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pecial Birthday: Academia and Entertainment

Christmas Birthday Stickers from Zazzle.co https://blog.gujun-sky.com估计傻瓜都知道工作是工作,娱乐是娱乐,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否则会一事无成。但是呢,在今年的圣诞节,也就是本人的生日之日,这两者却似乎找到了一个不错的交点。在这美妙的一天里,我同时完成了学术任务和娱乐任务。可谓工作与生活兼顾。不过说实话,我也累得够呛。这个故事还得从三天前的一个电话说起。那天晚上,哥们正在忙着拜读新买的《四书集注》,正在为《大学》开篇中的“齐家治国天下平”而激动不已,心情澎湃,却忽然接到研究生部的通知说要参加今天的第二届会计学院研究生学术研究研讨会,并作大会报告。一开始也没有觉得什么,毕竟咱也是久经沙场的人嘛。但是师弟的下半句却让我心慌了很久。因为他告诉我,我的报告被夹在了两位学术牛人之间,更何况,其中有一位还是在下的恩师。这下好了,关公面前耍大刀了。但是呢,我们是社会主义一块砖啊,哪里需要放哪里。于是,在下只有恭敬不如从命。

所谓喝水都能噎死人,阴沟里照样翻船理论,同时援引本人的一贯遭遇,此次演讲注定不会那么顺利。事实再一次验证了统计学的重要性。先不说我只有两天时间来准备PPT和讲稿,光演讲时候的PPT自动往前跑就让我非常郁闷,以至于我今天毫无演讲的性质和激情。脑子里的那些理论,假设都被抛开了。更多的,我一边在讲,一般在小心防备着我的PPT自动往前走(刚测试发现,这可能是03和07的不兼容性的一个Bug,出现于某些特定情况)。同时,这个报告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永远不要用中文去报告自己用英文写的论文。那过程绝对是自虐。今天我不得不一边看着PPT,一边把脑子里的英文换成中文再说出来。于是开始了舌头打结,语无伦次。好在,这不是太高级的会议。不过我那敬爱的老板的表情还是让我着实来了一身冷汗。哎,太年轻啊,定力不行。

下午跟着同门好友跑到西苑唱歌去了。你别说,KTV还真是个发泄的好东西。尽管这种事情多少有点损人利己。在给被人带来了极其恐怖的噪音之后,自身的感觉会变得非常轻松。同时,我也跑回去领了个奖。在唐院长最后宣布我名字的时候,那感觉还是非常爽的。上台领奖时候还是很兴奋的。难怪那些影星影帝会在颁奖典礼上语无伦次的感谢什么CCTV,MTV之类的。哎,看来如此感谢,如此言语也都是非条件反射啊。

晚上在南苑吃的,建霞弄来了一个漂亮的蛋糕。如果说蛋糕本身没什么,关键在于情意之类的话,那恐怕有点假。毕竟我还是个好吃的主儿。不过跟同门的师兄师妹们一起过生日的感觉真是不错的,温馨而充实。加上我的4+1(此为张院长原创,4为四位学术牛人,1为在下),我真是在生日这一天找到了学术和娱乐的完美结合点。但是,我绝对不认为这是个帕贝托改进,因为,我实在是太累了。

其实坦言,学术研究的确是需要激励的。我很羡慕学术班的人有如此好的条件。但是呢,也为大多数人的身在福中不知福而感到可惜。当然,人各有志,学术也不是唯一出路。正如我以前所言,在这里,我们选择的学术道路可能是曲折的,甚至是郁闷的,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坚持下来是要点道行的。所幸,本人遇到了很好的老板,也得到了比较多的激励。在这些激励下,我现在的成果其实还是比较悲惨的。之所以要感谢老板,原因很简单。有句老话“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问题是,如果没有师父领进门,您老难道还打算在门外修行不成?当然,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得道。可是,我们皆凡人。

