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Protection in China: A Long Way to Go

前阶段就有Google扫描书和百度文库闹得沸沸扬扬,可惜我当时非常忙(当然那,我现在依然很忙),根本没有时间去写一个博客。事实上,每次提到国内的版权保护,我都是非常痛心的。而这次京东那个不学无术的二愣子的报告,则让我不得不来静下心,抽三十分钟来写一个博客,以表达我的一些看法了。

  1. 何谓正版?

    提到版权保护,我们首先会说到底两个词就是“正版”和“盗版”。在进一步阐述之前,我很想问诸位一下,什么是正版?什么是盗版?正盗版的区分就如你们说的那么简单么?为了简单阐述,我给出下面两个例子:

    1. 案例一:来自联想公司的正版Win7

      在联想进行Win7升级时候,我花了86.5元的价格,利用虚假信息,搞到了一份Win7的光盘。我拿回家,装在了自己的电脑上,而后激活之。通过了微软在线的验证,所以说,我用的是正版。

    2. 案例二:我上网下载了一个大客户版

      做科研的朋友都会知道有个软件叫做Endnote。因为工作关系,我从网上找到了美国某大学的一个VOL(批量授权)版本,正常安装并使用了。因为这个软件自带证书,所以我使用的也是正版

    上述两个是非常极端的例子,也是被广大朋友所忽略的。因为我们所认为的正版盗版,都是这样一个概念,那就是,无论使用何种方式,我就取得正版授权了。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序列号验证只是个手段,而真正能够区分软件正盗版的,则是软件的授权协议。上述的案例其实都有足够证据证明序列号的合法,但是他们就一定是正版么?未必。上述的案例中,两位主人公已经赤裸裸的违反了人家的授权协议了。而一旦违反这类协议,该副本即可认定为非法授权。

  2. 为什么要使用正版?

    在欧美,这个问题是一个法律问题,无容置疑。而在天朝这种人治大于法治的地方,从道义上去理解恐怕更为合适。我不是政治老师,也不像在这里絮絮叨叨的去重复“四化建设”之类的大道理。我只想问困惑中的人们一句话:你愿意把你自己辛辛苦苦装修好的房子拱手提供给别人免费使用么?

    看到Cnbeta上很多人用CPU和正版软件做比较,理由是,CPU的成本比软件高得多。软件也就一张光盘而已。看到这个评论,我真的非常惋惜。我不仅仅是惋惜这位高人的“智商”,更为我们的教育而惋惜。试问这位高人,如果我告诉你很多软件连CD光盘都不给你,而只是通过电子邮件发一个序列号给你,你是不是认为软件就是0成本了?

    我们知道CPU是靠工人造出来的,那么软件呢?你知道么,软件是大量的IT民工弄出来的。对你来说鼠标一个小小的动作,一个单击,一个双击或者一个拖拽,背后却是几十行的代码啊。而你使用的软件,背后则是一群程序员日复一日奋战的结果,其中还不包括工程师们的冥思苦想和某人或者某个团队的创意。如果把这些东西加起来,您还认为这是个不需要成本的东西么?

    而作为一个正版用户,我至少做了两件事情:

    • 对别人工作的肯定。正是因为别人的辛勤工作才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变得容易,我们不该付费么?
    • 对自己的保障。我估计天朝普通朋友们很少有使用正版软件的机会,也就没有什么机会去接触技术支持和客服。试想,在你工作出问题的时候,你是愿意花一天去Google呢?还是几分钟一个电话搞定?而你的代价,只是你原来就应该支付的软件授权费用而已
  3. 我坚持使用盗版,因为我坚信。。。

    对于一个常去BBS的老鸟,很多东西我们其实都耳熟能详。而我们常见的一些理由有:

    • 跟美国比,我的工资太低了

      好吧,工资低不是你的错,全民收入标准都很低也不是你的错。但是,使用盗版就是你的不对了。难道说你没有钱就可以去超市拿东西不给钱么?要知道,很多开源软件是不收费的,而他们也并不难用。事实上,很多东西好用的很。

    • 我们授权费用清政府给我们出了

      对于这个答案,如果是笑话,我可以理解。如果当真,我就只能说你2了。且不说这是一种狭隘民族主义云云,这些赔款你知道是干嘛的么?同样的,一战以后,我们也拿到了“庚子赔款”,甚至于很多现在著名科学家和学者,都是靠着它出去的。难道说,现在老外到中国来旅游业可以不花钱?因为他们给过了。

    • 别人都用盗版,为啥我要买正版?

      好吧,那别人跳楼你也去? 与此类似的是,老外也有很多人用盗版啊。好吧,那么老外那么多人用正版的你咋不去学学呢?呵呵

    上述笑话,估计大家也看过不少。甚至有人会发到QQ群里。针对这些人,我只能说,玷污自己可以,请不要玷污别人。毕竟,大多数人还是很明智的。

    最后我只想说,版权保护,我们任总而道远。这不仅仅是收入的问题,而是一个与国民素质有关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际形象的问题。

  4. 解决问题的根源:教育

    通过以上种种简单的列举,或者我们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我们会发现:其实要提知识产权保护,最根本的还是提高国民的素质和观念。观念不更新,教育不提上来,一切都是空谈。

    经常有人告诉我说老外非常惧怕我们这些没有信仰的中国人。为什么呢?因为一旦没有信仰,我们就丧失了很多道德约束(老外的逻辑)。而在这种情况下,人性(humanity)已经什么都不是了。为了自己的私利,我们什么都可以做出来。因为,我们不会害怕主的怪罪,我们不会害怕上苍的惩罚,因为我们是唯物主义者。

    这样的逻辑固然是可悲的。身为中国人,听到这种论调我也是非常痛心的。但是呢,转念一想,其实也不是不无道理啊。试想我们的官二代和富二代为什么会如此有恃无恐?其实这跟缺乏道德约束也有一定的关系。以盗版为例,其实有时候去主动购买一张正版CD,去购买一本中文书籍,更多的是一种道德行为。

    但是我们的教育刻意提醒过么?好像没有。如果我没有记错,我学电脑时候使用的就是清一色的盗版。从DOS一直到Windows系统。在国内的学校读书,我见过了太多的盗版,甚至番茄花园已经开到了教室的投影上。在这样的环境下,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只能是一场草草收场的笑话。

    所以说,知识产权保护,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收入的问题,而只是教育的问题。你能花6000块买一台电脑,就不能花600块去买个操作系统么?呵呵

Purchased a Kindle 3 3G

如果说我在买Dell x51v的时候还低估了Kindle的价值的话,那我恐怕现在得说:我真的是一个很忠实的读者。你知道,一个电子设备能让我找回十年前的阅读感觉,实在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在下午坐在厨房里,泡上一杯约克的红茶,手拿Kindle阅读下当天的独立报,这种感觉不能说不美。

