍先生的影响,婷婷在电话里一直嘱咐我一定要去看一下著名的趵突泉。于是我便掏了50块钱的门票进去转悠了一圈。可能由于我去的时间并不是公共假期,同时也不是旅游旺季,所以院子里的人并不太多。而趵突泉公园,虽然看起来因为是著名景点而做了一些扩建,其内部并不大。我很仔细地转了一圈也就一个小时的光景。趵突泉有三个泉眼,坐落在园子的中央,四周都是观景亭,方便游客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只是趵突泉现在的水并不大,感觉也就是A-CUP的样子(什么鬼?)但是感觉并没有新闻中所言即将消失的感觉。当然,看到趵突泉的兴奋之余,我就直接拍了一张照片发了个微信,题曰:突然想到了老舍先生。结果损友纷纷表示研究做不出来也别想不开啊!好吧,其实我想到的是《济南的秋天》好么。与趵突泉相对应的,则是对门的五龙潭(谢谢朋友指正,我把它跟黑虎泉混了~),以及解放阁旁边的黑虎泉。据说这三者为济南的三大名泉?

著名的趵突泉
趵突泉眼,让我们凑近点儿看

而与趵突泉不远的,则是济南现代化的中心——泉城广场。攻略上说,泉城广场有着济南市著名的音乐喷泉。作为一个看过欢乐海岸大喷泉的人表示,这个东西真的没那么好玩。不过,它的规模的确是一般广场喷泉的好几倍。而泉城广场吸引我的,则是对门的购物中心。因为这个地方可以让我感受到浓浓的当地人气息(游客才不会去什么当地的购物中心,我是例外),二则,我也的确是想歇歇脚了。而在这里,我再次感受到了山东人民的不拘小节。由于楼下星爸爸家客人爆满,我只能去了三楼的开封菜。作为一名KFC的资深VIP客户,我自然不会去柜台排队,而是果断掏出手机,在线下了个单。结果走到跟前,妹子告诉我,鸡米花没了,小食拼盘凑不齐了,我直接给你配俩鸡翅,然后给你点薯条得了(好吧,您这是不是先征求下我意见?万一我就是想吃鸡米花呢)。而同时可以作为佐证的是,第二天跟世攀兄在吃海底捞的时候,我们也没有看到海底捞那引以为豪的略带殷勤的服务。或许,山东汉子们讲的就是那一番真诚,而不如我们南方人般造作吧。

这里应该是济南的中心商业区,同时可能也是土豪们的集散地。因为我在这里看到了OLE超市。这家超市的东西是相当贵的,我曾在深圳欢乐海岸领教过这家超市。那次我跟毛豆和家里领导一起去欢乐海岸玩,然后到了饭点便决定给毛豆去买点吃的。不得不说,这家店二十块钱一个的面包的确是很好吃,连毛豆都吃得停不下嘴了。只是深圳的这家超市东西实在是高端,有瑞士的巧克力,意大利的奶酪,西班牙的火腿等,甚至于连饮料都是纯进口的。。而济南这家超市也是类似的,但是多了少许更加接地气的产品。想必是连锁店的原因吧。只是相比较深圳欢乐海岸的店,这家店的客人还比较多,收银台前也有人排队。看来,济南的土豪还是不少的啊。

泉城广场似乎也是一个文化中心。在靠近音乐喷泉的一侧,晚间便开始有人在街上唱歌。这些歌者看起来年龄并不大,很多感觉是艺术学校的学生。他们或两三人组队,或独自抱着吉他自吟。仿佛周围的世界在音乐声中已经化为虚无,而他们则已经深深沉浸在了自身的音乐中。这,其实是他们与武汉吉庆街卖唱歌手的最大区别吧。音乐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东西,它不仅仅需要有娴熟的技巧进行演绎,也需要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所以我们在听少儿钢琴比赛,或者在听一些学生演绎意大利咏叹调的时候,我们总会感觉他们的表现略显单薄。其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们的阅历还无法真正来支持他们对作品进行充分的诠释。正所谓年少不识愁滋味罢了。

食在济南

我之所以一开始就答应韩兄的邀请,除了学术方面的“追求”外,其另一个原因就在于吃。作为一个自诩为吃货的人,我是不会轻易放过任何好吃的,虽然麒麟疗养院的医生们已经给了我些许警告。而我对鲁菜的印象也由来已久。小时候常听说的德州扒鸡,电视剧《大染坊》中提到的会仙楼和奶汤蒲菜、烹虾段、红烧鲤鱼以及九转肥肠,外加名誉海内外的煎饼卷大葱,以及梁先生的《雅舍谈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次山东之行,在山财领导和朋友的热情安排下,也让我吃到了不少鲁菜。

糖醋鲤鱼

九转大肠则绝对是鲁菜的经典菜肴之一。虽然各地都有类似于红烧肥肠或者干锅肥肠这样的菜肴,但把大肠这种下水材料做精恐怕鲁菜是独一份。九转大肠的特色之一就是要把大肠给套起来,所谓的九转一说就是因此得名(另一说是烹饪过程)。而九转大肠的制作过程也相对繁复,需要经过油炸、 卤煮等手续。由于是嵌套制作,该大肠初入口非常有嚼劲,对牙口是很是考验。而与粤菜不同的是,城南往事的九转大肠并没有去掉所有的大肠腥味,其入口时还是能尝到比较浓重的味道。对于喜欢这个食物的人而言,这种保留可以体现出食物本身的滋味,而对于其他客人,尤其是一些女性客人而言,可能这种保留就不是那么友好了。当然,对于此种口味,餐馆也有特殊的解决方案。那就是——配上黄瓜段。

九转大肠

总结

恐怕做大学老师都唯一好处就是可以到处穷游了。之所以说是穷游,是因为我等的收入是断然买不起头等舱机票,住不起行政套房的。此次山东之行,我感受到了山东人民的热情,也感受到了真切的文化差异,更感受到了不同地区学生的特点。曾记得我在接受曼大面试的时候说过,我乐于了解不同地域学生的特点,因为这对教学的安排非常重要。得益于山财诸位领导朋友的邀请和会计学术联盟的安排,我才有了这次学习机会,而由于时间所限,我所到之处也都是走马观花,也未能有时间去拜祭孔子的故乡。或许我可以等等有机会再来这充满文化气息的齐鲁大地?

2016之重庆印象

久仰重庆“三大火炉”之首的美誉,却从来没有真正领教过其中威力。第一次听说重庆的热,是在小学的地理课上。那次周老师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了他和其他老师当年暑假前往重庆旅游的经历。其言之,重庆如果刚下过雨,那是非常凉快的。待地面水干,温度回升,人们便能真正领略到重庆作为火炉之首的威力了。而除此以外,我对于重庆的印象则几乎来源于红色电影、小说和近来流行的以国军为背景的谍战片,如渣滓洞、白公馆、曾家岩、沙坪坝等,以及最近一部网上非常火的纪录片——《嘿,小面》。

今年夏天恰逢中国会计学会年会在重庆工商学院召开,我便决定携她们母女俩共同前往。我家LD有非常多的同学和小时好友在重庆工作,她也表示希望去见一见。而我呢,也是想亲身感受下重庆这个火炉的热度。当然,我们的运气总是非常好的——重庆就在我们下飞机的同一天开始升温(天气预报提示当天气温为37度)。而我们一下飞机就感受到了重庆这种别样的“热情”。在这个温度下走路是什么感觉呢?从我酒店到轻轨站短短的300米不到的距离,我都感觉自己快烤熟了!好在我定的酒店空调给力,要不真的不知道会发生些什么。

  1. 2016年会计学会年会
    这个年会应该是我第二次参加全国性的会计学术会议(第一次是08年在长沙,那时候我还在读研究生)。原本我期望着能在这个会议上见见一些我因为出国读书而好久没有联系的老朋友。只是他们这次几乎都没有参加年会。不过我也见到了和认识了不少新朋友。而其中很多人则是之前在网上都闲聊甚至辩论过,却从来没有见过庐山真面目。说实话,我们有时候不得不感叹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的跨地域沟通变得如此容易而高效。

    与我08年所参加的会计学会年会相比,这次会议的规模其实有点寒酸。掐头去尾,其实真正留给普通学者报告的时间只有一天。由于大量的分会场存在且讨论同步进行,使得我们要去听一场自己所感兴趣的报告并不容易(因为大多数人自己也需要报告论文甚至于当评论人)。这种安排虽然效率高且比较紧凑,却降低了大家的沟通效率。其实个人感觉,这类年会还是学学当年长沙以及现在美国AAA的做法。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反正老师们都有暑假),同步进行的分会场少一些。毕竟现在很少有人只做一个题目或者领域了。

    令人欣慰的是,就我听过的为数不多的报告中,我们的报告方式在慢慢地跟欧美学习。作者们在报告论文的时候开始慢慢着重于研究问题的本身和背景,而不再如过去那样详细解释数据和计量,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毕竟作为学术论文,其真正的贡献在于研究问题和对应的结论。文章中所使用的数据处理、内生性等稳健性测试的检验,虽然重要,却只是脑中IDEA的附属工具而已:计量方法固然能让我们的结论更加可靠和严谨,但其却远非主体。而为什么我们国内甚至于很多亚洲学者都很在意这类技术呢?原因很简单:他们并不关心论文的真正贡献,却只在乎这类文章是否能发表。当然,我无权也无资本去评价这一类想法的好坏。