原本以为今年一年都不会有学术会议上的记录,没想到今天却填上了这一空白。尽管这会级别不高,收益却不低啊。

Long-term Decision V.S.Shrt-seeing actions: from a TV Show

最近因为事情太多,总是变得无比烦闷和暴躁。似乎一瞬间,自己什么都不是了,自己什么都不会做了。过去的两年的研究生也白读了,以前做的研究现在看来也是错误百出,非常幼稚。然而,看了今天听听给我推荐的《一代大商孟洛川》。我突然似乎了解到了一些东西。该剧情节跌宕起伏,很有励志的效果。但是,与《大宅门》,《乔家大院》等类似题材的电视剧相比,我个人认为,此剧最出彩的地方,恰恰就是在本剧一开始主人公的恩师的一番教诲。

这番教诲初次听来似乎有些老调重弹,尽管我们无法准确回忆这些语句究竟出自于哪里。但是,让我越来越信服的是,当你有了一些相关的阅历以后,你才能更好地去理解经典。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是那些在学术场傻上追逐三分利的小商小贩,却不会真正的去全局的、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此类说法似乎永久性被我们定格在了思想道德课本或者政治课本上。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很可悲的失败。举一个学术上的例子就可以说明。会计学和财务学界的论文似乎永远都在微观层面上转悠。我们讨论的话题永远就是公司是否盈利,股票是否可以顺利买卖,似乎没有人考虑过个别公司的逐利是否会对征稿个社会的福利造成影响。而传统的经济学研究中,福利分析是很重要的。很难想象一票经济学研究不去考虑福利问题。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们是在像销商人一样在做研究,却没有大商人的研究和气魄。或许,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吧。

而另一项让我感慨的则是关于“给予”的探讨。其实这是上一段讨论的一个范例。之所以单列出来,是因为我觉得这个更直接理解,而且也是更有用的。而能否做到“给予”则是一门非常大的学问。更多的,这个问题可以推广到很多社会问题。比如我们的拆迁问题。我们的政府什么时候会真正像大国一样为民牟利呢?其实这就是一种给予问题。当政府给予了拆迁户一些恩惠时候,拆迁办就会更得人心从而提高效率;在大学里,行政人员和教授的关系总是不好。这似乎成了一条国内通用潜规则。究其原因,也是出在了“给予”上。同样,公交车让座问题等都可以纳入。这让我想到了一句数学家的名言,最简单的方程式有时候是最不好解释的。

最后要提到的一句话,则是来自主人公的母亲——“今天失败到了这个地步,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就从这里给我滚下去,要么就像一个男人一样站起来。”。事实上,我们现在总是面对各种压力,升学,工作,人际关系,信任危机,甚至于我们最不愿意被提起的潜规则。但是这些问题是我们能改变的么?不是的,我们只能去适应。所以,我们不要杞人忧天,我们要尽可呢想清楚我们可以预见的。后悔是数学没学好的典型表现。试想,一个连先验概率和后验概率都不俄区分的人,显然不会学好贝叶斯模型,更不可能学好数学了。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我的博文:君子坦荡荡!

LYX: A New Written Instrument

经过几天的奋斗,终于完成了研究计划的初稿。12页的英文写作果然不是闹着玩的。累的我差点小命送掉。不过这次我也得到了一个教训,那就是,只有自己熟悉的东西才能做好,永远不要轻易去尝试你所不了解的事情。不过首当其冲要感谢的,则是我在Linux下新伙伴,LYX。这个系统同时给了我LATEX系统的便捷,也让我享受到了可视化编辑的乐趣。我之所以喜欢LATEX,是因为在我结束了最后一个字符的同时,我的文本排版也在倾刻间完成了。这是Word系统远远不能比拟的。

我不知道现在新版本的LYX是否支持了JabRef的管道功能。至少在我于Windows系统上使用LYX 1.5的时候,该项功能是不支持的。在LYX中输入参考文献的唯一方法是直接在系统自带的BiBTEX中跟据Key来寻找。这是一个非常费力而且容易出错的工作。尤其是对于我这样的习惯Endnote的人而言,不能从文献管理工具直接插入Citation,而是需要如此的手工操作直接就是一场噩梦。另外,如Bill所言,Java在Linux下的执行效率相当高,这也为我电脑上流畅运行JabRef提供了保证。