其实最终决定购买Kindle,是我实在受不了用电脑去看文章了。尽管跟我办公室的电脑比较,我的LED屏幕的色彩和柔和度更优于保护视力,却真的无法让人对着他看上一天。这种行为的后果可能就是让自己的健康来对此付出代价。而显然,这是不划算的。而当我真正第一眼看到Kindle的电子墨水屏幕,我就被他出色的效果所吸引了。

与身在国内的朋友不同的是,这里购买Kindle是非常方便的。英国亚马逊就提供了完善的销售服务和售后技术支持。与美国客户一样,我的英国Kindle也可以以29磅的价格购买三年意外保险。这样的话,对于网上提到的屏幕脆弱,外壳容易裂开等问题,我都可以无视了。因为这些保险条款是,出问题就给换一个。

  1. PDF阅读:我最看重的功能

    在购买之前,我曾询问过好友Bill,6寸的屏幕是否能够阅读PDF。因为对我而言,无论是Kindle,还是x51v,我都是希望他们能够为我的科研来服务的。尽管网上大量的测评表示,6寸的Kindle看PDF并不给力,它却很好的支持了我所在专业大部分期刊的PDF。而目前我发现的唯一例外则是JAE。真的不知道JAE动的什么脑筋,居然把字体设置那么小。事实上,JAE的文章打印在A4纸上看的话也是很杯具的。

    当然,Kindle的PDF也有自己的问题。首先就是切边问题。尽管原版系统在横屏时候有自动切边功能,而这个功能很好的提升了PDF的阅读体验,他们在遇到某些特定文档时,却会无法自动切边。同时,由于屏幕限制,若原版PDF字体较小,则即使横屏,在Kindle上的阅读也会非常不爽。同时,扫描版PDF的翻页真的是非常慢。但是显示效果却是非常棒的。

  2. 便捷的购书渠道

    Amazon不是救世主,Kindle也不是上帝的恩赐。既然他们开发了这个Kindle,那就必然要给自己创造收益。与国内的大多数厂商着眼于设备不同,Amazon则是着眼于电子书销售。事实上,电子书销售会使得本来因为嫌麻烦不愿意买书的人们重新加入他们的客户队伍。

    当然,愿意支持这一切的前提是你愿意为内容付费。与我们传统的思维所不同的是,你花了4英镑买来的可能只是一份电子文档,而不会有任何的纸质文档,更不会有包裹送上门。更夸张的是,Kindle上的一些专业书售价可以高达40英镑。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广大国人而言,出400多人民币去买一份电子文档实在是难以说服自己。

    当然,由于这里的工资问题,我还是可以承受大部分Kindle Store的书的。比如我就买了本Von Trapp家族大女儿写的一本回忆录,其中讲了《音乐之声》这部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同时,我也买了一本Kite Runner,该书几年前就有人推荐过我,但是一直没有找到英文的原版。于是这次看到也一并买下来了。除了前面我所提到的专业书,一般的书都在10-12美元以下,以国外的书价而言,他们是不贵的。

    身在英国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同美国客户一样,我也可以订阅报纸期刊,不用支付国际流量费用(4.99美元/周)。不得不说,美国媒体,相比较英国媒体,更有前瞻性眼光。他们的Kindle排版非常精美。比如我看过的纽约时报,已经现在正在订阅的Harvard Business Review。而英国的老牌报纸泰晤士报,其Kindle版本的拙劣在Amazon上则是恶评如潮。当然,我发现,英国独立报的Kindle版本做的不错,尽管图比纽约时报少得多。但是相比较美国新闻,我显然对我周边的事情更有兴趣,哈哈。

  3. 正版VS盗版:永恒的话题

    其实对国人而言,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对于国内的Kindle用户而言,从Amazon购买书都可能有问题。因为国外的版权管理非常严格,很多电子书仅对某些国家销售。而目前除了美国和英国,似乎其他国家购买Kindle电子书或多或少都有点问题。更何况,Amazon的书对广大国人来说,还是贵了点的。

    于我个人而言,我也并不是全都是正版的。事实上,我也通过网络下载得到了我前面所提的那本38磅英文教材的PDF版本。尽管在Kindle上阅读这本书的字体略小,没有原版Kindle文档舒服,但是它便宜啊!滑稽的是,我发现Kindle上所售卖的专业书籍,一大部分都是可以下到高清PDF的。

    而对于一般休闲类的书,我觉得就没有必要去盗版了。毕竟Amazon的定价也是很合理的,而且排版也很精美。事实上,很多Amazon的书都是极其便宜(我今天购买的福尔摩斯全集才0.69磅),甚至于免费(大量古典作品,因为没有版税)。而一些新书,包括Lonely Planet系列,基本都是8-9磅一本。比印刷本略微便宜。

    所以一定去讨论盗版和正版是没有意义的。我只想说,尽自己的经济能力去做事情。在经济基础尚可的情况下,也要顾及下自己的良心。我想,没有哪位朋友愿意让别人随意抄袭自己的作品吧?不过,情有可原的是,似乎国内用户直接购买Kindle电子书会被要求出示护照等(不确定,网上看到~)。

  4. 结论

    总而言之,Kindle是一款出色的产品。电子墨水技术给了用户非常好的客户体验。对于广大大量阅读的朋友而言,Kindle可以很好保护你的视力,同时节约你的打印费用,进而为环保做出贡献。同时对于喜欢看一些国外的英文原版书的朋友,如果Amazon没有严格限制,通过3G或者Wifi来购买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尤其是对于国内的朋友们而言,省下的大笔的国际运费也是必须考虑的。

    当然,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并不建议国内的朋友们盲目购买Kindle,尤其是你的英文水平不足以看懂英文原版书刊的话。用Kindle整天只看中文书纯属跟用Mac跑XP一样无聊(Bill别拍我~)。因为我一直觉得,很多国内厂商,可能书库不如Amazon,但是对于中文的支持却要好的多。毕竟两者的end market是不同的。

    另一个国内购买Kindle的问题则是保修。由于Kindle并不在中国大陆地区销售,Kindle出问题换货时候(Kindle服务很好,一般坏掉会给你一个替代,然后把你的寄回去)可能并不支持中国地址。于是原来的免费服务这时候就变成了几十美元的国际运费。这又何必呢?呵呵,同时,3年意外保险目前也只有英美才有。

    呵呵,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点拙见,胡言乱语,还请多多指教。

Dell x51v: My New Toy

如果大家跟我近年来打交道都比较多的话,应该对我手头的一台古董Palm m125记忆犹新。事实上,这台非常古老的掌上电脑,以他黑白屏幕,不高的CPU却非常长久的电池性能(两节AAA电池可以用上一个多礼拜)曾在我的工作和学习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借助大量软件的帮助下,他成为了我的电子书阅读器。