    我自己报告的论文题目依然来源于我博士论文最后一章。其原因很简单,我觉得这章是我最喜欢的,因为他所研究的问题比较“接地气”。当然,按照现在的版本去做,要发表在靠谱的期刊上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我呢,其实也需要一个机会让我能一遍又一遍的宣讲来让我自己更加熟悉故事的来龙去脉,从而找到突破点。在科研上,我非常推崇我偶像陈省身教授的一句话:“很多事情,做得多了,你就熟悉了;而你做多了,做熟悉了,就会慢慢觉得有意思了”。只是年会给的报告时间实在是太短(12分钟),以至于我报告时候超了非常多的时间。好在周宏教授宽宏大量,没有直接把我赶下台去。只是在我最后点评冉教授的大作时,周教授半开玩笑半正式地提醒我要注意时间,虽然最后的结果是我依然超时5分钟。

    与七八年前我参加年会相比,现在的国内学者其实有了更多的选择。如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管理学院每年都会在国内召开MIT Asian Accounting Symposium。这个会议是不太好投的,但是却吸引了很多顶级水平的年轻学者参加。而国内的实证会议从一开始举办到现在也吸引了很多年轻博士和老师的注意力。在精力和科研经费都收到挑战的情况下,很多人的第一选择可能也是把年会drop掉。如何让会计学会年会变成他应有的样子其实我感觉也是会计学会和组织方所需要去积极考虑的。毕竟年会应该是一个老中青三代的大联欢,

  2. 重庆美食之旅
    我常常自诩为吃货,有时候也自嘲“脸大吃四方”。但是来了重庆,我发现是真的不行了。这里的东西非麻即辣。对于长时间不吃辣的我而言,这完全是对我消化系统和味蕾的双重考验。我们第一天吃的冒菜就让我们领略到了重庆人民对于“辣”这个词在程度上的重新定义。

    1. 重庆火锅
      说到重庆的食物,或者对于外地人而言四川的食物,人们的第一反应自然是各大打着重庆或者四川标签的“四川火锅”。而在LD的同学开车带着我们上南山,走入火锅一条街的时候,我就开始被重庆人对火锅的热爱给惊到了。人们居然为了美景和氛围都可以光着膀子直接开吃。而至于我么?则是被带到了两难的境地:吃还是不吃?

      枇杷山那里是南山的火锅一条街。说到南山,不得不说民国时代除了老毛以外的另一位枭雄:老蒋。我们不去评价历史的功与过,但是老蒋估计一定想不到,他和达令的昔日住所区域今日已经成为了著名的吃货朝圣之地——火锅一条街和泉水鸡一条街。我们因为不吃辣,所以就没有去尝试远比火锅更为重口味的泉水鸡。单就枇杷山而言,漫山遍野的火锅桌,山顶上的亭子,厨师和服务员抱着硕大的锅底和众多盆子的配菜在山道间上下游走,就预案非一般人可以做到。而食客们则是无论男女老少,都为了这一口吃食儿拾级而上。更有重庆宝妈,拖着娃娃健步如飞。

      食材本身其实与外地的火锅初看起来并无太大差异,但是重庆的种类更为繁杂,食材也更为新鲜。如毛肚和鸭肠,我在重庆吃到的绝对是味道最好的。另外还有小猪的喉管等匪夷所思的材料。至于调料,重庆人显然更喜欢重口。他们的锅底是非常辣的,而蘸料却又很重油。与我们在其他地方吃火锅时候放入少许香油相比,重庆火锅的香油直接都是易拉罐包装——一罐感觉至少也有200ML。这么油的后果是我发现很容易有饱足感,但是重庆的朋友们似乎没有这类问题,他们往往大快朵颐,给人以胃口大开之感。这类食物虽然味道不错,但是于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重庆除了这类火锅,还有大量的火锅店。如风靡全国的德庄火锅就是发源于重庆。应周老师的邀请,我们有幸去三峡广场的德庄(蚂蚁窝旅游APP把它排在第一位)感受了不一样的火锅。先前我以为枇杷山的火锅蘸料使用罐装是出于其山地环境运输的考虑,德庄的罐装调料则排除了这类假设。显然,基础蘸料的罐装化是当地的特色。我想可能的原因是他们的使用量更大吧。而同样的,重庆火锅的蘸料配料也远没有其他地区复杂。他们往往只有一些最基础的调料:葱姜蒜、香菜、辣酱等。很少会有深圳火锅店常见的XO酱、沙爹酱、虾米之类的东西。看来,这些最基础最不起眼的蘸料才是最基础、最正宗的所在啊!

    2. 重庆菜抑或川菜
      或许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重庆人说话时候总是更愿意把自己跟四川区分开来。但是在我们这些外地人看来,四川和重庆真的没有那么大的区别:他们语言几乎相同、饮食习惯也类似。只是我的感受是,川菜真的不是我们想的那样的。我也更深地理解了之前《舌尖上的中国》中某川菜特级厨师对于川菜味道的总结——川菜讲究复合味,极善变化。

      我们刚到重庆的第一天就去了著名的”渝信川菜馆”。这是一家坐落于南滨路上的川菜馆,上下三层。朋友非常热情,点了一大堆的菜。很多如酱板鸭、烧白等都具有强烈的重庆或者四川特色,也包括了鱼香肉丝这一类的普通菜肴。一口吃进嘴里,外地人的第一感觉往往是浓重的花椒味。他们对于花椒的热爱和执着真的是我们无法去理解的。而在花椒味道退去之后,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就是麻辣鲜香的混合味道。虽然对我这种从来不吃辣的人而言,他们的辣椒味依然稍显厚重,却也没有阻碍我感受到那层覆盖在花椒和辣椒之下的复合味道。

      第二天朋友直接带我们去了九重天——这是一家位于解放碑的旋转餐厅。或许是朋友们考虑到我吃辣水平实在是对不起观众,第二天的食物就清淡得多。在重庆这种地方能找到一桌所有的菜我都能尝试的宴席还是不太容易的。而让我奇怪的是,这些菜依然都属于重庆菜系。只是相对于传统的辣菜,重庆厨师对于非辣菜的控制力就远不如粤菜和淮扬菜的厨师了。但是与粤菜的清淡和淮扬菜的汤底相比,重庆的这类轻口味菜肴也有着他们的特色——喜用酒糟,且略显。他们使用酒糟的水平的确很高,如醪糟汤圆的味道,不浓不淡,恰到好处。而我们后来在洪崖洞吃到的就彻底不行了。当然,此乃后话。

      说到重庆的美食,不得不提到他们的辣椒和红油。与广大地区所谓川菜的赤裸裸辣味不同,我们在重庆几天所感受的辣酱都有浓浓的香味,连我这种不吃辣的人都忍不住要稍微尝试下。当然尝试后的汗流浃背以及林林总总惨状此处就按下不表了。只是,这种经历再次验证了我的一个观念:在全球化的今天,食物的全球化还是非常难的。当然,这种地域性差异我们也有一个好名字来代表:本地化策略。只是问题在于,本地化和原汁原味该如何取舍?

    3. 重庆小面,不能错过的美食
      其实我对于重庆小面的了解完全来自于纪录片《嘿,小面》。不得不说这部纪录片使我真正对于重庆这一特殊的美食有了全新的了解。与大多数中西部地区的小吃一样,小面的出身并不高贵。其实所谓重庆小面最早看来就是我们的点心摊或者面摊。他们的佐料也非常简单:辣酱,油,一些蔬菜。只是如同大多数的小吃一般,老板们视为珍宝的酱料绝对是重庆一绝。

      朋友们跟我们约好第二天早上从酒店出发。他们带我们去的是一家叫做”老太婆摊摊面”的小店。其实这家店我之前知道。这家店最早其实是服务于所在社区(其实是某国有企业的家属区)的一个非常普通的早餐摊,只会因为老太太的酱料做的很好,所以就慢慢出名了。只是在纪录片里看来,当时这家店是很简陋的。而老太当时就是否允许别人加盟也跟儿子有些许沟通问题。

      这家店的老店位置并没有变化。我们在苏宁电器门口下车,便需要一路下坡走进一个非常破旧的国企家属区。这里的房子大多建于八九十年代,外部结构与我小时候运河边的老公房如出一辙。只是可能是由于媒体的宣传(他们上了《嘿,小面》和《舌尖上的中国》),店面的桌椅已经好了很多。过去的破烂桌椅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类似于煲仔饭餐馆的那种桌椅。”老店”的牌子也显示他们有了加盟商。老太太自然也不再出来。

      我们要了牛肉面和豌豆杂酱面。不得不说,他们拌面所使用的辣酱非常香,我在外地从来没尝到过如此香味诱人的辣酱。而他们的牛肉质量也很好,而且老板绝不小气。12块钱一碗的牛肉面他们居然给了好几块(注意不是片)牛肉。牛肉煮得恰到好处:汤汁浓稠入味,牛肉软烂却不柴。虽然我自己也做过很多次的牛肉,但是却从来没有能达到过如此境界。以至于后来我跟某重庆理工的老师开玩笑说我去吃了老太婆摊摊面时,他第一反应便是问我吃了几碗。因为按照这位老师的说法,他每次去必吃两碗。

  3. 游在重庆
    我们的运气真的很好。因为就在我们到达重庆的当天,重庆就迎来了今年夏天的第一波热浪。当天天气预报37度,而地面温度则直接上了50度还多。这种天别说毛豆,即便是我们俩恐怕也难以抵挡火炉的”热情”。与深圳不同的是,重庆因为处在一个山谷中,四周环山,他们的热量非常容易聚集,却很难散出去。以至于我们晚上八九点出门走在路上,依然觉得酷暑难当。