说到JabRef,我不得不同时提到另一个工具。该工具是Firefox下的插件,叫做Zotero。这个插件可以非常高效从Google Scholar,JSTOR等数据库中快速提取Reference,并且记录。此类技术,比较Endnote的导入工作,显得更进了一步。当然,不可否认,Endnote可以使用大部分英文数据库的Direct Export。这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最后要提到的Bibtex的自动生成Reference。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BiBtex显示的效果要比Endnote要漂亮。Lyx还有一个很人性化的功能。就是你在插入Citation的同时,可以选择显示方法,比如王小二(2009)要改成(王小二,2009)。这点比Endnote需要手工修改来的容易的多。

总而言之,我觉得Ubuntu+Lyx+Zotero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绝对不亚于Windows+Word+Endnote。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试试看哦。

Linux: My New Working System

对于大多数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Linux应该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事实上,这是一个基于UNIX构架的个人版系统。它的计算性能非常优秀。著名的Matlab,Mathematica等工具在Linux环境下都有着远胜于Windows平台的表现。而科研写作工具Latex的配置也比windows下高效和便捷的多。只是由于我们的研究很少使用这类“高级”工具,而且中文论文也必须使用Word文档来投稿,这个好东西自然就入不了大多数人的法眼了。

其实我知道Linux差不多已经有十多年了,第一次使用发行版是在迅达的家中。当时我们对Linux都有着一种神奇的向往,而他当时也有个人电脑可以用来尝鲜。记得当时市场上有卖Redhat的套装,78元,一个大盒子,10张光盘。只是当时作为高中生的我们,78元的价格还是略显太贵,最后他选择了Fedoral,版本号记不得了。当时第一次看到这个系统的感觉就是新奇,但是我却死活想不出来这个系统可以用来干吗。更多的,在当时56K 的时代,网络下载软件还是一种奢侈行为的年代,使用Linux是属于典型“折腾”行为。毕竟我们没有使用它来替代Windows的足够好的理由。

在我有了个人电脑的时候,Linux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dhat似乎已经不再做桌面系统,而是直接将其交给了社区来管理,fedoral倒是依然健在,不过似乎也是社区发行版,网上有了足够多的Linux社区,讨论版和个人博客。市场上似乎也很少看到盒装发行版。更多的Linux则是直接从网络上下载。Linux下的软件也丰富了很多。更方便的是,使用Linux几乎不会遇到版权方面的问题,毕竟这个平台下的大多数软件都是开源的。(当然,使用Matlab的话,我目前还只能继续盗版,毕竟正版价格对我来说还是个天文数字。期间我第一次接触了Ubuntu,当时是7.04,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其中有一段曼德拉的关于世界和平的讲话。

这次使用Ubuntu 9.10,则是我第一次真正的把系统用于工作环境。因为在此系统下使用和安装Lyx(一个Latex的前端,免除了写大量代码的麻烦)都很方便,系统会根据其依赖(Dependence )自动安装所需要的package,这点比Windows 要方便了很多。当然,出于偷懒,我只是使用了系统自带的channel来安装了软件,却没有去从外部源安装。事实上,使用lyx写作省去了我大量的排版工作,只是,我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去使用中文,我尝试了xetex,却似乎有错误。xecjk无法正确加载。好在我目前写的几乎都是英文。

至于即时通讯,Pidgin作了个很好的典范,ibus提供的输入法尽管没有网络更新,但是却也很好用。一点儿也不逊于Windows下的Google 拼音。总而言之,这是个非常适合研究人员来用的平台。

PS :我现在使用的是BLOGTK 来写作的,但是这个编辑器不支持直接离线插入图片,搞得有点像当年学Cdida时候的HTML编辑器。有什么好的编辑器推荐下阿。

Goodbye! North America and My American Dream!

image Quite a long time I denied all the requests from my heart of writing a post in English, the reason can be quite simple. The failure on GRE directly abandoned me the American dream; what’s more, it deeply hurts my passion to my future life in years. In the past days, weeks and months, again and again, I have tried to imagine my life, a big house, a tenured position. But now, everything is gone. And, my purpose of learning this language has become invalid as well. Even till now, I don’t think the English can be useful for my graduate study in China, since most PhD candidates in the major of accounting are without good competenc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such faults are also retained by most professors as well. in contrary, such competence may cause envy from colleague sometimes.

