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戟沉沙:另一种学术生涯

前言:这篇小文来自于我的一段工作生活经验。作为一名会计老师,我时常会被问到如下问题:老师,我应该读博士么?老师,读博士当大学老师是不是很轻松啊?有时也有一些师弟师妹或者好友让我以过来人身份介绍下读博的成功经验。可是,作为一名在学术界沉浮的不折不扣的非著名非成功甚至于有点颓废的专业人士,顶着“三无”(无想法,无论文,无课题)头衔的会计电算化老师,我实在是没有底气也没有胆量来“指点江山”。然而,这个世界就是如此。你也是推脱,别人越是觉得你高傲。因此,为了避免落入故作风雅,自命不凡的俗套,在下不才,以一小文,聊以自我安慰(这个词真的不能缩写啊!)

以下为正文部分:

时光荏苒。岁月这把杀猪刀做工实在也是好的很。无论何时何地,这把刀总是能告诉我们它的存在和威力。比如,我们突然发现自己无法熬夜了;我们发现自己撸代码速度已经比不过自己研究生了;我们头上的头发越来越少,却不曾有长回去的迹象。如此种种都在告诉我们:我们该知天命了。作为一个已经回国任教四年,博士毕业六年,且已经错过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中年人而言,恐怕我也应该对过去的经历说点什么了。可惜,我既没有等身的著作,也没有牛掰的论文,更没有闪闪的头像。因此,我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写写我在学术界折戟沉沙的一些经验,以供大家笑侃。

曾记得十多年前我有次在财大的操场上偶遇某杨姓教授。我便向他讨教什么样的学生适合读博士。我们俩一边在操场上慢跑,一边闲聊。他告诉我说:“适合读博士的学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站起来能讲,坐下来能写。我看你就很合适啊?”当然,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我选择了去读博士。只是,我慢慢发现,我站起来讲不出,坐下来也写不出。而归根结底呢,是大脑中一片空白。要知道,在学术界,看着旁边人论文一篇篇发,看着人课题一个一个拿,看着人头衔一个一个加,而自己囊中空空,一无所有的时候,这个感觉其实是很酸爽的啊。那么这个感觉怎么才能得到呢?显然,站起来没话说,坐下来无点墨,成为了我们折戟的第一要义。但是这里有个前提:此人需要读博,且立志学术界。

理论铺垫:何为理想人生?

在展开我们的沉沙攻略,构建学术生涯崩塌伟业的理论框架前,我们需要做一个框架式,即在学术界,什么样的职业状态才是最为理想的。此处理想指的是在学术界可以混得风生水起,是别人眼中的学(xian)习(mu)对象,是学界的青年才俊,是可以左右逢源取得各种资源的理想状态。在现实世界中,此种人才一般是纠结去麻省理工还是去芝加哥教书;是权衡这个文章投给TAR还是JAR,或者要不要宠幸下RAS和CAR;若在国内,他们纠结的是经济研究的稿件到底要不要发,会计研究的媚眼接不接,手里一堆offer如何处理?毕竟国内圈子小,A学校是老板的关系户,B学校是大师兄,C学校是老板称兄道弟的大佬,D。。。,哎事情难办啊!此种情况我们一般称为“自由择业问题”。具体文献此处不再罗列,建议参考自由现金流、投资效率等相关研究。

现有研究对如何达到此种理想状态提供了积极而广泛的讨论。各级图书馆和“地摊”学术文献库提供了很多大牛的自传论述,而“坊间理论工作坊”则提供了各级优秀校友和师兄师姐在各大场合现身说法。简而言之,目前在学术成功学领域我们正向研究理论颇丰,且结论具有一致性。即要发愤图强,人品优良,不能好吃懒做,遇人不淑。然而,亦有理论认为:成功的路有千万条,而失败的路却是非常类似的。套用金融学里面的常识,我们会知道,在一个资本市场中,个股上涨的相关性一般是不太高的。如果一个市场股价上扬具有高度相关,那其实是有大问题的。而相反,一个市场中个股价格下跌的相关性却是不低的。这是因为市场中悲观的因素和条件往往相比较好消息具有更强的传染性。即各路神仙都各有神通,但众多炮灰却是有很多共性的。因此,此派围观者认为,成功学的意义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大。因为毕竟成功的人是少数,且成功经验过于异质化。而如何当卢瑟(Loser)才更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将就如何在学术界折戟沉沙为题,具体分析折戟的理论和动机,并就沉沙攻略提出一些独特的见解。

但是,这并不代表在学术界折戟沉沙,从一个人所羡慕的学霸跌落神坛成为一颗尘埃,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与大家所理解的相反,要彻头彻尾失败变成一个人神共愤的“废物”,乃至“废中极品”,其难度绝对不亚于在AER上发三篇论文。有人说,凡事不成功皆离不开一个好吃懒做,像猪一样。我想说,说这话的人一定没惹毛过猪,没有被一头大公猪拱出去的经历。要知道这感受可不亚于陈小旺老师的推手。你说我被拱过?那当然是没有。你问我怎么知道?开玩笑,这世界有个东西叫“前人(任)研究”,也有个东西叫“文(ai)献(de)回(jing)顾(yan)”。你说你不知道文献回顾?那太好了,你没有机会在学术界折戟沉沙了。为什么?因为你连学术界都没有踏进来啊!所以,我说了,这事儿不容易的。所以,只有当你真正立志进入学术界,你才真正踏出了“放废自我”的第一步。嗯,这是理论基础

第一步:智商不宜太高

首先,学术界不缺聪明人。无论是老骥伏枥,深耕几十年的顶级大牛,还是在论文复制界上下翻飞,熟悉各种软件,心知各类研究套路,且有一张巧舌能笼络一大批涉世不深,家境一般的学生来做免费劳力的学术新星,都离不开一个关键变量——智商。要知道,本科四年所学内容,甚至于外加研究生三年,博士三年苦学内容,只能出现在很多论文的前三句话,且一般冠以“众所周知(It is well known/acknowledged that…)”。此时若是智商欠费且充值系统不在线,你是不是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此时你会发现,且不说如何写论文这等高级工作。此时你认为最为简单的工作:如何读懂论文,都成了一桩人生大事?过去你觉得宿舍的兄弟或者宝贝们已经碾压了你很久,而你忍辱负重考上博士,觉得可以扬眉吐气之时才发现,苍天啊,大地啊,原来一切刚开始!

此处音乐响起。。。那熟悉的旋律啊

或许有人会说,不聪明的人会读博士么?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讨论:何为聪明。所谓聪明,指的是这个人能够在连续的时间区间内审时度势,能够飞快地获取决策有用的信息并选择正确的估值模型(大雾~,职业病犯了),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monetary价值判断。一般这类人都会高考进一个一流大学,然后本科毕业要么去美国,要么直接工作。工作地点?北上广深算是一般的,香港新加坡才是正道。差一点,会读一个国内或者国外一流高校的硕士学位,其中以国内顶级学校硕士的人更为聪明(不接受反驳)。然后这些人,尤其是国内读硕接触了读博师兄师姐的,预见了未来“可观”的收入之后,基本果断各大私募公募,各大咨询投行,再不济,各大银行机关走起了。所以,你觉得这些人真的会读博士?即使他们读了博士,真的会来做学术?因此,学术界的折戟大业只能寄托在我们这些智商不太高的普通人身上了。

第二步:要做一个极其听话,没有自己想法的人

学术界有一个特点。你会发现,凡是成功之人,他们最终大多真心热爱学术,且对自己的领域有着非常好的眼界。因此,为了保证我们的折戟沉沙大业可以顺利展开,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磨平自己”。在学术界,只有完全摒弃了自己的想法,只能在大佬们,导师面前,师兄师姐面前唯唯诺诺且保持极强的“执行力”,才能在折戟的大道上康庄前景。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与人背道而驰,处处另辟蹊径。放心,这条路在智商存量不足,自身CPU和GPU的算力都不够的情况下,高并发很快就会让你宕机,然后,对了,折戟成就提前达成——毕不了业了。

但是这条路其实需要坚持。因为制度原因,目前的博士招考虽然从考试制度转向了审核制度,高分低能学生读博的问题其实并没有解决。不信你自己想想,硕士期间有大量论文发表,尤其在国内外顶刊发表的作品,真的是学生自己想法么?这些跟你在一起读博的同学们,其实真正的优势在于“听话”和“数据处理熟练”,且擅长领会上峰旨意,会举一反三。他们做论文往往很快。很多工作虽如浮萍,却能迎合KPI的考核。更要命的是,由于后续职称晋升等原因,这种情况还具有溢出效应。因此,当一个听话的乖学生,短期内其实是获利的。而若要想要折戟,则需要其他因素的干预。更重要的是,这种特质走上折戟道路并不十分顺利,需要漫长的等待方能成功。所以,这是内家功夫。而且作为听话的你会发现,读博士好像更容易了呢。

要好好听话哦,不要胡思乱想,要不折戟大业如何完成?

