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Words For My Application: A Review

近阶段总是在忙活博士入学考试的报名和海外研究生院的申请工作。说实话,GRE的考试失利还是给我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阴影。这不得不让我相信我家乡的谚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现在想来,可能是我当时也过于inherent了,Kuan的说法并没有错,GRE的Second Attempt的确是需要Confidence的,而且也是Consequenced的。无奈,我是个学会计的学生,成本-效益原则已经深深映入了我的脑海。如果说把托福考试和GRE考试仅仅当作学习英语的学费,似乎有点心有不甘。毕竟,作为学费,这个价格似乎有点高。更何况,对我这个穷光蛋而言。

其实真的申请国外学校的时候才会发现:对一个真的想出国的人而言,读经济管理类专业绝对是个大大的“杯具”。尽管说在我们英明的政府和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经济还是大有起色。但是在国际视野的比较下,我们还真是个不折不扣的发展中国家。而这样的身份则是直接造就了申请上的杯具。从寄托和太傻这两个国内最大的留学版块上我们就可以看到,最容易出国的专业基本都是理工专业。而商学院出国留学的人则是少之又少(注意:这里我不包括自己付学费)。相比较理工类专业出国的相对泛大众化,商学院的Overseas PhD项目似乎更像是精英的游戏。

从Chasedream,一个比较大的商学院论坛来看,直接从国内学校来申请美国商学院PhD的Offshore Application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尤其是申请一些顶级学校,如MIT的Sloan,Havard Business School,UCLA,Rochester等。而拒绝大陆中国学生的申请原因主要集中于两点:

  1. 语言能力:相对于Science和Engineering的学生而言,商学院对申请者的英语要求高得多。从事业发展角度来说,商学院毕业生需要更多的去进行各种商业谈判和商务写作;从学术来说,商学院的论文往往都会有大段的描述性文字来“讲故事”。试想,没有足够好的英文怎么行呢? 而大部分国内学校的毕业生的英文水平的确也没法达到这个要求(除了北清的牛人)。
  2. 研究背景:如果说英文水平是可以通过努力提高的话,那Research Background就更加要命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商学院的Faulty们的论文质量普遍难以达到国际水平。即使国内顶级学校的几个海归faculty,他们的论文也多发表在B类期刊,相当于欧美博士生的水准。试想基于如此的Faculty水平,如何能指望学生作出国际水平的研究呢?以至于我有次跟Bill开玩笑说,如果可以借给我一篇SCI的论文,不用多大的IF,我就能在学院斜着走~~。

我的猜想是,可能就是基于上述原因,才导致了很多人的曲线救国。比如北大的Heng Yue,就是在HKUST读的MPhil,然后去Purdue读了PhD。而同样北大的Guohua Jiang也是在HK读了硕士以后去Hass读了PhD。香港中文大学的年轻副教授Cong Wang则是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了硕士,然后在美国完成了博士学位。当然,也有例外,比如Wei Luo,其实还是我校友,在中南财大毕业后去了Pittsburg。

考虑到了我的比较soft的背景,以及不太对得起观众的G和T,我就没有申请美国。毕竟我可不想拿着几百美金的申请费去打水漂。要打水漂,找水塘边的瓦片就Okay。作为心理安慰,我横扫了香港的几所学校。毕竟香港的申请费相对便宜。甚至于比国内的学校报考费还便宜。例如HKU,HKUST,CUHK的申请费都是150港币,CityU是一百港币。而国内的,比如我报的中山大学,我师妹报的北大分别都是200元RMB。上财的报名费更是高达250元。最好的还是新加坡的南洋理工,PhD似乎并不需要支付申请费,只需要把Package寄过去就可以。

相比较亚洲和美国的学校,英联邦国家和欧洲的博士项目则要直接的多。比如澳洲和英国的大部分博士都是3年项目。他们的博士就像faculty一样上下班。工作时间就在各自的Office里做研究。其实想想,这样的工作压力还是很大的。毕竟他们没有美国的那种Course可以作为初到国外的缓冲。不过意识到这种差异也让我了解了为什么这些国家都需要申请者提供Research Proposal。毕竟他们需要找的是veterans,而不是什么都不会的rookie。不过相比美国那种动辄五年到七八年的博士学制,这些国家的短学制则是非常有吸引力。但是考虑到那些在这些国家的水货Master在国内造成的影响,国人对此类学校的毕业生的印象恐会打折。

当然,这些学校跟美国相比,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那就是funding的严重不足。以英国和澳大利亚为例,这些国家都是“教育产业化”的楷模。他们即使有funding,也会优先提供给自己人,比如澳洲提供给Citizen和PR,而英国则是给EU的学生。更多的,他们会对外国学生claim非常高的额外学费。这估计也是个产业化的特色吧。不过说实话,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这种自我封闭恐怕对研究水平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在这点上,New Zealand首先给出了移民和学生的优惠政策来吸引高级人才。毕竟,不说别的国家,就说中国,澳洲和新西兰都快成了高考垃圾的摇篮了。

无疑,申请这些学校是个体力活。整天转悠BBS和浏览学校的网页实在是个辛苦工作。为此,我不打算继续申请了。还是准备国内的考试比较靠谱。尽管说无论经费、设施、办公室条件、行政效率等方面,国内学校跟人家差距太大。但是毕竟轻松得多啊。人生苦短,何必搞得如此劳命?伤财就算了,毕竟我现在是跟红苗正的无产阶级,实则无财可伤也。

6 thoughts on “Some Words For My Application: A Review”

  1. 商科的申请的确比较麻烦,我有很多朋友都是自己花钱先去米国读商科master,毕业前再申请phd。但是读完master大家又没兴趣接着读phd了。

    1. 是啊,其实事实就如此。商科的PhD其实是很不好读的。而米国的Master,恕我直言,其实价值并不太大,如果不考虑它对申请PhD的帮助的话。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