I can hardly remember when I devote myself to the study of this language. I admit that I never met the top level, since I never entered a top primary school, middle school, college, and the graduate school. But undoubtedly the American dream works. During the high school, I started to read some English newspapers, listening to the VOA News, and to chat with my English teachers and friends in English. Obviously such activities help me build a solid foundation, which is still beneficial today. (Just imagine how many students are still fighting for oral and listening sections).

The failure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directly abandoned my improvement of English. The teachers for students of the technical school are that poor, that the memory of the English courses at that time is only the tricks, like the faults of the pronunciation, verbal and grammars from the teacher. And CET-4 and 6 are passed respectively, though the scores were not very high, but identical to my competence. Frankly, there is little improvement on my English during the four year study in college.

A great improvement of English competence comes to me when I entered the graduate school. For the research purpose, I have to read many papers from top journals written English. Obviously, good competence on reading formed since high school brings me great benefit. Even till today, I am still quite pride that very few graduate students around can take a faster speed than my reading. (A younger student used to acknowledge her greater amount of reading, while after some talking;  it is found she only read the abstract and conclusion).  And what’s more, the failure of GRE can not only mean failure, in fact, I learned how to write in a formal way. Without such training, I don’t think I can write an English paper and present in Hawaii.

Anyway, the GRE is failed, and my American dream is breaking down. With the concern of my willing to be a research, professor or so, PhD is an optimized choice still, since its honored acceptance here in China.  I will fight for some top universities in China, no other school will be considered since its limitation on marketplace. I don’t want to be a loser when graduated in three or four years.

Thanks for my brother; it is your help and encouragement that bring me confidence and broadened horizon;

Thanks for my parents; it is your help and support on my feeding up that I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make these attempts, though they are not successful;

Thanks for my uncle and aunt; it is your kind suggestion that prevent me from making wrong decisions;

Thanks for my uncle Yang yang, to be specific; you give me too much, courage, confidence, horizon and the meaning of a human being;

And thanks for Mr. Zhou and Ms. Luo; it is your encouragement during my early stages that I can obtain all these capabilities;

As a final, thanks for Peng and my present professor, though we have only a connection for less than three years, your determination and encouragement help I learn to be a rookie researcher. I am convinced what you taught me can be beneficial when doing independent research in future.

Reading the Blogs: The Way You Understand Him

image 今天终于开始着手准备国内的博士考试,尽管两次GRE的悲剧很是让我伤心,一度让我都没有了自信并在博客上发了大量的牢骚(如某某某某),以至于我对所有的“绣球”都来者不拒。非常感谢我姐在关键时候对我的激励,使我顿然醒悟,其实我并不是我想的那么没用,或许我也需要做些事情来证明自己。但是这种转变很容易因为年轻而变得锋芒毕露。锋芒毕露最要命的问题就是会让人很不爽,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或许就是这个意思吧。一些本来没打算伤害别人的事情却会因不太恰当的做法而出问题。如果再加上信息不对称,信息成本过高等问题的话,这个现象会更严重。

晚上看书看累了,在Google上闲逛(我一直有这种习惯),利用某一个关键字,居然很轻松的找到了我的一位至交好友的博客。这点事实上是让我非常吃惊的。因为他在我眼里似乎并不是一个非常喜欢接受新技术的人。我仔仔细细看完了这个非常素雅的博客的所有的日志。说实话,我心里起了非常大的波澜。因为这个博客帮我降低了非常大的信息成本,而同时也给了我一个Access进入了我这位朋友我所不知道的另一面。他那种内心的细腻,男人的坦荡,以及我们做研究的人所需要的那种心思缜密,都在那字里行间彰显无遗。相比较我们学校另一位教授的博客而言,我朋友的博客尽管没有那样工整的排版,却显然更具有可读性。因为,它们更能打动人。作为一名博客读者,我所关注的永远是原创和内容,而不仅仅是排版。