修炼内家功夫需要从最基本的运功法门开始。经管类专业不用蹲实验室,不用养小白鼠,也不用真的去数沥青多少年滴一次的特点使我们更容易在一开始就堕落。对于学术折戟神功,这是一个无敌法门。我们要学会在“三高无用论”的光辉照耀下领教它们的“魅力”后弃之不顾,要极端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代码高”的极致生活,做到所谓先修身,哦不,代码,再修心。我们要迅速融入建模派和实证派互道“今日收敛否?”和“结果几颗星啊?显著么?”之类的友情问候,并将其百分之百融入生活。作为学术折戟之路的前行者,学问沉沙攻略的践行者,我们要摒弃一切过于不切实际的想法。我们要学会从文献中寻找研究机会的缝隙,要学会像世外高人一样只见测试,不问缘由,我们更要学会紧随主流研究的步伐,能建模绝不实证,能实证绝不规范,能现成模型方法绝不创新。至于读文献,读个摘要就好。英文文献更是要开启连蒙带猜的考研英语技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疏离毕业,才能有机会真正去折戟沉沙。到了这里,你或许会发现:原来废掉自己也是要重视长期效益的啊!

第三步:选择一个坑爹的项目(组)

当我们已经熟悉了入门法门,学会了六祖长拳和罗汉拳之类的入门功夫,我们就可以开始学习易筋经,洗髓经之类的高深内功了。大家知道,学术界翻船的一大重要标志是没有论文。此处我们不讨论张五常先生那种异类,毕竟人虽然不写论文,却洋洋洒洒写了《经济解释》,也汇集田野调查经验写了《卖橘者言》等。而我这里说的沉沙者可是真的什么都没有的。我们一般称为“三清”人员:论文清零,课题清零,知识储备也基本清零。因为这三清里面只要有一个不为零,其都有翻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机会,而唯有三项同时为零,方显“死挺”之本色。要知道,若非死挺,孰能折戟,更谓沉沙?

要知道,写一篇论文,尤其是要写一篇不招骂,且能立身扬名的论文,其实是不容易的。我博士导师就曾口出狂言曰:你毕业十年内的顶级期刊论文我都不会相信是你自己做的。当然,我导师其实多虑了,因为我二十年可能都出不了什么大作~。当然,这是后话。我想说的是,一篇论文背后往往显示作者对于某一个细小领域数十年如一日的苦心耕耘。而很多人没有告诉你的是,作者可能在十年二十年前就选择了一个有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和方向。如吴军在《数学之美》中提到,当年尝试让计算机真正读懂人类语言的方向,最后都直接败给了统计学,而在本人的领域,2000年左右转实证方法时候也甩掉了一大批人。当然,我们并不能说不做实证的人就不行。要不财科所那帮家伙得把我祭天。但是不做实证,在学术界“平平淡淡过一生”甚至于翻船的概率就已经高了。

所以呢,选择一条正确的路很重要哦!

在第二修炼阶段,我说过即使完全修炼完成,你的折戟大业其实也未必能在短期内顺利完成。其原因在于:我们忽略了课题方向这一更高级的修炼法门。而这门功法的难度在于,其是多维的。即你不仅要注意气息吐纳这样的基本功,更要注意心境。以会计研究为例:如果你选择了不做实证会计研究,理论上你的折戟功力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但此时,你遇到了一个业障。那就是:你导师和所在项目组可能是从事某个具体会计准则或者审计准则的制定和研究,面对某一项金融监管进行修订的研究类工作。而这类研究本来没法做那么多实证。这时候你的选择可能反而“背道而驰”了。你不仅没有走向崩溃大业,却入了“平步青云”这样的魔道。这是不能忍的。

好在资质愚钝的你我遇到这样的业障机会并不多。毕竟这类课题组都是顶级组,一般人进不去,而且他们也未必是我们折戟道上的战友。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要怎么选课题组呢?功夫练到这个地步其实就需要一定的悟性了。所谓师傅领进门,得道在个人。一般我们可以参考如下思路:比如你所在项目组研究的内容在本科的教材上都能找到答案,或者你发现这个项目的关键词从来没有出现在国内外任何一本顶级期刊上,普通C刊是全组终极奋斗目标等等。一旦发现,请勿错过!

但是随着博士点批准放缓,教育部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要求的提升,其实这些组不太容易找了。因此,大家要且行且珍惜。但是如果真的找不到,其实我们还可以选择境外资源予以补足。如果你发现一个纯种老外且基本没有来过中国的人在做中国问题,那么请不要错过。如果是英国美国的课题组,且这类组从来不使用美国数据,或者干脆根本没有购买此类数据库,那么恭喜,你翻船概率就大大提高了。另外,海归在折戟之路上还有个重大Bonus。考虑到现在很多学校是要求青椒持有省部级课题的。而海归因为训练原因和人脉因素,其实报课题难度是很大的。因此,如果你在海外找到了一个“靠谱”课题组,且完成了前叙所有训练法门,恭喜你,此关折戟沉沙中级法门你也修炼成功啦!

第四步:请选择一位不靠谱的导师

到这一步。你已经基本完成了所有的必要功夫学习,我们即将进入达摩院开始学习至高无上心法和般若掌、繎目刀法、无劫相指等绝技。而学术折戟大法的高级心法,其猛勇精进之法的关键之处,也是本神功最为核心的步骤之一便是——选择一位能帮你早日折戟沉沙于学术道路的导师。

要知道,导师的角色,尤其是在国内,不仅仅是你学术界的领路人,更是你骑上马之后的扶马人。如果你逛过国内外的各种论坛,如理工科的小木虫,经管类的人大经济论坛,北美区的买买提论坛,英国地区的苹果论坛,德国的华人论坛等,你会发现很多人都在讨论或者吐槽导师的人品。虽如欧美一般,越来越多的导师并不要求你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要求来对待他们,但他们给你的训练确实真真切切的。如果说项目组或者课题的前瞻性是导师个人学术能力体现的话,那么导师能否教给你做人的道理等则是另一个重要的问题了。因此,你首先需要一个从来不管学生死活的老板。

科研的成败,其实很多时候在于独立和选题。如果你的导师学术能力不强,且从来不管学生,你的论文基本是在自学状态和师兄师姐们看不下去之后的友情协助,外加系里其他老师或明或暗的系列放水之后,你终于拿到了毕业证。那恭喜你,此时你翻船概率极大。为什么?因为这时候,你的基础训练并不牢靠,其实除了毕业论文,你也没有接触到太多真正的前沿学术。甚至于可能学了好几年连这个领域的前沿都没有摸到过。此种状态下,你不翻船谁翻船?舍我其谁呢?

选导师不易,请倍感珍惜~

其实世间尚有另一种捷径供参考。此种翻船路径比较隐蔽。导师水平很高,著作等身,甚至于是圈内大牛。在你进入学术圈不久,他就开始教你“以打代练”。他会给你布置一个或者数个论文和项目。你需要在自学和跟师兄师姐讨教各种非正式经验(因为他们也是自学的)之间游走来完成项目。由于导师水平和学术圈人脉,你的论文即便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毛病,论文依然可以在比较好的期刊上发表,甚至于帮你拿到课题。按理说,此君不是走上康庄大道了么?为什么会翻船呢?问题其实就出在,此类训练根本没有教会你拓展未知领域的能力。一旦目前所学过时,你翻船之日也就到了。此种导师一般在亚洲地区强校最为常见。此类课题组和导师入门不易。

第五步:你需要选择一个博士培养制度不健全的学校

所谓练功之大成就者,其不仅需勤学苦练,还需有一个集天地之精华的道场。如少林武术背后往往还站着一个少林药局。其药房解决了武僧们大量的日常问题。而学术折戟沉沙功法亦然。若处在修炼过程中的你,可以有机缘选择一所合适的大学,其功力修为也能大大增加。因此,若为修炼此法,学校因素也不可忽略。

如前所言,科研也好,论文也罢,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能够完成这个系统工程的人,往往并不是业余爱好者,而是一群经过科学严格训练的职业运动员。因此,若要在学术圈折戟沉沙,我们还是得从系统性上下功夫。如果一个学校,无法给你提供完备的经济学、数学、英语等基础方面的训练(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例),你的经济学老师可能自己都看不懂MWG,或者干脆不知MWG为何物;你的英文老师可能直接是英文系的研究生,其最多能带你读读课文,而无法给你讲解英文这门语言的真谛;你也没有什么像样的数学课,教你随机过程的老师可能自己本身教个基础概率论都马马虎虎。那么,恭喜你,你这个博士毕业进学术圈翻船概率就无比大了。为什么?因为这些基础训练的缺失,会导致你非常多的短板。如理论性文章看不懂(纯数学的),国外的资料阅读不畅,国外发表直接无从谈起。在国内外学术进展结合如此紧密的今天?你不翻船,舍我其谁?

终极心法:无欲无求,方能独孤求败

不会武术的武术前辈金庸先生曾在他的系列著作中三番五次提到:世间武功,唯快不破;世间万物,唯坚不摧。因此学术界的生存法则就是:热情似火,快速应敌。即使你师出无门(靠自学),天资一般(中考高考考研从没出色发挥过),导师爱理不理且水平一般(无处可依),虽说折戟之路已经快到终点,但却尚有勤勉二字可以救回。因此,若想最后修炼得道,最终实现学术生涯终结,在学术道路上折戟沉沙的宏伟大业,请务必做到无欲无求。因此,请从读博开始,就尽快丧失对于学术的热情。国际主流研究热点是什么,能吃么?补充自己的基础知识,为何不补觉呢?至于各种大大小小的学术会议?那还是敬而远之吧。这种会议无聊透顶,一个一个还自以为无所不能。有这个时间,我们何不去唱K,去逛街,去吃好吃的?再无聊,把男朋友抓过来骂骂也可以啊!