不得不说早期电子产品的寿命,或者说是生命力如此顽强。以至于我在跟他原来的主人(我哥)隔着大西洋打电话聊天时,他都非常诧异的听说此机照样可以运作正常。显然,这个产生于2001年的古董早在N年前就已经被他的主人给判了死刑了。而时至今日,他依然屹立不倒,不得不说是一种奇迹了。

尽管“不幸”误入会门而成为了一名会计系的学生,并且在各方的鼓励和关怀下,在党和人民殷切的期盼下,竟然混进了这个欧洲知名的会计学研究中心,成为了一名正式注册的博士生,我对电子产品尤其是计算机类东西的兴致却是并没有降低丝毫。事实上,我的这种爱好,在浪费掉宝贵科研时间的同时,也给我的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

  1. 购机初衷:其实我只是想读点书

    国内多年的应试教育,外加高考给我造成的影响,以至于我在过去七年中所读的教科书和专业类的东西远远超过了文学类作品。或许对于一个疲于奔命的人来说,不读文学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毕竟他也没有办法给你带来什么经济上的效益。然而事实上,不读文学,确确实实造成了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文学功底,比如语言能力等。

    于是我便想着来到国外的同时多读点书。更何况我来到了这么一个文学中心,曾经出过乔伊斯(非水果公司快挂了的那位),狄更斯,莎士比亚,勃朗特三姐妹等。但是纸质版本的书呢,在携带不便的同时,也给我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毕竟我住的是学校宿舍,不是自己房子。那么多书对于搬家的人而言恐怕不是啥好消息。

  2. Kindle,对不起,我不是忠实的读者

    一开始我便考虑了Kindle。不得不说,Kindle的推出掀起了阅读世界的一场革命。毕竟在一个喜欢阅读的国度,人们总是乐意接受去使用一些更为简便的方式来阅读的。其方便的在线购买和优异的显示能力(同印刷制品)会使得一些老年人都乐于接受。因为他们只是买了书,而不是那个该死的电子产品。而好友Bill的力荐也说明了这一点。毕竟我了解Bill,他不是一个胡乱推荐东西的主儿。

    但是Kindle也有自己的问题。首先是设备的通用性较差。当然,这对于只是拿来读书的人而言根本不是问题,可能还是一个不错的优点。试想,把你关在一个房间里,没有网络,没有电视,而只有一本书。那你会干啥呢?其二呢,则是售价。按照这里Amazon的报价来说,Kindle 3的Wifi 版本为111英镑,3G版本为156英镑。不得不说,对于一个电子书阅读器而言,他的价格太贵了。毕竟Amazon的电子书并不免费。

  3. 决定:重新投入掌上电脑的怀抱

    在我犹豫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了那个我留在国内的Palm。为什么我不去找一个掌上电脑呢?毕竟掌上电脑能提供的功能也可以满足我的需求。毕竟我不可能一天到晚对着那个东西去读书。其实一开始我考虑的是Palm 505系列。它带有金属的外壳和Palm OS 4.1系统。尽管古老,却是个很不错的阅读器。然而,当我真的开始在Ebay和Amazon中搜索时,我猛然发现,Palm的时代已然过去,而我也发现了x51v的身影。

    由于数年的掌上电脑使用经验,我对Dell的Axim并不陌生,相反,在我07年时候试用过我哥的X3以后,我对Windows Mobile有了不少的好感。毕竟作为一个稳定平台,Windows Mobile设备提供了优秀的显示效果(彩色,QVGA效果)和非常不错的稳定性。而当我在ebay上看到其中Dell的最后一款掌上电脑时,他的价格让我心动了。40英镑!尽管是个二手的机器,以这个价格来说,他给我造成的效用却远非Kindle所能比拟。

    而之所以我会垂涎x51v这个很多我周围的同事和朋友都闻所未闻的东西,是因为他不错的性能。作为Dell当年(2006年)最高端的掌上电脑,他有着一颗624MHz的芯(目前不少中低端手机也就这个级别),VGA(想想,06年),16M独立显存的独显(你没听错,他的确是独显)外加64M的内存和256M的ROM。同时,它带有Wifi (802.11b标准)和蓝牙1.1标准支持以及同时具有CF和SD卡扩展。可以这么说,我算是找到宝贝了。

    当机器收到的时候,一切都很顺利。更重要的是,老外卖家对机器保护的非常之好,几乎跟新的一样。于是在收到机器以后,我花了一点时间进行了下调整。与当年第一次得到Palm时候的感觉不同,这次的处理行云流水,甚至于说我多年前的折腾经验给这次设备调整帮了非常大的忙。而调整工作主要是如下几方面:

    1. 系统重刷

      机器拿来的时候被刷到了WM 6.1。其实WM6.1也是个不错的系统。但是呢,我很快发现了问题。在我插上CF卡的GPS模块以后,这个哥们死活不断电,无论我是否启用该设备。显然这是不可容忍的。同时该系统由于并不是原生系统,如网友所言“或大或小的各种Bug”让他是不是给你翻个白眼。这显然是不可容忍的。毕竟对一个移动产品而言,这显然是跟电池过不去。

      于是我决定把系统刷回去。但是问题很快再次出现:官方刷机系统在Win7下无法工作!这令我非常抓狂:怎么办?在久经测试以后,我终于利用Win7自带的XP-Mode,成功完成了刷机过程。其中的过程就不细说了。如果有读者遇到类似问题,可以给我留言,我单独解释。

    2. 安装英文字典

      掌上电脑对我的一大用处就是作为电子词典。毕竟跟那些专业的电子词典比起来,他牛太多了。如下是我基于Mdict所安装的两部字典。一部是朗文当代,另一部是个10in1的大集合,其中包括了韦氏字典,AHD等多部著名字典。两部字典皆为英-英字典。毕竟对我现在而言,英汉字典已无太大用处,是放弃的时候了。

         

      上面两图分为为朗文当代(左)和字典大结合(右)的封面。而下面左图为10in1的解释,右图为朗文字典。相比较朗文字典,10in1中的收词量更大,解释更精准。而朗文字典的解释则浅显易懂,同时带有真人发音(包括单词和例句。单词发音包括美音和英音)。

         

    3. 电子书阅读

      除了字典外,则是本人非常重视的功能,电子书阅读了。在电子阅读软件方面,我主要选择了MobiPocket Reader和ISILO两款软件。Mobi的优势在于他可以在线购买正版的电子书,ISILO的优势在于对中文的支持显然要更甚一筹。具体效果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来看(左为Mobi,右为Isilo),显然ISILO对中文的支持更好。事实上,mobi只能阅读unicode编码的中文材料,而ISILO则可以通过随意选择编码来使得文档正确显示。

         

      上图是我花了5.9美元从Mobi在线购买的勃朗特三姐妹全集,左图为封面,右图为简爱英文版的开头。显然,这个软件对英文显示的字体无可挑剔,看起来很舒服。与Kindle相比,其实Mobi的电子书略微便宜些。