阅读博客,同读文章一样,也是分类的。我见过的博客往往包括了三类人。第一类的博客是我一般都不去的,它们往往是我们所谓的垃圾博客,里面的文章毫无原创性可言,都是一些网上摘录的东西,不多说;第二类,是博客的大多数,就是新浪,搜狐等等的托管博客(不包括熟人的)。托管博客往往都是偏文科工作性质,并没有技术或者动力去自己捣鼓一个博客的人。当然,第一类所谈的垃圾博客不包括在内。这类博客往往会有很多不错的文章,比如一些时尚热点的评论,以及一些名人博客。但是这类博客有被微博给侵占的危险。因为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在电脑前码一大堆字的。而最后一类,则是我基本每天都要报到的博客,基本属于我朋友们的博客。因为这样可以每天知道我的朋友们在关注什么,在做什么,在想什么。事实上,这本身也寄托着我本人对朋友们的一种思念。

至于博客的写作,则也有很大的讲究。比如我前面所提的那位朋友,他的博客更多显示了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兴趣。这种博客是最符合博客的初衷的。第二类则是技术博客,比如我朋友Bill,他是个技术狂人,经常在博客上讨论一些技术问题,而这些帖子对我而言基本是可以跳过的,但每次看到技术贴,我都会知道,他一直在努力(哪家的广告词?),至于第三类,则是一些广告博客,比如Wordpress的官方博客,Google Analytics的官方博客等等。而至于我自己的Junjun’s Home?呵呵,我自己都说不清楚,尽管我倾向于第一类,但是有时候也讨论一些“不入流的”IT题目。

该睡觉了,就写这么多了,祝我那位朋友每天好心情。至于地址嘛,我还是不公开了吧。

对了,有玩博客朋友可以考虑Follow我哦

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gujun1225

Twitter:@gujun1225

Graduate Students in China: Depression Only

摘要: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戏,那么在天朝上研究生将会是您人生重要的一课。本文以经济学基础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非现实,调侃等非正常逻辑思维和手法展现了我天朝研究生生活之特色。本文发现,同发达国家,以及大多数新兴市场的研究生生活相比,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更多的激情与刺激,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博弈过程。限于篇幅,本文仅抛砖,并未提供严格数理分析以及福利分析。此等可作后续研究之方向。

或许我就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以至于到了研究生快毕业的时候才对研究生生活,尤其是中国研究生的悲哀,有了一次初步的了解。话说,做学术的人需要淡泊名利,更需要有那种执着到犯傻的地步。现在我懂了。因为在你能够真正的看破红尘之前,想做很好的研究真是难上加难。高水平研究本身已经对人的智商和体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但是要做到完全抗干扰,却是万万难以办到的。在这里,我们终于知道了一般均衡严格假设在现实条件下的苍白无力,也知道了Nash教授几十年前那薄薄的几张纸的毕业论文所包含的能量。

在转型经济和新兴市场中,监管往往是非常薄弱的,而薄弱的监管往往会带来一大堆的问题,比如人性的丑恶可以极大的得到发挥。因为在这个环境里,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对过度的行为并没有约束力,而基于人性最本质判断的道德标准则可能由于人文素质等原因而趋于消逝。这其实是一种很危险的状态,因为秩序已经不再存在,任何人都可以做本性的决策。而亚洲教授,无论是在北美,欧洲,大洋洲还是亚洲本身,口碑都不是很好,或许就是基于这样一种制度背景吧。难怪某BBS上有位哥们说,在亚洲出生不是我们的错,但是在亚洲上学那就真是我们自己的不对了。但是在预算约束下,这种行为无疑成为了“被次优化”的一个结果。