请务必不要忘记你读博士的初心。我们读博士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以一己之力来促进学科的发展。我们的目的就是不想去参与职场的竞争罢了。毕竟我英文没有人家好,我的脸蛋没有人家好看,我也没有人家帅气。至于CPA,CFA,ACCA,CIMA什么的,那一概是没有的。请记得,我来读博的目的其实就是源于我的不了解,源于我的过度听话。我的最高追求就是要跟同道中人一起,共同探索实践学术之路折戟沉沙的终极要义和实践方式。

所以年轻的朋友们:你们知道要怎么做了吗?

读博之困:到底什么是研究?

这篇文章我构思了很久,也想了很久,是否要写。因为这个话题非常敏感。其敏感何在?我的朋友圈里大多数都是科研人员和潜在科研人员。在这个圈子里混,最核心的哲学就是少说多做。因为一旦犯众怒,轻则众叛亲离,重则性命不保。因为这文章我要讲的就是我对于研究的一些看法。其核心就在于,到底什么样的研究才是我所向往的研究和我所理解的真正的学术研究。考虑到我只是个博士中的Loser,这个文章估计会招来一堆白眼和砖块,本人在此声明:此文章不代表个人观点,乃混沌饥饿时所作。

早在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我就渐渐地对我当时所作的研究有了一些个人想法。其想法在于,我的这个研究到底是干嘛用的?社会贡献在哪里?只是当时远不如今日这般极端(此乃读博的一大恶果),外加各种利益诱惑,我便没有了深究的勇气和动力。毕竟在国内,不是什么都可以随便质疑的。更何况,我当时只是一个连基本的统计软件都尚不熟练的学生,能够纳入我老板门下(他现在已是母校学术新星),并且得到他的悉心指导(当时基本是手把手教我),我已经感激不尽。更何况,当时严格的工作主要是研究助理。所有的研究的思路和想法都是老板提供的。即使我有想法,也很有限。因为毕竟有些东西只有在真正地把握在手中的时候才能有感觉。

这个关于研究的问题终于在我心中埋下了伏笔。最早的时候,它只是一颗小小的种子,然而在我到英国之后,由于需要开始尝试独立做研究,这个对于研究的质疑便开始生根发芽,以至于我今天在怀疑,这个问题是否已经即将毁掉我的博士生涯?我不了解其他专业的朋友,比如坛子老弟,是否会有类似的困惑。但是对于我而言,其问题的根源在于我质疑研究的通用性。

因为会计学与很多专业不同,它的早期发展(约1950年以前)似乎都是围绕着实务操作展开,如财务报告系统的更新、公司治理的改变、会计是否能够为公司管理提供支持等。至少在当时,会计学的大量文章,尽管不学术,却是真真切切地围绕着所有的会计学界的观点在展开。当然,也有坊间传言说,由于当时的会计学不够学术,无法吸引到一流的学生入读博士生,这与今天会计学炙手可热的地位可是天壤之别。而这一切,则在1968年的某一篇文章的发表后开始改变。

我不打算回顾会计研究的当代史,毕竟这对于博客而言毫无意义。更重要的是,我有自知之明,既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来做这个事情。但是就Kothari在2001年所发表的回顾而言,70年代的信息经济学(Information Economics),尤其是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理论的引入,为会计学的研究提供了极好的学术工具。我们终于可以从模型和数量化的角度去讨论会计方法、讨论政策选择、讨论它与公司管理和市场的关系。对于这三十年而言,会计学的研究绝对是灿烂的。这就是我建议我的师弟师妹们能够真正踏实地去读一读Kothari的那篇长达130页的大作。因为他可以让我清楚地知道会计学在干嘛。

刚来英国时,我的两个导师就拒绝给我提供详细的研究题目,却要求我去找对应的话题。唯一的帮助就是善良的OHanlon教授在无奈的时候提示我可以考虑下银行业。尽管这个选择最后让我在两年里一无所成,但是我依然很感谢他。毕竟通过这个机会,他把我从文献阅读的怪圈里拽出来,重新思考下自己的人生。比如为什么读博士,为什么做研究,我未来想干嘛等等。事实上,一种教育模式的转变,加上英语能力的欠缺,终于让我彻底丧失了对于研究的任何兴趣。相反,我开始考虑一个问题:我想要什么!

我渐渐地发现教育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在我英语逐渐进步的同时,慢慢地我发现了我老板提问的策略。他永远不会来过早跟我讨论研究的模型和数据。相反的,他总是会问我一个问题:Jun,根据你的假设,你觉得公司老总会怎么做?一开始,我对于此类问题总是很茫然。因为我觉得,一个文章只需要有说得过去的理由,外加不错的文献基础和显著稳健的结果即可。但是由于每次被问到,我就不得不有所准备。尽管现在看来,我的回答从来未让老板满意过,但是我却慢慢地有了一个疑问:我他妈做的是什么研究?

对于未来的质疑,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只能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拒绝工作。现在想想,我真不知道我过去两年是怎么熬过来的。我都佩服我自己。如果说我读研期间的研究纯属是为了一种虚荣心理和对于计算机软件的兴趣,那么读博时候在我对几乎大量的数据处理都自认为无技术挑战的时候,我就不得不面对最简单的问题:我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研究?我的兴趣点在哪里?对于一个在中国读完本科和硕士的学生而言,我很庆幸我能考那么多试而走到这一步,但是我却也郁闷地发现:我对啥都没兴趣了。对于得道高僧而言,清心寡欲是好事。对于研究者而言,这是要丢饭碗的。

师兄推荐我看了本书《研究的艺术》,我也曾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师弟师妹们。因为当我在回中国的飞机上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其中的叙述折服了。因为他解决了一个我的老师们从来没告诉我的浅显道理——学术研究与实务研究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在于提供理解问题的步骤和方式;而后者,则基于前者为客户、企业提供最为基础的解决方案。但是,后来我猛然发现,其实对于我的师弟师妹们而言,这本书读着其实是不会有感觉的。因为有些事情,只有你经历过才会懂——比如恋爱。

之所以说这本书让我豁然开朗,因为他解决了我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做会计学的研究?正如我的本科学生问我为什么会计会有博士?事实上,会计学的学术研究应该做的工作并不是去解决会计从业人员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学者一般不会遇到,也很难有切身体会。事实上,学者可以做到的,是使用规范的模型和历史数据来推测某一项规则是否有效?其执行效果如何?不同的会计方法之间造成的操纵空间会不会对市场有不利影响?

事实上,如果掌握了这思路,做研究和看论文的思路就宽阔多了。因为几乎所有的西方学者核心圈的研究都在这个框架下。唯一的区别是距离这个最原始的目标的远近罢了。只是最近几年来,在国内科研制度,美国的tenure-track制度(学术界的晋升制度)下,文章开始渐渐变得乱花渐欲迷人眼。由于研究越来越细化,对于我这样的入门级选手,而且又没有很好的悟性的话,便会开始变得迷乱:这些作者到底想干嘛?事实上,一个很简单的Basu谨慎性模型,光在顶级学术期刊上的讨论文章可能就有10来篇。可是谁又想过,大家为什么如此关注这个模型?蛋疼在学术界一般不是个好的理由。尽管80%的核心圈的学术大牛都带蛋。

而推导到这一步,我们就不难发现什么才是有价值的研究了。首先它不能是胡说八道的。比如说会计学毫无用处啥的,我怕你死无葬身之地;其次就是,它必须是建立在一个坚实的文献基础之上,因为科研其实是一件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工作。如果我们能够在有生之年能够有机会推动整个学术往前哪怕移动一毫米,我们就在这个人世间不虚此行了。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言之有物,要“接地气”。而在我看来,这个要求才是最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因为在我读一些国际大型机构,比如FASB,IFRS,FSA,FSB等机构的政策建议报告时,经常会看到大量的来自学术界的研究结果引用。事实上,能够为政策提供建议的研究才是学术研究应该做的——更好地理解问题。

但是如果说要把学术研究提升到政策和政府监管层面,那带来的问题就非常多了。因为我发现,其实写论文时候所使用的英文是大概所有正式场合书面英语中要求最低的了。多读会计学或者公司金融文献的同学都会知道其实这类文献的词汇量很有限,而且表达比较单一。但是当你有幸拿起WSJ(此处非女性用品),FT或者Economist的时候,你会发现文章中的词汇量要大得多,句式也灵活很多。而事实上,如果要希望自己的研究真的能够进入主流学术圈子并且登堂入室,此等英语水平才是必须的。而这要求有多高呢?我们会发现会计学真正的核心圈里是几乎没有华人的,尤其是使用汉语拼音作为姓名的第一代华人移民。如果通过学术系统检索,其实你会发现大量的华人学者,即使是顶级期刊上的论文,大多数是技术型的。

正如我跟我朋友所言,现在我的心态变得很平稳。因为我发现我得到了一个我来英国前根本没想到的礼物——那就是,我知道了为什么来这里,知道了如果我侥幸留在学术界,我下来应该做什么。正如某次在跟我财大舍友电话里聊天所言,其实有时候真的是只有在巨大的差异面前,人才能发现自己的缺失和弱点。我在想,如果我三年都留在广州,或许跟现在比,我的学术道路会顺利得多,但是我会能够有机会去领悟么?哪怕这些可能在我未来看来是谬论吧。

这套谬论如果拿来考虑下中国的会计学研究,就会很有意思。当然,我这里没有贬低任何人的意思。其实这部分才是我真正犹豫是否要写的地方。因为我知道我的博客读者有一些是我同行,万一所言不实就有可能遭到被喷香水的惨剧(不懂?哈哈哈,男士们,如果你的衣服上沾上了女士香水,你觉得你家领导会如何“善待”你呢?)。所以再次声明,这部分是我写着玩的,如果不对,请海涵啊。。。一定海涵。。。

