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raisal and Library Seeking: A Special Day

最近准备给我的博客文字风格来个大换血。毕竟写惯了正儿八经的文字的博客看起来实在不是博客,而是论文集。显然对于论文集,我估计是没几个人愿意看的(包括我自己)。而在今天这个预示着广大国内同胞唱红歌的结束日,我们敬爱的党的生日以及本人来兰卡以后参加第一次年审和第三次去图书馆的日子,则显然在本人的生命中具有非凡的意义。

由于报到晚了,除了一本打印版的手册外,我基本对系里的制度一无所知。不过好在我们国人有着超强的自学能力(在国内上学啥时候有人给做过专门入学培训的),我还是了解了个七七八八。尽管在年审开始前24小时,我才大概发现原来报告是要提前交的(此处谢谢W. Li博士的提醒),同时还有在线的神马DNA系统(不是基因),年审表格等。反正一个下午+一个晚上,在BBC的八卦节目和美味的巧克力帮助下,我干完了所有的事儿,并在发工资的当天买了几本不太和谐的书(另文详述)。

今天的年审典型体现了小时候的“小马过河”的精髓。该年审绝对没有某“前辈”告诉我的那么无所谓,也没有某“大师”告诉我的那么闲聊轻松,更多的,我今天直接就像是接受了一个考研面试的英文版。我们可爱的杨哥工作起来果然跟平时开玩笑判若两人,怪不得他手下的学生都是叫苦不迭呢。其实杨哥的价值观和处事方法真的让我觉得活脱脱一个雄哥的翻版。他们都是那么果断,干脆甚至有时候不近人情。不过跟着这样的老板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在你不变神经病,同时没有被“抛弃+放弃”的情况下让你变得变得足够NB,至少让你看起来是介于牛A和牛C之间的货。

由于我刚开始工作也没多久,事情也没有什么好汇报,讨论自然变成了我如何学习英语,阅读论文,如何提问,如何不要怕犯错,如何学会跟老外一样啥问题都不假思索的说出口。当然,对于一个习惯了中庸之道,尊师重道的“知书达理”的江南男子而言,要瞬间具有绿林好汉的匪气实在是强人所难。不过最近,我自觉比以前在国内说话要”直接“和”刻薄“多了,哈哈。其实现在我也慢慢搞懂了为啥很多国外求学多年的人回到国内一下子无法适应了。试想,当你从一个水随便喝,肉随便吃,公交永远有座,火车票随到随有,买啥东西都可以轻易退货,行政人员永远笑脸相迎的地方回到久别的故乡时?你能一下子适应么?

当然,今天的整个讨论在欢乐友好的气氛中进行,Steve亲切的询问了我所作的工作和打算,John和Ken两位教授则对我的学习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们表示:要在学校PhD的培养方针下,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提供不同的教育方式。随后,两位教授与Steven和我简略讨论了下一年的补课方案和其他相关事项。最后,大家均表示今天下午的沟通非常愉快,并期望我在下一年中不会干出让他们汗颜的成绩来。——路边社,兰卡管理学院一楼咖啡厅报道。

尽管手里依然有一个”不靠谱“报告要写,我毅然决定晚上出去散散步。毕竟我已经很久没有出门了。医生也要求我多做锻炼以帮助恢复膝盖的功能。毕竟膝盖恢复远没有按么容易。但是去哪里走走呢?跟Joseph在网上讨论了会儿国事让我倍感饥饿,于是决定出去吃一顿,同时去图书馆逛逛。毕竟有两本书我垂涎好久了。

今天Republic的汉堡真是让我开了眼界了。那个汉堡面包居然带芝麻,而且味道完全不是面包,怎么吃怎么像小时候买的4毛钱一个的甜烧饼。不过Republic的生意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当然,英国的通货膨胀显而易见。因为我发现,今天我吃的鸡肉汉堡似乎比一个月前来吃的那个又小了一圈儿了。不过薯条的量变足了。也是,土豆比鸡肉便宜嘛。

走进图书馆就感受到了久违的气场。由于现在已经是本科生的假期,图书馆里人寥寥无几。几台崭新的自助设备放在那里。这样,图书馆就可以实现24小时借还书了。对于我这样的做事情靠意识流的家伙而言,没有时间限制随到随换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在终端上找书时候意外发现原来图书馆的查询终端都是Ubuntu系统哦。不过说实话,兰卡的图书馆真的不算太大,其实我需要的很多书并没有(当然,我自己购买了一些,同时也通过非法渠道搞定了一本)。最后随便找了两本数学书(Rudin的分析学,钟开莱的概率论基础)和两本会计书(Wolk的会计理论,另一本不记得作者的审计学,基于国际审计准则)。不过这里的图书馆用不同颜色来区分不同门类,的确给找书提供了很大便利。他们的书目编列在我看来比中图法更直观些。