作为转型经济的一个特例,我们伟大的天朝,则是更是发扬了这种曲折不挠的精神。基于人民是XX主人的原则,研究生们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了学校和自己的主人。在亚洲其他地区的那种高额奖学金加补助来招纳Push对象的资本主义策略是我们所不耻的。更多的,我们是自觉的新新人类。我们自己支付自己的学费,然后感激涕淋的领到了10%的回扣,我们享受着1.3-1.5倍的平均物价和房租,享受着农民工般的待遇。更有甚者,著名的投入产出模型在此也失去了诺贝尔奖的光辉,因为这个模型实在无法解释在产出几乎为0的情况下,却有着高额货币资本和劳动力资本的双重投入。此种状况,想必凯恩斯教授从坟墓里爬出来都没法解释啊。算了,还是去求脚下马克思教授和恩格斯专家吧,或许资本论的第四卷题目可以是:Higher Education in Socialism: Asymmetric Role on Input and Output

这里还是个博弈论的试验场。博弈论的精髓“根据对方的策略来决定自己的策略”得到了完美的诠释,贝叶斯均衡在这里有着完美的用武之地,因为你发现先念概率永远是笑话。想考博士么?来吧,我们绝对“以人为本”。怎么说?你有丰富的科研经历?你有很好的外语基础?哈哈,对不起,亲爱的,以”人”为本说的可不是你,是你的推荐人。没有推荐人?你以为你是商鞅?没人推荐,恐怕您的一身武艺只能自己拿个DV拍下来看着玩了。再说了,就算是商鞅,他老人家还不是照样被完美分解了。同样,这里也需要转型经济理论来说事儿。在转型经济下,(省略若干字),Relationship可是最重要的,跟美国教授拿着自己的声誉去推荐人是两码事儿。要知道,我们是礼仪之邦,我们讲究礼尚往来,同时要求迎来送往。

不过既然是转型经济,那就不是个均衡状态,就会有发生转变的时候。事实也如此,在某些经济和人文素质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的某些区域,此类单纯的犯傻行为已经得到了逐步的纠正。Output已经不再是0,货币资本终于开始由方程的一方挪到了另一方。严重倾斜的天平慢慢开始平躺。但是新问题也来了。基于这些地区特殊的治理结构,这些地区中的学校开始了蜜月期。什么叫做蜜月期?非诚勿扰!

谨以此文献给同在一条战壕里的兄弟姐妹们!

注:对阅读此文深感困惑的朋友们而言,尝试一下研究生生活将有助于促进您对本文的理解。

声明:此文系头脑发热胡思乱想基于非理性思维所作,仅供饭后消遣,持不同观点者请绕道。

Delicious Food in Suzhou: For Breakfast

今晚破天荒的吃了两个菜还加一只大鸡腿,终于暂时遏制住了我肚子里的馋虫。不知道是不是冬天的原因,最近的胃口出奇的好。看《永远的普罗旺斯》里说,法国人在冬天也总是猫在家里大吃。当然了,我们这武汉倒数第一的食堂自然是无法与举世闻名的法国大餐相媲美的了。近日总是有很多身边的朋友已经,或者在考虑去苏州旅游,而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苏州人,回答他们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自然也就不在话下啦。在所有关于苏州的问题中,吃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苏州的饮食,讲究清淡,精致,更讲究一种品质。这点与武汉的饮食习惯大不相同,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会对苏州的吃比较有兴趣吧。但是不得不说明的是,这篇文章其实对打算在苏州生活的朋友们更有价值,而作为游客,可能比较难。就像一个来到武汉的游客,他去品尝小吃的地方基本是户部巷和首义园,却不会像我们这样钻到坊间去。但是脱离了坊间的民意的小吃往往其代表性也大大了折扣。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涉及苏州日常百姓的饮食,同时与我这两年多来在武汉的生活经历相对应。其中涉及的某些信息可能已经过时,还请多多自行查实。毕竟,这篇文章更多的是我的回忆和理解,而不是苏州版的《米其林指南》。