国内的研究则起步较晚。按照我09年时候在上海培训时听到的说法,1997年的时候上海财大还在讨论是否该做实证研究(当然,我的母校十年后尚在讨论)。当然,国人是很聪明的。由于近百年的战乱和各种政治波动,我们远比其他国家的国民更能找到问题的根本并迅速复制。具体可参见早年的温州发家史。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我们灌出了数量庞大的所谓实证论文,其内容千差万别,质量参差不齐。但是,他们从数据和经济学的角度,以一个会计学者的视角,正在尝试告诉我们中国发生了什么。甚至于部分论文已经开始行销海外。

这本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为相对于欧美的市场而言,中国市场尽管处在初始阶段,但是却有着很特殊的地方,比如产品结构单一,没有衍生品的搅局,机构投资者的研究水平也只是初始阶段。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三十年来的发展也是西方希望了解的。毕竟从任何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来说,这都是一个奇迹。事实上,在我看来,这也是为什么TJ和Joseph的研究可以在国外顶级期刊发表的原因。因为家族企业和家族传承真的是只有在东亚市场上才能广泛看到。

香港的学者终于为大陆的学者开了个好头。终于我们看到了国内几个学校开始顺着这个思路往下走,开始积极考虑中国市场的问题。各种文章应运而出,比如政企关系,官员升迁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国内是否有类似于LLSV所提到的对于中小股民的保护,国企和民企的高管和职工薪酬是否有结构性差异,进而慢慢地拓展到企业上下游关系,并购战略,海外上市等等。这种研究似乎都是在我读研期间(07年左右)一夜间出来的。但是正是这些作者的努力,让我这个学生第一次有了机会去关注生我养我的地方。

但是如果仔细看这些研究就会发现一个很郁闷的问题。他们几乎都不是会计学的研究!尽管我看到的这些文章似乎大部分都发表在了会计学的期刊上,他们事实上是属于公司金融的研究范畴。尽管他们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模型都是比较新的,甚至于一些有争议的模型也被用到了文章里。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硕士和博士慢慢开始转向美国的培养模式。毫不夸张地说,我刚来英国时候,我所读过的文献恐怕比在兰卡的任何一个博士都多。但是这些有意义么?其实后来,我发现,意义很小。因为他们除了能够帮我迅速地模拟出几篇灌水文章外,其他用处很小。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教会我怎么思考。

但是国内特有的体制问题和制度约束也导致了研究的急功近利问题严重。其实我是没有资格说这句话的,但是很多研究给我一个感觉:做的太粗。由于一些个人原因,我最近跟某师叔(他其实管我叫师弟)聊了一些学术,同时他发了我一些发表的中文论文。如果在过去财大读书,我估计会觉得他们写的很好。但是现在看来,我就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知道喝酒要由头。有时候由头不好是要被罚酒的。做研究也同理,没有好的由头,读起来味同嚼蜡。

如果说理论部分简单而扼要且用词比较抽象是中文文献的惯例,那倒是没问题。但是这些文章一旦被翻译成英文要投给海外出版的期刊时,问题就严重了。我就曾通过各类渠道看到过几篇国内朋友给我的文稿(兄弟姐妹们,轻拍),它们几乎都有一个同样的问题:除了一篇文章外,我其他的都不是很容易看懂他们在说什么。因为正如我老板所言,我们似乎都有一个习惯,使用复杂的单词去替代简单的词汇。而在英文文献里,这样做是要被人BS的。因为论文的根本目的是给人看的,不是装B用的。当然,这也有可能是我英文太差。因为我的英文差基本是我老板每天见我的问候语!

而另一个问题,我在跟朋友讨论时候也提到:我们的政府和机构到底需要学术研究么?我们的领导能看到学术研究么?如果这个答案是否,我们做研究干嘛?按照网上流行语来说,此等行为是赤果果的浪费粮食啊!以最近的中国商业银行资本金要求规则而言,它的蓝本是巴塞尔协议第三版。我曾经蛋疼对照过一部分英文原版和中国官方披露的版本(谢谢某兄弟的提供),结果呢?其实中国版本几乎就是个翻译版。同样的,我们的财政部也有个财科所。与美联储的科研论文常见SSRN不同,我几乎连财科所的纸片都没见过一张。而所谓会计准则的更新似乎也没有任何的论证。在准则发行后我似乎也没有听到任何反对的声音。要知道,这是很不正常的。毕竟,如果研究跟政府行为毫无关系,那本来神圣的工作就会变成自娱自乐。

写到这里也该收尾了。其实我心里也知道,这个 想法是幼稚而又理想化的。其实研究的首要目的是饭碗,其次才是其他。真正能够做到顶级研究的只能是少数。以最近国际上很流行的金融会计为例,如果一个研究人员对于金融工具和衍生品以及货币银行学没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他又如何能去做好而深入的研究?尽管现在全世界都知道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重要性,但是其难度也是人所共知,要不IASB和FASB这两家死对头也不会联手来开展研究了。

其实我现在什么都不想了。其实有时候什么都不懂反而更舒服。最后如果这篇文章的某些观点让您不舒服,还请见谅。但是我很感谢您的阅读。因为当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您已经至少把文章浏览了一遍了。

 

iPad也能干正事:谈谈如何学术

iPad想必大家不会陌生。毕竟这个工具已经存在了好几年,其产品本身也从最原始的一代经历到了4代。作为一个爱好计算机和相关电子产品的人,我也终于抢在了结婚前搞定了自己的iPad。其原因呢有二:一则因为我实在是受不了Kindle的那个屏幕。尽管电子墨水看书实在是很爽(事实上,我在国际航班上一般只用Kindle看书),但是其有限的翻页功能拿来看书实在是有点蛋疼;二则,婚后财政大权一旦交出,恐怕要拿到此类消费的许可需要更高的时间和信息成本(此类研究参见XXXX,XXX和XXXX)。

曾经有一个朋友买了个iPad,在网上留言说不知能干吗。于是我说,你可以让iPad干点正事啊,它其实并不仅仅是游戏机。当然,这个回复引起了其相当不快,谓之周围朋友没有人把iPad当正经东西。对于此番回复,我等自然一笑了之。一则没必要为此等小事伤了和气,二则也悄悄地满足了下本人这种穷书生所特有的穷酸,如电视剧《天道》中的丁元英般”坐井说天阔“。自鸣得意,却让旁人吐之。然而更最重要的是,此类用法并非三言两语即可道明。故,本文的目的在于介绍笔者是如何通过iPad来装学术帝的。

  1. 文献的同步和阅读

    学术帝与其他正常人类的一大区别就是喜好的不同。在其他正常人类都在为黄色小说和各种八卦新闻而喜闻乐见之时,我们正在埋头苦读文献。待到读得两眼发昏,食不知味,两眼木然之时,若有朋友表示此种自虐行为是否值当,我们便会笑问:你知道”会计“的定义有十六种说法么?当然,学术帝的爱好远不如此。事实上,我们会穷尽各种所能来变着法子读文献:比如大屏幕手机,PS,甚至于MP3。然而,相比较iPad,这些设备可真是弱爆了。那么我们如何来充分利用手中的iPad来高科技地读文献呢?

    或许有人说,这个有何难?不就是把一堆PDF文件一股脑儿放进iPad里,然后打开阅读器开读么?我想说的是,孩子,您真是图样图森破了。如果这样读文献的话,何以显示出我们学术帝异于常人的思维呢?毕竟我们手头除了iPad还有台式机,还有笔记本,说不定有时候还得征用老婆大人的漂亮电脑。难道每次我们都得利用数据线?即使我们有着强大的内心和耐心,我怕iPad的数据接口有受不了旷日持久的虐待啊。显然,我们需要另辟蹊径,充分利用各种周边资源,以达到我们的终极目的——装!

    作为学术帝,其日常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各种文献的搜集和归类。这点对于现在大多数的高校而言都不会是什么问题。常用的,比如我,会使用Google Scholar进行跨库搜索。不得不说,在我看来,谷歌的学术搜索好过任何一个所谓的跨库搜索引擎,比如ABI,WOS等。尤其是在知道作者或者关键词的情况下,Google往往会让搜索变得简单而靠谱。如果我们只是有了几十篇文献,或许使用一个简单的文件夹并使用手工命名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对于比较勤快的和女性(没有鄙视的意思),这个忍受度可以上升到数百篇。然而对于我而言,硕士阶段的几十篇文献已经让我有了世界末日般的恐惧。对于我等懒人而言,本着能不动绝不自动,能自动绝不手动的伟大方针,我就开始尝试使用了Endnote。更何况现在PhD,面对的是数百篇的鸟语。若是让我手工整理分类,我。。。我宁可去啃鸡腿(哎,吃货的本质,脑子里永远只有吃)。然而,正如大多数的老牌软件更愿意吃老本一般,我们可爱的Endnote童鞋始终固守着Windows和Mac传统平台,对于iPad这类移动设备熟视无睹。尽管他也不痛不痒地推出了一个Endnote Web,但是那个对于移动设备而言毫无用处:一则,他需要特定的浏览器插件;二则,它不支持全文同步。至此,依靠Endnote这位大爷来伺候我们的iPad妹纸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事儿了。要想完成我们的终极目标第一步,我们就得给iPad另找个如意郎君。

    而文献管理新星Mendeley则为我们的目标实现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与传统的Endnote所不同的是,Mendeley基于当前流行的云服务,其所有的题录和对应的全文都会被上传到服务器。每个免费用户都能得到1G的免费空间。更重要的是,Mendeley有着很好的跨平台支持,iOS平台有着其官方的应用,而Android则有根据其API开发的第三方程序。更重要的是,对于导入的PDF文件,Mendely会自动搜索并给出相关条件。相比较Endnote的纯手工导入,Mendeley可谓前进又一大步。

    mendeley
    Mendeley的软件界面,很酷吧?