DSC_0006

图:今天的斩获

下图为我的意外发现,哈哈,亮点自己找~

DSC_0008

Lancaster of Winter: A First Impression

按照办公室好友金沙兄的话来说,我就像刚出生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着极端的好奇和兴奋。对此,他充满了无语。也是,像他这样在英国呆了接近十年的老鸟,应该早就目空一切了吧?可是对于我这样一个接受了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教育的人而言,初次来到一个全新的国度,能不开心吗?更何况,这里有着远胜于国内的生活条件和科研支持,使我有着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这又能如何让我兴奋?于是,我决定接着上一回,利用办公室的电脑,写下这篇博客,以满足各位读者的好奇心。

  1. 全新的世界,不一样的体验

    当然,住在荒山野岭的日子还是很无聊的。尽管说这里有着更蓝的天,更清新的空气,但是却少了很多东西。这里可没有南苑的餐馆,更不会有一帮男人排队冲入食堂的情景,更不会有什么KTV之类的娱乐。我不了解这里的硕士生们是如何过日子的,反正,我已经开始了办公室和宿舍的来回奔波。我们过去读书时都会很奢望有一个自己的独立空间,然而,当一切来临时,他真的很美好么?

    有一点很幸运,那就是我的英语。尽管说我在这里与老板们沟通,与同事们聊天,与舍友们海侃还是遇到了沟通问题,但是却并不严重(专业内容除外)。这得益于我一直相对不错的英语听力和比较胆大敢说的特点。其实在这里,没人管你口音多标准。他们更关注的是,你能否理解他们说的是什么,同时你能否自如的表达你想要的表达的。所以:以后要出国的朋友们,先多多练练英语吧。

  2.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不得不说,兰卡斯特校园真的很小。从一头走到另一头,我估计不会超过30分钟?不知道英国人是不是喜欢那种沧桑的历史感,但是这座建造于60年代末的学校,却已经显得略显斑驳和苍老,但是却不乏学校和高等学府所应该具有的那种厚重感。

    1. 安全两字要牢记

      首先要说,这是一个非常安全的校园。无论是我所居住的College,还是我上课的管理学院,以及我办公室所在的工程楼,无不凸显这一点。在我办公室门外,短短不足百米就会有一道防火门。同时标签上永远写着“请随手关闭防火门”。我不知道墙壁是否是防火材料,但是很干净,没有国内学校常见的那种一抹就掉的白粉。这里的火灾警报和检测装置检测非常平凡。据说还会有演习,如果演习时候没有走出房间,据说会被罚款哦!据说罚款可达500磅。

    2. 网络无所不在

      其次是网络。这里有着让坤哥瞠目结舌的设备。如果你以为100M的带宽只是用于LAN,那么我得告诉你,你的只是需要更新了。这里办公室的电脑的桌面带宽即为100M。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100M其实是外网的速度,并不仅仅是内网。当你用IE另存为这个传统方式下载即可获得10.8M/s的速度时,您会作何感想?是不是“羡慕嫉妒恨”?

      这里的网络其实不仅仅是用于娱乐,更重要的是,他对科研支持非常的好。校内高性能计算机,可以给予我们更快的计算速度。我们不再需要在本地安装和调试各种工具。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一个SSH客户端。通过这个客户端我们可以登录并使用服务器上的各种工具,进而直接跑程序。如果你习惯了被Matlab,SAS甚至小小的Stata拖累到机子无法动弹的话,你会更了解这个东西的好处。

      Exchange服务这里用的也非常纯熟。事实上,我过去也只是听说过这个东西。而当我真的开始使用时,我才发现其伟大。基于这个平台,微软的产品可以被很好的结合起来。各类小型报告会、交流会和各种社交活动不再需要手工电话或者短信通知,一个电子邮件请求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在对方确认的情况下,这个项目会被自动添加到Outlook的日志中,而不用再多费功夫手动添加。

    3.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这是一个充满了授权与未授权的世界。如果说我们在国内对授权还没有什么概念的话,这里的每样设施会给你上第一课。小到集中管理的电脑系统,大到到处都可看到的门禁系统,会让你觉得似乎走进了一个保密单位。事实上,你只是在这个学校的管理学院和它的PhD学生办公室。

      这里的电脑系统管理是非常严格的,严格到可以用变态来形容。在我们成功注册学校以后,我们会得到一个唯一的计算机用户名和密码。通过学校分布式管理终端,我们可以方便登录学校的云端系统查看那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桌面。这种桌面是不随你使用的电脑而转移的。如果你有一个U盘的话,是考虑丢掉它的时候了。毕竟云端储存要方便得多。