    4. 美化篇

      尽管官方的WM5.1系统给了我非常不错的速度和稳定性,其使用界面并不出色。可以说,看到WM5的界面,你会立即想到那个千年不倒的XP大神。

         

      上图左边为WM 5的经典桌面,而右边为SPB Shell生成的桌面。需要说明的是,右边的这个桌面其实并不是我真正使用的桌面。我使用的桌面更为简单,只是涉及“领导”照片,不方便上传而已。

         

      如上图,左侧为天气预报,可以通过Wifi更新。非常快,只是似乎不支持国内的城市。不知原因。右图为经过优化的开始菜单。看起来是不是方便多了?事实上,微软其实很多事情是可以做好的,只是没有用心而已。当然,这不仅仅是微软的问题。比如Nexus S的纯Android 2.3 跟HTC的自定义版本的用户感受就有着很大差异了。

    5. 其他

      除此以外,该系统自带Word移动版,可以打开Word文档进行简单的编辑。由于其优越的多国语言支持性能,用它来打开一些中文的纯文本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如下图显示正在打开的某诺贝尔文学家得主的大作:

      另一个我安装的软件为Repligo。毕竟x51v的屏幕直接阅读PDF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而Repligo通过PDF转换,则能提供比较基本的阅读功能。只是该软件同样需要在XP下运行。

         

      上图左边为转换后的原始文档,而右图为文字重排以后的效果。虽然很多地方惨不忍睹,但关键时候有总比没有好啊。您说呢?

      除此以外,我还安装了Skype,搜狗手机输入法,Opera Mini等。由于截图软件限制,我无法取得这些软件运行后的界面。而至于导航,我使用了大名鼎鼎的tomtom navigator 7. 如下是它标志性的封面:

         

      其他软件则不一一列举了,如视频播放软件等。最后一张图则是礼物,哈哈。

  4. 总结:使用感受

    经过几周的使用,总的来说这是一款令我非常满意的机器。他的优点在于:

    • 具有非常好的显示效果。得益于VGA的屏幕,该软件在色彩还原等方面做得很好,至少让我非常满意。它看MKV电影时候也有很好的效果。尽管色彩与现代的手机略有差距,但是价格。。。。
    • 强劲的性能。不得不说,624MHz的CPU加上独立显卡的性能果然不是盖的。在Coreplayer的帮助下,该机器不需要任何视频转换软件的帮助即可完成影片的播放。尽管在有些地方会有点小卡,却是在完全可接受的范围内。
    • 优秀的声音系统。作为一款旗舰的机器,他的声音系统不可谓不出色。而其声音输入系统也很好。在我用移动版Skype打电话的时候,其声音效果可能已经由于我电脑上使用的那个该死的三洋耳麦了。
    • 扩展接口丰富。我完全可以使用CF接口的GPS接受器同时加上SD卡。两者互不干扰。
    • 符合我的要求。这个其实不能算是优点。但是这个机器的确符合了我电子词典和阅读器的两大期望。

    但是,这款机子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其主要表现在:

    • 电池非常不给力。Dell已经不是第一次做这种事儿了。他居然只给这个机子配了1100mAh的电池。事实上,Intel早期的东西非常费电。即使在我配上了我新买的2200mAh以后,他的续航能力仍然一般;
    • 人走茶凉。俗话说,商界如战场。现在很多新软件已经不再支持WM系统,转而针对IPhone和Android的研发。这不得不说是令人痛心的,但是也是必须去接受的。

Perks for State-Owned Power: A Case of Wang

Perks of powers with good wealth or position has been quite a common phenomenon in China though it has never been officially acknowledged. In fact, perks within an acceptable range should, by no means, be regarded as a compensation for the efforts has been devoted to for either the wealth and position. However, what we are commonly seeing nowadays, in contrary, is the abnormal ones. The case of Shengqi Wang (王圣淇), a 24-year-old young girl, being appointment to the vice dean for faculty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Liaoning Shihua University, is just quite a large joke itself.

  1. A story from a 24-year-old vice dean

    According to the limited information available publicly, we can see that Shengqi Wang, firstly obtained her Bachelor’s degree from Manchester University and then Master’s degree from Oxford. If taking consideration on how well she has performed on her courses, it would be quite a good, though not excellent background considering her age (Quite a lot of excellent students to see in US). The only thing that made everyone curious and surprised is, she was appointed to be the vice dean of a faculty for a university in China!

    Indeed, taking such a position with a young age and excellent performance should be accepted without any doubt. While, the case here indeed means much more potential stories. For readers who own some basic knowledge on the education hierarchy in United Kingdom would understand its indifference between a normal bachelor’s graduate and a taught postgraduate one with the aspect of academic research, which, indeed,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riteria of dean promotion for a university in China. And meanwhile, a PhD degree is always expected in such circumstance. Obviously, she would contradict both of the rules unless she is extremely excellent, for which, I suppose, would have been a PhD candidate, being expected to great contributions in some area.

  2. A discussion on perks

    Anyway, what I want to talk here in this post is not the experience of Shengqi Wang, and how she get this position. It’s meaningless and can lead to innocuous debating. What I am willing to take a discussion here, is about the perks, especially those from power abusing. Indeed, they would be the most important barri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 country that is willing to challenge the pattern of power and balance globally, since its consequence as unfair on numerous aspects.

    Perks from political connection is indeed quite common to see everywhere ranging from emerging markets to those mature ones. The hypothesis set with political factors by Watts failed to be tested in US but get its test field in China. Numerous articles has been published in recent decade on top journals that discus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onnec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s. Such discussion includes how shareholder value the connection? How can firms benefit from such connection regarding external financing? And even how can the performance of a specific firm boost the promotion of a civil officer?

    While in contrary, the perks that appears in the daily life would be far more sensitive for both open discussion and survey. This is partially why I write this post in English. Regarding the East Asia as a region that respects personnel more than legal regime, it would be easy to understand where the perks come from. And the political connection of most large firms in China discussed above is also essential since it largely promote the probability of happening of all these power abusing.

    Why would all these perks cause unsatisfactory among the citizens? It is indeed an associate produ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of China since the Open Door Policy since 1979. Though perks has been existed on job distribution, purchasing of restricted commodities quite a long time, even during the 1950-1979, when the policy of China is quite similar to the North Korea today, an era of extreme autocracy, it would never be focused since its minority.

  3. Associate product accompanied by economic boost

    However, things are going different when the economic boots, especially in a near decade. Though most people are still leading their normal lives, like my parents and many persons around me, some start to accumulate their political power and wealth with their superior knowledge and horizon.  Such process, of accumulating the personal wealth, or pursuing the political power, or even both are quite normal if they are purely based on information and all the rules are obeyed. However, this is unfortunately of being, and only being an ideal hypothesis. The origin of wealth is starting to make its transfer, from the personal effort and knowledge, to the dependence on human network and power. A recent documentary about China published by BBC, named ‘The Chinese are coming’,  is a good example to see how this system works though they only cover the commercials in Africa.