    对于学术帝而言,单纯的阅读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是有思想的人,所以我们必须乱涂乱画(官方名称:批注)。于是我们的要求便是写的开心,画得开心,而且还得能够同步到别的电脑。显然,iOS版本的Mendeley依然无法符合我要求:因为其自带的PDF阅览器实在是不咋地。而由于苹果平台并不开放文件系统,任何第三方修改的文件都无法保存到原来的位置。显然,在Mendeley的坑爹PDF阅读器更新之前,对其同步批注后的文稿我是直接不指望了。更现实地,我们需要网盘同步服务的帮助。

    Mendeley提供的另一个服务为我们的下一步行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资深学术帝们一般都会对大量的文件名和重命名表示出极大的愤慨。尽管我们都知道文件名的意义,但要一个一个手工修改实在不是个轻松活。而Mendeley则能够自动为我们根据对应题录吧文件名改为“作者-年份-论文名”的标题格式。并且能够把所有的文献都统一存到事先规定的文件夹。套用电视购物的台词:是的,你没有听错,原来3小时的工作,现在只需要几十秒!

    paper collection
    这难道不是每一个学术帝(学术屌丝)的梦想么?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既然有了文件夹,我们需要的就是同步工作了。对于此类工作,我首选大名鼎鼎的Dropbox。由于Dropbox对于跨平台的支持极好,我们可以在iOS,Android等移动平台以及不同Windows版本和Mac OS等设备之间同步。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稳定的数据源,同时也可以丢掉那个该死的U盘了。要知道,自从搞定这个系统以后,我上办公室就只带饭盒包了,哈哈哈

    iPad的平台并不开放文件系统,于是Dropbox客户端本身其实意义并不大。因为我们的要求不仅仅是网络-iPad的单向传输。我们需要的是两者可以交互。在这个档口,iOS平台上著名的阅读器GoodReader为我们提供了便利。其对Dropbox优良的支持使得我们可以让文件夹在iPad和Dropbox服务器之间同步。更重要的是,他们实现了我们在iPad上阅读并批注文献,然后及时回传的要求。

    1
    这就是Goodreader的界面。由于Mendeley自动修改了文件名,这里的列表看起来与文献列表别无二致

    由于iPad提供的触摸屏的优势,在iPad上对于文献进行标注要比传统电脑键盘容易得多。更重要的是,由于修改后的文档依然是电子文档,这就比传统的打印稿归档容易得多。更不用担心自己认不出自己的鬼画符了,哈哈哈

    2
    这个就是Goodreader阅读器的界面,是不是很方便呢?

    3
    而这个则是回传到电脑上以后打开的界面

  2. 一些专业应用:iPad有别于其他平板的特色

    事实上,在我当初购买平板之时,我也曾犹豫是购买iPad还是Nexus 7. 对于这两大阵营的产品,其优点和缺点都是非常明显的。iPad的优点就在于其iOS的稳定性和流畅性,以及基于此系统的优秀的应用,而劣势则是其相对高昂的价格;Nexus 7正相反,其有着Google的坚强后盾,性价比超级高,但却缺乏专业级别的应用。既然要装学术帝,那一些专业的应用是少不了的。首先,与天朝不同,美帝的一些专业组织对于学生是免费开放的。比如著名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取得会员资格以后,我们就可以使用他们的一款应用,其中提供了大量的会计方面的专业信息和免费的电子版《journal of Accountancy》。怎么样不错吧?

    这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应用首页。登陆以后,该APP会滚动显示最新的信息

    photo 2
    这是最新一期的JoA。不得不说美国人的拓展性思维,在这个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不是那么会计的文章。

    与此同时,另一家叫做Accounting Today的机构也有一个不错的应用。更重要的是,他们家的APP是免费使用的!

    photo 3
    这是Accounting Today的界面。今年是他们第一次做电子期刊。之前都是报纸格式的。

    当然,著名的美国会计学会(AAA)也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只是AAA的应用主要就是学术类的论文,当然,对于我们来说,这绝对是装学术帝的神器啊,呵呵。只是他们的HTML文字太小。在我的iPad2上看着很难受,不知道新的视网膜屏幕会不会好些。只是他们最后提供PDF选项,这样就没问题了。鉴于学术文章的特殊性,我一般还是更喜欢PDF格式的文档。

    photo 4
    今年最新一期的Accounting Review哦,哈哈哈

    此外,iPad上的Zinio应用也可以订阅一些期刊,比如著名的Economist,他们的价格比iPad上的Newsstand价格要便宜不少,接近一半。只是Economist的一些文章看起来真的不是那么休闲。并且由于其不支持取词功能,在查询单词时只能重新输入。但好处是:这样相当于学习了一遍单词。

    photo
    经济学家,考研英语阅读的重要来源之一啊!
  3. 最后一招:词典

    如前所言,大部分的学术资料都是英文的。这是与目前世界格局所相匹配的。曾记得我导师跟我说,我们是很讲公平的,所以我们对你的英文要求与英国学生是一样的。听完这话,我心里就十万只草泥马飘过。好吧。这就是所谓的公平。然而,为了能够顺利地装学术帝,这点亏还是吃得。但是,正由于我们是“装”的学术帝,其内在水平自然不可与真正的货色同日而语。为了避免在遇到真正的学术帝时候尴尬,我们需要做一点准备。所谓狡兔三窟,我们自然需要给力的英文字典了。

    我可是朗文字典的铁杆粉丝哦
    我可是朗文字典的铁杆粉丝哦
  4. 写在最后的话

    所谓装都需成本,对于我们也是一样。用iPad装学术帝并不是一个便宜的买卖。事实上,除了iPad本身的设备价格外,我们需要支付各种订阅费用和软件费用。这其实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更不用提由于“装”这种行为本身带来的心理压力等隐性支出了。所以,诸位,请三思而后行哦,呵呵

 

Education in UK: Some Random Talks

今日终于得到了一个空闲的时间来看下久已荒废的博客,发现上次更新距今已有一月有余。事实上,不仅仅是我,周围很多写博客的朋友的更新频率都大不如前。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工作的繁忙,学习的凌乱,生活的窘迫等等。而我,则是忙于书本和论文之间,实在是没有心情也没有时间来写这个博客。

掐指一算,我来英国也已经有八个月零两天了。事实上,这八个月对我而言,似乎并没有轰轰烈烈的进步,也没有振奋人心的消息。相反,国内的一些朋友们似乎事业如日中天,做的风生水起。当然,大多数人的日子依旧是平淡甚至于是操劳的。比如我的小亲亲就还在为我们的未来而奋斗着呢。

与大多数这里的研究生直接上博士所不同,我大概是我们系为数不多的从海外直接弄来的学生之一。其中的优势和弱势都是显而易见的。至于优势,那恐怕就是相对于这里的学生所具有的不一样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如果说劣势,那恐怕就是语言能力和金钱的问题了。毕竟能支付英国学费的家庭不会是穷光蛋。只是,在有优厚的奖学金条件下(相比较中大的800人民币一个月),金钱的差距其实并不是非常的显著。更多的,只是一种基于金钱的理解层面上的不同。而在这里,你也会发现,中国的社会的确有断层。

英国的教育,很难给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这是一个昔日的王国,国民们依然充斥着对美国这个同胞兄弟的鄙视和那种不知道哪里来的自豪感,尽管卡梅隆政府已经处于“巧妇”要为“无米粥”的边缘。这里有着非常好的设备和教材,也有不错的老师。第一次来英国看到学校的IT建设水平和数据库资源,顿时让我有了一种英国在闷声发大财的感觉。就我所在的兰卡斯特而言,我们的数据库资源跟美国主流学校的差距并不大了。

但是,这也是一个正在毁掉年轻一代的国家。数周前的伦敦暴乱终于把多年的年轻人教育问题摆到了台面上。如果说中国的富二代的所作所为已经激起了足够的公愤,那么英国简直就是个富二代国度。唯一的区别在于,他们所谓的富二代,并不一定是基于他们自己的父母,而仅仅是基于他们的政府基于高税收而给出的高福利。这里的民族似乎不懂得什么叫痛苦,不懂得什么叫做磨难,因为他们的失业率和通胀率放到中国,那根本就是个“前景一片大好”的态势。而在这里,卡梅隆这个名字基本成了骂人话。

这种福利其实正在断送英国的未来。原因很简单,我们发现,英国的学生并不认真,也不努力。就我所在的专业而言,本科的教学其实如蜻蜓点水。这里的考试根本不会为难学生,就算是大量中国来的孩子们也可以凭借他们不出色的英语过关甚至于取得不错的成绩。这里的孩子们真的非常有自信,他们敢于挑战任何权威,质疑任何问题。只是,他们却真的很少会去让自己有闲心学习足够精确而深入的知识。

这里就引发出来了另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也是我一直需要答案的。那就是,这里的学生,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其实知识水平和能力相对于美国和香港,新加坡等国的学生而言,在PhD入学时候的差距还是有点显著的。如果说美国的PhD制度是直接重构知识,那英国的制度则是直接开始研究的步骤。我不知道这种起跑线的差距是否是导致了现在英美间学术论文水平差异的根源,至少,我很佩服我的同事们可以在三年内完成从一无所知到博士毕业的过渡。这是需要水平和毅力的。

