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ying Overseas in 2010: My Summary (2)

终于在2010年的夏天搞定了所有的事情,敲定了赴英的行程,也确定了我的两位英国导师。可以说,所有的事情都终于告一段落,可以来写点什么了。毕竟为了这个出国PhD,我的研究生生活实在是或多或少经历了太多。不过也好,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正是这些曲曲折折,让我学到了很多,而不仅仅是兰卡斯特大学管理学院的录取以及让众人眼红的奖学金数额。本文是该总结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请点击这里

  1. 选校:英国、美国还是亚洲

    其实这是万里长城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毕竟学校茫茫,如何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又能让自己中意的学校实在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对于美国和香港的学校,由于固有的学术倾向(大陆的商学院一般都会跟从香港的商学院做一些研究热点),我们对美国顶级商学院和香港的商学院还可以说了解,但是对于欧洲和大洋洲的学校基本就一无所知了。甚至于我们都不了解他们的科研系统和期刊出版情况。

    但是2009-2010的申请年度实在不是申请美国的好时候。我曾参加APJAE结识的夏威夷大学会计系主任甚至于跟我说我“生不逢时”。因为金融危机的问题,美国很多高校都开始缩减资金和博士招生计划,甚至有一些项目当年都不招生。同时,如果大伙儿关注下注明的CD论坛的话,就会发现,大多数北美的PhD都不是大陆直接过去,而是通过国外的MSc过去的。倒不是BS国外的MSc,但是这也算是一种对抗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吧。

    另一个让我最后不考虑美国的原因是,在Google了一些不同层次的学校教授CV以后我惊奇的发现,其实我们对美国商学院优秀的支持基本仅限于Sloan、Warton、Stern等顶级学校。无容置疑,这些学校的教授的科研成果是非常惊人的,但是呢,一些二流甚至于三流学校的教授是很一般的。事实上,我个人认为,在一个如此的环境下读PhD其实是一个不太值得的行为。毕竟我也要考虑自身的成本。

    考虑再三,我决定申请香港、新加坡、澳洲(包括新西兰)和英国的学校。之所以申请香港,是因为他们有着丰厚的奖学金以及与国内高校深入的合作关系,而申请澳洲,则是看上了澳洲政府奖学金的相对要求以及移民的便利性(如果考虑移民的话)。而申请英国,则是两方面的原因:一则是英国会计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二则是夏威夷的教授推崇。但事实上,我对英国申请一直没有太上心,因为英国的奖学金真的很少。

  2. 峰回路转:来自英伦的问候

    事实证明,一切没有参考系的决定都是非常不靠谱的。因为财大的前人出国经验寥寥无几,尤其是针对于PhD项目的经验。这种资料缺乏造成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学校的国际声誉比较差;二是我申请时候的定位也异常困难。如果说一开始我对这种困难还是比较乐观的话,那么一封接着一封的拒信让我的信心也跌到了低谷。

    但是兰卡的情况似乎很平稳。他们的系统非常完美,会通知申请人每一步申请的进展。很快,在我提交申请大概三周以后,我收到了申请开始受理的通知:

    Your application for the PhD Accounting and Finance programme is now being considered by the Faculty Admissions Officer, Sarah Patterson, and you will hear from us by 10 February, 2010.

    然后在不久以后,我收到了第二份邮件,告诉我申请已经通过了初步审核,正在跟系里协商中。

    Your application for the PhD Accounting and Finance programme is now being considered in consultation with colleagues in the appropriate department/academic unit who may contact you directly.  You should still receive a decision within the timescale stated in our earlier email.

    到底是一个会计和金融出名的学校,呵呵,懂得时不时去调整人们的期望。也就在这时候,我的好友Jenny告诉我,英国的PhD是需要陶瓷的。天哪,我都不知道陶瓷这回事儿,怎么办?申请都提交出去了!

    在兰卡的官网搜索,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大牛。那就是赫赫有名的Ken Peasnell教授。于是,我就发出了我的陶瓷。然而,结果很戏剧。我收到了另一个教授——Steven Young的邮件。这是一个很客套的邮件,甚至直接可以被解读为拒信的。不过后来的发展都出乎了我们所料: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applying to the PhD programme in the Department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at Lancaster University Management School. I very much look forward to reading your application. Unfortunately, we are unable to read or comment on any research proposals prior to formal consideration of your application. You will receive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status of your application from our admissions office in due course.

    然而,不知道是这位哥们的大意呢,还是故意给我留了个信号传递,我还看到了老教授给这位年轻教授的邮件。那个邮件也促成了我们认为是拒信的解读:

    I have not replied to this applicant. Can I leave the ball in your court?