      但是这种管理也有不方便的地方。那就是,在这个鬼地方,尤其是办公室,我是没有管理员权限的。作为一个玩了多年电脑,并且从没关心过Windows系统用户组设置的朋友而言,这一切都是非常难理解的。两周前我为了安装一系列科研工具和其他娱乐工具,而曾经找过ISS要过管理员帐户权限。事实上,由于集中管理的方便,他们很快远程给了我权限。但是好景不长,今天我突然发现,我已经重新降回了普通用户!不过这样也好,权限低,我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了。

      而门禁系统则更夸张。在非办公时间,这里的楼都是关闭的。但是,如果你有授权,则可以通过刷卡进入。比如我所在的工程学楼,在晚上六点半以后便会锁门。只有在门禁系统成功刷卡,自动门方能开启。而这对于管理学院面朝主干道的一扇门也同样适用。如果这一切还不够的话,呵呵,那我告诉你,管理学院三楼的咖啡房也是有密码的。如果没有密码,碰巧门也锁了,那想要讨点咖啡或者牛奶喝恐怕就有难度了~。反正,这是个充满密码锁和刷卡器的地方。

  3. 可爱的人们

    英国人的低效率恐怕是出了名的。因为我在跟我哥打电话说我这里办事效率很高时候,他忍不住哈哈大笑。的确,英国人办事效率不是很高,毕竟如此高福利的国家,做事情懒散些也很容易理解。但是,我来到这里办事却是非常顺利。或许由于我所在办理事情的时间并不是通常的开学时间,我办理学校注册,网络中心和图书馆都花了很少的时间,总计也就20分钟吧。呵呵,这些事情如果在国内,一个礼拜之内别想搞定。

    这里的人大多很客气,也很讲礼貌。无论你到哪里,永远是笑脸相迎。以至于我现在微笑的频率也越来越高。真希望我以后不会因为这些该死的习惯而给脸上弄出点皱纹来。有一点很特别的地方,我觉得值得广大刚从国内来的朋友注意。那就是,在你开门通过时候,如果后面有人,请一定要替别人顶下门。另外,经常把Thank You和Sorry挂在嘴边。尽管我才来两周,我却已经重复了无数遍这两个简单的句子。

    给我感触最深的,跟国内差异最大的就是行政人员的态度。尽管这里人办事风格永远是不冷不热,永远只做分内事,但是不得不说,他们把份内工作做得近乎完美。在这里的每一个办公室办事,你永远会得到确切的答案。你不会遇到“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问题,也不会让你享受“回去等着”之类的礼遇。记得我第一次去图书馆,被我问询的那位夫人直接带我到了书库,并一直带我找到那本书。而在财大时,我曾因为一本书差点跟会计学院图书馆的干起来,或许这就是差距吧!当然,我遇到财大的那个管理员也的确是会计学院的JP+BL。

Travel to Lancaster: Eventual Arrival

由于非常杯具的原因,我的兰卡斯特之行居然直接从十月份推到了这个冬天。拜兰卡斯特大学和管理学院超高的工作效率和人性化措施,我才没有因此而耽误掉自己的前程。在文章的开始,我要感谢所有人给我提供的帮助,包括博士邮件列表中对我的问候(尽管很多人根本看不懂中文)。同时我也要感谢我的两位导师的安慰和指导。

其实早就应该来写这个博客了,但是由于入学之后一直很忙,直至现在(其实我还没有办完所有事情)。一直都在忙着注册、见导师、看书(后面详述),以至于我每顿饭都在Republic解决,而我的锅碗还在超市。哎,我估计这次回国,某人不用再抱怨我带着她去吃“垃圾食品”了。因为我这次估计是“吃到饱”了。

  1. 上海-迪拜

    这次旅行是从上海经由迪拜飞往曼彻斯特的。之所以这么干,主要是一则价格合理;二则时间比较好。说实话,上海-迪拜十个小时的飞行还是很折磨人的。由于一直都夜间飞行,根本没有睡着的可能。最多迷迷糊糊打个瞌睡。于是,我看了好几部电影。不过说实话,阿航的机上娱乐系统还不错。如果跟08年我去夏威夷时候的飞机的话,我估计早就郁闷死了。

    到达迪拜的时间是早上,天还没亮。与上次在成田机场逛免税店不同。这次我对免税店实在是没什么兴趣。只是略微逛了下,一路走过去。因为两年前的旅行已经告诉我:免税店的东西只是免税。而免税未必就等于便宜。哈哈,这个逻辑看起来有点像Argument不?诸位读友是否想起来了该死的G了呢?

