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ing a Thesis: Format or Content?

自从一周前从苏州飞回武汉,我就一直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宿舍——食堂——教室。似乎已经有很久没有过过这样的日子了,最近的日子还是在3年前我在南师大准备考研的时候了,不过区别在于,现在在我面前的书籍全都是英文,相同的在于,两者都是研究生入学考试。只是突然要面对一场本该面对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的考试,心里的不适和胆怯总是难免的。更何况,我已经有过了一次不是那么成功的尝试。

这两天终于受不了了整天面对英文,而正好老板也催着我们要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于是决定利用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来做点论文,也算是一种调节和休息吧。俗话说,好事多磨,没想到我一开始就遇到了一件令我非常不痛快的事情——论文格式。首先声明的是,我并无意去诋毁或者否定某些老师和教授的工作,只是对其实用性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按照我的习惯,我首先在网上寻找检索毕业论文的模板。但是很可惜,或许是由于我能力所限,我并没有找到一个像样的模板,而只有一个长达20页的格式说明。这份说明极大程度上体现了写作人的严谨工作作风,严谨而稳健。该说明从文章用语,标注,以及文中引用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而严格的规定。乍一看,这不是一份毕业论文的模板,倒是像一份排版工的工作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从这里下载:点此下载

由于我没有在文章写完以后集中调格式的习惯,相反,我更喜欢在开始写作前确定所有要素的样式,然后在写作中直接套用,而避免打断自己的写作思路。但是随着我定义格式的深入,我发现,这份格式的实用性大有问题。尽管我自以为Word水平还过得去,也比较了解论文写作的一些工具,如MathTypeEndnote等,但是要做到基本符合此文档的格式,还是花了我好几天时间。主要问题如下:

  • 作者显然没有理科背景。如果该说明的对象是一篇纯文字的论文,那么,这个说明的实用性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现在会计学的主流方法更多的是使用经验研究和分析性研究(大陆少),在有数学公式(以Mathtype对象为例,Aurora也类似)的情况下,直接对文章行距进行倍数规定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此类对象的插入会由于Word的自动功能而导致行距出现不一致。此时只有精确定义行距方能解决此类问题(如18磅)
  • 对于公式对象,文章要求使用公式编辑器进行编辑。事实上,作者没有考虑到Word 2007的情况。Word 2007的公式编辑器采用了全新的定义方法,从而导致很多早期版本的编辑器无法识别,故而大量的国际顶级期刊都明文禁止使用(如AER,QJE等)。而且Mathtype才是推荐使用的工具(尽管公式编辑器就是此工具的免费版本,但是功能差得很远,如快捷键等)。另外,也需要区分公式是文内(Inline)还是单列(Display Equation),这是因为援引惯例,后者需要编号,而前者则不需要。而将公式编号写为(式 2-1)实在也是一种不伦不类的方法。尽管我在Mathtype中成功定义了此格式。
  • 参考文献处理 。我不知道作者是否习惯于手工输入参考文献。只是在参考文献中不注明年份和页码实在是一个不专业的行为。至于格式输出,用Endnote倒是不难解决,只需要改一个style文件即可。我使用的是JAPP的修改后版本。
  • 最后一个总问题,则是表格字体。正文4.5号的字体与表格6号的字体差距过大,个人认为5.5号或者5号更好,同时反差不至于如此强烈。

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格式,我不禁要问,我们到底是在写论文呢,还是学习排版?或许有人会说,两者皆重要。事实上,当你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去修改论文的格式,而不是内容;当答辩老师在抓住你文章中多敲的某一个空格不放手,却无视了你文中重要的模型和结论,你会做何感想?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当然,作者制作这份说明也是出于好意,希望学院的毕业论文可以更好看。对此,我的建议是,何不制作一个公开的模板供大家下载?熟悉Endnote的同学都知道,该软件本身就携带了大量的模板可供使用。而这样可以使作者更关注文章内容。

国外的大学一般会要求学生使用Scientific Word来写毕业论文,因为这是一个基于Latex的专业学术写作工具,而基于此的模板制作和使用也相对简单。尤其是对于一些新手而言,这种模板可以直接按部就班填入内容,编译即可得到很不错的格式。国外的大多数期刊也都要求使用此类工具写作。然而可以预见的是,学院的老师绝对不会采用此类方法,原因有二:一是软件售价过高;二是他们没有学习新东西的动力和必要的好奇心

写作本身是痛苦的,但是也是欣慰的,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此方式将我们所作所想展现给大众,但是当过度要求的格式影响了我们的写作激情和思路的时候?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New Working Paper Available: Link From SSRN

An E-mail from SSRN shows  that my new working paper co-oporated with Prof. Wang Xiongyuan, my tutor, has been qualified as a new submission to the working paper archive, sharing it with the colleagues all over the world. Occasionally I saw my last submissiion last year, a sentence-to-sentence translation, which reminds me of my old days when I firstly learn to write a paper in English. Though the work is not a writen one, but only a translation. The one that I submitted this time is a fully written one.