无论硕士的一年制度,还是博士的三年制度,无不透视出这个国家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当然,这个策略是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毕竟如美国般的培养制度会让教育预算如美国军费般直线上升。而这里的短学制其实也恰恰迎合了很多有钱却成绩一般的学生们的投机需要。于是,我们发现,在英国各大学校的热门专业的教室里,熟悉的面孔越来越多。而他们在9个月的时间里,就需要完成本科-硕士的转变。在30万人民币与2-3年的时间之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博弈。

但是,这里的好处在于,我不用疲于奔命,我可以有闲暇的时间来写博客,也可以有闲暇的时间来思考一些问题。这点我非常感谢我的老板Peasnell教授和O’Hanlon教授,他们替我挡住了来自系里的某些哥们的急躁,给了我一个可以重新把心放回到桌面上,静静思考的机会。希望,这种短暂的闲暇,可以给我一个全新的思考和理解。

PS: 我估计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无论你是在英国留学还是曾在英国留学,都会多少刺痛你那脆弱的心灵。但是请了解,一个博士生,一个研究人员,他们的眼里往往只有缺点,而不是优点。尽管她们会充分注意他们,并如心爱男人般在心中雪藏。

Appraisal and Library Seeking: A Special Day

最近准备给我的博客文字风格来个大换血。毕竟写惯了正儿八经的文字的博客看起来实在不是博客,而是论文集。显然对于论文集,我估计是没几个人愿意看的(包括我自己)。而在今天这个预示着广大国内同胞唱红歌的结束日,我们敬爱的党的生日以及本人来兰卡以后参加第一次年审和第三次去图书馆的日子,则显然在本人的生命中具有非凡的意义。

由于报到晚了,除了一本打印版的手册外,我基本对系里的制度一无所知。不过好在我们国人有着超强的自学能力(在国内上学啥时候有人给做过专门入学培训的),我还是了解了个七七八八。尽管在年审开始前24小时,我才大概发现原来报告是要提前交的(此处谢谢W. Li博士的提醒),同时还有在线的神马DNA系统(不是基因),年审表格等。反正一个下午+一个晚上,在BBC的八卦节目和美味的巧克力帮助下,我干完了所有的事儿,并在发工资的当天买了几本不太和谐的书(另文详述)。

今天的年审典型体现了小时候的“小马过河”的精髓。该年审绝对没有某“前辈”告诉我的那么无所谓,也没有某“大师”告诉我的那么闲聊轻松,更多的,我今天直接就像是接受了一个考研面试的英文版。我们可爱的杨哥工作起来果然跟平时开玩笑判若两人,怪不得他手下的学生都是叫苦不迭呢。其实杨哥的价值观和处事方法真的让我觉得活脱脱一个雄哥的翻版。他们都是那么果断,干脆甚至有时候不近人情。不过跟着这样的老板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在你不变神经病,同时没有被“抛弃+放弃”的情况下让你变得变得足够NB,至少让你看起来是介于牛A和牛C之间的货。

由于我刚开始工作也没多久,事情也没有什么好汇报,讨论自然变成了我如何学习英语,阅读论文,如何提问,如何不要怕犯错,如何学会跟老外一样啥问题都不假思索的说出口。当然,对于一个习惯了中庸之道,尊师重道的“知书达理”的江南男子而言,要瞬间具有绿林好汉的匪气实在是强人所难。不过最近,我自觉比以前在国内说话要”直接“和”刻薄“多了,哈哈。其实现在我也慢慢搞懂了为啥很多国外求学多年的人回到国内一下子无法适应了。试想,当你从一个水随便喝,肉随便吃,公交永远有座,火车票随到随有,买啥东西都可以轻易退货,行政人员永远笑脸相迎的地方回到久别的故乡时?你能一下子适应么?

当然,今天的整个讨论在欢乐友好的气氛中进行,Steve亲切的询问了我所作的工作和打算,John和Ken两位教授则对我的学习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们表示:要在学校PhD的培养方针下,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提供不同的教育方式。随后,两位教授与Steven和我简略讨论了下一年的补课方案和其他相关事项。最后,大家均表示今天下午的沟通非常愉快,并期望我在下一年中不会干出让他们汗颜的成绩来。——路边社,兰卡管理学院一楼咖啡厅报道。

尽管手里依然有一个”不靠谱“报告要写,我毅然决定晚上出去散散步。毕竟我已经很久没有出门了。医生也要求我多做锻炼以帮助恢复膝盖的功能。毕竟膝盖恢复远没有按么容易。但是去哪里走走呢?跟Joseph在网上讨论了会儿国事让我倍感饥饿,于是决定出去吃一顿,同时去图书馆逛逛。毕竟有两本书我垂涎好久了。

今天Republic的汉堡真是让我开了眼界了。那个汉堡面包居然带芝麻,而且味道完全不是面包,怎么吃怎么像小时候买的4毛钱一个的甜烧饼。不过Republic的生意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当然,英国的通货膨胀显而易见。因为我发现,今天我吃的鸡肉汉堡似乎比一个月前来吃的那个又小了一圈儿了。不过薯条的量变足了。也是,土豆比鸡肉便宜嘛。

走进图书馆就感受到了久违的气场。由于现在已经是本科生的假期,图书馆里人寥寥无几。几台崭新的自助设备放在那里。这样,图书馆就可以实现24小时借还书了。对于我这样的做事情靠意识流的家伙而言,没有时间限制随到随换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在终端上找书时候意外发现原来图书馆的查询终端都是Ubuntu系统哦。不过说实话,兰卡的图书馆真的不算太大,其实我需要的很多书并没有(当然,我自己购买了一些,同时也通过非法渠道搞定了一本)。最后随便找了两本数学书(Rudin的分析学,钟开莱的概率论基础)和两本会计书(Wolk的会计理论,另一本不记得作者的审计学,基于国际审计准则)。不过这里的图书馆用不同颜色来区分不同门类,的确给找书提供了很大便利。他们的书目编列在我看来比中图法更直观些。

DSC_0006

图:今天的斩获

下图为我的意外发现,哈哈,亮点自己找~

DSC_0008

Words for Spring Festival, 2011: English Version

There are two reasons that eventually promote me writing this post in English, even though I have published one with similar topic in Chinese some hours ago. The first reason is a kind suggestion from Justin, both my colleague and good friend, says that he can hardly understand what I said on the blog since they are mainly in Chinese, the other reason, however, is on myself. I find my writing skills in English is declining very greatly in past few months, and I wonder, it is time for a practice now.

  1. An Alternative Post for This Festival

    This is not a replication of the Chinese post, and I would never try to do that for any reason, since it is meaningless. The expression and style that adopt in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varies, and the objective from readers deviates. In this post, I would try to get rid of most trivialities that happened in my daily life, but taking something more serious into account. It is a choice that can both regards as a compromising between my willing and existing English writing competence, and a preference from myself, that is willing to use English as my working language.

  2. My Favor to Literature Reviews

    The accident happened last week indeed provided me some more time for my own reading and thinking , and I appreciate this opportunity greatly. For my research, I would temporarily get out of the world of bank and insurance, but focus on some newly published reviews 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In fact, I am crazy on reading reviews, especially those published on topic journals, because they do provide fast and efficient approach to the broad understanding on what had happened in past decade within the field of academic, but not only a narrow space that I am devoting to.

    This habit of reading reviews, as well as retelling classic papers are from the training that I took in Shanghai some years ago, a special program provided by TJ Wong and Joseph Fan, willing to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research in mainland China for business school faculties. During those two weeks, we took a very fast review on the studies that has been existing in past decades. Though they are mainly transferred to the regional studies in China later, the focus on reviews, or say, sufficient attention to fundamental questions and theory brought me great impression, which largely changed my taste.

    Comparing to those reviews published in 2001, which undoubtedly are revolutionary works, those published recently seems to be more intense. If regarding the 2001 reviews as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studies in accounting and finance, I mean, the 2010 reviews however, focus on more intense questions. Taking the first review written by Amstrong for example ,which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debt contract, you would find numerous paragraphs critique previous works in past decade. This, indeed, is very beneficial for me, a rookie researcher, to learn how to aid my thinking.

  3. Accounting Issues in Banking Sectors: Interesting but  Challenging

    But a conflict is raising here, which comes from my study plan for PhD and my willing to a solid foundation. I suppose this conflict would go with me for the coming new year. Obviously, my willing to devote myself into the field of banking sectors, an area that I had nearly no specific knowledge and even missed some fundamental knowledge, is not a push from Professor Peasnell and O’Hanlon, but my determination on its prosperous perspective. The financial crisis from 2008 really beat the whole world, and made regulators b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for their monitoring to this field, the investors be more focus on the specific knowledge in this industry. Undoubtedly, economic loss, or even depression would be the best lessons for anyone to take.  It is this transfer focus that made the studies in this field being popular and hot. However, a fundamental question that I shall ask myself is: can I handle this successfully?

  4. Perspective of 2011: Can Time Swipe Anything Away?

    Coming to Lancaster this winter, and being supervised by two great and kind professors, is really an excellent news for making my own dream come true.  But it is a transfer with high transaction cost, since my specific knowledge based on the market in China is indeed of quite little value to the studies conducted in mainstream academic world, and this largely reduces its transferability. Anyway, I would also have to face the troubles on my communications with colleagues and supervisors due to the barrier comes from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my language capability.