    然后很快,在我还没有解开这段谜团的时候,我收到了面试通知:

    Thank you for your email. Please note that your telephone interview will take place at one hour earlier 9.00am GMT (17.00 CHINA) and that Professor Young will call you on the number provided.

    这段面试事实上还是很顺利的,而且我在当时就知道了会给我奖学金,只是当时还不知道是否有ORS。而这个面试官,就是之前给我发“拒信”的那位。怎么样?很有喜感吧。事实上,喜感远没有到此结束。Peansell教授后来成了我导师,哈哈。造化弄人吧!

    为了奖学金,我可真是“不遗余力”。先后不知道骚扰了多少次项目负责人和系秘书。终于在他们忍无可忍之后(我直接怀疑他们很后悔招了我这么个中国穷光蛋),我收到了一个不再是模板的邮件:

    Although a formal decision regarding funding will not be taken for the next month or so, I am writing to let you know that the department has prioritised you in the funding competition as we believe that you are a very strong student. Please therefore work on the principle that a funded offer will be made when making your decision.

    按理说,到此,我应该已经圆满了。但是我实在是被那些学校的拒信折腾疯掉了。所以我还是参加了中山大学的博士入学考试,并奇迹般的进入了复试。而正当我因为复试表现而郁闷时候,我收到了一个正式通知:

    We are pleased to confirm our offer for you to receive a three-year PhD Departmental scholarship.  The scholarship will deliver an annual maintenance allowance of around GBP 13,290 (2009/10 rate, subject to small increase per year to be determined for 2010/11) plus payment of tuition fees.  In return for this, we require students to deliver teaching and/or research assistance to the department – training is available for teaching duties as well as peer and mentor support.  We also supply a small research budget for conference/seminar-related costs.

  3. 补充内容

    很多人问我是如何申请的奖学金,如何被录取。说真的,我无法回答。因为这个事情实在是太复杂,往往无法说清楚。招生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标准我也无从知晓。我只能说,这或许是上天眷顾,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而我能做的,就只能是把整个过程给罗列出来。

    关于材料的准备,请参见我写的另一个帖子

    最后,我希望大家不要随意转贴,这个帖子中所涉及的邮件内容本人和邮件发送者保留所有的版权,如需转贴,请先征得本作者的同意。

    最后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申请顺利!

Applying Overseas in 2010: My Summary (1)

终于在2010年的夏天搞定了所有的事情,敲定了赴英的行程,也确定了我的两位英国导师。可以说,所有的事情都终于告一段落,可以来写点什么了。毕竟为了这个出国PhD,我的研究生生活实在是或多或少经历了太多。不过也好,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正是这些曲曲折折,让我学到了很多,而不仅仅是兰卡斯特大学管理学院的录取以及让众人眼红的奖学金数额。

在此之前,我写过一个关于兰卡斯特的博士项目申请介绍。尽管阅读量很大,但是也有很多朋友嫌我写得过于客观。或许这是我最近一直在写学术类东西的习惯吧。这种习惯促成了我写东西强调逻辑和框架,且不过度融入自己主观判断的写作风格。同时,由于当时导师等均尚未确定,也不便说的太多。好在,现在万事俱备,可以来好好写一个总结了。希望各位读者可以喜欢。

考虑到这个总结的篇幅,我将此总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出国这个荒诞想法的来源,而第二部分,则是我为此付出的代价和收获。此处呈现的是第一部分。

  1. 2008年夏天:一个梦开始的地方

    其实要说出国的想法,就得从2008年夏天的第一次托福考试开始。说起报名,其实是很有点喜感。我有个同门,是个才女,英文奇好。在2007年底时突然跟我说她要考托福去美国,而想鼓动我一同参与。事实上,当时的我而言,正被一篇论文的数据结果折腾的心烦意乱,老板一日三个电话的问候已经搞得我快崩溃(尽管后来证明是基础性工作问题,但当时的我哪里知道?),本已无心去考虑此等“大事”。但是禁不住美女的一次次诱惑,外加个人自负心理的不断膨胀,我终于迈出了这让我“抱憾终生”的第一步。

    要说这个新托福的名字一点都没有错。iBT,的确是非常BT。什么综合性听写,人机对话。反正是让我很不爽。更何况,当时我从中国会计学会年会回来的时候,离考试也就两周时间了。前面的复习不得法让我浪费了太多时间。不过后来事实证明,老外的考试制度的确很合理,如果你有足够的英文水平,不复习都能考的不太差。

    正是这种盲目的自信让我继续挺进了GRE。事实证明,这一步比托福更加凶险。不说红宝书的单词百年一遇,就那些长难句救助可以让我焦头烂额。我老板也感受到了此种难度,替我推掉了所有的科研任务,不过可悲的是,我的GRE绝对是个大大的杯具。正是因为这个GRE让我情绪走向了低谷。