    Succession of wealth and network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from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n family.  It is indeed acceptable if offspring are capable of doing this. Many family groups in Asia and US follow this routine and they paid sufficient cost on training for the successors. However, things are largely different in China since such succession has largely been expanded to the monopoly industries, occupation of vacancies for civil servants and even entrance to top schools. As I said before that the potential assumption for succession is comparative fairness and great intelligence, while they are totally contradicted.  You can enter a top school with good network and being admitted as a civil servant with the support from your parents.  Your legal penalty would even be waived with a father of Li Gang.

    So you may ask me where are the talented Chinese with good family background? The answer is they are now studying and working in US~~.

  4. Where does perk come from and what should we do?

    You may want to claim for the unfairness since you may say I can hardly speak English and work in US, but have you thought anything about its potential assumption on why it would happen? It is indeed coming from the overlooking of both the democracy and litigation. Such abnormal perks as well as the abusing of power would largely be diminished given an efficient monitoring system. Taking a look at the gover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f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would definitely bring you better understanding.

    Why do I care about all these questions? Because it is now threatening the credibility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its citizens, especially those educated ones. A good example is the willing of welcoming the talented Chinese scholars back to China from the government. It is a good decision that would larg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country but its feedback from the students overseas are quite plain. Why would this happen? A direct reason is their concern on the regime.

    It would be too late to be aware of all these things when the regime is working like the Egypt. Taking a good look at ‘The Chinese are coming’ would be beneficial if you are taking a reasonable thinking. Being a Fenqing means no good to the country, but being an educated one with reasonable thinking works.

Happy Valentine’s Day: A Deferred Assignment

Preface: This is a promised ‘assignment’ for my girlfriend to celebrate our first formally celebrated Valentine’s Day. You would feel rather surprised on why it likes this, it is indeed the question of mine. I would apologize for my silly performance here since I really don’t know how to write a poem-like post in English. Thanks Wendy for this excellent suggestion though I would have to face great challenge for this:)

Have you seen the grass turned green?

It is the announcement of nature.

We are expecting the coming of spring,

And the romance we owes

Still Remember the South Lake and Long River?

It is the memory of our romance.

We were enjoying the happy times here,

And feeding our true love.

Still remember the Bus 590 and 538?

It is the route to our spring.

We were enjoying the time that shared together;

No matter how tired the trips would be!

We are still walking on this road towards spring,

Even though it is 8000 miles.

We are telling the love and missing,

When sun meets the moon.

We are no longer boy and girls,

We are not that ideal,

What we care,

Is the day when,

We are like peas and carrots,

Leading a harmonious life.

Words for Spring Festival, 2011: English Version

There are two reasons that eventually promote me writing this post in English, even though I have published one with similar topic in Chinese some hours ago. The first reason is a kind suggestion from Justin, both my colleague and good friend, says that he can hardly understand what I said on the blog since they are mainly in Chinese, the other reason, however, is on myself. I find my writing skills in English is declining very greatly in past few months, and I wonder, it is time for a practice now.

  1. An Alternative Post for This Festival

    This is not a replication of the Chinese post, and I would never try to do that for any reason, since it is meaningless. The expression and style that adopt in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varies, and the objective from readers deviates. In this post, I would try to get rid of most trivialities that happened in my daily life, but taking something more serious into account. It is a choice that can both regards as a compromising between my willing and existing English writing competence, and a preference from myself, that is willing to use English as my working language.

  2. My Favor to Literature Reviews

    The accident happened last week indeed provided me some more time for my own reading and thinking , and I appreciate this opportunity greatly. For my research, I would temporarily get out of the world of bank and insurance, but focus on some newly published reviews 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In fact, I am crazy on reading reviews, especially those published on topic journals, because they do provide fast and efficient approach to the broad understanding on what had happened in past decade within the field of academic, but not only a narrow space that I am devoting to.

    This habit of reading reviews, as well as retelling classic papers are from the training that I took in Shanghai some years ago, a special program provided by TJ Wong and Joseph Fan, willing to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research in mainland China for business school faculties. During those two weeks, we took a very fast review on the studies that has been existing in past decades. Though they are mainly transferred to the regional studies in China later, the focus on reviews, or say, sufficient attention to fundamental questions and theory brought me great impression, which largely changed my taste.

    Comparing to those reviews published in 2001, which undoubtedly are revolutionary works, those published recently seems to be more intense. If regarding the 2001 reviews as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studies in accounting and finance, I mean, the 2010 reviews however, focus on more intense questions. Taking the first review written by Amstrong for example ,which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debt contract, you would find numerous paragraphs critique previous works in past decade. This, indeed, is very beneficial for me, a rookie researcher, to learn how to aid my thinking.

  3. Accounting Issues in Banking Sectors: Interesting but  Challenging

    But a conflict is raising here, which comes from my study plan for PhD and my willing to a solid foundation. I suppose this conflict would go with me for the coming new year. Obviously, my willing to devote myself into the field of banking sectors, an area that I had nearly no specific knowledge and even missed some fundamental knowledge, is not a push from Professor Peasnell and O’Hanlon, but my determination on its prosperous perspective. The financial crisis from 2008 really beat the whole world, and made regulators b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for their monitoring to this field, the investors be more focus on the specific knowledge in this industry. Undoubtedly, economic loss, or even depression would be the best lessons for anyone to take.  It is this transfer focus that made the studies in this field being popular and hot. However, a fundamental question that I shall ask myself is: can I handle this successfully?

  4. Perspective of 2011: Can Time Swipe Anything Away?

    Coming to Lancaster this winter, and being supervised by two great and kind professors, is really an excellent news for making my own dream come true.  But it is a transfer with high transaction cost, since my specific knowledge based on the market in China is indeed of quite little value to the studies conducted in mainstream academic world, and this largely reduces its transferability. Anyway, I would also have to face the troubles on my communications with colleagues and supervisors due to the barrier comes from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my language capability.