    Anyway, to be or not to be, it is not a question here. The question here is substituted to how it can be. Perhaps time is the optimal solution for this formula, but how long would the time be? Who knows…https://blog.gujun-sky.com

Applying Overseas in 2010: My Summary (2)

终于在2010年的夏天搞定了所有的事情,敲定了赴英的行程,也确定了我的两位英国导师。可以说,所有的事情都终于告一段落,可以来写点什么了。毕竟为了这个出国PhD,我的研究生生活实在是或多或少经历了太多。不过也好,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正是这些曲曲折折,让我学到了很多,而不仅仅是兰卡斯特大学管理学院的录取以及让众人眼红的奖学金数额。本文是该总结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请点击这里

  1. 选校:英国、美国还是亚洲

    其实这是万里长城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毕竟学校茫茫,如何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又能让自己中意的学校实在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对于美国和香港的学校,由于固有的学术倾向(大陆的商学院一般都会跟从香港的商学院做一些研究热点),我们对美国顶级商学院和香港的商学院还可以说了解,但是对于欧洲和大洋洲的学校基本就一无所知了。甚至于我们都不了解他们的科研系统和期刊出版情况。

    但是2009-2010的申请年度实在不是申请美国的好时候。我曾参加APJAE结识的夏威夷大学会计系主任甚至于跟我说我“生不逢时”。因为金融危机的问题,美国很多高校都开始缩减资金和博士招生计划,甚至有一些项目当年都不招生。同时,如果大伙儿关注下注明的CD论坛的话,就会发现,大多数北美的PhD都不是大陆直接过去,而是通过国外的MSc过去的。倒不是BS国外的MSc,但是这也算是一种对抗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吧。

    另一个让我最后不考虑美国的原因是,在Google了一些不同层次的学校教授CV以后我惊奇的发现,其实我们对美国商学院优秀的支持基本仅限于Sloan、Warton、Stern等顶级学校。无容置疑,这些学校的教授的科研成果是非常惊人的,但是呢,一些二流甚至于三流学校的教授是很一般的。事实上,我个人认为,在一个如此的环境下读PhD其实是一个不太值得的行为。毕竟我也要考虑自身的成本。

    考虑再三,我决定申请香港、新加坡、澳洲(包括新西兰)和英国的学校。之所以申请香港,是因为他们有着丰厚的奖学金以及与国内高校深入的合作关系,而申请澳洲,则是看上了澳洲政府奖学金的相对要求以及移民的便利性(如果考虑移民的话)。而申请英国,则是两方面的原因:一则是英国会计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二则是夏威夷的教授推崇。但事实上,我对英国申请一直没有太上心,因为英国的奖学金真的很少。

  2. 峰回路转:来自英伦的问候

    事实证明,一切没有参考系的决定都是非常不靠谱的。因为财大的前人出国经验寥寥无几,尤其是针对于PhD项目的经验。这种资料缺乏造成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学校的国际声誉比较差;二是我申请时候的定位也异常困难。如果说一开始我对这种困难还是比较乐观的话,那么一封接着一封的拒信让我的信心也跌到了低谷。

    但是兰卡的情况似乎很平稳。他们的系统非常完美,会通知申请人每一步申请的进展。很快,在我提交申请大概三周以后,我收到了申请开始受理的通知:

    Your application for the PhD Accounting and Finance programme is now being considered by the Faculty Admissions Officer, Sarah Patterson, and you will hear from us by 10 February, 2010.

    然后在不久以后,我收到了第二份邮件,告诉我申请已经通过了初步审核,正在跟系里协商中。

    Your application for the PhD Accounting and Finance programme is now being considered in consultation with colleagues in the appropriate department/academic unit who may contact you directly.  You should still receive a decision within the timescale stated in our earlier email.

    到底是一个会计和金融出名的学校,呵呵,懂得时不时去调整人们的期望。也就在这时候,我的好友Jenny告诉我,英国的PhD是需要陶瓷的。天哪,我都不知道陶瓷这回事儿,怎么办?申请都提交出去了!

    在兰卡的官网搜索,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大牛。那就是赫赫有名的Ken Peasnell教授。于是,我就发出了我的陶瓷。然而,结果很戏剧。我收到了另一个教授——Steven Young的邮件。这是一个很客套的邮件,甚至直接可以被解读为拒信的。不过后来的发展都出乎了我们所料: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applying to the PhD programme in the Department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at Lancaster University Management School. I very much look forward to reading your application. Unfortunately, we are unable to read or comment on any research proposals prior to formal consideration of your application. You will receive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status of your application from our admissions office in due course.

    然而,不知道是这位哥们的大意呢,还是故意给我留了个信号传递,我还看到了老教授给这位年轻教授的邮件。那个邮件也促成了我们认为是拒信的解读:

    I have not replied to this applicant. Can I leave the ball in your court?

    然后很快,在我还没有解开这段谜团的时候,我收到了面试通知:

    Thank you for your email. Please note that your telephone interview will take place at one hour earlier 9.00am GMT (17.00 CHINA) and that Professor Young will call you on the number provided.

    这段面试事实上还是很顺利的,而且我在当时就知道了会给我奖学金,只是当时还不知道是否有ORS。而这个面试官,就是之前给我发“拒信”的那位。怎么样?很有喜感吧。事实上,喜感远没有到此结束。Peansell教授后来成了我导师,哈哈。造化弄人吧!

    为了奖学金,我可真是“不遗余力”。先后不知道骚扰了多少次项目负责人和系秘书。终于在他们忍无可忍之后(我直接怀疑他们很后悔招了我这么个中国穷光蛋),我收到了一个不再是模板的邮件:

    Although a formal decision regarding funding will not be taken for the next month or so, I am writing to let you know that the department has prioritised you in the funding competition as we believe that you are a very strong student. Please therefore work on the principle that a funded offer will be made when making your decision.

    按理说,到此,我应该已经圆满了。但是我实在是被那些学校的拒信折腾疯掉了。所以我还是参加了中山大学的博士入学考试,并奇迹般的进入了复试。而正当我因为复试表现而郁闷时候,我收到了一个正式通知:

    We are pleased to confirm our offer for you to receive a three-year PhD Departmental scholarship.  The scholarship will deliver an annual maintenance allowance of around GBP 13,290 (2009/10 rate, subject to small increase per year to be determined for 2010/11) plus payment of tuition fees.  In return for this, we require students to deliver teaching and/or research assistance to the department – training is available for teaching duties as well as peer and mentor support.  We also supply a small research budget for conference/seminar-related costs.

  3. 补充内容

    很多人问我是如何申请的奖学金,如何被录取。说真的,我无法回答。因为这个事情实在是太复杂,往往无法说清楚。招生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标准我也无从知晓。我只能说,这或许是上天眷顾,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而我能做的,就只能是把整个过程给罗列出来。

    关于材料的准备,请参见我写的另一个帖子

    最后,我希望大家不要随意转贴,这个帖子中所涉及的邮件内容本人和邮件发送者保留所有的版权,如需转贴,请先征得本作者的同意。

    最后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申请顺利!

Applying Overseas in 2010: My Summary (1)

终于在2010年的夏天搞定了所有的事情,敲定了赴英的行程,也确定了我的两位英国导师。可以说,所有的事情都终于告一段落,可以来写点什么了。毕竟为了这个出国PhD,我的研究生生活实在是或多或少经历了太多。不过也好,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正是这些曲曲折折,让我学到了很多,而不仅仅是兰卡斯特大学管理学院的录取以及让众人眼红的奖学金数额。

在此之前,我写过一个关于兰卡斯特的博士项目申请介绍。尽管阅读量很大,但是也有很多朋友嫌我写得过于客观。或许这是我最近一直在写学术类东西的习惯吧。这种习惯促成了我写东西强调逻辑和框架,且不过度融入自己主观判断的写作风格。同时,由于当时导师等均尚未确定,也不便说的太多。好在,现在万事俱备,可以来好好写一个总结了。希望各位读者可以喜欢。

考虑到这个总结的篇幅,我将此总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出国这个荒诞想法的来源,而第二部分,则是我为此付出的代价和收获。此处呈现的是第一部分。

  1. 2008年夏天:一个梦开始的地方

    其实要说出国的想法,就得从2008年夏天的第一次托福考试开始。说起报名,其实是很有点喜感。我有个同门,是个才女,英文奇好。在2007年底时突然跟我说她要考托福去美国,而想鼓动我一同参与。事实上,当时的我而言,正被一篇论文的数据结果折腾的心烦意乱,老板一日三个电话的问候已经搞得我快崩溃(尽管后来证明是基础性工作问题,但当时的我哪里知道?),本已无心去考虑此等“大事”。但是禁不住美女的一次次诱惑,外加个人自负心理的不断膨胀,我终于迈出了这让我“抱憾终生”的第一步。

    要说这个新托福的名字一点都没有错。iBT,的确是非常BT。什么综合性听写,人机对话。反正是让我很不爽。更何况,当时我从中国会计学会年会回来的时候,离考试也就两周时间了。前面的复习不得法让我浪费了太多时间。不过后来事实证明,老外的考试制度的确很合理,如果你有足够的英文水平,不复习都能考的不太差。

    正是这种盲目的自信让我继续挺进了GRE。事实证明,这一步比托福更加凶险。不说红宝书的单词百年一遇,就那些长难句救助可以让我焦头烂额。我老板也感受到了此种难度,替我推掉了所有的科研任务,不过可悲的是,我的GRE绝对是个大大的杯具。正是因为这个GRE让我情绪走向了低谷。