    不过GRE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我终于学到了如何写正式的书面英语,第一次在不借助中文母语的帮助下,以一种语言的亲和力感受到了英文写作的那种逻辑。至此,我告别了First,Second这种大学英语四六级时代的简单逻辑过度,进而开始挑战那种依靠内容和段首强制性过度的新时代。

  2. 2008年秋冬:我走向了鉴定

    1. 北大之行,开拓了我的视野

      如果说托福和GRE考试属于常规的技术准备的话,那么2008年9-12月这段时间对我来说就弥足珍贵了。应老板的要求和安排,在2008年中秋节的前一晚,我踏上了去往北京的火车,开始了我在北大2个月不到的“非正式友好访问”。借助着我姐(其实是我师姐)在北大读博的便利,以及我舅舅舅妈和家人的照顾,我开始了在北大的听课经历。尽管说在北京并不是一个很美好的经历,甚至于我有时候都不知道在北大干嘛。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我第一次有了一种没有归属感的感觉。但是,北大光华的一些课程却坚定了我的信心。我越发坚信:即使是北大这样的学校,也没法让我受到严格而正式的学术训练。

    2. 中澳研讨会:我与澳洲教授的“邂逅”

      财大举办的中澳国际研讨会的邀请函终于让我于10月底离开了北京。在北京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有家的感觉实在是很好。在中澳的会场上,我第一感受到了良好英文能力在这种国际场合下的便利。曾不止一次的,我替我的同学救场,也与澳洲的教授聊得很愉快。更重要的,我第一次用英文做了一个报告,尽管效果可能不好,但是的确给了我一个锻炼的机会。当看到我们学校某些教授在吃力的用英文做报告时,我一方面感受到了他们作为学者的孜孜不倦,也另一方面为他们为什么不给研究生机会而不解(我这样的老板可真不多,哈哈)。

      很快,我引起了Alistair的注意。他是Curtin的会计研究所所长。在晚宴后,我们开始了聊天。他说的第一句话就让我很吃惊“俊,你得出国,知道么?你的英文就告诉了我这个”。我真不知道出国跟英语水平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当时我只是觉得这是一个玩笑。此后一直到他离开,他一遍遍的跟我说澳洲的美好,甚至要了我的CV存档,以及在我后来告诉他被兰卡录取时他给我的一份长邮件。我才知道我已经打动了他。但是Curtin实在不是我的梦想。毕竟这只是一个位于澳洲西部以采矿专业闻名的学校。

    3. APJAE年会:踏出国门

      其实这个会议的论文是我在北京期间投出去的。在澳洲会议结束的第二天,我收到了来自遥远夏威夷的邀请函,同时提供了我1500美金的旅行补助。在我老板的鼓励和“威胁”下,我踏上了美利坚的领土。事实证明,这次出去让我感受到了无限的美好。具体情况可参见我以前写的一个帖子

      也就是在这个会议的午宴上,与我同桌的夏威夷教授在听说了我是硕士以后,开始给我介绍美国大学,比如芝加哥大学擅长什么,宾夕法尼亚大学喜欢什么,伊利诺大学做什么研究的人最多等等,同时用了一堆排比疑问句来告诉我美国情况。比如你想要钱么?你想要很好的科研条件么?你想要一流的学者指导你么?你想参加国际顶级的学术会议么?我们都可以提供给你。我们只需要一样东西:那就是你的头脑和你学习的热情!

      恕我没见过世面,不过这些话的确是打动了我。同时他也告诉了我两个选择,美国或者英国。因为他们一致觉得,这两个国家去读会计学是最理想的选择。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英国如此的正评价。

  3. 结语

    上述原因终于促成了我的出国梦想。但是理想终究是理想,事实上,申请之路远非那么容易,在下一部分,我将介绍下我在申请兰卡中的心路历程。事实上,这是我唯一一个真正走到最后的申请。

Some Words For My Application: A Review

近阶段总是在忙活博士入学考试的报名和海外研究生院的申请工作。说实话,GRE的考试失利还是给我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阴影。这不得不让我相信我家乡的谚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现在想来,可能是我当时也过于inherent了,Kuan的说法并没有错,GRE的Second Attempt的确是需要Confidence的,而且也是Consequenced的。无奈,我是个学会计的学生,成本-效益原则已经深深映入了我的脑海。如果说把托福考试和GRE考试仅仅当作学习英语的学费,似乎有点心有不甘。毕竟,作为学费,这个价格似乎有点高。更何况,对我这个穷光蛋而言。