fangxin_breakfast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而小吃和点心的一大功能就是解决广大群众的早饭问题。在早饭问题处理上,武汉和苏州的差距非常大。普通苏州家庭的早饭都是自己准备的,作为传统的苏州人,早饭一般是米粥,或加以油条,或加腌菜。个人感觉这是最没有贫富差距的行为(上初中时,我会路过学士街,经常看到很多大餐馆的老板坐在门口喝粥)。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武汉人似乎更喜欢在外面买吃的。在大清早的武汉街头,你经常可以看到各式美味,当然,热干面大叔和豆皮大姐肯定是主角,而一杯豆浆往往是少不了的配角。

youtiao 当然,苏州在90年代转型以后,生活节奏也在加快,而也有很多人开始没有时间做早饭。但是在苏州,在外面用早餐显然不是个太明智的选择。对于讲究卫生条件的大多数人而言,放心早餐车(不知道现在改名没?)似乎是唯一的选择。但是很可悲,他们大多没有武汉朋友的口服,因为由于标准化经营的问题,这种鬼车卖的东西几乎都是一样的,无论你在苏州城的东边南边,西边还是北边。(左图为苏州放心早餐车)。其实在放心早餐车出来以前,最常见的早餐莫过于大街小巷的大饼油条摊点。其中有一门技术就是拿一根筷子,从油条的中间穿进去,然后直接提着回家。如果技术不过硬,那就只有用个篓子装回去了啊。

noodle-pork 倘若在假日,则事情完全不同了。平日里不太拥挤的百年老字号的生意会变得超级的好,大家会带着自己的家人,孩子一同出去吃早饭。而其中苏式汤面是大多数人首选。比较著名的面馆有朱鸿兴,陆长兴等等。而我个人比较中意,也乐于向朋友们推荐的,则正是这些姑苏汤面。如果正宗的话,他们的汤料往往油而不腻,而且每家店都有各自的特点。诸位可以自行Google。与大多数地方的汤面不同,或许也与苏州本地食客的口味有关,这汤面吃起来有点甜甜的,难怪我一个常去苏州的哥们跟我抱怨说苏州人是不是把糖放到面汤里去了?而且与现在的很多高价面不同,传统的苏州食客往往中意爆鱼面(不知道写错没?),焖肉面(我高中时候吃了N次),还有略微高级的鳝糊面和虾仁面等。而这些面,其实往往都会因为它们的朴素而蜷缩在面馆中价格牌上的角落里而不被大多数第一次来苏的朋友们所注意。

shaomai 除了汤面,大多数的苏州食客也会去点一些面点。当然这些面点不是北方常见的馒头和包子了。尽管我也对肉包子情有独钟。 不过就我所了解的传统做法一般更多的是去点小笼馒头和汤包,或者烧卖。就烧卖而言,近水台的烧卖是做的不错的了。小时候因shengjianmantou为离家比较近,周末我总会被母亲带去,以作为一周来“良好表现”的奖赏。但是自从我去外地上学以后,同时也因为我家搬离那个区域,我就很少去了。想来大概也有10多年了吧。汤包和小笼馒头的做法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彰显了当地婉约的人文特色。小小的面点从面料到肉馅以及配料都是大有讲究,不可甜,不可腻,更不可过咸或过淡。而据说老食客品尝此类点心,最重要的就是其中所含的一口汤水。而这汤水,也点出了江南面点的特色。从此处派生出来的,则是一种称为生煎馒头的东西。那也是我的另一项最爱,我的感觉是它融入了汤包和小笼的做法(里面有很不错的汤汁),同时加入了锅贴的那种生煎的做法。若无经验的话,经常会因为其突然喷出来的汤汁搞得狼狈不堪。武汉也有类似的东西,被称为煎包,不过无论是品相,做工还是配量都与此相去甚远,不可同日而语。