The paper is also submitted to Prof. Li, as a submission of revised work to APJAE, but the result is unknown yet. I will update the progress here.

The working paper can be downloaded here, but please keep the rules from SSRN and basic academic ethics.

Click here to link to that paper

It maight be my last paper to be accomplished in ZNUFE, many factors promote this decision. I need more time to work for some other personal affairs that can decide my future. What’s more, I need more time to learn more, building up solid foundation before doing my next research.

Update to Endnote X3: A Pleasant Experience

初识这个软件,是在2007年的初冬。当时我已经在现在的学校开始我的研究生学习二月有余,手头也下载了一堆论文,但是由于缺乏一个有效的管理方法,文章的归类整理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更重要的是,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方式来整理所有文章的摘要,对已读文献的复习也造成了很多麻烦。事实上,我从来是不推崇通过写读书笔记的方式来读文章的,那样只能导致非常低的效率和不完整的知识结构。

通过科研论坛的交流,我知道了这个软件。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知网并不支持Endnote格式的数据导出,科研论坛的工具板块就有了大量的讨论CNKI的帖子。尽管这个问题在我后来的使用时已经得到了官方的不完美解决(之所以说不完美,是因为CNKI的数据并不包括页码,这是不符合国际规范的),但这个软件却给我留下了印象。该软件可以非常方便的从ScienceDirect,Blackwell等数据库直接得到Citations,而且可以很方便的同全文链接,这就为我电脑里的文章提供了很好的归类和整理。

该软件更大的好处在于可以自动插入citation和生成Reference。这应该是这个软件更重要的功能了。他可以支持很多期刊的格式,并提供一些重要期刊的模板,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很大的方便。由于比较早使用这个软件,我现在连期刊的Reference的具体格式要求都不清楚,尽管我会按照Author’s Guide的要求去做一些Style的调整,但是却不用花大量的时间。或许,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软件的便利吧。

这次更新的X3,给我最主要的改观有两点:一是启动速度大大提高;二是与Word 2007的冲突问题的解决。在我过去使用X2版本的时代,他缓慢的启动速度始终让我很抓狂,尤其是在通过Word工具栏中的Macro来启动的时候,它的速度之慢可以与鬼行的速度相媲美。同时,由于Word 2007大大提高了上下文的Spelling Check和Grammar Check,导致了Endnote的域代码与其产生较大的冲突。这种冲突通常会表现在一些Word的长文档中。但是X3现在近乎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X3的另一个亮点则是可以自动侦测所在IP可用的数据库并自动下载文献全文。可惜我没有机会来测试这个功能。因为我所在的学校并不重视科研资料的建设和保证,我所在学校的IP几乎没有国际顶级数据库的access。但是据国内外的BBS反馈,这个功能与X2的Direct download相比,改进还是非常大的。

慢慢的,我开始习惯了Word+Mathtype+Endnote的工作方式,尽管我不满意Word的某些功能,但是由于我对Latex表格处理的畏惧,这种工作方式估计暂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吧。

A presentation of Lee

I have to get up early this morning for a presentation held in WHU with the lecturer as Li Zengquan, a young scholar from SHUFE. They are working for a paper that is willing to be published overseas.