    我的A590在这种场合下再次表现出来了它的不给力。它的室内对焦功能实在是郁闷,都不知道对到哪里去了。IS功能也形同虚设。诸位只好就这样将就着看看啦。

    这辆车可是某个活动的奖品哦。左图是汽车,右图是活动介绍~。阿联酋果然是有钱啊。

       

    而这家店则是专卖电脑的。根据汇率算了下,其实并不便宜。真不知道这个电脑都会卖给谁。

    这家店则是专门卖酒的。我看很多老外都在买。中国客户很少见。

  2. 迪拜-曼彻斯特

    执行这个航班的是超大的飞机A380。Emirates的有钱让英国人也佩服。我在办Natwest的帐户时候,Ed也跟我说起了这个大飞机,还带着非常崇敬的眼神,呵呵。

    相比较上一段行程,这段旅程舒服得多。因为我的飞机座位是第一排,前面是通道。空间估计比头等舱都大。旁边则是一对英国夫妇带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一男一女,挺可爱。但是把父母折腾的也够受。在他们聊天中,我学到了一句英语:“Quick, my leg!”。哈哈。

  3. 到达英国

    到达英国海关的事情有点匪夷所思。在我提交了护照和入境卡以后,我居然被移民局官员带走了。很是匪夷所思。我跟着移民局官员走进办公室时候回头率超级高。我估计他们是把我当偷渡客了吧,哈哈。

    结果刚出海关,就接到兄弟电话,说进医院了,不能来接我。我直接疯了。立即打了个电话给杨哥。杨哥的江湖名声在这里再次得到了验证。他详细告诉我每一步如何处理,比如如何坐火车,如何叫出租车。全程跟踪。不过我运气也真不赖。先是一对老夫妻带我买了票,而后是另一对夫妻带我到了兰卡(要不我还真有可能找错火车)。

    至此,我终于到了兰卡。今天先写到这里,余下的下次有空再写。要不就太长啦。

    最后上一张宿舍窗外的风景图,随便拍的

Applying Overseas in 2010: My Summary (2)

终于在2010年的夏天搞定了所有的事情,敲定了赴英的行程,也确定了我的两位英国导师。可以说,所有的事情都终于告一段落,可以来写点什么了。毕竟为了这个出国PhD,我的研究生生活实在是或多或少经历了太多。不过也好,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正是这些曲曲折折,让我学到了很多,而不仅仅是兰卡斯特大学管理学院的录取以及让众人眼红的奖学金数额。本文是该总结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请点击这里

  1. 选校:英国、美国还是亚洲

    其实这是万里长城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毕竟学校茫茫,如何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又能让自己中意的学校实在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对于美国和香港的学校,由于固有的学术倾向(大陆的商学院一般都会跟从香港的商学院做一些研究热点),我们对美国顶级商学院和香港的商学院还可以说了解,但是对于欧洲和大洋洲的学校基本就一无所知了。甚至于我们都不了解他们的科研系统和期刊出版情况。

    但是2009-2010的申请年度实在不是申请美国的好时候。我曾参加APJAE结识的夏威夷大学会计系主任甚至于跟我说我“生不逢时”。因为金融危机的问题,美国很多高校都开始缩减资金和博士招生计划,甚至有一些项目当年都不招生。同时,如果大伙儿关注下注明的CD论坛的话,就会发现,大多数北美的PhD都不是大陆直接过去,而是通过国外的MSc过去的。倒不是BS国外的MSc,但是这也算是一种对抗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吧。

    另一个让我最后不考虑美国的原因是,在Google了一些不同层次的学校教授CV以后我惊奇的发现,其实我们对美国商学院优秀的支持基本仅限于Sloan、Warton、Stern等顶级学校。无容置疑,这些学校的教授的科研成果是非常惊人的,但是呢,一些二流甚至于三流学校的教授是很一般的。事实上,我个人认为,在一个如此的环境下读PhD其实是一个不太值得的行为。毕竟我也要考虑自身的成本。

    考虑再三,我决定申请香港、新加坡、澳洲(包括新西兰)和英国的学校。之所以申请香港,是因为他们有着丰厚的奖学金以及与国内高校深入的合作关系,而申请澳洲,则是看上了澳洲政府奖学金的相对要求以及移民的便利性(如果考虑移民的话)。而申请英国,则是两方面的原因:一则是英国会计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二则是夏威夷的教授推崇。但事实上,我对英国申请一直没有太上心,因为英国的奖学金真的很少。

  2. 峰回路转:来自英伦的问候

    事实证明,一切没有参考系的决定都是非常不靠谱的。因为财大的前人出国经验寥寥无几,尤其是针对于PhD项目的经验。这种资料缺乏造成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学校的国际声誉比较差;二是我申请时候的定位也异常困难。如果说一开始我对这种困难还是比较乐观的话,那么一封接着一封的拒信让我的信心也跌到了低谷。

    但是兰卡的情况似乎很平稳。他们的系统非常完美,会通知申请人每一步申请的进展。很快,在我提交申请大概三周以后,我收到了申请开始受理的通知:

    Your application for the PhD Accounting and Finance programme is now being considered by the Faculty Admissions Officer, Sarah Patterson, and you will hear from us by 10 February, 2010.