绿杨馄饨 作为汤面的替代品,馄饨在苏州的饮食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比较有名的就是苏州的绿杨馄饨店。我小时经常去,但是现在的品质有下降的趋势。作为一家传统的小店,他也经营了很多其他上面所涉及的点心。不过我始终认为馄饨才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他们家的馄饨,我实在是了解不多。不过它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不错的(不过据说现在他们有的分店做的并不好)。不过有朋友去苏州还是可以去尝尝的。不过记住哦,是馄饨,不是饺子。饺子是北方的。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馄饨的要求跟汤包有些许类似,也是要求皮薄,馅儿厚。至于馄饨汤嘛,恕我直言,我觉得它就是清汤,没什么好说。不过右边图上这碗叫做什么蟹粉鸡丝馄饨,是绿杨馄饨店的招牌,可千万别错过哦。

苏州的早点品种是不少的,我就不一一道来了,这里只是蜻蜓点水,更多的有待大家去发掘。而苏州的很多小吃也都附带了很多传说和故事,如果有机会,大伙儿可以去读下苏州地区的乡土教材,或者Google。我这里就不重复了。与武汉这里的小吃相比,苏州的小吃更多的突出的是“鲜”,讲究原汁原味,却不是如武汉的早点更多的靠花生酱,辣椒等来直接给予感官的刺激。同时苏州的小吃做工相对讲究,追求色、香、味。更多的,他们是艺术品,而不仅仅是食品。

在下来的篇章中,我会更多的来介绍一些苏州的地方菜肴,民间小吃和节日特殊饮食等,欢迎大家前来踩踩。

Snow in November: The Miracle of Weather

昨晚的天气预报和寒流警告终于没有再次验证湖北天气预报的不准确性。今天早上起床就看到了对面房顶的白雪。中午出门吃饭,看到的都是羽绒服和围脖,俨然一副冬季恋歌里面的情景,使我不得不怀疑我现在是否真的生活在十一月的武汉。QQ面板上的天气预报显示,未来几天的最低温度已经到了0度以下。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冬天来了。

这里上几张在阳台上拍到的照片,我实在没兴趣冒着大雪在校园里拍雪景。这是早上的情景

001

而中午时分,雪比较大,绿色的树叶也都披上了白色的“羽绒服”。

Snow in Nov.2009 001

如果还不过瘾,我们再来看看房顶吧,我站在门口拍的,上面都是瓷砖,有对自己溜冰技术过硬的哥们姐们可以试下,机会来了。

Snow in Nov.2009 004

Snow in Nov.2009 005

这张照片可以看到雪花,不过不清晰。有哪位高手有经验的话,可以传授下怎么打雪花。

Snow in Nov.2009 003

这场雪真的很难得,也很奇怪,特此写一篇日志以作纪念。

Blog Crashed: Unexpected Accident

My blog got crashed for the whole day yesterday when I tried to update the wordpress into the new version of 2.8.6, which was released that day. The detailed reason that can explain why this happen is still unknown yet. Though my blog is now working again, I suppose it necessary to write it down with pieces of words.

The problem that I come across is that when i am updating the new files from the local disk to the server, and the old files are overwritten, the connection was rejected by the server with the message saying ‘I can’t accept more than 2 connections”.Then the result seems to be more serious than expected, perhaps it is the difference on the versions of the system, that the system got crashed, you can only see the file list with the title of ‘index /’ without the original blog sites. I don’t know if it is the problem on the server, or that of my campus network, whose instability cause overloading attempts to login that lead to the rejection from the server. Anyway, the system is okay now and I have uploaded the files again.

In fact, we should not, and we have no excuse to complain much about this. Comparing to the other free hosting providers, 000webhost has offered much larger disk space, limitation on traffic, and good stability on servers. Though we are bearing the limitation on the amount of files that can be stored on FTP server for 6000, which is adequate for the personal blogs like mine, as well as the limitation on connections for only two, which is reasonable. However, you will always being warned of exceeding connections, but you can hardly understand why it happen. What you can do is to wait for three minutes, which is called inactivity, according to the guidelines officially. Well, thank goodness that there is no http header restriction, which is quite a terrible problem and it took my friend Bill days to get that done.

PS: The weather these days is getting really chilly, is it the cold that get the server frozen? hah, just a trick.

Junjun's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