    趁着某个雨后的下午,我们终于开始了重庆简化之旅。说来惭愧,我们重庆的旅行一共只去了三个地方——三峡博物馆、洪崖洞和两江游。好在我们同学朋友的安排,我们还是去了解放碑、南滨路和沙坪坝。其实重庆大多数的景点并不在室内,而是在武隆等周边地区,如武隆天坑、白帝城、小三峡等。

    三峡博物馆没有什么好说。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规模比深圳博物馆略大。其利用了现代化的声光电和多媒体技术为参观者们展示了古往今来的重庆历史。其中展出了大量的古代文物和近现代的大量文本资料。博物馆中还有一个区域专门制作了一个防空洞模型以纪念重庆大轰炸中殉难的人们。参观者可以随意走入其中,感受下当年人民生存的不易。

    南崖洞其实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这里的建筑依山而建,楼里面开了大量的商店。只是不知道是疏于监管抑或其他原因,这里的餐馆和商店似乎都有宰游客之嫌。很多特产,价格卖出了两三倍的售价也就算了,质量似乎也日益成为投诉热点之一。作为洪崖洞的租户而言,其商店所首商品往往没有太多的地方和文化特色,商店内容同质化极其严重。这对于地区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而决定去参加两江游则是一个非常喜剧的决定。我们之前问了洪崖洞上的旅游公司销售代奥,他们公司给出的价格非常诱人——原价199,现在95。而在我们吃饭时,一位大妈就直接过来了,以70元/张的价格买了两张朝天宫的船票。由于天气太热,我们上船后便直接坐在了船舱里吹空调。不得不说,重庆长江和嘉陵江两岸的灯光还是很好看的。

    我们原本希望去看下传统的重庆山城特色,只是很遗憾,这些风景已经不复存在,已然消失在了城市化滚滚的车轮中。当地朋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去看真正的老重庆山城,而且希望所在地区不要那么商业化的话,重庆周边地区恐怕是个更好的选择了。

  4. 总结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我们之前对于山城的印象基本都来源于各类抗战电影或者谍战片。这类电影给予了我们非常强的兴趣。对于婷婷而言,她一直嚷着要去看看朝天门码头。而我呢,则是希望去看看重庆的小岛和台阶,以及电视上常常出现的棒棒军。只是,我们都低估了城市化建设对于这座城市的影响力。因为,这些东西已经随风而逝。重庆留给我们的,其实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只是这所城市的绿化效果实在是让我们惊叹。

    与武汉类似,这座城市有着浓浓的江湖气和人气。与深圳这种完全市场化的地方不同,重庆的人民比较热情,从来不把我们当外人——因为他们对任何人说的都是重庆话。他们对你听不懂的反应并不是使用普通话,而是更加缓慢的重庆话。这点倒是跟武汉类似。不过这里面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地区方言与普通话比较接近。否则无论语速多慢,非母语听众还是会觉得难以接受的。

    当然,这类热情或者说江湖气也有一个问题——规则漠视。在深圳呆久了,经常会听到一些人说他们不喜欢深圳。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觉得深圳没有人情味。这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把规则放在第一位的。使用私人关系进行套利,虽然有,却不会有人大肆宣扬。而在重庆几天,我却深切感觉到了这里的人情味——公交车地铁从来不会有序上车下车,超市买东西收银台各种插队,马路上开车随意加塞,以及大商场保安会在客人还没有完全离开的时候就锁大门。虽说重庆这几年的基础建设非常好,但是人的素质还是有待提高的。而事实上,这类人文素质差异已经是国内地区之间发展差异的重要方面之一。只是,与大桥大楼相比,这些方面的提升要难得多。

    重庆的人文关怀也是有问题的。由于我们带了毛豆,需要推宝宝车,我们就对各种无障碍设施(如坡道、直升电梯、机场爱心通道等)非常重视。而这方面,重庆的得分是非常低的。虽然我们已经通过各种滴滴专车和UBER避免了公共交通等问题(重庆轻轨站很多都只有扶梯而没有直梯,我们带着毛豆连进站都是问题),但是很多问题依然无法避免:如重庆朝天门邮轮码头的台阶非常陡峭,而且从路口到码头一条路非常远,且没有靠谱的交通控制。这种地方的人车混流其实是非常不安全的。而机场更是在我们过安检的时候直接拒绝我们走爱心通道(虽然有牌子)。这些东西跟沿海地区起码有10年以上的差距。

    总的来说,重庆是一个非常有人气的地方,只是各种人文关怀设施和当地人对于规则观念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与一线城市相比,这里的生活压力要小得多,也舒服得多。但是这种生活质量却有可能因为上述的不足而消减。其实,这就是国内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两种不同风景所展现出来的常态:前者制度完善却亚历山大;后者生活惬意却办事不顺。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呢?

夫人访英后记

在整理iPad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这篇文章。这应该是去年我家领导来英国视察工作之后我写的,但是后来因为忙于博士论文就没有写下去。今天读来似乎有点感觉,但是已然不知道如何写下去。有时候残缺也是一种美吧。

It has been longed for Tingting, my wife, to pay her visit to the United Kingdom, but it never comes true until this summer, when we determined to arrange the marriage holiday to this lovely country. Within two months, she gets everything prepared, which includes passport, visa and the booking of air tickets. it is very close to the season for the new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the air ticket in these summers never go cheap since the popularity of Asian students coming to UK for their masters.

However, for even the day before her arrival, when she has been on flight, either for sleeping like a swine or enjoying some ‘nice’ flight food, I have not formed a clear idea as where to show her. This is partly because I seldom travel myself, except for a trip to Isle of Man, Edinburgh and also, a three-day trip last year to London. Besides, I visited nowhere else but Manchester only on academic purpose. Her idea about the travelling, on the other hand, is quite straightforward. The only things that can beat her heart, before her coming to UK, is the Thames River and the London Tower bridge. For the fomer, it is well known for most Chinese if they have taken even some chapters of Doyle’s The detective Sherlock Holmes , for the latter, according to my wife’s words, that’s appeared on her English textbook when she was a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

Traveling some places without any schedule or plan has formed my own style since my first visit to Hawaii. Some of my colleagues said that I would have to pay for such unconsciousness. That’s true, in fact, as I paid much more on transportation fare than booking in advance, but that provides some flexibilities that match the accidents well. For example, Tingting is still carrying on some timing confusions even after being in Lancaster for five days. The opportunity cost for a delay on trip (which equals to the cost of cancellation the advanced tickets to London, or a reduction on enjoyment of travelling) exceeds the gaps between the prices for an advanced and anytime off-peak ticket from Lancaster to London.

But there is really one thing missing up, which is the British weather. We enjoyed quite a few sunshine this summer but the weather can and does change dramatically just for days before her arrival. There suffered greatly from the showers and wind blowed heavily for the days of her arrival and around. We even have to stay at Lancaster, cooking and watching some movies online in my dorm, partly because of the weather, and partly because of her timing confusing. But what’s really important is that she needs a new pair of shoes that enables her of hiking and travelling around under such a cold weather. So we picked one day up and travelled to Preston.

Preston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both governmental and commercial issues of Lancashire, and there you can find much larger shopping malls and halls in relative to Lancaster, where my university is located at. It is this trip that Tingting took her first lesson of living in Britian. That is, we were planning to travel to Preston by National Express, where the bus would pass through the Lancaster University. We waited there for two hours in cold winds but the bus never came. I phoned the customer service for times, but there is no clear reply until they told us the bus had left Lancaster minutes earlier than the schedule (that is in fact 15 minutes in advance).

Eventually we arrived at the Preston, whose shopping mall is located at a nice place, just opposite to the railway station. You can find all the brands, and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I get to know where the nearest shopping centre is for my university. The size of the TKMaxx, a discount shop widely spread in UK that focus on sales of off-season products, is twice of large than that of Lancaster. But Tingting seems get the right feeling when entering some Chinese-similar shops. Fortuantely, there does have one, and they offered a 25% off that day. So we get the shoes settled there after paying 50 pounds for that.

We eventually paid a visit to London after several days. There is another reward for our booking late. We successfully find the accommodation located at LS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 for only 90 pounds per night. That is unbeatable as the price for the hotels nearly be can never be less than 200 per night considering its being the central area of London, the most prosperous and busy city in Europe. For the first day, however, we failed to catch the Big Bus, but walked to the British Museum as its being very close. This museum is very famous for its collection on antique for ancient Egypt and Greece, where you can see several mommies that are well preserved and maintained. In the Asia section, however, they do provide some very astonishing Indian and Chinese staffs. For Chinese staffs, you can even keep a very close eye to the sculptures made in Tang Dynasty, which is 1,500 years ago. As Tingting said, these kinds of collections is rare to see even in Taipei.

We spent four nights and five days in London, where we enjoyed some very relaxed trips. The big bus for the first day showed us around, for both the narrow streets that goes around the Thames River, and the famous London Tower Bridges. Also, the bus take us to some areas that the properties are only for the richests. Though the London that we see today are partially rebuilt after the London Big Fire and the World War II respectively, Tingting was still greatly shocked by the magnificent building there as what they present, from their design to their apprearnce, refers to nothing else but only luxury. London is really the heaven for the riches and hell for the poors. People here are always leading some fast but efficient life. Young people here in UK often have a dream of working and staying in UK, as they treat this melting pot as the place that they can show and prove themselves, and they can receive very good pay. However, the London-specific high salary can soon be moderated by the high house renting and transportation costs.