    然后在不久以后,我收到了第二份邮件,告诉我申请已经通过了初步审核,正在跟系里协商中。

    Your application for the PhD Accounting and Finance programme is now being considered in consultation with colleagues in the appropriate department/academic unit who may contact you directly.  You should still receive a decision within the timescale stated in our earlier email.

    到底是一个会计和金融出名的学校,呵呵,懂得时不时去调整人们的期望。也就在这时候,我的好友Jenny告诉我,英国的PhD是需要陶瓷的。天哪,我都不知道陶瓷这回事儿,怎么办?申请都提交出去了!

    在兰卡的官网搜索,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大牛。那就是赫赫有名的Ken Peasnell教授。于是,我就发出了我的陶瓷。然而,结果很戏剧。我收到了另一个教授——Steven Young的邮件。这是一个很客套的邮件,甚至直接可以被解读为拒信的。不过后来的发展都出乎了我们所料: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applying to the PhD programme in the Department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at Lancaster University Management School. I very much look forward to reading your application. Unfortunately, we are unable to read or comment on any research proposals prior to formal consideration of your application. You will receive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status of your application from our admissions office in due course.

    然而,不知道是这位哥们的大意呢,还是故意给我留了个信号传递,我还看到了老教授给这位年轻教授的邮件。那个邮件也促成了我们认为是拒信的解读:

    I have not replied to this applicant. Can I leave the ball in your court?

    然后很快,在我还没有解开这段谜团的时候,我收到了面试通知:

    Thank you for your email. Please note that your telephone interview will take place at one hour earlier 9.00am GMT (17.00 CHINA) and that Professor Young will call you on the number provided.

    这段面试事实上还是很顺利的,而且我在当时就知道了会给我奖学金,只是当时还不知道是否有ORS。而这个面试官,就是之前给我发“拒信”的那位。怎么样?很有喜感吧。事实上,喜感远没有到此结束。Peansell教授后来成了我导师,哈哈。造化弄人吧!

    为了奖学金,我可真是“不遗余力”。先后不知道骚扰了多少次项目负责人和系秘书。终于在他们忍无可忍之后(我直接怀疑他们很后悔招了我这么个中国穷光蛋),我收到了一个不再是模板的邮件:

    Although a formal decision regarding funding will not be taken for the next month or so, I am writing to let you know that the department has prioritised you in the funding competition as we believe that you are a very strong student. Please therefore work on the principle that a funded offer will be made when making your decision.

    按理说,到此,我应该已经圆满了。但是我实在是被那些学校的拒信折腾疯掉了。所以我还是参加了中山大学的博士入学考试,并奇迹般的进入了复试。而正当我因为复试表现而郁闷时候,我收到了一个正式通知:

    We are pleased to confirm our offer for you to receive a three-year PhD Departmental scholarship.  The scholarship will deliver an annual maintenance allowance of around GBP 13,290 (2009/10 rate, subject to small increase per year to be determined for 2010/11) plus payment of tuition fees.  In return for this, we require students to deliver teaching and/or research assistance to the department – training is available for teaching duties as well as peer and mentor support.  We also supply a small research budget for conference/seminar-related costs.

  3. 补充内容

    很多人问我是如何申请的奖学金,如何被录取。说真的,我无法回答。因为这个事情实在是太复杂,往往无法说清楚。招生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标准我也无从知晓。我只能说,这或许是上天眷顾,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而我能做的,就只能是把整个过程给罗列出来。

    关于材料的准备,请参见我写的另一个帖子

    最后,我希望大家不要随意转贴,这个帖子中所涉及的邮件内容本人和邮件发送者保留所有的版权,如需转贴,请先征得本作者的同意。

    最后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申请顺利!

Applying Overseas in 2010: My Summary (1)

终于在2010年的夏天搞定了所有的事情,敲定了赴英的行程,也确定了我的两位英国导师。可以说,所有的事情都终于告一段落,可以来写点什么了。毕竟为了这个出国PhD,我的研究生生活实在是或多或少经历了太多。不过也好,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正是这些曲曲折折,让我学到了很多,而不仅仅是兰卡斯特大学管理学院的录取以及让众人眼红的奖学金数额。

在此之前,我写过一个关于兰卡斯特的博士项目申请介绍。尽管阅读量很大,但是也有很多朋友嫌我写得过于客观。或许这是我最近一直在写学术类东西的习惯吧。这种习惯促成了我写东西强调逻辑和框架,且不过度融入自己主观判断的写作风格。同时,由于当时导师等均尚未确定,也不便说的太多。好在,现在万事俱备,可以来好好写一个总结了。希望各位读者可以喜欢。

考虑到这个总结的篇幅,我将此总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出国这个荒诞想法的来源,而第二部分,则是我为此付出的代价和收获。此处呈现的是第一部分。