    Anyway, to be or not to be, it is not a question here. The question here is substituted to how it can be. Perhaps time is the optimal solution for this formula, but how long would the time be? Who knows…https://blog.gujun-sky.com

Farewell to 2010: A New Start

不知道我在哪里看到过这么一句话说“浑浑噩噩间,新的一年又来到”。于我现在而言,那就真的可以说是浑浑噩噩了。由于一些非常杯具的原因,我错过了这里最热闹的圣诞节和元旦。而在对中国人而言这个最重要的节日里,你感受不到一点“年味”。这里全然一副除了春节,地球照样转的架势。人们依旧忙碌着,上课、实验、读论文、跑数据。唯一能让你感受到快过年的就是我办公桌上的宣传册了吧?哈哈。

  1. 廉颇老矣

    在写这个博客之前,我特意看了下前两年的新年寄语。不知道是年龄的关系,或许是长大了的关系,还是变得没有追求了呢?我研一和研二时候的新年寄语总是那么激情四射,那么富有野心。而现在的我,坐在书桌前却全然没有了那种感觉。正如有句话说的好,当一切成了习惯,也就是你无聊的开始。如果说我研一痴迷于数据库和Stata;研二痴迷于各种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范式;而研三则疯狂于各种申请,那么我真的不知道我现在对什么有兴趣了。

    或许在家三个月睡傻了吧,老爸老妈坐月子般的大补使得我的体重急速增加,而与此对应的是,我头脑中的学术的思想和感觉却在一点一点消逝。以至于我飞越了半个地球,来到Ken爷爷的办公室的时候,我已经是彻底SB到连CAPM是啥都快不知道了。我以前引以为豪的英语在这里也出了大问题,舌头打结,脑子成了浆糊。。。反正各种杯具每天不断的上演。用句网络流行语叫做:哥们正在被各种喜剧和杯具折腾,神马统统都是浮云!

  2. 2010年的关键字:给力

    不过这一年真的还是很给力的,只是给力到我有点受不了。在这一年里,我两次挑战了中国境内最高级别的英语考试(GRE),同时挑战了英联邦的英语考试(雅思),更是挑战了中国境内最高学历的入学考试(中山大学博士入学考试)。当然,我也同时第一次用那社会主义教育下的英文接受了兰卡会计系第一口才杨哥的长达45分钟的单挑。不过我到现在都没想明白,我当时居然可以把英语说的那么流利。但是真的跟杨哥见面时,我第一句英文就卡壳了!

    作为昔日财大公认的“学术帝”,一些学术的回顾也是必须的。不过很惭愧的是,这一年我的学术成果是最少的。尽管说在老板的大力支持下,我还是搞定了《南开管理评论》和《南开公司治理评论》(名字应该没错吧?),算是给我三年的那个被反复炒的冷饭找了个不错的归属。同样,这一年我跑的会议也非常少。唯一的一个就算是会计学院的研究生学术大会了吧。拜唐院长赏识,我很“不要脸”的跟四位财政部会计学领军人物(学术类)同台参与了上午的主题报告。当然,其实那次的表现我很不满意。对付这种主题报告,讲一篇单一的论文显然不是个好选择。

    2010年的夏季,注定是难忘的。因为在这里,我们经历了友情、爱情的温馨和离别的痛苦。研究生三年的情谊在这个夏天被瞬间爆发。除了毕业论文,我们不再关心学术。我们唯一能做,也愿意做的事情就是吃饭和喝酒。由于大部分的同学都走入了政府部门和大型央企、国企以及投行,或者各类上市公司,我们将此称之为踏上社会前的最后一次练兵。我在想,那次跟我对门的Julian在厨房对喝了大半杯子啤酒没啥反应(别笑我,我是滴酒不沾的),估计也是那会儿的功劳吧,呵呵。道聪,文强,但愿你们能看到这篇文章,我这表现也算没辜负你们的培养吧?哈哈

  3. 2011年:静待花开的声音

    对于新的一年,我实在是不想多说什么。Ken爷爷说的很好,路需要一步一步走。作为一个合格的科研人员,具有扎实的基础非常重要。我这一年的工作,不出意外的话,就是把我以前的基础整个儿推倒重来。不过我也很庆幸,我以前那很不让老板待见的会计学基础终于有了大规模更新的机会。

    至于研究方向,我可能会转向金融保险业的研究。但是具体还没有定。因为研究方向的确定很大程度决定了未来能做到多高的水平。尽管说以后可以转换话题,但是转换成本是不低的。毕竟这类知识往往属于专业知识,按照交易成本理论来说,由于他们潜在的不可转换性而导致的交易成本是非常高的。呵呵。当然,如果有可能,我会尽可能关注尽可能多的领域。不是有个著名学者说过么?商学院的顶级学者要能够有广阔的知识面。Ken和John两位爷爷对我的要求也是具有会计学,金融学和经济学足够的知识和了解。哎,任重而道远啊!

  4. 最后的祝福

    最后的祝福永远属于大家。特别的,我祝我远在中国的父母身体安康,生活如意;祝远方的你在新的一年里越来越漂亮,生活如意。我想告诉你,其实不需要对自己那么苛刻,让自己舒心,让朋友放心,让家人安心就好啦。钱多固然很好,但是为钱所累就不值得了。

    此外,我祝所有的朋友,国内的,国外的,无论你是否读到了这篇文章,都祝您“兔年大吉”!

Lancaster of Winter: A First Impression

按照办公室好友金沙兄的话来说,我就像刚出生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着极端的好奇和兴奋。对此,他充满了无语。也是,像他这样在英国呆了接近十年的老鸟,应该早就目空一切了吧?可是对于我这样一个接受了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教育的人而言,初次来到一个全新的国度,能不开心吗?更何况,这里有着远胜于国内的生活条件和科研支持,使我有着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这又能如何让我兴奋?于是,我决定接着上一回,利用办公室的电脑,写下这篇博客,以满足各位读者的好奇心。

  1. 全新的世界,不一样的体验

    当然,住在荒山野岭的日子还是很无聊的。尽管说这里有着更蓝的天,更清新的空气,但是却少了很多东西。这里可没有南苑的餐馆,更不会有一帮男人排队冲入食堂的情景,更不会有什么KTV之类的娱乐。我不了解这里的硕士生们是如何过日子的,反正,我已经开始了办公室和宿舍的来回奔波。我们过去读书时都会很奢望有一个自己的独立空间,然而,当一切来临时,他真的很美好么?

    有一点很幸运,那就是我的英语。尽管说我在这里与老板们沟通,与同事们聊天,与舍友们海侃还是遇到了沟通问题,但是却并不严重(专业内容除外)。这得益于我一直相对不错的英语听力和比较胆大敢说的特点。其实在这里,没人管你口音多标准。他们更关注的是,你能否理解他们说的是什么,同时你能否自如的表达你想要的表达的。所以:以后要出国的朋友们,先多多练练英语吧。

  2.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不得不说,兰卡斯特校园真的很小。从一头走到另一头,我估计不会超过30分钟?不知道英国人是不是喜欢那种沧桑的历史感,但是这座建造于60年代末的学校,却已经显得略显斑驳和苍老,但是却不乏学校和高等学府所应该具有的那种厚重感。

    1. 安全两字要牢记

      首先要说,这是一个非常安全的校园。无论是我所居住的College,还是我上课的管理学院,以及我办公室所在的工程楼,无不凸显这一点。在我办公室门外,短短不足百米就会有一道防火门。同时标签上永远写着“请随手关闭防火门”。我不知道墙壁是否是防火材料,但是很干净,没有国内学校常见的那种一抹就掉的白粉。这里的火灾警报和检测装置检测非常平凡。据说还会有演习,如果演习时候没有走出房间,据说会被罚款哦!据说罚款可达500磅。

    2. 网络无所不在

      其次是网络。这里有着让坤哥瞠目结舌的设备。如果你以为100M的带宽只是用于LAN,那么我得告诉你,你的只是需要更新了。这里办公室的电脑的桌面带宽即为100M。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100M其实是外网的速度,并不仅仅是内网。当你用IE另存为这个传统方式下载即可获得10.8M/s的速度时,您会作何感想?是不是“羡慕嫉妒恨”?