The topic is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relation-specificity and accounting conversatism with the vewpoint from the suppliers and cusutomers. It shares something in common with my professor that was showed in an early talk when i firstly met him. While i don’t think i have such power and knowledge to complete this topic as well as Lees are doing.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seems to be a hot topic since Watts(2003) showing this, the early paper that I know should not be more famous than Basu(1997), which builds up a broading measurement for asymmetric timeliness, though Watts(2007) then shows that it may cause bias and measuring error, and he recommended a new way to do that. It is still conflicitng all around the worldhttps://blog.gujun-sky.com

Accounting in Life: Examples from Daily Lives

这篇文章,最早是应许老师博客上的一个帖子,探讨如何让会计的初学者区分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所作。后来他向我提出了一个可以考虑一辈子的问题——《生活中的会计学》,咋一看,这个题目似乎没有涉及专业知识,应该不是很难(我最初的想法),但是,一旦开始思考,动手,问题就开始接踵而至,首先就是生活积累的问题,试想,没有足够的阅历,何尝能将会计知识生活化?再者,没有深厚的会计功底,这件事情也是万万办不得的,不信的话,诸位可以试试:)

非常感谢许老师在百忙之中给我的建议和所做的修改工作,特辑录拙著如下,望大家批评指正:

买菜的学问:财务?会计?还是审计?
有一个家庭的夫妇,在月末得到一个亲威托人捎来的信说,第二天要来他们家做客,夫妻俩在有点犯愁。在谋划着如何待客时,首先就是要买点好菜好洒招待客人。

但是现在的物价真的很贵啊!而他们家的孩子上学刚走,家中已经没有什么闲钱了。下个月的工资得到5号左右才开呢。

于是,他们把家里能够存零星小闲钱的地方的找了个遍,再把两人兜里所有的钱都掏了出来,才凑足100块钱。太少了,于是再向对门邻居借了100元,终于凑足了200元。但是200块钱买什么菜呢?经过一番仔细的琢磨后,老公提出决定买X斤肉,X条鱼,一些素菜,外加一些饮料……老婆算算差不多,也就同意了。(属于财务管理吗?)

第二天,老公起了个大早去买菜,由于肉涨价实在很厉害,老公临时决定买了些基围虾回来,老婆按照老公的描述,准确的记下了每个菜的数量、单价与金额,并算出了总开支额,并在家庭收支簿上做了相应的开支记录,以便为大年三十晚上结算全年的收支做如平时的准备。(是否是会计工作呢?)

但是,老婆总害怕老公谎报菜价藏私房钱去与街坊打个小“晃”,于是,她偷偷的跑了趟菜场,核实了下菜价。经过审核,发现老公在肉价上多报了一块钱,于是立即向老公质问,在事实面前,老公承认了错误。(这也许就最初的审计呢?)

这是一件很平常的故事,甚至可以说是一件琐事,通过这个琐事,我们可以略微体味到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的一些思想和他们的区别,尽管不是很科学,但是可能更加易于理解,尤其对一个初学者而言。

首先,掏出钱,凑足200块钱,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个是一个筹资行为,或者说是自身行为能力的一个评估;然后他们经过商议,做出了一个“投资决策”。这两个方面是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第二天,投资决策付诸行动,但是由于一些临时的变动因素,对原先的“投资决策“做了一些修改。这个我个人觉得也可以属于财务管理。而老婆对购买的菜品进行记录,则是一个确认、计量和记录(以及准备报告)的过程,这个属于”会计“的范畴。

而老婆对老公所报菜价进行核实,则是一个“鉴证”的过程,对老公的“谎报”要求其整改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评价”呢?这个属于“审计”范畴。

Attitude for Researchers: From Prof. Xu

终于开始了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尽管现在整天在看一些期刊,一些书,但是总是感觉到些许迷茫,或许是没有过于明确的目标的原因吧。

暑假的时候曾经常光顾许家林老师的博客,被他的会计感悟,治学的严谨所深深触动,或许,我们这些80后的年轻人们,多了些许激情和朝气,却同时也丢失了一些东西,而这个东西,或许就是治学的严谨和踏实的作风吧。

在他的博客中曾看到如下一段话,感觉颇有道理,特此辑录如下,与大家共勉:
对有关内容——你可以不记得范围,但是你应当知道大概;

对重要概念——你可以背不出要点,但是你应当知道内涵;

对相关法规——你可以不记得条文,但是你应当知道出处;

对知名学者——你可以记不准人名,但是你应当知道线索;

对相关文献——你可以记不全题名,但是你应当知道主题;

对相关事件——你可以记不起过程,但是你应当知道原委;

对相关问题——你可以不掌握他们,但是你应当去查清楚;

对有些问题——你不是无法查清楚,而看你是否想查清楚;

你没时间查——你可以委托你的助手或者学生帮你查清楚;

若你查不到——至少你应把所转引的出处向读者交待清楚;

你可以不查——但你要确认你所传递的学术信息是准确的。
(转自会计游击队员博客:blog.sina.com/kjyjdy)

Junjun's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