  1. 2008年夏天:一个梦开始的地方

    其实要说出国的想法,就得从2008年夏天的第一次托福考试开始。说起报名,其实是很有点喜感。我有个同门,是个才女,英文奇好。在2007年底时突然跟我说她要考托福去美国,而想鼓动我一同参与。事实上,当时的我而言,正被一篇论文的数据结果折腾的心烦意乱,老板一日三个电话的问候已经搞得我快崩溃(尽管后来证明是基础性工作问题,但当时的我哪里知道?),本已无心去考虑此等“大事”。但是禁不住美女的一次次诱惑,外加个人自负心理的不断膨胀,我终于迈出了这让我“抱憾终生”的第一步。

    要说这个新托福的名字一点都没有错。iBT,的确是非常BT。什么综合性听写,人机对话。反正是让我很不爽。更何况,当时我从中国会计学会年会回来的时候,离考试也就两周时间了。前面的复习不得法让我浪费了太多时间。不过后来事实证明,老外的考试制度的确很合理,如果你有足够的英文水平,不复习都能考的不太差。

    正是这种盲目的自信让我继续挺进了GRE。事实证明,这一步比托福更加凶险。不说红宝书的单词百年一遇,就那些长难句救助可以让我焦头烂额。我老板也感受到了此种难度,替我推掉了所有的科研任务,不过可悲的是,我的GRE绝对是个大大的杯具。正是因为这个GRE让我情绪走向了低谷。

    不过GRE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我终于学到了如何写正式的书面英语,第一次在不借助中文母语的帮助下,以一种语言的亲和力感受到了英文写作的那种逻辑。至此,我告别了First,Second这种大学英语四六级时代的简单逻辑过度,进而开始挑战那种依靠内容和段首强制性过度的新时代。

  2. 2008年秋冬:我走向了鉴定

    1. 北大之行,开拓了我的视野

      如果说托福和GRE考试属于常规的技术准备的话,那么2008年9-12月这段时间对我来说就弥足珍贵了。应老板的要求和安排,在2008年中秋节的前一晚,我踏上了去往北京的火车,开始了我在北大2个月不到的“非正式友好访问”。借助着我姐(其实是我师姐)在北大读博的便利,以及我舅舅舅妈和家人的照顾,我开始了在北大的听课经历。尽管说在北京并不是一个很美好的经历,甚至于我有时候都不知道在北大干嘛。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我第一次有了一种没有归属感的感觉。但是,北大光华的一些课程却坚定了我的信心。我越发坚信:即使是北大这样的学校,也没法让我受到严格而正式的学术训练。

    2. 中澳研讨会:我与澳洲教授的“邂逅”

      财大举办的中澳国际研讨会的邀请函终于让我于10月底离开了北京。在北京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有家的感觉实在是很好。在中澳的会场上,我第一感受到了良好英文能力在这种国际场合下的便利。曾不止一次的,我替我的同学救场,也与澳洲的教授聊得很愉快。更重要的,我第一次用英文做了一个报告,尽管效果可能不好,但是的确给了我一个锻炼的机会。当看到我们学校某些教授在吃力的用英文做报告时,我一方面感受到了他们作为学者的孜孜不倦,也另一方面为他们为什么不给研究生机会而不解(我这样的老板可真不多,哈哈)。

      很快,我引起了Alistair的注意。他是Curtin的会计研究所所长。在晚宴后,我们开始了聊天。他说的第一句话就让我很吃惊“俊,你得出国,知道么?你的英文就告诉了我这个”。我真不知道出国跟英语水平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当时我只是觉得这是一个玩笑。此后一直到他离开,他一遍遍的跟我说澳洲的美好,甚至要了我的CV存档,以及在我后来告诉他被兰卡录取时他给我的一份长邮件。我才知道我已经打动了他。但是Curtin实在不是我的梦想。毕竟这只是一个位于澳洲西部以采矿专业闻名的学校。

    3. APJAE年会:踏出国门

      其实这个会议的论文是我在北京期间投出去的。在澳洲会议结束的第二天,我收到了来自遥远夏威夷的邀请函,同时提供了我1500美金的旅行补助。在我老板的鼓励和“威胁”下,我踏上了美利坚的领土。事实证明,这次出去让我感受到了无限的美好。具体情况可参见我以前写的一个帖子

      也就是在这个会议的午宴上,与我同桌的夏威夷教授在听说了我是硕士以后,开始给我介绍美国大学,比如芝加哥大学擅长什么,宾夕法尼亚大学喜欢什么,伊利诺大学做什么研究的人最多等等,同时用了一堆排比疑问句来告诉我美国情况。比如你想要钱么?你想要很好的科研条件么?你想要一流的学者指导你么?你想参加国际顶级的学术会议么?我们都可以提供给你。我们只需要一样东西:那就是你的头脑和你学习的热情!