The life style is always changed dramatically by the enrollment of a lady, namely, his wife, and this rule works all around the world. As a lazy man that seldom went to the town center for food but only seeking some local changes on campus, I paid quite a few visits to the town with Tingting for food. I even break the no-dining rule and invited some of my friends for dinner. Tingting owns a strong preference on vegetables and fruits, which indeed is very luxury. We went to the town per two days for meat, fresh vegetables and fruits, though here in this country, food belonging to these categories are always not cheap. We cooked everyday and I temporarily said goodbye to the junk food available on campus, and of course, my paper and my office.
…….

The experience in UK, especially of being a resident there in a small town for four years, has brought me much changes on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decision making. For my wife, this change might not be that significant considering her short stay for only three weeks. What she can still remember, is the air condition, the quality of fruits, the taste of croissant, garlic bread, and of course, the strong wind and cold weather there. When asking her about the British food, her comment is still simple and straightforward – I’d cook myself on daily basis,

男人岛之行三:Peel和Ramsey

继续书接上回,Port Erin和Castletown的游历终于让我们精疲力尽。在酒店的公共区域饱餐了一顿中餐以后,我就直接回房间躺着了。打开iPad下载最新一期的新闻周刊,正好看看希拉里关于女性地位和人权的讨论。电视里也在放着看不懂的电视节目。唯一让我郁闷的是,中国人在电视里似乎永远是反派角色,这跟我大天朝的抗日战争剧倒是有得一拼。由于旅行疲惫外加电视节目催眠,我终于美美睡了一觉。

第二天依旧在酒店吃的早饭。由于我出门取钱回来尚不到8点,我有幸再次成为了第一个进入餐厅的客人。于是便跟Cindy,酒店的女老板闲聊。进而得知原来女老板并不是英国人,她出生在非洲,后来才来的男人岛。她说她非常喜欢这里的景色,还给我饶有兴趣地介绍起了她酒店里所挂的画。原来这些话并不是名家作品,而是出自一个她酒店的常客之手。此人是一个律师,每年总要来她酒店住一个礼拜,专门画画。这种度假方式对于我们这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来的穷鬼而言恐怕无法理解。毕竟我们所谓的旅游依然是那种“上车睡觉,下车浇花,停车拍照”的级别。

今天是我们在男人岛的最后一天。好心的老板给我们专门提供地方来存放行李,这样我们出去玩就不用到处跑。更重要的是,她依然允许我们使用酒店的公共区域,比如上网啊,比如可以在那里享用我们的外卖。尽管最后我们急急忙忙地离开,并没有在那里吃外卖,也没有在那里使用无线网络。这种周到的考虑和服务还是让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毕竟,她替我们省去了背着大包旅行的苦恼,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

  1. 从道格拉斯到Peel小镇

    今天我们的目的地主要是两个。一个是Peel,是一个很漂亮的小镇;另一个是Ramsey,号称马恩岛第二大城市。由于一周前的大雪,山上的铁路已经被积雪覆盖而无法运行,我们便只有乘坐大巴前往。这次我们购买的是16英镑的套票,这样我们可以在一天时间内乘坐任何交通工具。事实上,不仅仅是游艇,这里的公交车都似乎在向我们展现着这里的财富。因为这里的公交车清一色色的都是“Benz”。尽管我看到这个单词第一反应并不是大奔,而是“Henz”(笔者注:Henz乃英国著名食物品牌)。

    我们车从道格拉斯向西而行,途中需要越过岛中部的丘陵地带。其中我们看到了大片的积雪。这点让我们大感意外。因为在兰卡斯特的积雪早已难觅踪迹。不知道是否是气候的差异,我们发现男人岛西部的积雪显然要比东部厉害得多。以至于后来我们在等车时,两个当地年轻人告诉我们说三月中旬的大雪已经是创了50年来的新纪录了。走在Peel小镇的小路上,你依然可以看到路边的积雪。而在男人岛的首都道格拉斯,则已经完全没有了任何踪影。

    Peel的街道。其实是一个非常小的海边小镇
    Peel的街道。其实是一个非常小的海边小镇

    我们到Peel的时点不太好,当日并没有很好的阳光,于是拍照的效果成了大问题。幸亏我电脑里有Photoshop Elements。尽管只是Photoshop的家用版本,却也给我调整照片的参数帮了大忙。相比较我们昨天去的Port Erin, Peel实在是太小了。小镇一共就两三条街道。但是令我们意外的是,就在这个小小的镇上,居然都有一家中国菜外卖。可见中国人的足迹真是遍布天下啊。

    Peel海滩
    Peel海滩

    站在城堡外的海滩上,远远地可以看到白雪皑皑的山坡。空气中飘着一股大海的腥味。靠近大海的地方布满了海带。作为一个资深吃货,我第一反应自然是弄点排骨,支口大锅,煮一锅海带排骨汤,那滋味该有多好。说真的,如果不走到海边,永远不会理解大海的凶险。在短短十分钟的时间里,刘洋在沙滩上的挥毫大作就被淹没在了涨起来的潮水里。或许04年Morecambe的那些拾贝工人就是这么葬身大海的吧。

    Peel的海滩,远处山上依然覆盖着白雪
    Peel的海滩,远处山上依然覆盖着白雪

    Peel的城堡坐落在海边,位置比Castletown的那个更靠海。或许这也是跟军事需要有关吧。与Castletown的那个相比,这个城堡似乎更古老,也更显破旧。不知道是不是由于积雪的问题,城堡在我们去的时候并未开放。唯一的通道就是从海边的徒步通道爬上去。由于有了前日城堡的前车之鉴,外加我以为一段通道并无栏杆,便决定不再上去。而是绕着城墙边的通道前行。

    Peel城堡全貌
    Peel城堡全貌

    DSC_0493_edited-1
    这里的洞穴俨然成了他们冬暖夏凉的鸟窝

    Peel城堡的城墙
    Peel城堡的城墙

    不知道是城堡年久失修,还是因为自然环境保护得好?昔日城堡的窗口现如今都成了鸟儿们的乐园。成群的海鸥沿着城堡翱翔,或出发,或回巢,一片悠然自得。更重要的是,这里的鸟儿并不怕人,你拿相机对着它,它也毫无惧色。

    85mm端也可以打鸟哦,哈哈哈
    85mm端也可以打鸟哦,哈哈哈

    爬到城堡对面的山上,正好可以看到城堡和海湾的全景。远处是lifeboat的码头,很多人在那里排队坐船,尽管我不知道这个码头的船会去哪里。

    城堡远眺
    城堡远眺

    从山顶俯瞰Peel小镇
    从山顶俯瞰Peel小镇

    除了城堡,Peel还有一项匪夷所思的特产,那就是Kipper。所谓的Kipper,就是一种熏鱼。尽管这种熏鱼在英国各地均有出售,比如每周四学校的市场上也有一位帅哥卖这种熏鱼,但以男人岛出产的最为正宗,称之为Manx Kipper。工厂在每年的五月至九月都会开放给游客参观。显然我们是没有这个福分了。

    位于Peel的熏鱼厂
    位于Peel的熏鱼厂

    如图即为熏鱼的生产地。这家成为Moore’s的厂家最为著名的产品只有两个:熏鱼和培根。培根无需多言,在英国的饮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尽管我并不觉得培根有多好吃,还特别咸。而Kippers则也是非常咸的。我一直开玩笑说如果拿Kipper来炒咸菜一定很好吃,只是这里找不到咸菜而已。这家厂外的墙壁上到处都写着“The Only Manx Kipper Curers”或者“The Only Manx Kipper Smokers”,足见这家厂的权威和霸气。只是不知道时真妹纸尝了他们家的Kipper以后有何评论呢?

    Manx交通博物馆,可惜没开门
    Manx交通博物馆,可惜没开门

    在熏鱼厂的隔壁(好吧,我直接把Moore’s翻译为熏鱼厂了)有一家小型的交通博物馆,可惜大门没开,主人表示度假去了。好在另一家博物馆还开着。这家博物馆的所在地曾经是Peel的法院,而博物馆的创始人Leece之前居然是一所裁缝学校的校长。这个博物馆由于是私人捐助,并不免费开放,但是对学生却也有优惠。一如所有的博物馆,这家博物馆使用各种声光电技术向所有的观众介绍了Peel这个城市的历史。事实上,如所有的英国城市般,在工业革命以后,航海业的发展和国际物流的需求促成了这座城市的发展。这个博物馆的一大特色就是海神Mananan的叙述,传说中的三条腿标记的由来,一直贯穿在整个博物馆的解说过程中。

    男人岛居民过去的生活场景再现
    男人岛居民过去的生活场景再现

  2. 从Peel到Ramsey

    由于时间不早,我们直接穿过Peel小镇,准备搭公交车前往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Ramsey。由于忽略了公交车站外的公示,我们错过了一班公交车。结果这个小小的失误终于让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不得不在小镇的街道上站了一个小时。好在我们的忍耐度快到极点时,公交车终于在我们心中千万遍草泥马飘过的风声中姗姗来迟了。但是正所谓上帝对每个人是公平的,由于一个小时的延迟,我有幸看到了最美丽的景色。这个景色在我看来甚至超过了Port Erin的海景

    由于男人岛的中部地区属于山区,海拔较高。使得上周的积雪难以融化。在阳光的照耀下,湛蓝的天空,宝蓝色的海水和皑皑的白雪以及白雪下露出的点点绿色,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我们几乎都被公交车外的景色给惊呆了,便纷纷不顾一切地拿起相机,照了个痛快。

    海景、白雪、蓝天交相辉映
    海景、白雪、蓝天交相辉映

    是不是有点北欧的感觉?
    是不是有点北欧的感觉?