其实真的申请国外学校的时候才会发现:对一个真的想出国的人而言,读经济管理类专业绝对是个大大的“杯具”。尽管说在我们英明的政府和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经济还是大有起色。但是在国际视野的比较下,我们还真是个不折不扣的发展中国家。而这样的身份则是直接造就了申请上的杯具。从寄托和太傻这两个国内最大的留学版块上我们就可以看到,最容易出国的专业基本都是理工专业。而商学院出国留学的人则是少之又少(注意:这里我不包括自己付学费)。相比较理工类专业出国的相对泛大众化,商学院的Overseas PhD项目似乎更像是精英的游戏。

从Chasedream,一个比较大的商学院论坛来看,直接从国内学校来申请美国商学院PhD的Offshore Application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尤其是申请一些顶级学校,如MIT的Sloan,Havard Business School,UCLA,Rochester等。而拒绝大陆中国学生的申请原因主要集中于两点:

  1. 语言能力:相对于Science和Engineering的学生而言,商学院对申请者的英语要求高得多。从事业发展角度来说,商学院毕业生需要更多的去进行各种商业谈判和商务写作;从学术来说,商学院的论文往往都会有大段的描述性文字来“讲故事”。试想,没有足够好的英文怎么行呢? 而大部分国内学校的毕业生的英文水平的确也没法达到这个要求(除了北清的牛人)。
  2. 研究背景:如果说英文水平是可以通过努力提高的话,那Research Background就更加要命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商学院的Faulty们的论文质量普遍难以达到国际水平。即使国内顶级学校的几个海归faculty,他们的论文也多发表在B类期刊,相当于欧美博士生的水准。试想基于如此的Faculty水平,如何能指望学生作出国际水平的研究呢?以至于我有次跟Bill开玩笑说,如果可以借给我一篇SCI的论文,不用多大的IF,我就能在学院斜着走~~。

我的猜想是,可能就是基于上述原因,才导致了很多人的曲线救国。比如北大的Heng Yue,就是在HKUST读的MPhil,然后去Purdue读了PhD。而同样北大的Guohua Jiang也是在HK读了硕士以后去Hass读了PhD。香港中文大学的年轻副教授Cong Wang则是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了硕士,然后在美国完成了博士学位。当然,也有例外,比如Wei Luo,其实还是我校友,在中南财大毕业后去了Pittsburg。

考虑到了我的比较soft的背景,以及不太对得起观众的G和T,我就没有申请美国。毕竟我可不想拿着几百美金的申请费去打水漂。要打水漂,找水塘边的瓦片就Okay。作为心理安慰,我横扫了香港的几所学校。毕竟香港的申请费相对便宜。甚至于比国内的学校报考费还便宜。例如HKU,HKUST,CUHK的申请费都是150港币,CityU是一百港币。而国内的,比如我报的中山大学,我师妹报的北大分别都是200元RMB。上财的报名费更是高达250元。最好的还是新加坡的南洋理工,PhD似乎并不需要支付申请费,只需要把Package寄过去就可以。

相比较亚洲和美国的学校,英联邦国家和欧洲的博士项目则要直接的多。比如澳洲和英国的大部分博士都是3年项目。他们的博士就像faculty一样上下班。工作时间就在各自的Office里做研究。其实想想,这样的工作压力还是很大的。毕竟他们没有美国的那种Course可以作为初到国外的缓冲。不过意识到这种差异也让我了解了为什么这些国家都需要申请者提供Research Proposal。毕竟他们需要找的是veterans,而不是什么都不会的rookie。不过相比美国那种动辄五年到七八年的博士学制,这些国家的短学制则是非常有吸引力。但是考虑到那些在这些国家的水货Master在国内造成的影响,国人对此类学校的毕业生的印象恐会打折。

当然,这些学校跟美国相比,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那就是funding的严重不足。以英国和澳大利亚为例,这些国家都是“教育产业化”的楷模。他们即使有funding,也会优先提供给自己人,比如澳洲提供给Citizen和PR,而英国则是给EU的学生。更多的,他们会对外国学生claim非常高的额外学费。这估计也是个产业化的特色吧。不过说实话,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这种自我封闭恐怕对研究水平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在这点上,New Zealand首先给出了移民和学生的优惠政策来吸引高级人才。毕竟,不说别的国家,就说中国,澳洲和新西兰都快成了高考垃圾的摇篮了。

无疑,申请这些学校是个体力活。整天转悠BBS和浏览学校的网页实在是个辛苦工作。为此,我不打算继续申请了。还是准备国内的考试比较靠谱。尽管说无论经费、设施、办公室条件、行政效率等方面,国内学校跟人家差距太大。但是毕竟轻松得多啊。人生苦短,何必搞得如此劳命?伤财就算了,毕竟我现在是跟红苗正的无产阶级,实则无财可伤也。

Junjun's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