      恕我没见过世面,不过这些话的确是打动了我。同时他也告诉了我两个选择,美国或者英国。因为他们一致觉得,这两个国家去读会计学是最理想的选择。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英国如此的正评价。

  3. 结语

    上述原因终于促成了我的出国梦想。但是理想终究是理想,事实上,申请之路远非那么容易,在下一部分,我将介绍下我在申请兰卡中的心路历程。事实上,这是我唯一一个真正走到最后的申请。

Towards PhD in UK: Applying for LUMS

最近真是时来运转。前阶段GRE的厄运终于过去了。最近好事儿是一桩接着一桩来,先是通过了中山大学的博士入学考试初试,接着是通过了雅思7分考试。而这两天我又得到个好消息。Lancaster University同意给我提供未来三年(四年)的博士学习奖学金。显然,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消息。要知道英国的奖学金非常少,全额奖学金更少。更不用说我的专业,Accounting & Finance,这个商科中的热门专业了。所以说,如果你要问我为什么可以拿到全奖,那我的答案只有两个字:运气!

  1. 为什么申请Lancaster?

    如果要我说为什么申请Lancaster,说出来的理由恐怕会令诸位大跌眼镜。其实我知道Lancaster,并不是因为他的research。而是来自于Google。我不知道是否是美国文化的影响,以至于在过去几年中,我所看的文献基本都是美国文献,而很少去涉及欧洲学者的研究,也就更不会知道Lancaster了。

    对于PhD的申请者而言,我自然不会去关注所谓的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了。我更关注的是这个学校的研究实力。而若要看研究实力,RAE则是个不错的选择。尽管大众对此指标褒贬不一,拿来作为一项参考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的远离英国的申请者而言。

  2. 如何申请Lancaster?

    我这里所说的主要是指PhD的申请,而不包括MSc项目。MRes我不了解,不知是否一致。请大家酌情参考吧。

    1. 申请材料的准备

      其实申请过程中,我觉得最麻烦的就是材料的准备。尽管麻烦,但是一定要认真。毕竟这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下面我就分单项来简要说明。其中大多数经验贴中涉及的材料我就简略交代。

      1. 推荐信和成绩单

        这两项我不想多说,直接找学校搞定吧。Lancaster的申请只需要扫描件。对成绩单而言,美国和香港以及新加坡都是需要原件。很多学校的教务处都是固定时间办理的。至于推荐信,找教授写。我的推荐信分别由我硕士导师、我一个熟悉的教授和院长搞定。如果你跟我一样是研究生,一定要在推荐信中适当并充分披露科研能力方面的信息。

      2. 个人申明

        俗称PS。熟悉美国申请的朋友都知道,PS是重中之重。但是在申请英国的过程中是否有用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在Lancaster的申请系统中看到的PhD的PS更多是要介绍自己的研究计划。而大多数人理解的PS的内容在我的申请里就只有用几句话来概括了。但是,PS要么不写,要么就好好写。英文不好的朋友们一定要找人改。不一定非要老外,英文很好的中国朋友也可以。如果没有人可以帮忙,那就自己写完了自己读,读出问题来!

      3. 研究计划

        这个东西最不好把握,但是也是重中之重。我觉得PhD申请成败的关键就在这个研究计划上。研究计划至少可以看出三方面的问题:

        • 你的英文能力。毕竟没有好的英文能力,很难写出那么十几页的东西
        • 你的学术训练。学术研究跟其他工作一样,也是需要正规训练的。一份正规军的Proposal跟没有任何学术背景人出来东西是完全两样的。明眼人一眼即可以看出来。所以在申请之前,跟老板多打打工吧。
        • 你的理论功底。其实这点跟第二点略有重复。之所以单列,是因为很多人会由于训练的不足而没有理论功底。这个理论功底怎么来?读Paper去吧。

        下图是我的研究计划。图比较小,大家就看个样子吧。

         

    2. 在线申请

      这一步就不需要多说。Follow the instruction, and take it step by step.

    3. 关键问题:是否陶瓷

      估计很多朋友多会想到陶瓷。其实对英国的大多数学校而言,陶瓷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就我经验而言,LUMS似乎是个例外。我到现在都没搞懂为什么我的陶瓷会套成那样。如下是当时陶瓷以后PhD Director给我的回复。这封信,当时直接被我朋友判读为“没戏”。然后戏剧的是,此人竟然是我后来的面试官。当然,这是后话了。

      Dear Jun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applying to the PhD programme in the Department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at Lancaster University Management School. I very much look forward to reading your application. Unfortunately, we are unable to read or comment on any research proposals prior to formal consideration of your application. You will receive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status of your application from our admissions office in due course.

      Regards

      Steve

    4. 关于奖学金

      奖学金,PhD的命根子。要知道,如果全自费,3-4年的PhD费用可不是一般的吓人。更何况,在下穷得叮当响,连MSc都读不起,而只能在国内的一所还算不错的学校的还算不错的专业混了好几年。用了人家三倍的时间来取得了硕士学位。由此见,钱是多么重要!