    白雪、蓝天和海水的交汇
    白雪、蓝天和海水的交汇

    感觉到了阿尔卑斯山脚下
    感觉到了阿尔卑斯山脚下

    是不是有点世外桃源的感觉?
    是不是有点世外桃源的感觉?

    途径一个不知名的小镇,路面上依然有积雪
    途径一个不知名的小镇,路面上依然有积雪

    经过大概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Ramsey这个号称男人岛第二大小镇。与我们路过的各大村庄不同,这里由于海拔较低且靠近岛的东海岸,全程根本没有一点下雪的痕迹。只是这个小镇正如旅店老板Cindy所言,并不是个旅游城市,而只是一个居住区。最大的特点是,这个城市居然连个游客接待中心都没有。这在我们走过的几个城市中第一次遇到此类情况。而更悲哀的是,由于我们晚点了一个小时,Ramsey的博物馆已经关门。于是我们只有在小镇的海边随便逛逛。

    Ramsey小镇风光
    Ramsey小镇风光

    结果我们可爱的时真妹子看到了路边的冰激凌店便不能自已。于是就有了如下这张图(其实这个是帅哥买的,妹纸因为有真人,就不爆了)。其实冰激凌也是男人岛的一大特产。其特点是用料讲究,奶味浓郁。实乃居家旅行之必备啊。

    号称全岛最好吃的冰激凌,感谢王帅哥的友情支持(仅限拍照)
    号称全岛最好吃的冰激凌,感谢王帅哥的友情支持(仅限拍照)

    Ramsey实在是没什么好玩。在海边主席亲自给我们示范了一把轻功以后便直奔火车站。与我们在Port Erin和Castletown坐的火车不同,从Ramsey到道格拉斯的火车使用电力驱动,类似于以前上海的那种有轨电车。打铃的话也是哐啷哐啷的。铁路几乎与东部海岸线平行,风景很美,只是我是实在没动力再拍。毕竟这两天我接受了太多的美景,脑子已经开始了审美疲劳,感觉有点信息过载了。

    电火车,也是上世纪的古董
    电火车,也是上世纪的古董
  3. 回到道格拉斯:旅行的终点

    电火车的速度实在是不敢恭维。等我们回到道格拉斯的时候已经接近六点。匆匆地在一家叫做”中国城“的中餐馆吃完晚饭,我们便风风火火地跑到酒店取行李然后直奔码头。幸运的是,我们来去所乘坐的船居然是同一艘。更重要的是,晚班船上人稀少,我们几乎包下了整个二等舱和大半个一等舱。等我们分别回到各自家中时,时间已近凌晨。三天的旅程就此告一段落。

男人岛之行二:Port Erin 与 Castletown

书接上回:早上先起床去ATM取钱。在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搞定了手机上网以后,我才成功地把钱从银行账户里转到了卡上。好在我的Natwest卡属于老卡,并不受Natwest新条款的限制。即我的卡可以在英国几乎所有的ATM上免费取款。由于男人岛属于自治,他们的货币也由当地政府单独发行。尽管单位都是Pounds,并且两者等值,但是英格兰的商家大部分并不接受非英格兰银行的纸币。相反,我在马恩岛上却发现混用很常见。事实上,这种独立的货币系统不仅仅在马恩岛,在苏格兰和北爱尔兰也同样存在。

男人岛上的钱币,发行单位为”男人岛政府“,与英镑等值
男人岛上的钱币,发行单位为”男人岛政府“,与英镑等值

回到酒店,享用老板自行制作的早餐,价格为5英镑/份。内容是传统的英式早餐,内容有炸鱼块,烤香肠,培根,煎鸡蛋等。当然,也有传统的牛奶泡麦片之类。果汁、红茶和咖啡自然也必不可少。或许是由于过于好吃?我们几个人都吃了好多,以至于直接把午饭都免了。不知道老板迎接我们这群超级大吃货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但是这里的人做生意真的很讲诚信,没有任何偷工减料的问题。如老板所言,黄豆她直接是买的Henz的产品,怪不得吃起来比学校SPAR的可口好多。不过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我们的胃口比英国人大好多。难道我们真的天生是吃货?

DSC_0389_edited-1
酒店老板提供的早餐——开胃菜
酒店老板提供的早餐——主食
酒店老板提供的早餐——主食

从道格拉斯市内出发

我们当天的主要目的地是两个。一个是位于岛南部的港口小镇Port Erin,另一个则是以城堡命名的Castletown。而前往该地的交通工具则是岛上最著名的蒸汽火车。在电气化铁路遍布全世界的今天,甚至于在中国这个1900年才有铁路的国度都开始”被高铁“的时代,会呜呜呜叫的蒸汽机车已经成了稀世珍宝。而在这个岛上,它依然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这火车没有餐车,没有厕所,当然也不会有列车员。车厢是木质结构,车窗靠皮带固定,一切操作都是人力的。绝对环保!

蒸汽火车头,很童话吧?

在火车颠簸了一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了火车的终点站Port Erin。这是一个靠海的小镇。在火车站的站台上,就会有老爷爷和老奶奶们拿着各种宣传手册来给游客推荐景点和提供一些旅行建议。与19世纪的火车相对应,这里的火车站似乎也保留着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格。甚至于在大厅的旁边还能看到燃烧着红红炭火的壁炉。

火车站的旁边有一个小型博物馆,每人收费1英镑。说真的,这个博物馆并无特别之处,只是展示了一些陈年旧物。如维多利亚时代的蒸汽机车的车头和车厢,以及一些修筑铁路所用的工具。而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则是其中的一份厚厚的行车日志。不得不说,这份行车日志能保存到今天实属不易。毕竟它见证了一个铁路大国的兴起和发展。

DSC_0205_edited-1
火车运行日志,一段历史的见证者

Port Erin是一个非常宁静的小镇,如大多数男人岛的城镇一样,他们有着完美的海岸线。如英国大多小镇一样(如兰卡斯特和Morecambe),小镇居民几乎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待人友善而客气。他们缓慢的动作与这个小镇的宁静相得益彰,融为一体。置身于英伦小镇中,你会发现时间似乎已经悄然停止,心中的杂念和不快会飞快地抛向脑后。因为这时我们能做的,就是融入如画的风景。

DSC_0222_edited-1
Porter Erin的海景,如诗如画
Port Erin的阳光海岸
Port Erin的阳光海岸

沿着海边的栈道慢慢前行,我们会慢慢的走入大海的怀抱。事实上,这是一条绝佳的徒步旅行(Hiking)的通途。穿行于海边山谷中,我们可以被绚丽的海景所深深地陶醉。以至于我跟进进开玩笑说,幸亏我们手里拿着的都是数码单反,而不是反转片。否则真不知道我们要砸多少钱在这个美景里。或许这就是大海的魅力吧。由于岛上并没有工业,外加英国和欧洲近几十年来在环境保护上所作的贡献(同行好友皆为专业人士,此处内容交与他们补充为好),这里的海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直射下泛着美丽的蓝色。直到这时候,我才终于发现原来海水真的可以是蓝色的!

海边栈道
海边栈道
所谓的海天一色
所谓的海天一色
DSC_0295_edited-2
所谓的天涯海角
海滨公路,蜿蜒着通向大海
海滨公路,蜿蜒着通向大海

从Port Erin到 Castletown

由于时间所限,我们并没有在Port Erin呆多久便急急踏上回程,赶赴Castletown下一站。PortErin到Castletown并不远。坐蒸汽火车大概半小时即可到达。蒸汽火车票及其人性化,我们可以在任何一站随意上下而不用重复购票。但是在火车站却有了个小小的插曲。时真妹纸和进进帅哥去火车站对面的Fish&Chips店购买英国著名小吃却终不得返,我们不由开始着急。因为若错过该班火车,我们就得等1个半小时。不过好在他们终于及时赶到,且美味的炸鸡和Fish&Chips终于也了却了大家小小的焦急。毕竟美食对于饥肠辘辘的人的诱惑永远是无敌的。Castletown是另一个小镇,因一个保存完好的城堡而出名。我们此行的目标即是奔着该城堡而去。小镇并不大,步行十五分钟便可从小镇的火车站到达位于海边不远的城堡。如道格拉斯一般,小镇尽管不大,入海口不远的河中却停泊着不少的私人游艇,随时向我们显示着这里的夏天将是富人们的天堂。小镇常驻居民不多,街道上车辆不多,行人难以一见。由于沿海,我们步行途中总是能看到大量的海鸥从头顶掠过。

河中的私人游艇
河中的私人游艇
拥抱大海的地方
拥抱大海的地方

城堡坐落在入海口不远的一个小坡上。如大多数的英国景点般,学生都可以得到半价的优惠。这里的人们单纯而友好。他们不会要求我们出示任何学生身份证件,只是会很友好地问我们来自哪所学校?来自哪个国家等等。这种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度并不容易建立。事实上,他们彰显了文艺复兴以后欧洲文化的进步。与现如今人际关系信任度几乎降到冰点的中国社会相比,这是一个很好反讽,值得我们去学习。或许很少有学生在这个季节光临城堡,收款的大妈死活也搞不定学生票。结果,我们直接被客客气气地放了进去。而当我真正通过大门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人家连检票员都没有!