      这里的网络其实不仅仅是用于娱乐,更重要的是,他对科研支持非常的好。校内高性能计算机,可以给予我们更快的计算速度。我们不再需要在本地安装和调试各种工具。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一个SSH客户端。通过这个客户端我们可以登录并使用服务器上的各种工具,进而直接跑程序。如果你习惯了被Matlab,SAS甚至小小的Stata拖累到机子无法动弹的话,你会更了解这个东西的好处。

      Exchange服务这里用的也非常纯熟。事实上,我过去也只是听说过这个东西。而当我真的开始使用时,我才发现其伟大。基于这个平台,微软的产品可以被很好的结合起来。各类小型报告会、交流会和各种社交活动不再需要手工电话或者短信通知,一个电子邮件请求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在对方确认的情况下,这个项目会被自动添加到Outlook的日志中,而不用再多费功夫手动添加。

    3.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这是一个充满了授权与未授权的世界。如果说我们在国内对授权还没有什么概念的话,这里的每样设施会给你上第一课。小到集中管理的电脑系统,大到到处都可看到的门禁系统,会让你觉得似乎走进了一个保密单位。事实上,你只是在这个学校的管理学院和它的PhD学生办公室。

      这里的电脑系统管理是非常严格的,严格到可以用变态来形容。在我们成功注册学校以后,我们会得到一个唯一的计算机用户名和密码。通过学校分布式管理终端,我们可以方便登录学校的云端系统查看那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桌面。这种桌面是不随你使用的电脑而转移的。如果你有一个U盘的话,是考虑丢掉它的时候了。毕竟云端储存要方便得多。

      但是这种管理也有不方便的地方。那就是,在这个鬼地方,尤其是办公室,我是没有管理员权限的。作为一个玩了多年电脑,并且从没关心过Windows系统用户组设置的朋友而言,这一切都是非常难理解的。两周前我为了安装一系列科研工具和其他娱乐工具,而曾经找过ISS要过管理员帐户权限。事实上,由于集中管理的方便,他们很快远程给了我权限。但是好景不长,今天我突然发现,我已经重新降回了普通用户!不过这样也好,权限低,我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了。

      而门禁系统则更夸张。在非办公时间,这里的楼都是关闭的。但是,如果你有授权,则可以通过刷卡进入。比如我所在的工程学楼,在晚上六点半以后便会锁门。只有在门禁系统成功刷卡,自动门方能开启。而这对于管理学院面朝主干道的一扇门也同样适用。如果这一切还不够的话,呵呵,那我告诉你,管理学院三楼的咖啡房也是有密码的。如果没有密码,碰巧门也锁了,那想要讨点咖啡或者牛奶喝恐怕就有难度了~。反正,这是个充满密码锁和刷卡器的地方。

  3. 可爱的人们

    英国人的低效率恐怕是出了名的。因为我在跟我哥打电话说我这里办事效率很高时候,他忍不住哈哈大笑。的确,英国人办事效率不是很高,毕竟如此高福利的国家,做事情懒散些也很容易理解。但是,我来到这里办事却是非常顺利。或许由于我所在办理事情的时间并不是通常的开学时间,我办理学校注册,网络中心和图书馆都花了很少的时间,总计也就20分钟吧。呵呵,这些事情如果在国内,一个礼拜之内别想搞定。

    这里的人大多很客气,也很讲礼貌。无论你到哪里,永远是笑脸相迎。以至于我现在微笑的频率也越来越高。真希望我以后不会因为这些该死的习惯而给脸上弄出点皱纹来。有一点很特别的地方,我觉得值得广大刚从国内来的朋友注意。那就是,在你开门通过时候,如果后面有人,请一定要替别人顶下门。另外,经常把Thank You和Sorry挂在嘴边。尽管我才来两周,我却已经重复了无数遍这两个简单的句子。

    给我感触最深的,跟国内差异最大的就是行政人员的态度。尽管这里人办事风格永远是不冷不热,永远只做分内事,但是不得不说,他们把份内工作做得近乎完美。在这里的每一个办公室办事,你永远会得到确切的答案。你不会遇到“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问题,也不会让你享受“回去等着”之类的礼遇。记得我第一次去图书馆,被我问询的那位夫人直接带我到了书库,并一直带我找到那本书。而在财大时,我曾因为一本书差点跟会计学院图书馆的干起来,或许这就是差距吧!当然,我遇到财大的那个管理员也的确是会计学院的JP+BL。

Travel to Lancaster: Eventual Arrival

由于非常杯具的原因,我的兰卡斯特之行居然直接从十月份推到了这个冬天。拜兰卡斯特大学和管理学院超高的工作效率和人性化措施,我才没有因此而耽误掉自己的前程。在文章的开始,我要感谢所有人给我提供的帮助,包括博士邮件列表中对我的问候(尽管很多人根本看不懂中文)。同时我也要感谢我的两位导师的安慰和指导。

其实早就应该来写这个博客了,但是由于入学之后一直很忙,直至现在(其实我还没有办完所有事情)。一直都在忙着注册、见导师、看书(后面详述),以至于我每顿饭都在Republic解决,而我的锅碗还在超市。哎,我估计这次回国,某人不用再抱怨我带着她去吃“垃圾食品”了。因为我这次估计是“吃到饱”了。

  1. 上海-迪拜

    这次旅行是从上海经由迪拜飞往曼彻斯特的。之所以这么干,主要是一则价格合理;二则时间比较好。说实话,上海-迪拜十个小时的飞行还是很折磨人的。由于一直都夜间飞行,根本没有睡着的可能。最多迷迷糊糊打个瞌睡。于是,我看了好几部电影。不过说实话,阿航的机上娱乐系统还不错。如果跟08年我去夏威夷时候的飞机的话,我估计早就郁闷死了。

    到达迪拜的时间是早上,天还没亮。与上次在成田机场逛免税店不同。这次我对免税店实在是没什么兴趣。只是略微逛了下,一路走过去。因为两年前的旅行已经告诉我:免税店的东西只是免税。而免税未必就等于便宜。哈哈,这个逻辑看起来有点像Argument不?诸位读友是否想起来了该死的G了呢?