      LUMS是会给PhD提供专门的奖学金的。但是注意,他们的网页信息似乎有问题。如下图网页内容所示,他们的奖学金只是包括Home Tuition和生活费。而事实上,他们给我的Funding同时也包括了海外学费。

      如下内容是来自官方网站对奖学金的介绍:

      1. Lancaster University Management School Research Studentships

      A number of Management School Research Studentships will be available up to the value of £15,000 – this includes a fee waiver and maintenance award. To be considered for this award, PhD applicants should indicate that they wish to request a Research Studentship when completing the ‘source of funding’ question as part of their postgraduate study application. We regret that the closing date for receipt of applications for this year has now passed (31 March 2010).

      而这是兰卡小米发给我的最终决定。所以英国的奖学金具体还是需要问下小米的。

      Dear Jun,

      I hope this email finds you well.

      We are pleased to confirm our offer for you to receive a three-year PhD Departmental scholarship.  The scholarship will deliver an annual maintenance allowance of around GBP 13,290 (2009/10 rate, subject to small increase per year to be determined for 2010/11) plus payment of tuition fees.  In return for this, we require students to deliver teaching and/or research assistance to the department – training is available for teaching duties as well as peer and mentor support.  We also supply a small research budget for conference/seminar-related costs.

      If you have any queries please do not hesitate to get in touch.

      Best wishes,

      Joanna

      LUMS的这个奖学金不需要单独申请。只需要在网申时候选上这个项目就Okay了。当然,这个奖学金也是有Obligation的。那就是,作为奖学金的获得者,我们必须去从事助教和助研的工作。助研的工作我不清楚。就助教而言,按照面试官说法,是给本科生上习题课。你不需要准备材料,直接读就可以(他的原话)。

  3. 申请过程

    1. 资料审核

      这一步是申请的万里长征第一步。小米会审核你提交的所有材料。我当时推荐信没有学校抬头就被拒掉了。如何搞定么,很简单,用计算机就可以做出来。由于推荐信内容真实性可以保证,我不认为这是一种作假。毕竟国内高校有使用自己信纸习惯的人真的不多。

    2. 电话面试

      似乎大多数的PhD申请者都会接受电话面试(也不全是,比如Durham就悄悄给了我一个Offer)。电话面试的内容也会因为学校不同而具有差异。就我经历过的LUMS面试而言,似乎包括如下部分:

      • 研究计划。无容置疑,这是最重要,也是面试官最关注的。比如我的面试官非常仔细询问了我的研究情况。包括各种统计学方法,使用的统计软件,以及变量定义的方法等。总而言之,面试官对研究计划很看重。
      • 个人经历。由于本人经历的特殊性,老外对我的教育经历非常感兴趣。比如他问了我专科情况等。同时,由于提供奖学金的同时要求TA或者RA。面试官同时也问了我代课经历方面的问题。
      • 模板问题。比如为什么来英国?为什么不在中国读博士?毕业打算去哪里?等等。这些问题,如果能够结合自己专业特色回答,会很好。
      • 提问时间。你可以问考官一些问题。当然,我是那种“见钱眼开”的人了。所以就问了一大堆关于funding的问题。哈哈
  4. 录取结果

    申请了英国我才知道。原来他们的Offer和Funding是分开的。也就是说,你拿到的Offer仅仅吸纳归档于美国的AD,却不是正儿八经的Offer。要真的能够成行,您还得继续搞定Funding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啊~

    1. Offer

      在电话面试以后,admission office就会开始受理申请。他会根据系里的态度(接受,拒绝)来给Offer或者拒绝。英国的Offer分为Conditional Offer和Unconditional Offer两种。前者Offer代表学校愿意录取你,但是呢,你还有一些条件没达到。常见的条件有均分,语言等。比如我的录取条件就是:

      • 雅思考过7分或者托福超过100分
      • 硕士毕业并取得学位

      在满足了上述的条件以后,admission office就会发给一个unconditional Offer。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始下一步工作——签证了。

    2. Funding

      关于奖学金的问题。录取和奖学金是分开的。英国的Offer类似于美国的AD,本身不带任何funding。所以更多情况下,我们套用美国的说法来讨论英国申请。比如将普通Offer叫做AD,而只将Funded Offer作为Offer来称呼。但是在看BBS时候要注意,由于大多数申请英国的学生均为MSc,他们获奖概率实在很低。所以一般他们直接套用英国说法。

  5. 未完待续

    由于申请还在进行中,因此先写这么多,以后再更新。

  6. 鸣谢

    我非常感谢Jenny Li在申请过程中给我提供的大量帮助,也感谢色猪,荣荣,小宁,Jash和绝望等朋友在我备战雅思过程中给我的帮助。谢谢你们!

Junjun's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