英国人对于纪录片制作的擅长在他们博物馆建设中可谓发挥到了极致。在城堡的底层,他们的放映室做了一个非常专业的城堡介绍。从城堡的建设、历任所有者到所经历的战争以及被作为监狱的历史都一一展现。只是我们对于英国历史实在是很不熟悉,外加二把刀的英语,听起来实在是囫囵吞枣,终不知其味。但英国游客的自觉性让我们耳目一新。整个城堡里安安静静,无人喧哗,地上也不会见到任何垃圾。一切总是干干净净。

只是对于我这个略有恐高,且从不爬山的人而言,爬上这座城堡实在是个悲剧。由于城堡的通道极其狭窄且陡峭,所有的参观路线都会被严格设定。也就是说,只要你踏出第一步,就不可能再回头。于是乎我只能背着相机手脚并用地爬上这个城堡。说真的,我实在无法理解英国的贵族们为什么会如此喜欢城堡。因为它阴暗、潮湿且可能终日不见阳光。实在是不明白跟大猩猩一般地生活在石头堡垒里面的感觉能多有趣?!不过近几十年来似乎这些城堡曾都一度被当作监狱。事实上,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因为城堡本身及其坚固,且安全。只是这里的阴森潮湿对于囚犯们而言恐怕就不好玩儿了。

城堡被现在的管理者很有条理地分成了一个一个展览厅,其中有显示英国士兵如何观察敌情的,也有显示如何审问犯人的,更有如何把犯人锁在墙壁上的铁制枷锁。更要命的是,他们居然还展示出了一份”死亡名单”,即死刑犯执行记录。我的直觉是: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前,他们的日子过得还真没有中国“天朝上邦“舒服。只是近两三百年的发展才使得他们有了今天的富足生活。所谓造化弄人,这就是历史吧!

士兵们正在观察敌情
士兵们正在观察敌情
挂在墙上的死亡名单
挂在墙上的死亡名单

说实话,由于对英国的历史缺乏了解,我对于城堡内的故事兴趣并不十分了解。事实上,我对于城堡有限的了解基本也来自于英国小说,如《简爱》,《福尔摩斯探案集》等。由于故事情节的问题,城堡在我心中总是充满着一丝神秘。而当我终于爬上城堡的顶端时,我终于发现所有的辛苦得到了回报。当站在城堡的制高点向下望的时候,我们不仅能看到Castletown小镇的全貌,更可以远眺大海。所有的美景尽收眼底,颇有些”会登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城堡顶上
城堡顶上
城堡上狭窄的通道
城堡上狭窄的通道
俯瞰Castletown小镇
俯瞰Castletown小镇
DSC_0349_edited-1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回到道格拉斯市内

从Castletown回来,我们登上返程的蒸汽火车回到了道格拉斯。考虑到时间还早,我们便步行前往我们酒店附近的博物馆。该博物馆主要介绍男人岛的历史和文化,免费开放。其中大量采用了多媒体技术。展板也非常清晰,只是我们到的时间太晚,只有一个小时供我们参观。好在我们对英国的历史并不熟悉,也就只能去看下四角羊、无尾猫的标本,外加一些历史了。

男人岛的四角羊
男人岛的四角羊
诗人T.E.Brown的手稿
诗人T.E.Brown的手稿

从博物馆出来,我们早已是饥肠辘辘,便直奔中餐馆。尽管英国的中餐馆的食物口味大多很诡异,比如酸甜的宫保鸡丁、匪夷所思的四川辣酱烤鸭等,但却也填饱了我们的肚子。更重要的是,我惊奇地发现,其实中餐馆比西餐厅便宜!

男人岛之行一:从Heysham出发

说来也是个悲剧。正所谓提起英国行,两眼泪茫茫。我这两年英格兰的生活总体而言是无聊而平淡,既没有大起大落,却也鲜有值得记忆的事情。事实上,在过去的两年中,我几乎没有任何的出行计划。如果要算有,那恐怕也只有去年的伦敦之行了。我之所以很少出行,其除了经济的考虑外(英国的旅行比国内便宜得多),更重要的因素则是难以找到合适的同伴。俗话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话用来形容团队出行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这次的旅行则是纯属偶然。先由时真妹纸在群里问是否有人愿意前往“男人岛”。在得到上峰首肯之后,本人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此团。一则其时我正在郁闷论文的写作。过去两年在英国可谓诸事不顺,步履艰难,也实在是需要一个机会去放松心情;二则,我去年便已经有了出行该岛的机会,但是最后却不了了之。更重要的是,此号召可谓一呼百应,瞬间便得到了数十位同僚的响应。PhD们科研工作的训练在此得到了充分的诠释。几乎在短短两三小时内,我们搞定了所有的酒店预订和船票,一切只欠东风!

3月中旬的英国却来了一场大雪。这场大雪带来了英国50年来最低气温,同时也给我们送来了大风。当周一大雪和乌云渐渐散去,大风渐渐停息的时候,我们终于知道,天公此番作美,实在是有意成就我们的旅行。事实上,我们在岛上的两天中,几乎遇到了非常完美的天气。毕竟在一个素来“天有不测风云”的海岛上,不遇到下雨已经是实属万幸。当然,这是后话了。如果要说缺憾,那恐怕就是我我们必须穿着羽绒服吧。我们的旅游一共分为三天。第一天我们从兰卡到男人岛并稍作休息;第二天我们前往Port Erin和Castletown,第三天我们前往Peel和Ramsey,并赶晚班轮船回兰卡。

身在兰卡的一大好处就是我们可以就近前往Heysham港口。兰卡的Heysham港口每天有三班前往男人岛的航班,分别为早上8点,下午2点和晚上8点。我们所定的航班为下午两点半出发,傍晚时分到。这艘船非常大,大多数的英国人会把车开到船上,然后人从通道走入客舱。待船抵达目的地时,再行回到泊车甲板,将车从通道开出即可。而对于我们这些开11路的人而言,事情则会简单得多。

前往男人岛的摆渡船
前往男人岛的摆渡船

大船在海上一路乘风破浪,终于在晚上6点左右到了男人岛的首都道格拉斯。道格拉斯是个海边城市,有着美丽的海岸线。我们下船后沿着海边的步行通道一路向前走了约十分钟,便来到了我们下榻的Berkeley House。事实上,在道格拉斯沿海,几乎坐落着大大小小上百家家庭旅店。而我们所居住的Berkeley House就是其中的一家。

道格拉斯的海景房群
道格拉斯的海景房群

道格拉斯的海滩
道格拉斯的海滩

不过我们初到道格拉斯就被酒店来了个下马威。因为男人岛的酒店不仅仅要求在入住登记时付清全款,更要求所有的款项以现金支付。于是我们几个人就不得不跑到商业街上的自动取款机去取款。结果呢?Natwest的新卡(2012年之后)的卡均无法在非Natwest的取款机上取款,自然在男人岛的大多数取款机上也无法使用。好在团队中有巴克莱的用户,要不恐怕我们几个就得露宿街头了吧?

当天的晚饭我们在著名的海鲜餐馆Tanroagan Seafood Restaurant解决。这家餐馆以烹饪新鲜的鱼类和虾类闻名,并且同时上了多家餐饮指南的推介列表,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大名鼎鼎的Lonely Planet。从我们后来的感觉来看,这家餐馆的价格并不便宜,我们四个人分别点了两份“砂锅粥”,一份“炸鱼条”,一份“鱼肉餐“,共计花掉了83磅。这应该是我来英国吃的第二贵的饭了(第一贵在去年的伦敦,我们三个人吃了86磅)。不得不说说我点的那个砂锅粥。之所以称之为砂锅粥,是因为它的容器跟国内食堂砂锅粥的容器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是,它里面含有各种鱼肉、虾仁、贝类等,并没有米粒。其中混着大量的奶油(Cream)并且放入了柠檬片。以至于该食物有着一股独特的酸味。要说量,那真不小。反正后来一晚上就没饿。

尽管男人岛属于英国皇家属地,他们却有着自己独立的司法系统和自主权。比如他们的所有域名结尾都是im,即Isle of man的缩写;同时岛上也看不到其他的通讯公司,而是一个叫做Manx Telecom的公司垄断了大多数的手机3G业务和其他电信服务。由于我们的手机都是Giffgaff或者O2的,到岛上以后我们的手机都开始了国际漫游。好在O2跟Manx Telecom有协议,我使用了1.99磅/天的套餐,包括了免费接打(需支付50p的连通费)和不超过25MB的数据流量。这样在3天的旅行中,我终于可以随时使用岛上的3G网络,也可以给我LD打电话随时汇报工作了,而不用到处找wifi热点。

事实上,我们来早了。酒店老板Cindy告诉我们说男人岛最好的旅游时间是每年的5月到9月间。期间马路上会跑着马车,招手即停;山上也会有小型的火车供我们观看男人岛中部的山区风光。更重要的是,在季节适宜的时候我们可以下海游泳,或者在沙滩上晒太阳。然而就我们现在而言,我们的唯一选择只能是穿着羽绒服和贸易到处逛。当然,这也有好处:由于是淡季,游客相对不多,这样其实也给我们提供了不小的便利。只是我们没有机会坐马车,也没有机会乘坐山中的火车。不得不说有一点小小的遗憾。

由于不会喝酒,我没有跟着去酒吧,而是早早地回到酒店用iPad看了会儿书。总而言之,第一天是平淡的,却有点小兴奋。

道格拉斯的海滨大道
道格拉斯的海滨大道

 

 

Revisiting China: Arriving at Shenzhen

其实这是一篇应该早就完成的文章了。只是一直在陪女友到处玩,同时也实在是懒得面对电脑去写作和阅读。毕竟我已经面对电脑做了太多的东西了。正如我以前所写的回顾所言,读研究生最好的优势就在于可以解除网瘾。事实上,这条对于读博也适用。

跟老板申请了延长版的假期,同时因为我在第二学期并没有教学任务,于是就有了机会回国呆了7个礼拜。事实上,可能是由于学会计的原因,我所作的每一个预算都很小心。我一般不太乐意回国度过3周以下的假期,原因很简单,划不来。在亲情、爱情和现实面前,我不得不尊重现实。毕竟“温饱”方能思“各种”欲不是?