    不过GRE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我终于学到了如何写正式的书面英语,第一次在不借助中文母语的帮助下,以一种语言的亲和力感受到了英文写作的那种逻辑。至此,我告别了First,Second这种大学英语四六级时代的简单逻辑过度,进而开始挑战那种依靠内容和段首强制性过度的新时代。

  2. 2008年秋冬:我走向了鉴定

    1. 北大之行,开拓了我的视野

      如果说托福和GRE考试属于常规的技术准备的话,那么2008年9-12月这段时间对我来说就弥足珍贵了。应老板的要求和安排,在2008年中秋节的前一晚,我踏上了去往北京的火车,开始了我在北大2个月不到的“非正式友好访问”。借助着我姐(其实是我师姐)在北大读博的便利,以及我舅舅舅妈和家人的照顾,我开始了在北大的听课经历。尽管说在北京并不是一个很美好的经历,甚至于我有时候都不知道在北大干嘛。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我第一次有了一种没有归属感的感觉。但是,北大光华的一些课程却坚定了我的信心。我越发坚信:即使是北大这样的学校,也没法让我受到严格而正式的学术训练。

    2. 中澳研讨会:我与澳洲教授的“邂逅”

      财大举办的中澳国际研讨会的邀请函终于让我于10月底离开了北京。在北京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有家的感觉实在是很好。在中澳的会场上,我第一感受到了良好英文能力在这种国际场合下的便利。曾不止一次的,我替我的同学救场,也与澳洲的教授聊得很愉快。更重要的,我第一次用英文做了一个报告,尽管效果可能不好,但是的确给了我一个锻炼的机会。当看到我们学校某些教授在吃力的用英文做报告时,我一方面感受到了他们作为学者的孜孜不倦,也另一方面为他们为什么不给研究生机会而不解(我这样的老板可真不多,哈哈)。

      很快,我引起了Alistair的注意。他是Curtin的会计研究所所长。在晚宴后,我们开始了聊天。他说的第一句话就让我很吃惊“俊,你得出国,知道么?你的英文就告诉了我这个”。我真不知道出国跟英语水平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当时我只是觉得这是一个玩笑。此后一直到他离开,他一遍遍的跟我说澳洲的美好,甚至要了我的CV存档,以及在我后来告诉他被兰卡录取时他给我的一份长邮件。我才知道我已经打动了他。但是Curtin实在不是我的梦想。毕竟这只是一个位于澳洲西部以采矿专业闻名的学校。

    3. APJAE年会:踏出国门

      其实这个会议的论文是我在北京期间投出去的。在澳洲会议结束的第二天,我收到了来自遥远夏威夷的邀请函,同时提供了我1500美金的旅行补助。在我老板的鼓励和“威胁”下,我踏上了美利坚的领土。事实证明,这次出去让我感受到了无限的美好。具体情况可参见我以前写的一个帖子

      也就是在这个会议的午宴上,与我同桌的夏威夷教授在听说了我是硕士以后,开始给我介绍美国大学,比如芝加哥大学擅长什么,宾夕法尼亚大学喜欢什么,伊利诺大学做什么研究的人最多等等,同时用了一堆排比疑问句来告诉我美国情况。比如你想要钱么?你想要很好的科研条件么?你想要一流的学者指导你么?你想参加国际顶级的学术会议么?我们都可以提供给你。我们只需要一样东西:那就是你的头脑和你学习的热情!

      恕我没见过世面,不过这些话的确是打动了我。同时他也告诉了我两个选择,美国或者英国。因为他们一致觉得,这两个国家去读会计学是最理想的选择。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英国如此的正评价。

  3. 结语

    上述原因终于促成了我的出国梦想。但是理想终究是理想,事实上,申请之路远非那么容易,在下一部分,我将介绍下我在申请兰卡中的心路历程。事实上,这是我唯一一个真正走到最后的申请。

Raining of Midnight: Random Thoughts

For quite a long period I did not write anything for this blog, until recently I posted an article as a general farewell to my past three years. Anyway, a particular review for myself is under consideration and is expected to be published in weeks, i don’t want to talk about that in this mid night, especially when accompanying with the thunder and raining outside.

  1. Writing in Midnight: A Picture of My Past Life

    It has, also, though not fully calculated, been quite long that I did not write anything in such mid night when I can fully enjoy the silenc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random thinking and free writing. For years, I am getting accustomed to the life of running programs and writing academic papers with such silence. However, at present at least, I won’t have to abuse myself in this way. To say something like abusing is quite ordinary, for anyone who are experienced in research, running some programs with statistical packages can never be a pleasant life!

  2. Greetings from Friends: Boring but Warming

    It is now hard to be reminded of, rather it is telling the truth that, you pay what you want to earn, and you lead a life that is consistent to your dream. I don’t know if this principle works for me. Under most understandings, being admitted to a school in UK with fully funded offer can be regarded as great honor.  However, can that really be the case? I smiled again and again these days, I tell this ‘good news’ again and again, and I explained what the funded offer like from minute to minute. In fact, doing a duplicating job is really too boring to bear! For many days, I even cannot help writing a post that explains all these questions, just like what I did some months ago for questions on empirical research.

    Anyway, I am quite delighted and somewhat pleasant with such king of duplication. Receiving numerous congratulations can also be explained as good personal connections. Without these good friends, i can hardly imagine how my life would be. They do offer me good mental support. I don’t know if it is my lucky or somewhat innocence, I do meet so many kind people from one school to another. It is too seldom that I would have to face the potential rules directly.

  3. Romance on Campus: Unsuccessful but Deserved

    Another reason that made me feel somewhat disappointed, besides the friends, is the romance. Though I never make that to the public, it is known to many friends. Enjoying the romance is really a necessary step of college life. I hate I experienced that too late, later than 3 years comparing to the average level of my age. Admittedly, such experience, no matter whether it is a good news or not, made me understood quite a lot of questions about human beings, which, in fact, can hardly be find from any book.

PS: The raining is getting even more heavily, well, it’s time for a sleep. Goodbye, my readers!

Quality or Quantity: A Puzzle for Researchers

Frankly, this is not a suitable topic for me due to my limited experience on both research and academic given my present education as only a graduating master’s student. However, my limited experience, as well as my coming PhD life in Lancaster, do bring me an opportunity to think about: when doing some research, given two dimensions as measurement of the work as quality and quantity, which shall I prefer?

  1. Approaching

    I got to know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ation when I was a student i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where there was a professor that used to be, and is still devoting much to publish his so-called papers to various journals. He was quite fond of this, and take pride of his ‘works’. In fact, I was totally misunderstand by him that in my mind at that time, publication means everything related to money. You get your paper published since you paid for that. This misunderstanding is only partially recovered when i continued my study i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a present school of mine, and participated some conferences.

    I learned much more on the essentials of publication when taking part in the research work, following my supervisor, who is quite a determined researcher at that time. Gradually I find that , more than 99% of the papers that the professor, whom I met i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are totally junks. Neither contemporary research methodology nor the standard research framework is adapted. Thanks fo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essor Wang, my master’s supervisor, that taught me both the methodology and framework that a contemporary researcher should be able to master.

    Three years study following Professor Wang does broaden my horizon. I learned he cuteness of publication, the benefit that may bring you through the publication. for me, writing papers do bring me great opportunity of travelling and talking to the professors outside. the 20008 trip to Honolulu is still admired by many of my classmates even today. What’s more, it is the publication and its attraction promoted me another chance, i participated the training camp for young researchers in business school of mainland China. it is in that speech I got to know two famous professors, Joseph and TJ. Their two-week lecture that summer bring m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field. Though I can hardly use that freely at present.

  2. Quality or Quantity: Two Different Principles

    In fact there has been contradictions following the words of Joseph and TJ, and the styles that most Chinese scholars adapt. If it is not the online discussion with Li this afternoon, I won’t write this post. Li is both a faculty of jinan University and a post-doctoral fellow in CEIBS, a top business school in China. Thanks to Li that I learned, the routine that Joseph and TJ suggested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fitness for those who are willing to publish on top journals. but, it is necessary to aware that publishing on top journals can be time consuming, and what’s more, it is fully risky. I don’t know much about publications in UK, but in China, a faculty without any publication for a couple of years would mean quite a lot, much more than the publication itself.

    so the questions following this discussion raised. Quantity or quality, which do you prefer? I suppose there is no scholar, no matter whether he/she is a world renowned professor or a fresh PhD candidate, would reject the willing of publish high-quality paper, given no consideration on particular capability here. A widely accepted publication with good reference recording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your reputation within the field of study, and, you would be able to contact with good scholars. However, you have to pay for that.

    The pride for such a paper, indeed, includes years of hard working, good understanding of classical papers and fundamental theory, as well as the risk of rejection by the editorial board. Can you afford that? Frankly speaking, i don’t think I would afford this, especially when I am working for an academic institution in China. Only adequate publications can help bring you promotion, which means higher social status and better income. In my opinion, the policy on publication may also contribute a lot to the reduction of education quality nowadays of most universities in China. Do you think the students can be offered good education when their teachers are busying with the publication and have no time to prepare for the courses?

  3. An Unanswered Question

    For my own preference, it is hard to tell here. I do want some of my own works with good quality and reputation within my field of study. However, it is quite ideal to talk about that with my present knowledge as well as my unexpected future. As is suggested by a ‘Top-down’ framework that indicates the high priority of institutional background, obeying the rule is, though sometimes contradicting your willing but undoubtedly, an optimized choice.

Junjun's Home