    我的A590在这种场合下再次表现出来了它的不给力。它的室内对焦功能实在是郁闷,都不知道对到哪里去了。IS功能也形同虚设。诸位只好就这样将就着看看啦。

    这辆车可是某个活动的奖品哦。左图是汽车,右图是活动介绍~。阿联酋果然是有钱啊。

       

    而这家店则是专卖电脑的。根据汇率算了下,其实并不便宜。真不知道这个电脑都会卖给谁。

    这家店则是专门卖酒的。我看很多老外都在买。中国客户很少见。

  2. 迪拜-曼彻斯特

    执行这个航班的是超大的飞机A380。Emirates的有钱让英国人也佩服。我在办Natwest的帐户时候,Ed也跟我说起了这个大飞机,还带着非常崇敬的眼神,呵呵。

    相比较上一段行程,这段旅程舒服得多。因为我的飞机座位是第一排,前面是通道。空间估计比头等舱都大。旁边则是一对英国夫妇带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一男一女,挺可爱。但是把父母折腾的也够受。在他们聊天中,我学到了一句英语:“Quick, my leg!”。哈哈。

  3. 到达英国

    到达英国海关的事情有点匪夷所思。在我提交了护照和入境卡以后,我居然被移民局官员带走了。很是匪夷所思。我跟着移民局官员走进办公室时候回头率超级高。我估计他们是把我当偷渡客了吧,哈哈。

    结果刚出海关,就接到兄弟电话,说进医院了,不能来接我。我直接疯了。立即打了个电话给杨哥。杨哥的江湖名声在这里再次得到了验证。他详细告诉我每一步如何处理,比如如何坐火车,如何叫出租车。全程跟踪。不过我运气也真不赖。先是一对老夫妻带我买了票,而后是另一对夫妻带我到了兰卡(要不我还真有可能找错火车)。

    至此,我终于到了兰卡。今天先写到这里,余下的下次有空再写。要不就太长啦。

    最后上一张宿舍窗外的风景图,随便拍的

Internet: Crystal Space or Not?

随着“我爸是李刚”这句话成功的传到了国外并当上了纽约时报国际版的头条新闻,网络的功力越发被人们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潮。试想,如果没有网络这个好东西,我们到哪里去围观“楼脆脆”,我们到哪里去探求“躲猫猫”,我们更是到哪里去更新我们重要的物理知识——70功力/时的小车也能产生令人恐怖的动量,并在t无限小的时候产生无穷大的F。零零总总,正是这个水晶球(Crystal Space)给予了我们充分的空间,围观的内容,探求的真理以及学习的动力。哦,对了,还有我在这里胡言乱语的机会。

Internet

  1. 网络的力量是无穷的

    网络真是个好东西,对学生而言,我们蠢蠢欲动,青春期的萌动都从网络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根叔的演讲让我们知道了校长原来可以这么当,也让我们知道了高层也喜欢我们的犀利和狂放,更是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差距。而一切的后果,跟是让我在聆听我们敬爱的校长先生的传统报告时差点因睡着而扑到操场上。网络让根叔迅速走红,也让很多名校校长感到“鸭梨很大”。为了吃好鸭梨而不让口水流出,我们见识了什么叫imitation(中文叫啥?哦,那叫“学习”。不好意思,忘了版署的规则了)。看来网络真是个好东西。

    网络的功力恐怕不仅仅于此。由于教材和某些规定的限制,我们的知识并不全面,而这却跟民生息息相关(相关的东西可不仅仅是菜价)。远在东瀛的德艺双馨艺术家们,用自身的行为告诉了我们某些奥秘,却因为版权的限制和某些原因而遭人诟病。而网络的普及则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因为,他们不仅仅限于手把手的教育,而是更多的提供了文字和理论支持。在股哥倒下,度娘迷茫,大众翘首之时,我们发现,一只大猫正扑在天涯的阳光下,微笑着等待我们心中的不惑与好奇。于是,奥秘们来到了阳光下,来到了理论层面。天涯的阳光和大猫的及时抓扑,再教育了70后,培养了80后,同时提携了90后。

  2. 网络给予了我们很多

    我们是社会主义的一块砖,我们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奋斗。我们没有崇高的志向,却有着对美帝产品的向往。“爱疯”和“爱拍”让我们的钱花花流向了美帝;我们没有任何牵挂,却面对着父母和妻儿的顶天立地般的压力;我们怀着一颗虔诚无比的内心,却关不住自己喜欢乱说的破嘴。于是,我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来看这个水晶球。在这个水晶球里,我们经历了虚拟的轮回,接受了虚拟的洗礼,更是接受了虚拟的规则。在这里,我们摇身一变,从“砖头”变成了“大师”,我们不再是普通人,我们成了“上帝”。秉承着基督教的教义,我们开始了“公平”的历程。

    这是个平等的世界,我们不再需要阿谀奉承,不再需要察言观色,甚至于不再需要谨小慎微。这是天堂,正如圣经中所描述的一样美好,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于是我们开始惩恶扬善,我们开始伸张正义,我们更开始互帮互助。一颗颗的恶果在我们的大刀阔斧下被打开,一样样的罪恶在我们的齐心协力下被示众,一个个幕后的黑手被我们的众志成城所“撼动”。在这里,我们有了古代大侠般的快感,有了英雄般的凯旋,更有了一种胜利后的甜蜜。

    然而,所谓人无完人,人的劣根性在这个水晶球里也被看得一清二楚。对于规则的漠视,对于责任的懈怠,以及更直接的无知和愚昧让我们尝到了苦果。或许是我们压抑的太久,或许是我们已经失望,或是我们的“围观”文化,导致了虚拟世界里的“文革”。渐渐的,我们发现,我们失去了理性,失去了思考,失去了判断,而我们却不自知。30万公里每秒的光速让我们习惯于一个又一个瞬间。真不知道,这是喜,还是哀。当这个水晶球变成了现实世界的第二战场,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公平和正义,而是一波又一波的谋略式攻击;当我们不再具有纯情的大猫和天际,却取而代之躲猫猫般的暗算和诋毁,我们该何去何从?

  3. 除了网络,我们也需要思考

    我们要感谢网络,感谢她陪伴我们的日日夜夜;我们要感谢网络,感谢他为我们默默完成的传情默默;我们更要感谢网络,因为他给予了我们知识和诉求。但是,我们的网络是年轻的,正如我们的年龄。我们需要学习思考,去积累,去冷眼观世界。以史明鉴,是我们的古训,也是我们的金玉良言。历史的悲剧我们不能再上演,历史的经验我们要牢记,历史的精髓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所以,多读些书,少上些网吧。只有少随波,多思考,才能让我真正成为智者。

Junjun's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