这次的回国任务很简单。首先自从女友2010年6月从武汉到深圳上班以后,我们就没有见过面。尽管现代的通讯技术和手段保证了我们的曝光率,而不用类似于忍受父辈们的那种”从此两茫茫“的境遇。然而,这种地理的阻隔所带来的因为生活圈子和环境的不同而造成的隔阂,恐怕是非常难以消除的。我想说的是,这点我女友,作为一个姑娘,是非常不容易的。

考虑到深圳与香港毗邻,而由于香港在东亚地区的国际港口地位,其往来于西欧的航班较之祖国大陆要更多,价位也更合适。考虑到我并不会有太多的行李,最终我接受了瑞士航空的航班,从苏黎世转机。殊不知,这条从苏黎世一路到香港的航线,可是类似于当年李宗仁先生归国的航线呢。只是现代技术发达,从苏黎世到香港的十三小时的航行,我不需要再中途经停各种站点,而是可以直飞了。

香港机场到深圳的七人小巴士还是不错的,尽管比较窄小的座位和150港币的价格让我嗤之以鼻。40分钟以后我已经从香港的海关进而站在了深圳关温暖而又潮湿的土地上,不得不说,金钱真的是好东西。10磅左右的代价给了我足够的效率,尽管他比公共交通贵了好多倍。不过如网上所言,香港海关对于国人的态度的确是有待加强。甚至于我回英国时,英国海关还笑眯眯的对我说了句”Welcome back!“,尽管我读书生活都花了英国纳税人的钱。

在深圳见到我家的“乖乖”,却发现似乎已经认不出来了。如果不是一个大美女直接扑进我怀里,估计我还跟雕塑一样傻乎乎的站在那里。环境的确改变人,她的打扮和显示出来的气质已与曾经的学生感觉相去甚远。看来,女人的衣柜里总是少那么一件衣服总是没有错的。因为正是这种潜在的,或是现实存在的缺憾,才促进了其气质和外在表现的进一步提高。只是有些姑娘不知何为“内外兼修”,而过度重视外表以给人以暴发户感觉罢了。

拜航班时间所赐,我并没有严重的时差问题。该航班英国晚上9点多起飞,而苏黎世起飞为当地晚上11点。在飞机上我并没有过多的去睡。毕竟我知道到达香港的时间是下午五点。睡过头的后果就是当晚无法入眠。而这后果可是要命的。类似的,我回到英国时却好好睡了一觉。因为航班回到英国的时间是早上8点。

除了因为从西北欧的苦寒之地回到现代文明的不适应外,我对深圳似乎并没有外来的感觉。或许是这么多年来在外奔波早已习惯,我每到一个新地方都不会有不适应的感觉。这种地点包括我期间所去的肇庆、广州以及湖北武穴。而深圳和香港,给我的第一印象似乎并没有那么繁华。甚至于我在回英国路过香港时,屯门等地的住宅区给我的感觉是,香港的平民生活恐怕并不是那么舒服的。毕竟不是什么人都会去关心政治和国策。对于普通人而言,他们只希望自己能够平平安安地过一辈子。

当我坐在出租车上,听着女友在跟出租车司机交代如何开车之时,我看着窗外的风景,一切看起来那么熟悉,似乎又那么陌生。是的,中国,我回来了。尽管这里没有漂亮的小洋房,没有整洁的马路,更看不到彬彬有礼的人们和人们脸上幸福的微笑。我却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真正属于我的环境。或许,这就是根的作用吧。

A Short Visit to Morecambe

It has been quite a long time since my last writing in English. It is quite hard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 why, which can be my confidence on writing in English, or just a strong willing to maintain my Chinese writing capability. However, the recent accomplishment of my first formal report to my supervisors after my coming for nearly 12 months brought me some courage of writing this post in English again.

Though I have heard about Morecambe quite soon when coming here, I have not gotten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of reaching there. In my mind, it is always quite a far place to go, especially when you are looking forward the travelling guide from Lancaster to Morecambe. But, once you have done that like me yesterday under the help of a local bus, you would find, map scaling really matters!

Morecambe is quite a beautiful and quite town by the sea, and unlike Lancaster, the first feeling of mine, is that I am really standing in U.K now! There is quite few foreigners like me, but you can hear about very pure British English everywhere. There is no Indian English, Chinglish and other strange accents any more. What it belongs, or it can present, is its quite and peaceful living style.

This is a photo that is taken near the Queen Victoria Hospital, my first destination for the terrible teeth in my mouth, and where I made the largest deal that day (It costs me 17 pounds for a 20-minute consultation). The sunshine is so warm that it help reduces the cliff feeling from the wind. However, it lasts only thirty minutes.

Not sure whether it is the carrying with a camera that I am regarded as a tourist, an old lady kindly take me to the ‘town centre’, saying that I would be able to take some shopping there. After knowing I am indeed a student from Lancaster, she’s gotten smiled, saying I should enjoy some different life in Morecambe.

High street at Morecambe

It is really hard to say where the difference is between a high street in Lancaster and here in Morecambe since their similarity on quietness. The only difference however, I could find, is the increased probability of coming across people that can speak very good English. If possible, I would like to revisit here in weekend to see how the life goes.

High street at Morecambe

Very firstly impression, I regarded it as a church, but soon I find it is in fact Barclay! Thanks to the Nikon 16-85, I would take such a photo with very close distance but with acceptable distortion.

A happy gent at the beach

Turning out the high street, there is an entrance to the beach nearby. As the old lady said, I really come to Morecambe with a wrong day. The wind blows so heavily that I wonder whether I would be taken into the sea and feed the fishes! This gent is found at the entrance, welcoming people all around the beach. But how long has he been here then?

A lovely piegon

A very interesting staff here you can see, not only in Morecambe, but also in Lancaster and Manchester, that the pigeons never feel frightened when you get close. How can you image if I am telling you that this photo above is taken with a only 16-85 lens? I wonder in most places in China, you would not have any opportunity for such a shot with a lens less than 200 mm and a reliable tripod. Here is another pigeon who is staring at me.

Another pegion

Walking along the beach is romantic, which most people would agree. However, such conclusion is only valid in a fine weather. In such a windy weather, it is really a terrible experience. However, you got good opportunities for a shot since nearly no one there!

A path to the heaven

A very good condition of taking a photo in such a weather is quite unique and interesting. Thanks to my new cheap Nikon which offers better resolution than my previous Powershot, the image is quite clear in fact. And the cloudy weather prevent the image from the disturbing of too much sunshine and the reflection from the water. The only problem is, however, the sea is becoming yellow but not blue anymore~

Shore

There is a large viewing platform near a harbour that you can walk into the very distant place to enjoy the wind. It is quite safe with fence protection and the height between the sea surface and that platform should be safe enough when a high tide happens.

Viewing platform

Walking through the platform, I suddenly find some guys fishing there. I really don’t know if such a bad weather would be good for fishing. And sitting there in a chair is really not interesting. It is too cool~

Fishing in the wind

Following is a photo from the place they are fishing. It is the end to the platform, where you got the feeling of being involved in the sea. Unlike the beach at Honolulu where you smell the commercials, here what you get is only the truth of life.

The sea

Comparing to that, I am more interested in the sight at the beach. Since it is only the place that you can enjoy both the nature and our living space. It is just like standing at the border, a border that distinguishes the human being and nature.

The quiietness

The beach

To the end

If conditioned and having my own car and driving license in hand, I would not reject of living in Morecambe. Comparing to Lancaster, Morecambe is really a better place for living. If saying there is smal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argest cities in China and UK,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reas like Morecambe should be the largest difference between UK, an old developed country, and China, which is still regarded as a big fool and ‘new money’ to the West.

Street by the beach

European style

Is Higher Price Deserved? The “G” Train of China

近日一好友问我为何最近不再更新博客,我笑而不语。其实并非我懒惰,而是我最近在家天天研究多元统计、数学分析以及Matlab和Mathematica两个软件,实在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往博客上写。与在学校的时候相比,家里的日子的确是清闲了很多。清闲的日子固然很好,但是也却给了我一个难题。那就是,平淡的日子下实在是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可以让我来写博客。

然而今天我却有了一个不错的话题。那就是新近开放的高铁。由于打算周五去上海办理赴英签证,我便下载了一个极品时刻表来查看火车时间和车次。不看则以,一看却被着实吓了一跳。说真的,我太高估“铁道部”的仁慈了。为了在沪宁线上,这个所谓的中国最富庶的地方推广所谓的VIP火车(姑且这么称之),几乎所有的沪宁间的动车都被停开,而以高铁取代之。于是立即,网上网下骂声一片。而我也来了兴趣。现在的网络技术如此发达,何不通过网络技术来对火车票价做一个简单的实证分析呢?

  1. 样本选择

    1. 票价时间

      为了能够充分显示近三年来的票价变动情况,笔者分别以2007年4月(动车组开放前),2009年7月(动车组大行其道),和2010年7月(高铁出现)三个时间段的票价和列车运行情况为依据。票价数据则来源于极品列车时刻表和盛名列车时刻表的不同历史版本。尽管软件声明其票价系软件计算结果,就本人经验而言,其票价与真实票价基本一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区间选择

      在区间选择方面,笔者选择了三条线路分别作为短、中、长旅程的参考。他们分别是:苏州-上海(<100KM),南京-上海(约300公里),武汉-广州(>1000KM)。之所以选择这三条线路,是因为前两条线路系笔者非常熟悉的线路,而最后一条线路则是笔者好友们经常光顾的。

  2. 比较结果

    下文给出了笔者初步比较的结果。由于本文系一篇博文,故而并未作出严格的分析和验证,请广大读者注意。

    1. 区间一:苏州-上海

      这条线路是笔者最为熟悉的线路,也是写这篇博文的出发点之所在。如图为高铁的票价和运行时间。

      上图的结果表明,目前苏州到上海的高铁价格(二等座)为41元,运行时间在34分钟左右。而下图则显示7月1日高铁运行前的价格情况。传统的动车在苏州-上海的运行区间内的时间为45分钟左右,二等座价格为26元。

      两者比较不难发现,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我们为了10分钟的提速而多支付了15元。对于这个十分钟的增量而言,我们支付的单价为1.5元/分。试问,这个价格合理么?难道大多数人的10分钟真的价值15元?我看不见得。

    2. 区间二:南京-上海

      与区间一相比较,区间二的距离更长,运行时间更久,而票价的差异也更大。如果说苏州-上海的票价增幅还能接受的话,那么上海-南京的票价涨幅就令人略感囊中羞涩了。下图是最新的高铁价格表。

      上图显示高铁从南京到上海的价格约为146元(二等座),其运行时间为1小时40分钟左右。让我们再来看看D字头车的价格和运行时间:

      上图的动车组列车表告诉我们,D字头列车从南京开到上海的时间在两个半小时左右,二等座价格为93元。两者相较,乘客为省下的50分钟多支付了52元。与苏州-上海的价格波动相比,此区间的增幅略小。同时这52元的增幅似乎也更值得。为了更充分显示,我同时给出最早的T字头列车价格:

      上图结果表明:T字头车从南京开到上海的时间略为3个半小时,硬座票价为47,软座票价为72。我们发现,三年前的动车组票价提升与今日的高铁价格提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略缩短一小时的路程,增加50元左右的票价)。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短短3年内,这个区间的票价已经上升了100元,为原来票价的两倍!

    3. 区间三:武汉(武昌)-广州

      这个区间的高铁开通相比较京沪线略早。之所以提出这条线路,是因为笔者有很多朋友经常往返于这条路上(他们家在湖北,却在广州深圳工作)。在毕业前夕的聚餐时,经常会听到朋友们对该线路“被高铁”的抱怨和无奈。通过数据的比较发现,与前两个笔者相对熟悉的区间相比,这条线路上的价格变化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首先让我们来看下武汉-广州的高铁价格:

      上图表明,武汉-广州的高铁票价为490元(硬座)。而笔者当时参加完中山大学博士入学复试飞回武汉的价格也不过如此(含税)。为了进一步说明高铁价格与航空机票价格(不含税)之间的差异,笔者找来了一个武汉-广州的航空票价走势图。数据来源为“去哪儿”网站。

      上图走势表明,武汉飞往广州的票价最低基本在300元左右。这样价格加上机场建设费和燃油附加税,其价格仍然未能高过高铁价格。更重要的是,航空服务的档次和级别远非铁道部那些“大姨大爷”所能比拟。试想,这样的价格,高铁的竞争优势何在?

      然而,笔者的朋友们的哀怨并非来源于此。下图显示了高铁通车以前来往于武汉与广州之间的T字头列车的价格。通过对比,笔者也了解了朋友们的苦衷。

      通过上图我们发现,在高铁开通前,武汉-广州的硬卧(下铺)的价格约为240元,仅有现在高铁的一半都不到。尽管说高铁的运行时间大大缩短,但两倍的票价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更重要的是,武汉的高铁车站远在青山,远不如武昌站和汉口站来的方便。然而可悲的是,为了突出高铁,原来的T字头列车被停开了好多趟。以至于现在的T字头列车可谓是一票难求!

  3. 结论

    1. 涨幅与收入不配比

      上述的分析表明,在2007-2010年间,我国的火车通过两个阶段的发展从普通的T字头列车上升到了G字头,而票价的涨幅也超过了100%。在获得了更快的旅行速度的同时,旅客的低价需求与铁道部的垄断行为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事实上,铁路票价的涨幅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三年中的职工工资总额的增长幅度。下图系笔者通过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制作的一个我国文革后30年来的工资增长情况。

    2. 强制性更新 vs 消费者自主选择

      如2007年时动车组开行广大的旅客所担心的那样,动车组的开行是否会让消费者难以承受。而铁道部则信誓旦旦的表明,广大旅客可以依然选择普通列车乘坐。事实上却并不如此。以上文区间二:南京-上海为例,我们不难发现原来的T字头短途列车均被D字头,而后G字头列车替换。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强制性更新行为。

      另一个观点也可以说明类似的问题。由于动车组的列车行驶速度超过了200公里/小时,当时铁道部要求动车组均不得售卖站票。但是您现在去二等座的车厢看看?尽管说现在的高铁不允许售卖站票(时速超过了300公里/小时,且加速不稳定),但是在当部门利益与消费者利益冲突时候,铁道部又会做何选择?这实在是个难以预料的问题。毕竟这些现象总是有一个官方的解释理由——“我国铁路运力非常不足”。 

      上面两图均为动车组车厢。前者是笔者屡见不鲜的,而后者的服务,本人只在宣传材料上见过。或许笔者社会地位不够吧?

    3. 制度因素:发展的最大瓶颈

      港中大的TJ和Joseph给了我们一个研究中国问题很好的框架,那就是Top-down Framework。的确,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到制度层面上。从前阶段的强制拆迁问题,到躲猫猫事件,甚至于浙江的70码,我们总是看到媒体或多或少的进行不同角度的讨论。不可否认的是,相比较30年前民众的愚昧,今天的人们的思想层次已经进步了很多。或许是一种刻意,也或许是一种无意,鲜有人对制度提出质疑。当然,这是一个敏感话题,笔者在此也不可多言。只是制度约束,会是中国发展的一大瓶颈。

  • 免责声明

    本文纯属个人娱乐所作,所有数据和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人不对文中涉及的观点和数据作任何真实性和公允性保证,同时也不承担因为本文分析所引起的任何法律后果。另外,本文谢绝任何媒体未经授权的转载或引用。文中观点不代表任何官方和个人,请广大读者自酌。

  • Travelling in Suzhou: Some Pictures

    其实这是好久以前的事情了。五一前,小梅和她同学来苏州玩。作为一个苏州本地人,自然要带她们去转转了。不过由于时间很紧,我们只是去了虎丘、拙政园和李公堤。说实话,尽管我是个苏州人,我却很少出去玩。用现在时髦的词儿,应该叫做宅吧。同时前阶段忙于考博复试,一直没有时间,说实话也没有心情来管这些照片。现在这些事情忙完,Offer也到手了,终于可以堂而皇之的来“不务正业”了。所有图片均可点击放大

    1. 第一站:虎丘

      其实自办理园林卡,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去虎丘了。对所有来苏州游玩的好友而言,虎丘是必须去的。我父亲曾不止一次说过,来了苏州,不去虎丘,那就等于没来。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否有出处。但是这至少说明了虎丘在苏州人和苏州游客心中的地位。

       

      上图分别是虎丘的憨泉和枕石。传说如果把小石头扔到枕石上,石头还能立起来,就说明了好运气。可惜我从小时候到现在,从来就没有成功过。更郁闷的是,我有时候直接把小石头放上去,它照样滚落下来。哎,呵呵。

       

      左图为虎丘的试剑石。据说吴王在得到宝剑后将其石头一劈为二,以测试宝剑的锋利度。右图则是虎丘的全景。这是一个拍照的好地点。我记得小时候这里是有人围起来专门来给人拍照赚钱的。现在这个围栏没有了,所以我也可以取到这个景致了。照片上的塔就是虎丘塔,而下方则是著名的千人石。据说是由数千名的工匠在此被杀而将石头染红了。事实上呢?这里是火山岩形成的。如果你仔细看,你会看到层次分明的条状纹。

      下面的几张图则彰显了苏州园林的景致。你可以猜猜这是什么地方。

         

      如果说是苏州另一个园林,那您就大错特错了。这是虎丘后山的人工景观。怎么样?还是很漂亮的吧?只是导游很少会把游客带到这个地方来。毕竟没有哪个旅行团的导游会傻到如此浪费时间吧?所以,以后旅游么,还是自助游比较好。跟团是最不爽的了。至于最后一张图。是我故意放在这里的。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在过去几十年的确有了飞速提高,但是人的素质呢?

    2. 第二站:拙政园

      拙政园,好象是四大名园之一。其影响力自然不可小觑。然他的门票价格也的确非常贵。尽管我曾在拙政园旁边的一个不太出名的高中读了三年书,但我却至少有15年的时间没有再踏入这个园林了。以至于在我再次踏入拙政园的大门时,我完全找不到任何感觉了。眼前的一切,我似乎都见过,却又似乎都没有见过。不过不愧是四大名园之一,其中的景致是非常不错的。

         

      尤其是最后一张,我是直接站在回廊的顶端拍的,那里正好是屋顶。从屋顶上鸟瞰整个园内的风光真的不错。而下图则是一张全景图。

    3. 第三站: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就不多说了,大家应该都知道。与我小时候所去的金鸡湖相比,现在的金鸡湖要漂亮的多。下图是在李公堤附近所拍摄的一张全景图。这张全景图由四张照片拼接而成。

    Junjun's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